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记者方面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1992年首批大陆记者访台忆往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记者范文 类别:论文模板 2024-02-20

《1992年首批大陆记者访台忆往》

本文是记者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忆往和大陆和记者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只隔着一道小小的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不争的历史事实.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同胞的来往受到了种种限制,可是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始终维系着两岸同胞的情感,没有任何改变.

  20世纪八十年代,两岸关系开始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两岸人员来往逐渐多了起来.1987年,台湾《自立晚报》的两名记者首先冲破台湾当局禁令前来大陆进行采访,打通了两岸新闻媒体交流的路.此后台湾记者大批前来大陆,可是由于台湾当局设置的政治限制,大陆记者却很难进入岛内.

  经过几年的波折,到1992年,大陆记者才得以组团赴台.这是大陆记者第一次正式组团赴台采访,宣告打开了两岸新闻媒体双向交流的大门,具有历史意义.

  大陆记者团由17家新闻机构的18名记者组成,当时我作为《团结报》的记者,成为大陆记者团的成员之一.

  经过种种曲折,大陆记者团于1992年9月5日至12日,在台湾的台北、高雄、台中、彰化、新竹、花莲等6个县市,访问了30多个工厂、农村、学校、医院和居民住宅等单位,采访了张学良、陈立夫、辜振甫等知名人士,参加了数不清的欢迎和交流活动,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台湾各界人民对大陆记者的热烈欢迎和真挚友情,是台湾人民对大陆的强烈关心和与大陆分不开的乡情亲情.

  大陆记者团中有几位是台籍同胞,这次到彼岸圆了多年与亲人团聚的梦.

  初次到台北,大陆记者却没有陌生的感觉,这不仅因为一路上看到的“南京路”、“四川路”的路牌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更主要的是,无论接待我们的海基会工作人员,还是宾馆服务员,人人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使我们北京来客,颇觉乡音悦耳.

  参访中,我们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情的欢迎.9月6日下午,我们到高雄市四维社区走访民宅.当时下着濛濛细雨,社区居民们纷纷打伞一趟又一趟地来回接送我们.住户互助委员会主任委员房连城以“风雨故人来”的诗句欢迎我们,并邀请我们去他家看看.

  房先生是一个储运服务中心的人事科科长,住三室一厅,共约80平米.室内布置也还雅致,家用电器较齐全,家具陈设并不算太高档,大约相当于北京中等水平的家庭.

  我们还参观了另几家住户,有些户的室内布置有些民俗色彩.有的大门上贴着“运到盛时须儆省,境当逆处要从容”之类的对联,室内的洁净处供奉着祖先牌位.这几户夫妇都有工作,孩子上学,属台湾的小康之家,在十几年前买下了自己的一套住房,这在台湾算是幸运者了.

  许多居民都前来与我们交淡,并邀请我们去他们家坐坐,但由于时间有限,双方只能在雨中惜别了.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有热情的台湾同胞迎上来问候,表示欢迎,像久别的亲人见面,互相有说不完的话.

  9月11日上午,我们一行18人抵达花莲太鲁阁公园.我正在拍照远山近树时,忽听到旁边一位女士惊讶的声音:“啊,大陆记者!大陆记者!”男士的声音:“是吗?!”女士又说:“他们会跟我们说话吗?”那话语是热情、兴奋、疑惑与企盼的迸发,我听了心里热乎乎的,激动得眼眶发酸,急忙放下手里的相机,紧走几步上前招呼:“先生,太太,你们好!”看到还有两个孩子和他们在一起,我又高兴地说:“看得出来,你们是一个幸福的家庭.”那位先生和太太顿时一阵惊喜,过来和我握手.他们说,从报纸上早就知道大陆记者来了,“真没想到见到你们大陆记者啦!看起来,你们和我们一样啊!”我说:“都是中国人嘛!”我们都大笑起来.那位太太赶快招呼两个十多岁的孩子过来叫我“伯伯”.那位先生40多岁,一副忠厚样子,太太很开朗,很健谈.他们都难以抑制兴奋激动之情,跟我攀谈起来.先生告诉我,他姓林,在船舶公司工作,太太是小学教师,两个孩子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国中”(初中),都很可爱.他们家在台北,趁今天中秋节假日,来太鲁阁旅游.他们都是本省人,没去过大陆,对大陆的一切都感兴趣,问起大陆来没完没了,并表示一定要去大陆好好看看,否则枉为一个中国人了.

  这时传来海基会朋友招呼我们上车赶路的声音.林先生一家赶忙与我合影,相期再见.我们的车开出很长一段路,林先生一家还站在那里,向我们频频挥手致意.

  在太鲁阁,我遇到两个林先生这样的家庭,并与一些游人交谈,他们都关心大陆,关心大陆同胞,希望两岸更多更方便地来往,向往中国统一,盼望中国富强,台湾同胞的亲情与善意,使我久久不能忘记.

  在台湾,我们广泛接触了各界各阶层人士,其中不乏当代中国知名人士.

  回想起来,对张学良将军、陈立夫先生等人的采访,令人印象深刻.

  9月10日,我们在台北市北投区的公馆见到了张学良将军.我们紧握张学良的手,向他转达大陆同胞对他的思念之情,并对他在台湾首次接受大陆记者采访表示感谢.张学良笑着连声说:“谢谢,谢谢!”

  当时92岁的张学良身体很好,精神也不错,态度亲切,很高兴地与记者交谈,并表示:“有机会就回家乡看看.”谈起东北老家,他说:“不经常知道老家情况.我的家我当然是很挂念的.台湾也是我的家,也是中国.每个人都会想到自己的老家.”

  谈到两岸统一的话题,记者说:“两岸大多数中国人都希望统一.”张学良先生马上接着说:“我也是大多数之一.”他说:“我看时机到了就一定会统一.国家当然会统一的.历史上我是从来都赞成统一的一个人.我为统一奔走得也很多了.”

  张学良先生还祝愿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成功,认为两岸关系还是“慢慢地往好的方面发展”.说这番话时,张学良先生的情结有些流动,使人感到这位当年为了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的年轻将领的热血仍在沸腾.他曾不顾个人安危,挺身发动兵谏,力促国共合作抗日.在他幽居的晚年,心中仍然萦牵着祖国统一大业.

  我们还对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进行了采访.在中国现代史上,陈立夫是一个令人瞩目的角色,他的经历与国共两党关系史密切相关;他晚年旗帜鲜明地主张中国统一,并提出“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的观点,更引起两岸人士的浓厚兴趣.

  9月9日下午,大陆记者来到了位于阳明山下中山北路的陈立夫寓所.陈立夫平时深居简出,这次竟然接受大陆记者采访,也吸引了大批台湾记者跟踪而至.

  采访时,年逾九旬的陈立夫先生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滔滔不绝地谈起了中国文化.他一再阐述中国文化的伟大、永恒,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的无限热爱,反复强调“应当晓得中国文化有什么好处”,应当“以中国文化来统一中国”.

  当记者请陈立夫谈谈对两岸关系的看法时,他表示坚决主张两岸尽快进行和谈、实现中国统一.他认为,现在世界上的一些强国不愿意我们中国统一,“我们自己要伟大一点,不要因为小的问题把事情弄得不好”,“依我的看法,全中国的人民,不论海内海外的中国人,没有不愿意中国统一的.……中国站起来,可以帮助全世界,不仅是在文化上政治上帮助全世界,也可以在经济上帮助全世界”.他还说中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大家都要为中国的前途着想.

  当记者问陈立夫是否想回大陆看看时,他表示自己年事已高,无法出远门.随后他又提高音调大声说:“如果我去中国大陆对中国统一有帮助,两岸人民需要我去,我就一定要去!”

  采访结束,我特别上前说明我是《团结报》记者,向陈立夫转达他的老同学孙越崎老先生对他的问候.我说:“孙越崎老先生说,他在台湾的老同学只有您和俞大维先生还健在,他很想念你们.”陈立夫听了,目光骤然发亮,显得有些激动、兴奋,说:“孙越崎,我们是老同学.他明年整100岁.”我表示惊佩他的记忆力,又向他介绍了孙越崎近况.陈立夫听后又说:“在‘五四’运动时,他是我们的领袖!”

  尽管陈立夫的一些看法我们不能完全同意,但是93岁高龄的陈老先生仍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中国统一、关心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积极倡议国共两党尽快举行和谈,力促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坚决主张中国统一的精神是非常可贵、令人敬佩的.

  还有一次当时引起广泛关注的活动,就是大陆记者采访李焕.李焕曾任台湾“行政院长”,1992年还担任“总统府资政”、国民党中常委.

  李焕先生追随蒋经国40多年,被称为蒋经国的“左膀右臂”.在谈到两岸关系时,他说:“蒋经国先生1988年去世之前,在台湾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尤其重要的是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由于这个政策的决定演变到今天双方交流密切的情形.”“自1987年开放大陆探亲之后,双方交流越来越密切,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希望能继续发展下去.”

  李焕先生认为:今天我们一定要清楚,“我们应该考虑国家如何发展,老百姓的生活如何改善,怎么样使我们中国人在未来整个世界上扮演一个帮助别人、维护人类和平发展的角色,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大陆的改革开放,李焕先生极为赞赏.听了记者的简介后,他说:“我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持很乐观的态度,而且我会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我们的政策是最后国家要统一.怎么样达到这个任务,我们有责任,应该推动这件事,积极支持这样做.这不是个人问题,也不是党的问题,应该以国家的前途,全中国人民的福祉为目标.大陆上最近几年改变很多,而且这种改变只会向前,不会退后.照这种趋势看来,我对我们国家的前途是非常乐观的.”

  采访将结束时,李焕先生有些激动地说:“我们大家都是中国人,都希望中国的前途是幸福的、光明的,这是相同的看法.”他表示:“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这不是中国人耀武扬威的世纪,而是中国人发挥我们的智慧、文化、力量来帮助世界进步的世纪.”

  1992年首批大陆记者的访台之行,开启了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大门,促进了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互相往来,至今回忆起来仍令人心情不能平静.让人感触最深的是台湾人民对大陆人民的关注与亲情、两岸一家亲都是中国人的情怀、企盼中国实现统一的愿望,这是任何势力改变不了、也阻止不了的.后来不久,两岸达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九二共识”,更进一步加强了两岸关系.当前一些“”分子聒噪不已,妄图否认两岸“九二共识”,并尽力阻止两岸同胞往来,他们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也阻挡不了两岸关系的发展,“”分子必将受到人民的谴责和历史的惩罚.■

  (卜林龙,《团结报》原副总编/责编刘玉霞)

记者论文参考资料:

青年记者杂志

记者职称论文

记者观察杂志社

上文结束语,上文是关于忆往和大陆和记者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记者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记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