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音乐问题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跟听专家给学生的音乐问题支招儿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音乐问题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4-11

《听专家给学生的音乐问题支招儿》

本文是音乐问题专科开题报告范文与支招和音乐和学生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本刊记者/柳苏凌

近日,由音乐学院附中主办的“首届国际中提琴教学研讨会”落下帷幕.4天的研讨会,除了给所有的参与者留下了受用不尽的“活思想”,还给大家留下了值得继续思考和有待解决的问题.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音乐感与想象力,再次成为本次研讨会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在这次国际教学研讨会上,本刊记者采访了几位国外中提琴教授,其中不乏国际中提琴界的超级大腕儿,希望从他们的言谈中,汲取一些有关提升“音乐感和想象力”的教学经验,以帮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以下我们在此总结成篇,以“谈”的形式为读者呈现出来.

——编者

音乐感,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尤其是专业院校的学生,“音乐”问题是中国学生进入国际大赛的绊脚石.相比十年前,国内的学生已经意识到了“音乐”的重要性,并不断努力追赶.但“音乐”不像技术,只要下功夫苦练,就一定能见成效.“音乐”似乎像一块巨大的玻璃幕墙,明明看得见,但就是达不到,弄不好就会磕一脸大包.资深乐评人景作人在观摩此次国际中提琴研讨会后,发表了一篇感想.他在文中写到,在上大师课时,专家在给学生做“音乐”上的启发时,学生对此不以为然,令人感到非常无奈.这种现象虽然不是大多数,但也反映了学生对“音乐”这件事情的重视程度并不一样,窥见目前国内教学中还是存在重视程度有深有浅的问题.笔者近日在“音乐学院首届中提琴国际教学研讨会”上,采访了几位国际专家,他们也都不约而同地谈起了中国学生的“音乐”问题,并谈出了他们对此的想法.

专家介绍:

保罗·克莱提:一位多才多艺的演奏家、作曲家和唱片艺术家.他目前任教于美国科尔伯恩学校,是学校唯一的一位中提琴教授.他的弟子遍布全球各地顶级乐团的中提琴首席位置.

马提亚斯·布赫兹:德国科隆音乐学院、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中提琴教授,中提琴独奏家、室内乐演奏家.他曾经是德国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的中提琴首席.

张曼琴:新加坡国立大学杨秀桃音乐学院中提琴系主任,她毕业于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师从于中提琴大师Emanuel Vardi.近年来,她培养了大批的中提琴演奏者,并在世界各个音乐学院和艺术节上举办大师课,反响热烈.

与演奏家同台演奏获取经验

美国科尔伯恩学校唯一的一位中提琴教授保罗·克莱提,曾经是小提琴大师梅纽因的弟子,如今他的弟子遍布全球各个顶级乐团,是中提琴界的顶级名师.他的很多中国学生,毕业后在世界各地乐团都占据了重要位置,中国国家大剧院乐团中提琴首席庄然就是他的学生之一.在采访克莱提教授前,我观摩了他给学生进行室内乐排练,期间发生了一段小插曲.

他们排练的是一部巴洛克风格的重奏作品,排练时大提琴手在节奏上总是出现问题,克莱提教授有些不满,他说道:“应该在排练前把作品风格先搞清楚,而不是在排练时解决这些问题.”大提琴手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使得排练马上恢复进度.当晚的演出很成功,教授为白天排练总是抢拍的大提琴乐手,报以热烈的掌声.

克莱提教授接受采访时说:“这是最高水准学生的演奏,今晚演奏大提琴的学生才13岁,我今年56岁,这样的年龄组合在一起是很难得的,演出达到了难以置信的水平,令人印象深刻.我认为室内乐的学习离不开那些有丰富演出经验的演奏家和老师的帮助.”他继续说道:“举一个小例子.曾经有一次,我们排练门德尔松的八重奏作品,起初我们是严格按照节拍演奏的,排练好后,梅纽因大师跟我们一起合练时,在我们稳定的节奏上稍微加入了一点小小渐慢处理,顿时这段音乐就有了不同的美感,大师的处理带着对作品的独特审美,且富有逻辑性,这个是年轻人需要不断经历和感受的.我想这个例子能很好的说明,与大师同台的重要性.”

“目前,我有12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很国际化.我每年的招生人数,取决于当年的毕业人数.今年我的毕业生有的得到了韩国爱乐乐团首席的职位,还有拿到圣地亚哥乐团中提琴首席等,今年我有4个学生毕业,所以会有3、4个招生的名额.我们毕业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成功在乐团得到职位,或者是否有成为音乐家的趋势,并有了一定音乐会签约量.这样才能让学生毕业.”

上十堂课不如登一次台

克莱提教授接着说道:“我们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按照教学分量等级分配包括独奏、室内乐 (一周两次)、交响乐团排练和理论学习.我们经常会邀请明星级演奏家与学生一同演奏.学生们一年要安排7场交响乐音乐会,如果这段时间室内乐排练紧张,交响乐排练就会放一放.无论是哪种排练都是密集型的,比如交响乐队进行连续6天的排练,最后一场是音乐会,之后学生们可以休息两周.室内乐有活动,也同样进行密集的全天候排练,这样学生们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参加不同的排练.在我们学校要保证学生登台的次数.我经常跟学生说,给你上十堂课,不如让你登一次台.”

中国学生的技术才能过多

克莱提教授教过很多中国学生,他对中国学生的技术水平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他说道:“我教过很多中国学生,这些学生回到中国都得到了很好的职位.比如:国家大剧院中提琴首席庄然、上海歌剧院首席唐瑞清,以及目前在洛杉矶歌剧院担任中提琴首席的周毅等等.中国学生的技术永远是国际最高水准,这个地位是其他国家的学生不能比拟的.但演奏是自然情感的表达,中国学生在情感表达上没有被充分开发,中国老师或许应该在启发中国学生情感表达上多下点功夫.技术是通过脑子控制的,脑子指挥手部肌肉运动,是个熟练的过程.音乐是通过内心表达的,需要训练和启发,这个比技术更难教.我觉得,中国学生的技术才能太多了,我有时候觉得甚至不需要有那么高的才能,技术上笨一点都是可以的.”此话一出,可莱提教授哈哈大笑.他继续说道:“内心情感的丰富和表达能力是中国学生最欠缺的,中国的教师也正在这方面积极努力吧.”

寻找小节线之间的自由

德国科隆音乐学院、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中提琴教授马提亚斯?布赫兹教授是音乐学院的老朋友.在三个小时的大师课上,有6名学生得到了他的指导,每位学生他都悉心指导,没有任何怠慢.

他跟记者说:“总体来说,学生们技术很好,就是缺乏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展现音乐的自由度,学生们应该寻找音乐的自由,突破小节线,放飞对音乐的想象.”说完他夸张地做了一个呼吸的动作,表示对“自由”的解释.他继续说道:“中国的学生们年轻又有天赋.今天有一位14岁的学生,我觉得他的潜力很大,可能在他18岁的时候,还会有更大的发展和变化.”

聆听自己专注音乐

布赫兹教授说:“我在教学中常常说,音乐是有生命的.我不太愿意告诉学生做是对或是错,我希望他们接受更多元化的音乐方式.学会‘聆听你自己’.”教授把这句话重复了几次,可见他对这句话如此的重视.他着重地说:“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不一样,有很多高科技,大家很难专注地做一些事情,要多花一些时间,让自己的精神专注在一件事情上.”

以上两位教授从学习和演奏的角度谈了“音乐”的问题,接下来张曼琴老师是直接从教普及教学谈“音乐”的问题.

音乐想象力训练要从“根儿”起

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杨秀桃音乐学院的张曼琴教授,在三个小时的大师课上,一分钟都没有休息,给每个上课的学生都指出了问题,给学生很多音乐上的启发,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演奏者的内心感受.张曼琴教授说:“这次活动对国内地方院校绝对是一个好机会.我的大师课上有几位学生来自兰州和广州,他们学得很认真,我很高兴给这些孩子上课.平时地方院校很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在音乐学院召开如此高规格的研讨会,很多老师都跟我主动交流了教学心得,也向我询问了教学上的问题和方法.还有很多老师找我要中提琴的乐谱,尤其是室内乐的谱子,我知道地方院校还是缺乏中提琴作品的.”

“中国孩子跟其他国家的孩子相比想象力有点弱,但中国孩子的技术是十分好的.相比之下,台湾的孩子的乐感和想象力也是优于国内学生的.我认为,国内教育要从‘根子’上关注‘音乐’的培养,从启蒙阶段就要注意对学生音乐想象力的培养,我们亚洲老师缺少对学生的启发和想象力的开发.其实,教到最后会发现技术是在音乐中解决的.在欧美国家,孩子从会演奏乐器的第一天就要接受音乐上的启发,老师会给孩子讲这段音乐是表现什么的,然后希望结合孩子自己的想象再演奏,从最简单的旋律就开始训练学生在音乐上的想象能力,用音乐引导技术的发展.专业音乐教育固然重要,但基础和普及工作更为重要,希望这次研讨会能在中提琴普及教学中把‘音乐感’作为基础教学中的重点,从‘根子’上开始重视起来,而不是等学到一定程度再加入‘音乐感’,那时学生已经养成了习惯,不容易改的.”

在紧张的研讨会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对自己的专业和教学有了重新的认识和不同程度的促进.“音乐”是个常说常新的老问题,中国的老师并非不重视,而是苦于如何在教学中找到能立竿见影的方法.通过本刊记者对几位中提琴教授的采访,希望从他们的谈话中获取教学上的灵感,利用好他们支的“招儿”.古人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从这些简单的文字中为中国学生寻求更多的学习方法,为教师们采集更多的教学经验吧.

音乐问题论文参考资料:

音乐论文网

音乐生论文

中小学音乐教育期刊

音乐刊物

音乐期刊

北方音乐期刊

言而总之:本文论述了适合不知如何写支招和音乐和学生方面的音乐问题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音乐问题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