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的斋名堂号方面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跟梁岩的斋名堂号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的斋名堂号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4-16

《梁岩的斋名堂号》

本文是关于的斋名堂号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和梁岩和斋名堂号和名堂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艺术家的斋名堂号,一直是研究艺术家艺术思想、艺术追求和艺术风格的一个重要部分.李可染先生的“师牛堂”,是他推动中国画革新、实现“东方既白”的文化理想而鞠躬尽瘁、“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实写照;他的“师十斋”,表现了他穿透性地研习传统大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苦学派”精神.同样,我在研究梁岩的过程中,也对他的斋名堂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一共用了三个斋号,按先后顺序分别是:苦乐斋、石屋、润我堂.我发现,三个斋号正好代表了他艺术人生的探索期、成熟期和发展期,也正好勾勒出他的艺术人生的轨迹,是解读梁岩艺术的重要窗口.

艺术家总能够“三岁观大”.梁岩自幼喜爱绘画,大凡草纸、墙垛、石板上,只要能绘上图案的,只要兴致来了,他都忍不住要画.他在集市上、火车上、庙会上训练速写,火热的生活是他的老师,热情开朗的乡亲们都是他描绘的对象.16岁那一年,他在《河北日报》上发表了处女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国画、水彩画、木刻,他都接触,都临摹.1973年,他的《申请入党》在全国产生轰动,是当时在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画作品,不久即被调到北京“十八人创作组”,与关山月、宋文治、杨之光、方增先、周思聪等一批全国著名画家一起创作.令人感到惊讶的是,他此时并不真正了解什么是中国画及其人文精神,他不仅笔墨技法没有基础,甚至连在红星宣纸上作画的能力都没有——他只能在质量很差但容易把握的四川嘉江宣纸上进行创作.梁岩的艺术人生跟艺术大家齐白石、黄胄等相似,都没有拜过师,完全靠自己的艺术灵感推动,靠自我摸索.因此,当他与有过严格师承训练的中国人物画大家们在一起创作时,他才知道高山为什么伟岸,也才悟到中国画的内涵原来是那样深奥,笔墨问题、造型问题、中西技法的融汇贯通问题,等等,一道道艺术难题像一座座高山横亘在他面前.他说:“仅笔墨问题就太难.意在笔先,笔到意尽,每笔都表达绘画的意态和内涵,让人物表现出厚重感,真的是难上加难!”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第一次给自己的画室取名为苦乐斋.“因为爱好而走上艺术道路,而真正进入艺术的殿堂,才发现仅仅爱好是不够的.可染先生强调苦学,艺术人生确实是苦旅,但因为乐而苦,也因为苦而乐!”梁岩如是说.中国画是水墨幻化而成的奇妙世界,线条的粗细、浓淡、枯湿,墨块的层次、苍润、瘦腴,都决定着绘画的神韵气质.梁岩在水墨世界里探寻“墨分五色”的表现力,探寻人物画“传神写照”的技法.“苦乐斋”是他对中国人物画由单纯、朴实的热爱到不畏艰难、自觉求索、攻关克难的转折点,是他艺术人生的重要里程碑.他的探索当然是艰苦的,苦到昼夜不舍、废寝忘食,苦到二十年如一日,直到悟得笔墨性情,笔之所至,意之所到.艺术的苦与乐其实是相互转换的:以苦为乐,乐便是苦,苦便是乐.艺术是“苦学”,是“寂寞之道”,没有苦,又岂有成功之乐?而没有对艺术的热爱之乐,又岂能甘受“寂寞”之苦?面对梁岩的“苦乐斋”,我不禁想起李可染先生对学生张凭讲的一席话.20世纪60年代初的一个春节,张凭到大雅宝胡同李可染家给老师拜年,老师没有寒暄半句,开门见山地说:“你现在毕业了,留在学院工作,是很好的条件.但你要从现在起,立大志向,潜下心来,至少要下十年的苦功,不要急于求成.艺术是永远的事业,十年、二十年、四十年都是短暂的.仙桃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实.要成为参天大树,不要做豆芽菜.”梁岩没有聆听过李可染的亲自教诲,但他敬仰李可染的艺术情操,执着践行着李可染的“苦学派”精神:信心坚定,有一股“傻劲”,敢于走“夜路”,“困而知之”.

显然,“苦乐斋”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斋室雅号,完全可以概括梁岩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艺术概况,代表了他当时的中国水墨人物的美学理想和努力方向.他由主要“画”西画逐渐转移到中国水墨人物的艺术创作上来.他打破了通常画人物全身的陈规,专拣顾恺之认为最难的“自颈以上,宁迟而勿隽”的肖像,把人物画的表现重点放到最能反映人物精神、气质、神韵的肖像创作上;他打破了传统人物的平面表现,把山水画的皴法、花鸟画的点染等技法转移到肖像创作上来,使人物画富有质感、厚重感,实现了表现“有深度的人物”的肖像的艺术目标.

与“苦乐斋”相对应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苦乐斋”内涵的,还有梁岩的一方印或一句座右铭:“宁一勿十”.我也常常把梁岩的这方印与李可染的一方印“采一炼十”联系起来思考.有人认为,“采一炼十”是说,把外出写生都当作“采一”,要用十倍的时间、精力、劳动去“炼”.我不太赞同这种观点.在我看来,以可染先生的“极致主义”的完美态度,“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追求,以及对景写生、对景创作的“造境”实践,“采一炼十”应该是说,如果要选择或采纳某一创作效果,或者最后创造一种令人满意的表现手法或意境的话,那么,应该训练十次、百次乃至更多.这与他“对景三日”才动笔,创作起来“废画三干”的审慎作风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所谓“采一炼十”,是一个惨淡经营、匠心独运的漫长过程,道出了李可染艺术创作面向生活,深入大自然,反复采矿,反复冶炼,反复淘洗,反复熔铸的“苦学”精神,强调了锤炼对于艺术创造的重要性.他曾经说:“写生既是对客观世界反复的再认识,就要把写生作为最好的学习过程.”“写生时应当每一笔都与生活紧密结合,都是生活本质美的提炼,只简单地画一个符号,还是脱离生活,画出来还是自己固存的面貌.”可见,“采”,是“师造化”,是技法、构图、色彩等艺术语言的采撷与选择;“炼”,是深入生活,是打基础,是“对景三日”的深思,是“废画三干”的求索.事实也正是如此,李可染作画常常为了追求一个意境、构图反复地画,画出多少幅,然后比较,直到满意为止.比如,“万山红遍”1962年画过2张,1964年画了4张.梁岩的“宁一勿十”与李可染的“采一炼十”在艺术求索的本质上是相通的,是“苦学”的具体表现,是映照“苦乐斋”艺术生活的具体表现.他的意思是:与其随心所欲、潦潦草草地创作十幅画,不如认认真真、精精湛湛地创作一幅;而始终坚持“宁一勿十”,精而又精,艺术创作自然更上层楼.从这个意义上说,“苦乐斋”也是艺术精进之苦,是艺术高峰的攀登、跋涉之苦,最终实现、品尝的则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艺术高峰之乐.

1994年,梁岩在北京举办画展.这已在他的成名作《申请入党》面世21年之后.当他把画展画册送到著名人物画家黄胄手中,请黄胄指点时,病榻上的黄胄看了梁岩的画,深为梁岩人物画独到的表现力所感动,虽不能出席梁岩画展,却挥笔书写了极为难得的“艺术高峰在望,为父老乡亲争光”的画展题词.前一句话,肯定了梁岩的艺术成就,是对他20年“苦乐斋”艺术炼狱的褒奖;后一句话,道的是乡情,是勉励,也是更大的期待.直到现在,梁岩还把黄胄的题词悬挂在画室里.看到这幅字,他仿佛就看到了恩师那深邃、关注、期待的目光,便不敢有丝毫懈怠.

之后,梁岩把自己的画室更名为“石屋”.这个阶段(1994年~2015年),是梁岩艺术的成熟期.这个时期,他收获了一系列令许多艺术家羡慕的荣誉,其中,《黄河魂》获国际美展金奖,《衣食父母》在全球80多个国家、上万名艺术家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参加全球顶尖美术盛会——国际奥委会在北京举办的“2008年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受到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和名誉主席萨马兰奇的高度评价和特别接见,并应邀代表中国画家为“2008年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启动揭幕剪彩;2012年,梁岩在卢浮官举办画展,法国美协主席米歇尔金在画展开幕式上表示:“梁岩画展震憾了法国美术界”,法国观众把梁岩与巴比松画派的重要画家米勒一同对比思考.可以说,梁岩已成为中国水墨人物肖像画的代表性画家.盛名之下,染岩为什么要更换斋名呢?其内在意义又是什么呢?

著名书法家沈鹏在参观梁岩的一次画展后,曾这样题词:“画大地母亲的人是大地之子.”这是对梁岩的创作母题、创作风格的高度评价,也可能是梁岩更换斋名的动力.梁岩始终把自己的笔触聚焦在太行山,始终把自己定位为矿工、农民的代言人,始终以讴歌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为己任.2014年5月,他曾赠送我一本2008年出版的《梁岩寄情烟台特辑》,说的是“寄情烟台”,但画的主要对象还是太行山民.他在扉页上这样给我写道:“我的名字叫岩.‘岩’由山与石组成.我画太行山父老乡亲,就是要画太行山人的风骨.”在我看来,这些信息已经昭示了梁岩“石屋”的起源.

梁岩出生在太行山的井陉矿区.这里是石头构成的世界:屋墙是石头垒的,屋顶是石板盖的,道路是石头铺的,桥梁是石头架的.开门见石山,低头见石物.他所画的人物尤其是老农,苍桑厚重,就像是石头雕刻而成的.他曾创作一幅作品《梦太行》,这幅作品不仅画了充满苍桑感的老农、老妪,画了风韵朴实的,充满童稚气的儿童,而且把自己和自己钟爱的小女儿也画进去了.整幅作品全然一幅“全家福”.在其题跋中梁岩这样深情地写道:“我生在大山里,我是在太行山的怀抱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画家,父老乡亲是我走上成才之路的第一批支持者.每当想起生我育我的这块土地,父母慈祥善良的面孔,乡亲们那憨憨的脸庞,男女老少那朴实的笑脸就浮现在我的面前.每当想起他们都使我动情,使我眷恋……这幅画将我和孩子们与乡亲们描绘在一幅作品里,就是要牢记这里是我们的根”.这便是梁岩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这便是梁岩执着地把画笔聚焦于太行山人的全部动机.

其时,中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化.不仅经济与世界日益交融,中外文化思潮、艺术思想也相互激荡.对中国画而言,到底向何处去,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入迷茫,有人困惑,有人随波逐流,当然也失掉了自我.但梁岩没有困惑,也没有迷茫.他坚定不移地为民写真,展太行风骨.“根”,这个词用得多好!这不仅仅是他的血脉之根,情感之根,也是他的艺术之根,中国文化之根——离开了生活母亲,离开了大地,什么艺术能够充满生活气息?什么人物形象又能够充满力量?正是因为梁岩的心灵自然地融入到人民母亲的血液当中,他才能自然而然地把家乡的人物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母题,才能不事雕琢而自然天成.法国米勒博物馆馆长伊亚姆法哈特读懂了梁岩,她说:“从他的作品中,梁岩传递出对故土的一种深深的敬仰”.因此,“石屋”与其说是一个斋号,不如说是梁岩的一个艺术宣言:不管艺术思潮怎么变,梁岩的艺术母题不会变,他“为父老乡亲写魂”艺术追求不会变,他的“根”永远都在太行山,永远都在太行人民之中!

2015年秋,梁岩应邀到澳大利亚举办画展.画展前,他把自己的画室再次更名——“润我堂”.从人生的自然历程上说,他71岁.距上次斋号定名“石屋”过去了21年.这很有意思.“苦乐斋”(1973~1994)是21年,“石屋”(1994~2015)也正好是21年.应该说,“石屋斋”时期,既是他恪守自己的艺术信仰、潜心耕耘的时期,又是他不断攀登艺术高峰、向世界拓展的时期.他在世界各地多次举办画展,都获得好评.他自己是这样解释的:“‘润我堂’不会取代‘苦乐斋’,更不会取代‘石屋’,‘石屋’是永恒的.只要我的艺术追求不变,‘石屋’就不会变.直言之,这一辈子都不会变.这是我的根,我的魂.我之所以再加一个‘润我堂’,其实是一个补充.如果说我有什么艺术成就的话,那么,也是太行山的生活滋润了我,是乡亲们的深厚情谊滋润了我,当然,艺术人生也滋润了我的心灵、我的生活.同时,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老师情、朋友情、亲情……也成为滋润我心田的珍贵甘霖.”原来,梁岩的“润我堂”是一种情感“反哺”.如果说前两次斋号主要是对自己艺术攀登的一种激励的话,那么,“润我堂”则是梁岩在回顾自己的艺术和生活道路之中,感恩社会、感念师朋、感念亲情、收获爱的一种情感表达.“万点松煤写万松,一枝一叶报春风(记功诗《扇上写青松红日为励耘师寿》中句)”.在“润我堂”的内涵中,“我”与社会、社会与“我”的关系,得到了令人感动的诠释.

在梁岩工作室的正堂里,一上一下挂着两幅字.一幅是原总书记2003年赠送他的四个字:“鹏程万里”,一幅是他的“润我堂”.看着的赠言,看着梁岩自己题写的斋名,我感觉到“润我堂”三字的内涵还远远不止梁岩自己解释的那样简单.李可染七十岁时给自己刻印为“白发学童”,齐白石七十岁时刻印“痴思长绳系日”,都是七十图强、“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自我激励.梁岩在年届七十时定斋号为“润我堂”,其实也与齐白石、李可染两位大师之印有异曲同工之妙:时代的激励,恩师黄胄的期许,以及乡亲友朋的情谊、家人亲情等等固然“润我”,但对他来讲,艺术的视野早已经投向了世界.李、齐两位大师都在七十后再变法,再拓艺术新境,梁岩“壮心不已”,是不是在表达一种七十当奋发、更上层楼的艺术追求呢?艺术是需要累积的.50年的艺术修为,其实正是“润”的历程,想想齐白石、李可染、黄宾虹七旬高龄的衰年变法,梁岩难道不应有“鹏程万里”的新为吗?

的斋名堂号论文参考资料:

一村一名大学生毕业论文

期刊名

杂志名

汇总,本文是一篇关于经典的斋名堂号专业范文可作为梁岩和斋名堂号和名堂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的斋名堂号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