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初中语文类论文范文文献 跟浸润传统文化倡导学科融合凸显语文素养2019年浙江省绍兴市初中语文中考卷评析相关论文范例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初中语文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04

《浸润传统文化倡导学科融合凸显语文素养2019年浙江省绍兴市初中语文中考卷评析》

该文是初中语文专科毕业论文范文与传统文化和初中语文和考卷评析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教学研究室 刘春文

2017年的绍兴卷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主要依据,按照《2017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语文》的要求,体现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坚持题目自拟的原则,试题材料和语言情境具有人文性、时代性、典范性.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审视2017年绍兴市中考语文卷,它呈现出浸润传统文化、倡导学科融合、凸显语文素养等三大特点.而“1+X”,是这份试卷的最大特色.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展开论述.

一、“地域+”——设置具体的语境,渗透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广义上是指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它包括地方的政治、经济、历史、名胜、环境、风俗等方面的文化信息.地域文化已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正在考试中得到日益充分的体现.如2017年绍兴卷第1小题:

1.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汉字.(4分)

古城绍兴,仿佛是名家笔下的一fú⑴▲水墨画.bān⑵▲驳的青瓦白墙有些岁月了,但墙头的树枝爆出了可爱的新绿;旧石桥与乌pénɡ⑶▲船分明很有cānɡ⑷▲桑感,但老店里的茶是新茶,陈年的“女儿红”更令人心醉.

(曹正文《说绍兴》)

第一小题“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汉字”,呈现一段选自曹正文的《说绍兴》的文字,借助绍兴的地域文化特色考查了“幅”“斑”“篷”“沧”四个字的识别与正确书写,同时激发考生对家乡的热爱.

带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试题在题材上主要有如下来源:①历史人文.即以地方的历史人文材料入题.选取地方典型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风俗人情、典籍饮食等文化信息,巧妙地以对联形式将家乡文化的熏陶与语言技能的考察结合在一起,既有“语文味”,又有教育意义.②热点时事.抓住地方热点的政治、经济或人民生活的时事,联系语文知识,巧妙切入,亦别有新意.③环境保护.环保是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以学生家乡的或身边的环境为素材,精心命题,既注重语言素养的考察,又突出了引导学生切实关注和保护地方环境的意识.④名胜景观.将语文具体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考查附着在学生熟知的地方名胜景观上进行,改变了过去机械而枯燥的考查做法,显得更为实用和有意味.⑤会议活动.地方的重要的集会、体育活动等也是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以此入题,语文的“生活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绍兴卷历年均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试题,题型样式新颖,题材来源多元,充分融合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因此,平时在学习生活中,考生要努力学会用“语文眼”观察生活,了解地方或社区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并学会对此进行思考和表达.

二、“名著+”——倡导原著阅读,浸润传统文化

“1+X”,是部编教材突出的设计: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继而拓展为一个篇章到一部名著,或一部名著拓展到多部名著.意在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从教读到自读,从单篇课文到整本书,特别是阅读策略的引导,意在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帮助学生在课内外建立一条通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是2011版新课标在阅读的“具体建议”中提出的.

(一)“1+X”——由篇到篇拓展,考查思维层级

绍兴卷第一个文本阅读是老舍的《吃莲花的》,占17分,语段不长,载1933年《论语》第23期.显然这是基于七年级教材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拓展的名家名篇,设题有整体的分析、句子的品析、原因探究等,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附:

5.“我”对“吃莲花的”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意分析.(3分)

6.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⑴专说“亭亭玉立”这四个字就被我用了七十五次,请想我作了多少首诗吧!

(结合加点词品析这个句子)

⑵我自种的难道比不上湖里的真!(“真”蕴含了“我”怎样的情感?结合语境品析.)

7.“这且不提”这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8.“我”对友人的言行有多次误读.试以其中一次为例,简要写出友人的本意和“我”的理解,并探究造成误读的原因.(6分)

如果再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这组题目的设置也是参考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除却前面的几题,以最后一题为例:

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眼中是个“理想的境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请同学们做一点儿探究.

——老舍《济南的冬天》

第8小题是探究题,要考生答出误读的原因,共4分.这部分是根据思维的程度分层赋分,意近即可.只分析其中一人的酌情给分:第一层级,能分析出原因是“我”和友人喜爱莲花的角度不同,2分;第二个层级,能分析出原因是“我”和友人看待莲花的态度不同,3分;第三层级,能分析出原因是“我”和友人在看待莲花上呈现的思想追求不同,4分.

“1+X”——由篇到篇拓展,即以课文为中心,拓展到相关作品的阅读.常见的以一篇课文作为中心拓展发散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拓展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相近、相似甚至相反的文章;可以拓展阅读与课文写法相似的文章;可以拓展阅读与课文局部相关的作品;可以拓展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等.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进行思考;从内容角度来讲,可以寻找与课文内容、主题、作者等相关的材料.比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可帮助学生拓展阅读龙应台的《目送》等,也可以拓展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春》《荷塘月色》等,比较其不同的语言风格.

(二)“1+X”——由篇到整部书拓展,检测探究能力

根据课标要求,部编本各册均安排2部名著,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整部书的能力和兴趣.所选名著以课程标准推荐书目为主,并尽量与课内阅读课文配合.它最大的意义是读书活动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部分,课外阅读课程化在教材层面得到充分体现.

如果教材中的课文是节选,还可以拓展阅读完整的作品.那么,该如何在众多可能性中选择最合适的拓展点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绍兴卷第一板块“知识积累”中第4题的第一小题“名著阅读”——

4.名著阅读.(6分)

⑴选出不属于散文集《朝花夕拾》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一项.()(3分)

A.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B.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C.指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D.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⑵《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名叫圣地亚哥,但小说以“圣地亚哥”称呼他仅4处,以“老人”称呼他却有214处.结合人物形象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分)

此组中的第一小题的设题目的是要求考生结合教材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由篇到整部书阅读《朝花夕拾》,并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不属于这个散文集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的一项.第2小题考查的是补充的名著《老人与海》,要求考生简答为何称呼:“圣地亚哥称呼他仅4处,”小说称呼“老人”有214处,结合人物形象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这两道题目其实考查的学生的深度阅读,难度逐渐递增.第一小题考查的是主题阅读,答题可以用排除或者筛选的方式,选择D.第二小题则是分析探究.用“老人”称呼,能引导 读者更好地理解“圣地亚哥”不只是个体形象,而是在更广泛意义上的一个群体的代表,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圣地亚哥”的形象具有普遍意义:捍卫人类灵魂尊严,追求幸福理想的“硬汉”(“失败的英雄”“胜利的失败者”等).“圣地亚哥”只能揭示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不能暗示人物形象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此题3分,在具体评改中,写出“老人”这一称呼能暗示人物形象更具有普遍性得2分,写出老人的形象意义的得1分,总体表述1分.

深课改倡导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范畴,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水平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1+X”——组建群(文)阅读,比较中达成共识

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本,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一个简称,其最大的外在特征,就是由单一文本的阅读教学走向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这里笔者暂且将其引申到一个阅读群.审视2017年的绍兴中考卷,比较典型的有两个板块——

第一板块:古诗文阅读.试卷第三大块:阅读《资治通鉴》两则,完成13-18题.占20分.此组选文与题目设题有以下几个亮点:

1.基于教材拓展并设题

选文是基于教材中《孙权劝学》的拓展.选取《资治通鉴》两则:《江左夷吾》与《新亭对泣》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下面的实词与虚词的考查也是基于教材甚至是教材中相应文本下面的注释设题,13题中的“谓”“涕”出自九上第24课《出师表》,“色”与“谢”出自九上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第14题中对“之”的辨析也全都出自教材,体现忠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命题理念.如: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见睿微弱,谓曰 ⑵因相视流涕

⑶王导愀然变色曰 ⑷众皆收泪谢之

14.选出与“众皆收泪谢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A.其邻人之父亦云(《智子疑邻》)

B.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2.巧用典故穿针引线

古诗文阅读整合诗歌设题,巧妙引入陆游的《追感往事》,联系全诗品析划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引入足见设题的匠心独运,诗中的“江左夷吾”“新亭对泣”刚好是前面两篇选文,而选文又都是以人物“王导”一以贯之,读起来很有故事性,现场感很强——:

18.结合《〈资治通鉴〉两则》的相关内容,阅读陆游的《追感往事》,联系全诗品析画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追感往事①

宋·陆游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②.

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嘉泰元年,诗人当时七十多岁.②秦:指秦桧,主张议和投降.

第二板块:附加题.(5分)(提示:建议你先写作文,时间有余,可以选做.)

1.下列句子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个文化流派?根据句意选择.(3分)

⑴礼之用,和为贵.()

⑵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

⑶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利奥波德的《⑴》是一部描述土地与人类关系的著作,可与梭罗的散文集《⑵》相媲美,是自然主义的经典作品.(2分)

第一题难度系数不大,也是基于教材的活用,毕竟教材中出现过相关的课文:《论语》六则、《庄子》故事两则、《公输》等,学生一看就能做出判断.附加题2则要求考生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学会将《沙乡年鉴》与《瓦尔登湖》进行比较,它们均为自然主义的经典作品,具有可比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聪明起来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考卷中出现的这两组群文阅读的命题板块有明确的导向作用,要求考生基于教材学会活用,可以采用多种拓展方法,如主题建构的探索、人物情节的关联、典故的出典考证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究为阅读目的.

三、“科技+”——倡导学科融合,提升综合素养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而非连续性文本是学科融合考查一个比较好的载体.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首次出现在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课标在“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在“第四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出:“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绍兴卷第二个阅读又采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选取了《南方周末》于2016年7月26日刊发的《第一争议》一文,采用正方与反方辩论的形式辩论“转基因食品该强制标识吗”.三个小题考查不同侧面的能力与思维.下面我们来抽样看几个小题的命制情况:

9.“转基因食品该强制标识吗”这一争议是由什么新闻事件引发的?正反双方从哪三个方面展开辩论?请简要概括,完成提纲,不要求字数一致.(3分)

此题用框架结构的形式呈现,比较形象直观.题中的“事件”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在文本中提取“2016年7月,美国通过要求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的法案”;后面的两个空格其实是考查学生的审题与信息提取能力,只要抓住反问句与中心句即可.如: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强制标识的成本是否太大?

12.结合上面辩论中的相关言论,分析产生下面试验结果的原因.(4分)

美国科斯坦尼格罗教授用实质相同的苹果对消费者进行了对比试验:

【试验一】在标识“非转基因”的苹果和无标识的苹果中,人们愿意多付38.6%的钱购买非转基因苹果.

【试验二】在强制标识“转基因”的苹果和无标识的苹果中,人们愿意多付94.2%的钱购买无标识苹果.

第12题的设置,其实是对正反方的事实回应,设题比较接地气.要求考生结合文本中的辩论分析试验结果的原因,学以致用,是实际能力的检测.要求紧紧围绕文本中的讨论展开:人们愿意多花钱买转基因苹果,可能是因为人们担心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强制标识后,人们愿意花更多的钱避开转基因食品,是因为强制标识可能强化了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印象.意对即可,答案表述不唯一.

类似这种跨媒介的设题,还有第四大语言板块,8分.要求考生探究下面的图文资料,写一篇《快递垃圾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建议》,要求:语言简洁连贯,150字以内.

快递业迅猛发展,产生的垃圾带来很多问题.环保志愿小分队组织了“快递垃圾何去何从”的实践活动.以下是队员们从《人民日报》等媒体找到的有关资料:

·2016年快递邮件达300亿件,其包装垃圾总量有400多万吨,但垃圾的实际回收率不足10%.

·常见快递垃圾有纸箱、包装袋、胶带、运单、填充泡沫等.

·快递包装胶带的主要原料为PVC(聚氯乙烯),埋在土里至少要经过上百年才可能有效降解.

·右图.

考生分析两个以上问题得3分,提出两条建议及以上合理建议得3分,语言连贯简洁得2分,视整体内容与表达酌情给分.

语文先是一种能力和素养,然后才是一门知识.由此可见,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为此,许多语文老师努力把拓展阅读融入到课堂教学的主线上来,让它与教学环节相融相生,让学生从“课本、课堂”走向课外,构建大语文观的语文教学.将语文融入生活中学习,才能走近学生的视野,走进学生的心灵.每一篇文本的教学,都要找到它与生活的联结点,从文本阅读中认识生活,从生活中发现语文;每一次作文的训练,都要从生活出发,从还原、再现、记录生活走向感悟、思考生活.当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时,语文课就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动力.

四、“策略+”——注重策略指导,提升学习能力

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努力推动教学理念和学习方法的不断改进,倡导让经典阅读成为语文学习的常态,让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整卷关注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名著阅读题,展现了学生读好一本书相对完整的过程和比较有效的策略.

借助任务单,引领学生自主阅读.老舍的《骆驼祥子》,名著导 读对它的策略定位是“圈点批注”,这是传统的读书方法,可以凝聚阅读的注意力,便于复习、巩固、查考,也是一种治学的方式.借助任务单能很好地引导并检测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很多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采用“紧扣情节,精略结合”的方法,这类作品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进行整本阅读——

(一)逐章精读,把握内容

对于一些故事情节紧凑、连贯的书,学生可采用逐章精读的方式来把握内容.如《骆驼祥子》中,祥子这个原本勤劳、淳朴的人力车夫在经历了三起三落,饱受黑暗社会的摧残之后,最终变成一个麻木不仁、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祥子的整个人生经历环环相扣,人物数次努力挣扎期望实现的质朴理想又屡次被生活无情摧毁,小说情节跌宕起伏,需要学生在整体上进行完整的理解和把握.

(二)选章精读,重点品味

很多作品中出场人物众多,其中的主要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形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重点抓住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情节进行反复阅读,从情节中去感受人物形象,从人物身上去探究作品的深层价值.如《童年》中的人物有善良坚强正直的阿廖沙、自私粗暴残忍的外公、善良仁慈坚忍的外婆,还有争强好胜喜欢逞能的小茨冈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重点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典型人物的相关章节进行阅读.学生如想重点了解外婆,可以反复精读小说的第4节、第8节;对小茨冈这个人物感兴趣,则可以重点阅读小说的第3节.

每种阅读方法实践后最终形成一些阅读成果,如篇章导语、小说精华摘录、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赏读随笔等,立体阅读要求我们从人物的言行入手,进而读懂人物内心世界,从家庭命运起伏读懂时代变革,从小说的情节到人物到环境,进而读懂小说的结构、人物的写法和语言特色.

叶圣陶曾指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阅读完整本书只是一个开端,教师和学生之间还要继续围绕这个“原点”进行发散式、辐射式阅读.当然,在推进学生语文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重要的不仅是让学生读几本书,而是要教给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方法与技能,阅读更多更好的作品,提升语文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培养人文情怀.这样的整本书阅读及教学才显得更有意义.

一份试卷一种导向,语文应该回归其本色.把语文作为一门单纯的知识课程,围绕着百十个所谓核心知识点讲来讲去,考来考去,那是舍本逐末.理想的语文试卷的四个特点与三个目标:文本品读、生活体验、生命感悟、智慧参与;学习规范的语文,规范地读说写;学习生活的语文,要关注时代主题,关注身边事件,关注地域文化;学习生命的语文,语文课堂要顺乎生命成长的规律,是生命内心深处的智慧表达.

初中语文论文参考资料:

初中语文论文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杂志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中学语文杂志社

该文汇总,这是关于传统文化和初中语文和考卷评析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初中语文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初中语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