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语文教改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跟从课本到课本剧:乡村小学的语文教改实践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语文教改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27

《从课本到课本剧:乡村小学的语文教改实践》

该文是语文教改类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和课本剧和语文教改实践和乡村小学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课程就不仅仅包括阅读、书写、作文,更重要的是语言运用.所以,我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口语交际部分和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要求,为提升乡村小学学生的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也为提升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和课堂的参与度,将教材中的经典篇章排成了“课本剧”.

一、经典——课本剧选择的依据

《将相和》是一篇经典文章.自1908年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名进入由吴曾祺主编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学堂用国文教科书》以来,已经有110年的历史.1950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入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白话文同样出现在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中,如《开明国语课本》中的《蔺相如》一文介绍了完璧归赵的故事;如《世界书局国语读本》中的《完璧归赵(一)》《完璧归赵(二)》《为国出力》,用三课的篇幅和比重介绍了完璧归赵的故事和负荆请罪的故事.故事以《将相和》为篇名,始于1958年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蒋仲仁主编的《高级小学课本语文》第三册.可见,《将相和》是一篇经典课文.另一方面,这篇文章不仅为教材史中的经典篇目,在社会上也有广泛的认同基础.因为文章表现出了国民应具备的符合各个历史时代的颠扑不破的核心价值观——以国家利益为重,勇敢、智慧、宽容等精神.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选择了《将相和》一文.

二、课文—剧本—课本剧:以学生为核心的创编

(一)从课本到剧本:以学生为核心的改编

剧本是课本剧排练的文本依据.将课本改编为剧本就成为学生的任务.基于此,教师首先让全体学生各自改编一份剧本.其次,从学生修改的剧本中选择优秀的部分.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剧本的每一个角色的每一句话.在修改剧本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出自《史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并帮助学生翻译成白话文,以便学生理解.在有丰富材料的背景下,学生将课文《将相和》改编成了剧本《将相和》.

(二)从学生到“人物”:以学生为主角的角色扮演

《将相和》中涉及的人物有廉颇、蔺相如等.学生在出演时,教师有意迟迟不选定角色,让所有的学生充分参与到角色扮演中.

排练中打磨剧本.学生在进行人物创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的是一次次剧本的修改和打磨.在剧本的修改和打磨过程中,一切修改都建立在学生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剧本的台词既要具备人物的特点,也要符合当代的语言使用特点.

排练中创作人物.学生在人物创作的过程中,刚一开始是背诵台词,但是并没有注意到台词表达过程中的抑扬顿挫的语气.在其后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来确定每一句台词的语气、语调以及与之相应的眼神、表情等.

(三)从剧本到课本剧:学生的全情演出

历经2个月的排练,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进来.最后快演出的时候,教师将所有的角色都分为A、B角.将表演得最惟妙惟肖的学生确定为主角.至此,课文《将相和》终于变成了课本剧,并在班级里进行了演出.2个月的时间,学生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成长.

(四)在创作中评价:学生的自主评价

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生创作的人物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自身的进步的评价.因此,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要对学生扮演的人物的特点进行评价.这既需要全体学生都能够掌握作品、人物的审美特点,又需要学生能关注人物创作过程中的进步.在评价学生进步的过程中,既包括了学生在人物创作方面的进步,又包括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进步.如学生的责任心、学生的协作能力等方面.通过在创作中评价,学生的各方面品质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从阅读者到表演者:学生的全方位成长

在“课本剧”的创作过程中,学生从剧本的创作,人物的创作到最后的课本剧的表演,经历了从文字到人物到表演的过程,经历了让文字“活”起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有感性地表演外,还锻炼了理性思考能力.走进人物,才能使人物惟妙惟肖;走出人物,才能更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一)从掌握知识到提升能力

1.提升了查阅资料的能力、阅读能力.

剧本的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剧本的创作过程中需要查阅资料.这既需要有专业的剧本写作能力,也需要有阅读剧本的能力.鉴于乡村学校的图书资料比较少,教师找来了初中课本、高中课本,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剧本,阅读剧本.在这个过程中,尽管资料不完全是由学生查找的,但是在课本中找到剧本题材的课文是学生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查阅资料的能力.

同时,在理解剧本、创作剧本的过程中,学生一遍遍揣摩剧本的意思,反复阅读课文《将相和》,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提升了写作能力.

剧本完全是由学生改编的,且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了改编过程,因此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且这种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参与感.教师在全体学生的改编剧本中再优中选优,学生在反复的写作、修改、打磨的过程中提升了写作能力.

3.提升了口语交际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中,课堂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就是提问.但课本剧的实践,在改编剧本、人物创作、创作评价的过程中,学生都是主体,教师则是引导者.教师对学生放手,使得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学会了对他人的感受的思考,增强了学生的同理心,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从人物中思考“社会美”

在创作人物的过程中,学生对《将相和》中的廉颇、蔺相如的性格、人际交往方式都反复揣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和”“恕”等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体会到了“和”这一中国人的价值观的内涵,体验到了以“和”为中心的社会美.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和谐”“恕己之心恕人”等思想是缺乏概念的,但是在人物创作的过程中,学生深深地为蔺相如的“大胸怀”所折服,了解到在“大局”面前,所有的人都需要让步,做牺牲,做协调.

(三)实践“社会美”

在剧本改编、人物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给同学提建议,如何实现同学之间的合作,如何在沟通的过程中找到同学之间的底线,并在坚持各自的底线的过程中找到合作的支撑点.

1.提升了协调能力、沟通能力.

在学生创编剧本、表演剧本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冲突和不同意见,学生在排演的过程中学会了沟通和协商,并在此过程中提升了谈判能力、让步能力.

2.提升了合作能力.

从创作剧本到排演课本剧的过程,提升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课本剧的排演过程中,学生需要各种合作,如必须有人负责找来道具“荆”、麻绳等.每个学生都竭尽所能,从自己的家里找来道具.最后汇报演出的时候剧场的布置等,都是学生一手策划、设计、布置的.课本剧排练、表演的过程,提升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提升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石桥市旗口镇中心小学)

 ■ 编辑/赵卓然

语文教改论文参考资料:

语文论文范文

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语文天地杂志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语文天地杂志社

中学语文杂志社

综上所述,这是关于课本剧和语文教改实践和乡村小学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语文教改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语文教改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