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教学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跟说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教学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1-19

《说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本文是教学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与有效性和说出和教学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张烨

课前说课,一个重要环节是说“教学过程及方法”,此乃说课重头戏.善听之人会通过这一环节,去判断执教者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下面,笔者以人教版第十册第一单元《白杨》第二课时说课稿为例,聚焦“教学流程”“策略预设”“操作过程”三个方面,谈谈说课过程中如何判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一、听教学流程,看“达成目标的路径”是否清晰可见

教学设计是否有效,首先要看这一设计的目标达成度.当执教者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一一阐述完毕,并依据二者确定本课书的教学目标后,笔者会重点听他讲述“教学设计框架”(或“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框架”相当于写作提纲,这个提纲的中心就是教学目标.若目标集中而唯一,则教学往往更具实效;“教学设计框架”又相当于教学地图,将地图的起点与终点联结起来,就是达成目标的最短路径,如路径直指目标而无旁枝斜权,则教学往往更加高效.

下面是《白杨》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及边疆建设者的特点,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2.积累并运用描写白杨的经典语句.

3.整合信息,自主释疑,提高解释、评价的能力.

以上三个目标分别指向了语文知识的习得、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请看下面的“教学设计框架”是否直指目标达成.

板块一:聚焦第13自然段,通过自主感悟、互文理解,领悟白杨特点.

(一)交流预习成果,体会白杨高大坚强特点.

(二)运用语言描绘白杨形象.

(三)整合信息,理解其适应性强的特点.

板块二:聚焦疑问,凭借图文资料自主阅读释疑,领悟建设者特点.

(一)依据提示,尝试自主解疑.

(二)协作交流,表达思维过程.

板块三:发现联系,揭示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一)运用资料,在表达中发现二者联系.

(二)借助板书,解释借物喻人表达方法.

(三)拓展阅读,领悟借物喻人核心要义.

“达成目标的路径”是否清晰可见?我们从三个角度来探讨.

其一,综观三大板块,作者思路与教者学路合二为一,保证语文知识目标的准确达成.

我们会发现执教者正是遵循了状物类散文的文体特点,按照“先抓物的特点,再品人的品格,最后发现二者联系领悟借物喻人表达方法”这一思路进行设计.“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遵循文体特点、遵循写作构思的路径设计,会保障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其二,聚焦每一板块,层层剥笋的教学步骤落实分目标,保证学生经历完整学习过程.

以此反观该框架,板块一紧紧围绕“白杨的特点”,展开了“自读文本初品特点——通过阅读建立形象——整合信息完善特点”的教学步骤,使白杨的特点扎根于心.板块二则以“释疑”为中心,走了“自学——互学”的步骤,让建设者特点在自主解疑中留下深刻印象.板块三针对“借物喻人”表达方法的揭示,从“发现联系”,到“阐释写法”,再到“领悟要义”,步步深入,让学生对写法的理解清清楚楚.可见,各板块的目标均有效落实,整体教学目标就能水到渠成.

其三,细品每一步骤,均是学生实践为主体的教学行为,保证教学过程中学为主体.

倘若为每一教学行为加上主语,这个主语一定是“学生”,这体现了执教者的教学理念——学习活动的主体势必是学生.纵观这一教学框架中各大教学步骤,不论是“互文阅读”,还是“拓展阅读”,不论是“整合信息”还是“协作交流,不论是“依据提示”还是“运用资料”,它们的主语都是学生.只有真正保证了学生“学的活动”,才能保证学生“学得扎实有效”.

二、听策略预设,看“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始于学、成于学

一切教学行为作用于学生身上,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有效”“无效”之分.凡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预设、有助于学生问题解决的教学行为,就是有效的教学行为.

以板块一中第13自然段教学为例,重点“听”执教者是否在针对学情预设教学策略.

分析学生课前预习画批,我发现他们能抓住文本语言——“从来都这么直,这么高大”及“不管……不管……”等语句,体会到白杨“高大挺直、坚强”的特点,但无人能体会到“适应性强”这一特点.根据这样的学情,我采取以下环节引导学生逐步领悟白杨的特点.

(一)交流预习,体会白杨高大坚强特点.

(二)运用语言描绘白杨形象.

(三)整合信息,理解其适应性强的特点.

交流预习,体会白杨高大坚强的特点.这是学生已知能知的内容,所以在交流评价中,我重在肯定学生已有的阅读方法和能力,不做过多徘徊.

西北边疆地带的白杨树在学生生活中是陌生的,在以往教学中,老师往往通过出示图片帮助学生建立形象认知,而我今天的教学,决定采取互文阅读的方式(选文为矛盾《白杨礼赞》片段及匿名作者笔下所描写的白杨段落),以达到帮助学生建构白杨形象,同时发展学生语言的目的,这就是第二环节:运用语言描绘白杨形象.

1.调动期待:想看看白杨树吗?

2.阅读手中选文,哪些文字让你“看到”了这高大挺直的白杨树,用直线画下来.

3.大声读一读,争取记下来.

4.我们要欣赏一组白杨照片了(出示),你能用刚敢于积累的哪些语句描述看到的白杨呢?

重点环节是:整合信息,理解其适应性强的特点.对于学生未能自主发现的这一内容,我将聚焦这句话:“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步骤再次阅读选文.

1.引发思考,提示阅读思路.

这句话中的“哪儿”,指的是什么地方?请阅读课文,再浏览选文,你发现白杨会生长在哪些地方,就把这个地方圈起来.(教师巡视,提示找全)

2.反馈信息:

3.请把白杨生长的这些地方“联系起来”看一看,你对白杨树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预设:白杨生长的地方都比较恶劣;白杨能适应各种环境.

交流中适时引导学生补充批注:适应性强.

4.朗读小结:当你把文内、文外的内容联系起来读,就会有新的收获、新的发现.这么高大挺拔、适应性强、生命力顽强的白杨树,想想,爸爸会怎么对孩子们介绍呢?读一读.

执教者始终站在学生角度,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进行策略预设:学生已知的,就重在肯定,重在语言积累和运用;学生未知的,就提供思路,引导学生靠阅读去自己获知.这样的教学行为,始于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是有效的教学行为.

三、听操作过程,看“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否得到真实的发展

课前说课,往往会请执教者就某个步骤具体演示操作过程,这个过程可检验执教者能否将“发展学生语文能力”这样的教学理念,落实在自己实际的教学行为中.

以该课第二板块为例.这一板块以解决三个“不知道”为抓手,通过引入资料,解决学生对边疆建设者的背景认知障碍.以往的教学过程,常常是老师直接出示相关图文,并由老师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介绍建设者们在新疆艰苦、乐观劳作的情景,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这样的过程,老师追求的是尽快得到结论,学生的能力并未得到发展.

那么,我们不妨听听这位执教者的操作过程,看他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发展的.

1.提出上节课质疑的三个“不知道”:1961年的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爸爸、妈妈为什么自愿去新疆工作,去那里做什么?爸爸为什么要接孩子们去新疆?

针对这三个“不知道”,课前我们搜集了许多资料:

2.这么多资料,怎么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出示自学提示:

解释中,向学生强调“找全信息”,找全之后要将信息“联系起来”回答问题.

3.自学后交流:重点关注学生“整合联系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1961年的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这一问题,学生可能找到的信息是:

课文: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分得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资料:地图中新疆的位置及筛选出的信息:……新疆是我国经济、军事战略都特别重要的地方.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如果学生尚没有联系意识,我要引导学生尝试表达.如果有学生能将这几个信息联系起来,说出:1961年的新疆是个环境恶劣,贫穷,但是对于祖国的经济、军事战略又非常重要的地方.我将及时肯定该生:具有联系意识,将所有有用的信息联系起来,就能让回答更全面准确.

经历了问题一的解决过程,我将继续引导学生:要全面正确地解决第二、第三个问题,我们可能需要寻找更多有用的信息,请大家合作学习,借助几个人的力量,联系更多的信息去解决.

此时,学生会有意识联系资料去发现问题二的答案:“1961年,党发出了支援新疆建设的号召,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的知识青年响应号召来到新疆,他们在那里开垦荒地、拉犁耕田……”还借助当时的宣传画和宣传标语解决问题三:“边疆还十分荒凉贫瘠,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付出、去奉献.爸爸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继续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新一代的边疆建设者.”在这一过程中,我既要关注学生是否在联系有用的信息,同时还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表达.

执教者在这一环节的操作过程中,关注的始终是学生获取信息、整合联系信息、形成解释的能力和语言的表达.当然,这样执教,学生得到问题答案的过程是缓慢的,甚至是坎坷的,但执教者的点拨,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学生经历了这样缓慢而坎坷的学习过程,他们才能从中真正获得能力的成长,而这远比获得结论本身更为重要.

这样的操作过程还体现于多处,比如教学行至第三板块,生成了以下板书:

当学生说出“借物喻人”这一写法的时候,老师顺势写下了板书,但他并未满足于此,而是让学生回顾学习经历,借助板书解释这一写法.别小看这个过程,它说明:老师关注的不只是那个结论,他更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这个结论的来龙去脉.如果学生借助板书说出:借物喻人就是借助某个事物的特点,来赞美某一类人的品格或特点,则说明学生已经真正理解这一写法了.

以上所述的三个方面,前者关注的是执教者的教学行为——教学流程、策略预设、操作过程,后者则从学生角度出发,来判断这些行为是否有效——这条路径能够达成目标吗?这些策略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吗?这样的过程能发展学生能力、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吗?如果回答都是肯定的,毫无疑问,这样的设计就是有效的教学设计.

说课中,教学理念绝非纸上谈兵,关注以上几方面,也许能敦促我们将课标中的理念,化为可以实施于课堂的有效的教学行为.

教学论文参考资料:

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科学教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外语教学期刊

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该文点评:此文是一篇适合有效性和说出和教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教学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教学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