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饮食民俗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跟从沈阳地域方言中的饮食词汇看东北饮食民俗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饮食民俗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3-16

《从沈阳地域方言中的饮食词汇看东北饮食民俗》

该文是饮食民俗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沈阳和沈阳地域方言和饮食民俗相关论文例文。

基金项目:2018年度沈阳市社会科学课题SYSK2018-18-19地域文化视阈下沈阳方言保护与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 要:沈阳方言属于东北话吉沈片中的通溪小片,是东北官话的地方变体.沈阳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与沈阳历史息息相关.透过方言词汇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区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文化因素.生活在黑土地的沈阳人自古就讲究饮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沈阳;地域方言;词汇 饮食民俗

作者简介:刘巍(1983-),女,语言学博士,沈阳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讲师;刘金威(1998-),女,沈阳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学生.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1

沈阳方言属于东北话吉沈片中的通溪小片,是东北官话的地方变体.沈阳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与沈阳历史息息相关.沈阳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多个少数民族共同生存发展的多元化区域.正是由于这种多民族文化繁衍促进了当今沈阳语言的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沈阳方言.而沈阳方言中的饮食词汇也体现出了独特的东北饮食民俗.

一、饽饽

饽饽来自满语,是一种满族人吃的面食.多是杂粮面制成的,种类较多,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玉米面饽饽等,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圆的、长的、扁的.因为饽饽耐饿、方便携带.所以满族人打猎时,常常携带.随着满族和其他地区的不断融合,东北其他民族也逐渐称面食为饽饽.

清朝入关以后,整个北方地区都将面食成为饽饽了.在清代的北京里,卖糕点、点心的铺子,就叫做饽饽铺.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写道:“固然我们对于北京情形不甚熟悉,只是随便撞进一家饽饽铺里去买一点来吃,……难道北京竟是没有好的茶食,还是有而我们不知道呢……”可见当时,饽饽铺的普遍和留行.饽饽铺里的种类非常多,以前人们走亲访友时,会去饽饽铺,买大八件、小八件.

因为饽饽曾经的普遍和流行,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所以即便现在,在东北,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在家庭里、班级里比较受欢迎,受喜爱.还会说;“你成了个香饽饽”.也可以说,这个地方是个香饽饽.很多人都愿意去.

二、“粘豆包”

和饽饽一样,粘豆包最早也是满族人的食物,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饥饿,外出射猎时经常食用.另外,粘饽饽还是满族人祭祀用的食品.满族粘豆包也很快得到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喜爱,后来整个东北地区民族都有这样一个传统,到了过小年的时候都包黏豆包.现在很多人家冬天的时候会做很多粘豆包,要先把黏米.浸泡几天,泡好以后,把它磨成面,然后和面.里面放号豆馅.包好.将包好的粘豆包蒸熟以后可以放到室外冷冻起来,想吃的时候拿出来几个热一热,就可以吃了.

通过饽饽和粘豆包,这两种面食,可以看出在东北民俗文化中,满族的习俗对东北地区的生活影响是最大的,因为东北作为满族的“龙兴之地”,所以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保留了大量的满族风俗.

三、缓冻梨

古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北宋庞元英“奉使北辽,至松子岭.时方穷腊,坐上有北京压沙梨,冰冻不可食.接伴使耶律筠取冷水浸,良久,冰皆外结,已而敲去,梨已融释.自尔凡所携柑桔之类,皆用此法,味即如故也.”这就是传说中的冻梨,直到现在东北人冬天还是非常喜欢吃冻梨.买回来的冻梨一般就放在室外,由于温度太低,所以拿到屋里时冻梨就同石头一样硬邦邦的,根本咬不动,为了让它变软,就将的冻梨放到比较大的盆里,加入冷水,这样冰很快就融化了,冻梨也软了,整个这一程东北人称其为“缓冻梨”.这里“缓”是动词,有融化的意思,后来在只要将冻得很硬的东西,融化的过程都成为“缓”,比如“把冰箱里的冻肉缓一缓.”冬天时,从外面进屋了,我们会说,缓一缓,不是慢点的意思,而是慢慢变暖和的意思.

四、渍酸菜

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读z&igre;,有“浸,和污渍”的意思,而在东北方言中则读为jī、也有的地方读j&igre;.东北人在冬天的时候,经常会渍酸菜,有个 俗语叫“大缸小纲吉酸菜”.因为地域的关系,东北的冬天非常寒冷,没有什么新鲜蔬菜,所以人们在秋末的时候,就会大批量的买容易储存的菜.白菜、萝卜、大葱等.而且买白菜的时候,不是一颗、两颗、一斤、两斤而是几十斤、上百斤的买,将买来的大白菜,用开水焯一下,然后撒上盐,放在特别大的缸里,一层层摞好,然后在最上面放一块大石头压住,一个多月左右缸里的菜就变酸了,冬季想吃时可随时从缸里取.酸菜是东北非常普遍的一个菜,有酸菜炖粉条、柴骨肉炖酸菜、酸菜炖排骨等.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中“翠花,上酸菜”,就成了东北的标志.

总的来说东北的食物就像东北人一样粗扩,没有那么细致,更多的是实用、实在,像饽饽和粘豆包是因为耐饿,方便携带.酸菜是为了便于储存.就连渍酸菜的大缸,东北也是没有任何花纹的.

结语:

沈阳方言是东北官话的典型代表,沈阳作为东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及重要的交通枢纽,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沈阳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与沈阳历史息息相关,与东北地域文化息息相关.而东北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中华主体文化的一种表征形态,与其他地域文化共同为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转型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基础,成为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2]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 2001.

[3]刘巍.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饮食民俗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

饮食保健期刊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饮食营养和健康论文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饮食文化论文2000字

评论:此文为关于沈阳和沈阳地域方言和饮食民俗方面的饮食民俗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饮食民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