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大学生类毕业论文怎么写 与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类论文范文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大学生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2-10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

该文是关于大学生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与微时代背景和大学生和引导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摘 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社会悄然进入以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为代表的微时代.微时代的影响不单体现在技术上,而且它日益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思维习惯、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日趋出现理性思维弱化、精神追求的负向嬗变和道德行为失范等新问题,应从启发主体自觉、提升精神品位及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

一、微时代的内涵与特点

1.微时代的界定

数字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以“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为代表的微时代的快速发展.关于“微时代”,目前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界定具有不同内涵.有专家认为:“微时代是一种基于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媒介的微文化传播环境.”本文界定的微时代是一个以微媒体筑构而成的具有即时、互动、高效及碎片化特征的体现网络技术、意义和文化的高度融合的最新时代.微时代以其沟联性、交互性以及个性化的社会形态深刻反映了当代“信息人”的生活正经历着“微、秒、细”的变化,也预示着当代人全新“微生活”的到来.微”作为一种特殊的时代体征浸透在时代文化的肌理中,渗透到生活的每个毛孔和细胞中,成为当下仿佛无所不能而又无所不包的功能性存在.伴随着网络成长的“90后”大学生是网络群体中最活跃和最具挑战性的一类人群,他们个性独立、思维灵活、敢于创新,热衷于通过新兴网络平台来展现自我,具有较强的求知和引领时尚潮流的,是微博、微信等微媒体最活跃、最积极的体验者.微时代其影响不单体现在技术上,而且它日益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2.微时代的特点

(1)主体的草根性与大众化.微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微空间,自由地在平民化的信息传播平台发表观点,人人都可以是记者和编辑,话语权力逐渐实现平等、公正、自由,这种低门槛的特点迎合了大众的需求,使微媒体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140个字符限制的微博、语音限时的微信、爱心不分大小的微公益,无需长篇大作的微电影,不需要优美的文采、完整的叙事、严谨的构思、充足的资金,每个经注册的用户都可以在微信、微博上发表自己的心情和看法,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可通过人们的微薄之力以用小爱成就大善来推动发展.微时代的到来削弱了草根和精英的对立,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面前展示自己微小但不容忽略的力量,所有人都能够获得展示自己、释放自我的机会.微时代俨然成为一个人人都是麦克风的信息交互时代,在这样一个全民传播的信息时代,每一个生活节点都可以被聚光灯所照耀,媒介主体正日益呈现大众化和草民性的特征.

(2)信息的瞬时性与个性化.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更新和小巧便捷的信息接收终端的普及,微时代信息传播的时间、内容和方式都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信息的接收与传播突破了时空界限.微博、微信等微媒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天候媒体”,方便人们自由获取资讯、应用服务、与他人分享观点,直接促成了跨时空即时传播海量信息的模式,迎来了一个随时随地可以分享信息、表达个性观点的“ 微世界”.正如丁亚平教授所言,微时代高效率的信息传输、瞬时性的传播活动强烈地冲击传播的内容和传播方法.在“人人皆媒体”的赛博空间,互联网以其传播的即时性、超链接、个性化等特征使受众发生深刻变化,任何人都可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受众不再被淹没在普遍性中,其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的表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互动.不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人们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和个人经验发布和传播各种庞杂的信息,实现信息传播内容和方式的自主化和个性化.各种具有鲜活特征的观点和丰富的精神需求在轻松、随意、个性的微平台下自由绽放,呈现更个性化的媒体叙事和媒体表达.

(3)传播的便捷性与碎片化.数字网络技术和各类移动便携终端的快速发展,使微媒体实现强大的信息存储和快捷的检索功能成为可能.一个手机、一台电脑、一个ipad只要能联网,便可以了解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全球范围内搜索网上的任何内容.微时代用户使用迷你的移动终端便可方便快捷地浏览和传播信息,人们的传播活动变得更加高效和便利.此外,微时代环境下,小巧便捷的信息接收终端方便人们利用零碎时间发布、转发、评论信息,伴随着信息接收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青睐于传播迷你内容的“快餐式”的文化,碎片化和零散化的浅阅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碎片化的阅读、社交和服务极大地满足人们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需要,改变着传统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碎片化生存成了当前人们的社会生存方式.

微时代是一个具有主体的草根性与大众化、信息的瞬时性与个性化、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与碎片化等特征的时代.

二、微时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新问题

微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个性和自由飞翔的广阔舞台,同时也凸显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新问题.

1.理性思维的弱化

理性思维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活动,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理性思维对于大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微媒介不仅改变着社会生活形态,而且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一切媒介技术都是和神经系统的延伸.微时代传播方式和传播载体的感性化、视觉化、简单化的倾向使大学生无须严格的逻辑认证、精密思考及多重化的复杂结构表达,其思维呈现平面化和无深度性的特征.加拿大媒介理论家德克霍夫认为,赛博空间和电子媒介扩展了人们的神经系统,并改造了人们感知社会真实的心理状态,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感知世界和接收信息的方式.现代的电视媒介、远程电脑和微博、微信朋友圈展示的仿佛就是比真实的世界还要真实的世界,电子媒介通过人们“信以为真”的影像世界中的“电子幻象”控制人们的感官感知和思维活动.微媒介以“人的延伸”方式创造着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重塑着人的感知和思维.大学生满足于、习惯于平庸的无个性的微文化消费品,容易在毫无个性和思想深度的作品的洗礼下丧失内在超越的维度,接受无思想的平面化的生存模式.正如霍克海默曾指出,以科技理性为核心的科学技术消灭人的个性,即人的想象力和独立判断能力.人对技术的依赖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但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容易迷失自我,成为技术所奴役的“异化”人.微时代追求暂时心理愉悦的快餐阅读和短期猎奇式碎片化阅读使大学生的思想缺乏深度和主见,更倾向于接受以“眼球经济”和“感官消费”为代表的“快餐文化”,使大学生逐步丧失理性与反思的精神,容易造成思维懒性和精神追求的平面化.

2.精神追求的负向嬗变

微时代便捷的微媒体给我们奉上信息饕餮盛宴的同时,也带来浅表化、碎片化、浮躁化的社会心态.大部分学生因沉溺于虚拟空间而患上“上网瘾失衡症(IAD)”“手机控”.“低头族”习惯沉浸在尼尔·波兹曼所言的“娱乐至死”的环境中,在看似狂欢的表象后却出现精神空虚感;另一方面,对手机、电脑的网络成瘾使得当代许多大学生日益丧失斗志.手机无与伦比的随身性和微媒体的快捷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溺网络,甚至有小部分大学生因沉溺网络逐步丧失自我和生活的斗志,成为网络的附庸和奴隶.人在虚拟社会本应以主体的身份对网络进行选择和控制,结果却被网络所束缚和控制,电脑掌控了“人脑”,主体性逐渐被肢解,正如马尔库塞所说:“技术,作为工具领域,既可以增强人的力量,也可以加强人的软弱性.现阶段,人也许比以前更无力支配他的设备”[1].此外,大学生沉溺于网络容易导致人格分裂.人格分裂又称为“解离症”,意即一个人的人格不统一,丧失自我的整体性.微时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摆脱时空限制,所有活动的“随身可带”以及虚拟与现实的随时转换容易导致大学生将虚拟和现实混为一谈,出现人格分裂的情况.微博、微信中每个人都可以“无名氏”自由扮演各种角色,用各种符号、数字和代号形成了多重的自我,导致大学生对现实的自我难以把握,在虚拟世界中不停地设定自我,又不停肢解自我,让真实的自我消解在多重的虚拟自我中,大学生长期沉溺于虚拟世界而忽视现实生活,无法做到虚拟与现实及时有效地转换,使得网络依赖症和人格分裂越来越凸显.

3.道德行为的失范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心智尚未成熟,缺乏理性判断的能力和信息辨别能力,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环境的影响.微时代信息海量共享与“无屏障性”、传播的瞬时性与交互性为我们获取信息提供极大方便,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信息污染.正如马克思所言:“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2]马克思认为技术的不断进步,随之而来的将会是道德的败坏和信仰模糊.网络中各种良莠不齐、杂乱无章的信息,拜金主义、娱乐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落后、腐朽的思想和文化,甚至各种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反共产主义的消极价值观念,以及包含暴力、等内容的文字、图片、视频,凭借现代的传播手段一再被宣扬和强化,很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情感麻木,正义感和道德感逐渐弱化.伴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在数字化空间按照自己期望的自我进行重构,从而形成虚拟的数字化交往.正如高清海所说,“现实的人”本身充满了“二律背反”式矛盾,既“是其所是”,又“是其所不是”.当人成为微主体遨游在虚拟世界中,他们是既非纯现实,又非纯虚拟,具有现实与虚拟的特点,虚拟与现实的对立统一成为人在网络时空生存状态的二重性.与传统社会相比,虚拟社会中的大学生获得更为自由和广阔的空间,原本被压抑的潜意识被释放,容易产生无人在场的“随心所欲”心理.有些人在虚拟外壳的掩盖下凭借着抽象的符号和数字在网络中放松道德自我约束,丧失基本的道德原则.虚拟网络世界存在的“道德相对主义”和弱化的“自律道德”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摆脱外在一切法律和道德束缚,随心所欲重新塑造“自我”,导致道德行为失范的产生.

四、微时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策略

现实已经证明,微媒体的种种优势并不能保证人类可以无限度地使用它.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微时代网络传播中出现的问题而对它加以否定,根据出现的问题寻求相应的对策将是有益的.

1.启发主体自觉,促进理性思维复归

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教化导向功能,更要启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性.一定意义上来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自身的体悟、反省和修身等方式.为此,启发和引导自觉性,培养其健全人格和主体行为,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雅斯贝尔斯曾指出:“状况是无意识,虽不为有关个人所知晓却已发生实际作用,作为这种状况的结果而发生的事情,部分是由处于该状况中的人以及他对该状况的想法所决定的.”[3]无论在现实社会还是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大学生不应将其自主性及判断、反思和批判能力消解在网络社会的数字、符号和工具中.大学生首先要自觉树立“我是主体”的意识,确认和肯定“我”的自主性、自为性和自律性的意识,领悟到蕴含主体自我意识中的实质性内容,主要包括主体意识状态的自觉性、自信意识和自尊意识.人在对自身意识状态所自觉的基础上,明确行为的目标,使人从整体上呈现为能动的状态.但仅提高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并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必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非异化的能动性.在对行为活动的能动问题上,弗罗姆区分了异化的能动性和非异化的能动性,异化的能动性表现为对某种力量的盲从和屈从的非理性.非异化的能动性则恰恰相反,它是根植于自己的生产性实践和思维之中非盲从的行为.因此,培养大学生在虚拟社会中的独立意识和判断是非能力,将具有引导作用的教育要求化作主体内发的生长机制,发挥学生非异化的能动性,激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锻炼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摆脱网络对大学生的束缚,引导大学生诵读文明史上的经典原著,涵养自身的心灵,不断充实自身的精神家园,逐步消解自身在网络中出现的异化行为,成为具有强烈主体意识和强大自主性的主体.同时,教育者应该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微媒体,提高大学生的自觉主体性,引导微媒体朝着对自身学习有利的方向发展,实现微媒体服务学生,造福学生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教化导向功能,更要注重促进教育对象的自主性、自律性和责任性的发展,指导受教育者在信息社会学会自我认知、自我领悟、自我选择的能力,激发人的“活性”因子,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提升精神品位,丰富精神世界

马克思认为,人不仅有生物性的物质需要,还有精神性的需要.人的超越性存在决定了人在追求精神需求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发展的层次和境界,有效地体现人本质特征的创造性.与此相对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模式要向关注人自身发展、关照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方向转变.马尔库塞认为,追求物质消费和物质享受不是人的本质需求,人的本质需求恰恰是摆脱物的束缚而对那些崇高的东西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满足大学生的合理的物质需求,又要实施精神之维上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从物欲膨胀、人性异化的“单面人”中抽离出来,超越“重占有”的自我观,成为重生存的具有独立、批判意识和敢于行动的“新人”.所谓“重占有”的自我观就是“我所占有的和我所消费的即我”的观点[4],这种价值观容易导致个人物质生活对精神生活的单向性支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作为为人的生成而存在的事业,旨在促进人的发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关联对学生的生活意义以及对心灵世界的启迪和引导.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不应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授,更在于展示理论教育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即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位,引导学生自觉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和谐.微时代教育者要引导学生超越物质满足的感性消费,转向精神的审美和艺术消费,培养自身内在的自由和独立的判断能力,成为提升大学生精神品位的引导者.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要时刻警惕教育的功利化和精神生活的庸俗化倾向,更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在的价值体验和追求,保持对学生精神引导的纯粹性和神圣性,保持学生精神世界的纯洁和厚重.特别是在微时代背景下更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生,关注社会,激发大学生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提升其自我的生存境界和精神品位.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升道德自律意识

网络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为使大学生接受并遵循网络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并按其价值标准实施网络行为,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道德影响的活动.微时代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变化要求教育者树立与时俱进的网络道德教育观、德育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和网络交往观,创设网络资源平台供学生进行探究和研讨,大力宣传有益网络资源信息,培养大学生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教育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切实遵守有关网络的各种道德要求与法律法规,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反省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和识别能力,锻炼和提高其处理网络道德冲突的能力,以此在实践的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此外,网络空间道德秩序的构建同传统社会是有差异的,因此网络生活道德秩序的完善须进行崭新的构造,而这种构造的首要和核心问题是道德主体自律精神的养成.马克思曾精辟地阐述了人类道德的基本精神,他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5]网络生活的道德自律都产生于对道德责任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对道德要求的深刻理解,源于主体自身学习道德、认同道德,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活动.康德认为,道德的本质是人的意志的自律.在他看来,道德的最高境界便是自律.大学生网络“慎独自律”意识的培育既不是靠单纯灌输,也不是靠外界“授予”,而是在主客体相互建构中实现的,需要依靠主体的践行、体验和体悟.因此,规范网络道德行为,提高自我的道德自律意识需要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情感,引导从情感上积极接纳、认可道德规范,将网络道德要求真正融入个人内心世界,把理性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合理的自觉行动.其次,教育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反思自身网络道德行为,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明确自身的道德责任和义务,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发现、克服自身存在的恶念和陋习,恪守“慎独自律”原则,逐渐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不断提高网络道德境界.

参考文献

[1][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19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5.

[3][德]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25.

[4]万光侠,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1.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基金项目: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强校课题项目“‘微时代’背景下卫生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探析”(项目编号:CQ20173152)]

(作者单位: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论文参考资料:

大学生发表论文的期刊

大学生毕业论文格式

大学生投稿

大学生小论文范文

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

大学生职业和就业指导论文

本文结束语:这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微时代背景和大学生和引导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大学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