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社会调查方面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与以文化铸魂伴时代成长关于沈阳市沈河区文化馆社会调查报告类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社会调查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3-28

《以文化铸魂伴时代成长关于沈阳市沈河区文化馆社会调查报告》

本文是社会调查方面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跟社会调查报告和文化馆和沈河区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引言

文化馆是政府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是政府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单位.探讨文化馆的性质与职能乃至工作方式,是本文的创作诉求.选择沈河区文化馆作为调查主体及研究对象,一是由于笔者生于斯,学于斯,长于斯,有浓重的沈河情结,也基于沈河区是沈阳市的胚胎,享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美誉,沈阳市百分之六十的旅游资源都汇聚沈河.构成了以一宫(沈阳故宫)、一府(张氏帅府)、一街(中街)为主体的宏大的文化旅游景观,厚重的历史文化必然催生绚丽的当代文化.笔者作为一名音乐学系的学生有必要站在专业角度进入社会,体察蕴含于文化馆中的社会哲学.于是带着极大的敬重之心和感念之情走进沈河区文化馆.

一、沈河区文化馆的历史沿革折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成立于建国初期的沈河区文化馆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前):作为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的宣传阵地,彼时的文化馆正值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文化馆承担着围绕时代主题和发展需求进行着各种文艺汇演、街头展演等活动,同时也承担着扫除文盲等职能.由于历史资料的缺失,尤其是后来发生的文化大革命,使这一时期的文化馆工作记载几乎消失殆尽.只能凭现在的老同志依稀忆起,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能从沈河区档案馆所遗留的残缺档案中查找到这一时期火热的群众文化生活状态.

1966年,文化馆与其他县区的文化馆一样更名为“思想宣传站”.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时期):1977年沈河区文化馆再回本名,随着文化馆的业务干部不断充实起来,各项工作依次展开,文化馆进入了新生、兴盛时期.根据日益增长的群众文化需求,组建了创作组、文艺组、美术书法摄影组.二十多位具有业务专长的文化馆工作者,依托这三大工作载体积极开展工作.应该说这时的沈河区文化馆进入了鼎盛时期.小小的文化馆,求知者、求艺者门庭若市.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文化馆内组建的各类文化艺术团队三十余支,吸纳了大批群众文化艺术爱好者, “文艺青年”这一当代热词,在30年前就已叫响.与此同时,面对群众文化的需求海量爆发,沈河区文化馆业余文化艺术技术学校顺势成立.租用了当年的正阳一校和沈阳路小学作为校址,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各科各类文化、艺术及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普及,囊括了声乐、器乐、舞蹈、美术、书法、戏剧、文学及外语、烹饪、剪裁、制图等五十余个学习科目,学员最多时一学期可达两千多人.当时文化馆内部刊物《沈河》曾载文,详实记录了这一时期的求知盛况.文化馆的业余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文化艺术骨干,也为千千万万个求知者提供了进取平台.文化馆的性质与功能也日益凸显、影响日益扩大,一些文化馆的业务干部也由于成绩显著进入了区委和政府的各个领导岗位,也有的进入省市文化艺术专业机构.

第三阶段(历史新时期):进入21世纪新时代,一切都生机勃勃、蓄势待发,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从青年脸上的笑容能看到新时代下的年轻人正昂首阔步地大步向前,奔赴自己的美好未来.文化馆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随着历史的进程发生了巨变.当初的沈河区文化馆位于沈阳路故宫旁,一座二层小楼(一楼为沈河区图书馆、二楼为沈河区文化馆)仅有500平米的狭小之地释放着巨大的文化能量.2000年迁至政府院内的一座五层楼内,面积也增加到1000平米.三年后利用城区改造之机,再迁至奉天街上,文化馆馆舍面积达3000平米.2015年为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沈河区文化馆再次迁址于原沈阳教育学院院内,馆舍面积达5000多平米.各类活动室、排练厅、小剧场、专家工作室一应俱全.沈河区文化馆就如同一个孩子般在不断成长逐渐走向成熟,文化馆的馆舍变化和设施改善与社会进步与发展并肩前行.

二、出作品出人才,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从沈河区文化馆走出了大量人才,也为沈阳市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时任沈河区文化馆主抓创作的副馆长冯述先生交流得知,当时的沈河区文化馆聚集了各类业余创好者200余人,形成了戏剧、诗歌、散文、音乐、歌词、灯谜等多支创作队伍.由文化馆干部创作的第一部反应我市环卫工人生活的话剧《诱人的铃声》、第一部针砭时弊的组合话剧《真真假假》、第一部揭露林彪反党集团阴谋的大型评剧《大海作证》、第一部反应清宫秘史的大型京剧《皇太极与宸妃》等均产生于那个时期,并由文化馆业余剧团和专业剧团分别排练演出,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几十年来,尤其是从改革开放时期至今,沈河区文化馆以创作组、文艺组、美术书法摄影组为平台,以“出作品,出人才”为宗旨,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与艺术人才,为沈阳文化艺术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沈河区文化馆组织的歌曲创作成果颇丰.由沈河区文化馆干部创作的电影《笑比哭好》主题歌在八十年代初就已风靡全国.据原沈河区文化馆干部黎为人回忆,尤以1984年在沈阳首届艺术节上获得市政府大奖的大型组歌《南运河放歌》的问世,使沈河区的歌曲创作进入巅峰.该组歌词由著名词作家张名河及冯述、丛力跃等人联合完成,由沈阳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徐占海教授作曲,著名指挥家许直教授担任指挥,由沈河区300名业余合唱队队员在沈阳市首届艺术节的舞台上唱响.专业作家与业余作者的相互融合,专家与群众的相互融合,结出了丰硕的艺术成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使沈河区文化馆真正发挥了群众文化的纽带桥梁作用.当时由文化馆编辑的《沈河之声》内刊不断刊发沈河区业余音乐爱好者的作品,把众多优秀作品连同众多的艺术爱好者带进百姓舞台,从而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原主任、著名歌唱家朱玉教授就曾经多次参加沈河区文化馆所举办的各类晚会,并多次演唱由沈河区文化馆音乐创作组创作的歌曲,诸如反映工人阶级生活的作品《我的吊车》等.

沈河区文化馆的诗歌创作在沈阳市颇有影响,在沈阳诗坛上曾有一定声望的诗人如刘文超、李广泽、赵树岭等均在沈河区文化馆诗歌创作组中活动,他们都有各自的诗集作品出版.当时的沈河诗歌朗诵会也成为沈河区业余文化艺术舞台一大特色.迄今在沈阳市的各类大型晚会中沈河人创作的舞台朗诵诗仍是文化品牌.如近年来“五一劳动节晚会”上的《劳动丰碑》《国徽》《农民工我的兄弟姐妹》等作品均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反响.

三、新时期文化馆的使命与担当

文化馆的发展历程,一直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脚步.文化馆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文化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馆事业建设,是文化事业得到繁荣和发展的思想保证和前进方向.

文化馆坚持先进文化,就必须坚持用先进的文化占领思想阵地,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品位、文化服务质量和群众文化鉴赏水平,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革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先进文化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思想内容上的先进性、表现形式的先进性、地位和作用的先进性上.文化馆只有不断弘扬先进文化,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采访原沈河区文化馆创作组工作人员王世烈老先生得知,早在1985年,在全国范围内的民间文学“三集成”工作中,沈河区就为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做出了贡献.编辑整理了沈河区民间故事与传说200余篇,民间歌谣与民谚500余首.进入新时期后,沈河区文化馆加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步伐.先后挖掘整理了盛京灯谜、四平灯会(中街灯会)、回族民间舞蹈小鼓高跷、龙狮斗、满族民间舞蹈太平鼓、满族民间运动珍珠球及百年老字号李湛章毛笔、马家烧麦、李连贵大饼、老边饺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夯实了沈河文化之基,其中的回族民间舞蹈小鼓高跷、龙狮斗、满族民间舞蹈太平鼓等挖掘成果也为音乐学的社会化研究提供了可借鉴资料.四、文化馆对当代音乐发展之影响

下面结合自身专业角度,从音乐学专业视角出发,研究自建国初期设立的文化馆与中国当代音乐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沈河区文化馆的社会意义.

从初建到现今,音乐始终是文化馆的重要符号,也是反映社会状态的主旋律.

从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到大跃进年代,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沈河区文化馆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活动开展,始终跟随时代脚步.据查阅整个历史时期的相关群众各类文化艺术活动资料,所展示的音乐形态都充满着火热的革命并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当中.

更重要的是,文化馆通过开展各种培训、演出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音乐骨干,也为专业院校、专业团体输送了大量人才.可以这样讲,辽沈地区各专业院校与专业团体都以文化馆为重要的人才输送渠道.沈阳歌舞团的歌唱家马太萱、张晓梅等都在学生时代参加过沈河区文化馆所组织的文艺演出.著名歌手那英、曾静,包括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的朱玉教授等人,也都在学生时代参加过沈河区音乐文化团体活动.与此同时,沈河区的音乐文化平台为沈河区的音乐教师队伍输送了新鲜血液,沈河区一百余所中小学音乐教师几乎都在沈河区文化馆接受过培训.这些教师已成为音乐教育的主要传播者.

沈河区的各类音乐文化艺术的展示活动,也为那些没有机会和条件进入专业院校进行学习的、酷爱音乐的人们提供了学习平台和表演舞台.活跃在当下沈河区的百余支优秀合唱团队都是音乐教育的受益者,在历届的沈阳市所举办的各种合唱比赛中,沈河区的“金百荷合唱团” “老知青合唱团” “梦之声合唱团”以及“和泰社区合唱团”等20余支优秀合唱团队,都摘金夺银.有的在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歌咏比赛中屡创佳绩.值得一提的是,辽宁省著名指挥家史建南年愈八旬,如今仍担任“金百荷合唱团”的指挥.

沈河区文化馆所举办的各类文艺晚会上,也常有沈阳音乐学院各系优秀同学的身影.在连续两届的中街购物节和迎中秋晚会上,沈阳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学院、民乐系和民族声乐系的同学们纷纷登台亮相,展示才华,深受百姓的欢迎,在为期三十余天的活动中,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党总支书记李岚枫教授曾亲临现场,为钢琴系学生的表演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和业务上的指导.此举正体现了沈河区的群众文化舞台也成为沈阳音乐学院同学们的实践基地.为沈阳音乐学院扩大了影响、争得了荣誉,同时为个人艺术造诣的提高奠定了基础.笔者作为这些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为能给同学们架设音乐交流的桥梁,感到十分欣慰.一次一次的社会实践,不仅提升了个人音乐素养,也提升了地区文化的水平,更满足了群众文化的需求.像这样的社会实践机会,我们还要创造条件积极参与!

沈河区文化馆所组织的30余支音乐演奏团队也常年活跃在百姓生活中.其中不乏大型民乐队、管弦乐队,甚至非洲鼓队也在其中.其中著名的当属御龙社区的民乐团队,多次获得沈阳市器乐比赛一等奖.最值得沈河人骄傲的是,沈阳交响乐团就诞生于沈河区,填补了我市交响乐专业团队的空白.2017年沈阳市迎新春音乐会的整台节目都由沈阳交响乐团演奏演出.已经耄耋之年的中国著名指挥家郑小瑛亲自执棒,在沈阳乐坛引起强烈反响.高雅艺术走进百姓生活.

由此可见,文化馆不仅拓展音乐学的社会功能,同时也是音乐专业工作者面向基层百姓、回报社会的实践基地.

长期以来,从文化馆走出去的音乐家、歌唱家、指挥家大有人在.前不久,沈河区文化馆的小剧场里举办了一场由文化馆干部马嘉丽领衔的“邓丽君经典金曲公益演唱会”.八位来自辽宁省各界的优秀歌手以“我只在乎你”为主题,联袂演唱邓丽君经典金曲,并成立了“辽宁嘉乐荟”公益演唱团体,吸纳了包括台湾、香港等地众多人士参与.沈阳音乐学院的房思园老师也现场经典再现《襟裳岬》.音乐的凝聚力、音乐的影响力由此可见.音乐学的理论依托传媒载体,为社会大文化注入活力.

任何文化包括音乐文化都是社会文化整体的一部分,它们相互支撑,互为促动.中国历史中包含着中国音乐历史,中国的音乐历史同样包含着与之相关的各个分支系统.文化馆所承担的职责是社会音乐文化的传播与普及,专业音乐院校承担的是培养人才的职责.在社会音乐文化中会涌现出艺术人才,而这些人才最终要回报于社会.

结语

纵观六十多年的沈河区文化馆的发展历程,文化馆在更广泛地发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作用不可替代;在满足群众对文化艺术日益增长需求的今天,文化馆的组织作用不可替代;在“出作品,出人才”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文化馆的摇篮和纽带作用不可替代.在推动音乐文化、音乐教育及音乐创作的发展中,文化馆的人才发现与输送的作用不可替代.因此进一步强化文化馆队伍建设,尤其是文化馆工作者的水平与能力十分重要;进一步强化文化馆的体制机制创新,紧跟时代脚步与满足群众文化艺术需求十分重要;进一步提高文化馆的地位并给予文化馆以更大的政策倾斜十分重要.

不论社会进步到什么程度,文化馆的事业是永恒的,小小文化馆,人生大舞台,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作品与人才的展露,却看不到有无数在幕后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朴实无华的创作一线上的文艺爱好者们,正是这些人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令人称赞的作品,为艺术为文化的发展努力地点亮自己身上的那一束光.在他们身上我们所能看到的精神太多太多,笔者的感动也太多太多.从他们的身上能看到内心中那份满满的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结束了这篇并不轻松的社会调查报告,笔者通过多次、分批采访相关人物,所得到的不仅是于此篇有价值的资料内容,拓展了我的所学,也提升了我的境界.结合自身情况,作为一名音乐学系的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文体,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接触这个海纳百川的大平台,将课堂所学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也开拓个人眼界,丰富知识内涵.这个机遇在我人生路上实属难得.实践证明,此次的课题设计对于音乐学的学科建设大有益处.校园与社会融合、课堂与实践融合、专业与普及融合是我们学习、成长的必由之路.

沈河区文化馆以文化铸魂,伴时代成长,群文沃土,叶茂枝繁.落笔之际,由衷地祝愿沈河区文化馆的事业蒸蒸日上,功德无量!

(责任编辑王虎)

社会调查论文参考资料:

社会调查论文

社会语言学论文

社会科学家杂志

论文调查方法

社会心理学论文

和谐社会论文

上文点评:此文为一篇大学硕士与社会调查本科社会调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社会调查报告和文化馆和沈河区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