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我国方面有关论文范本 跟书院制融入我国现代大学的价值有关论文范本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我国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4-11

《书院制融入我国现代大学的价值》

该文是我国方面有关毕业论文范文和融入和价值探讨和书院相关论文范本。

摘 要: 大学的使命是育人,其根本目的是培育学生的道德人格和“高贵的灵魂”.而现代大学在科学主义的背景下,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日趋明显,人文教育却越来越弱化,在人才培养上严重地偏离了育人的本质,以致成为了“失去灵魂的卓越”.我国传统书院制注重道德人格教育、注重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一朵美丽奇葩.将书院制融入现代大学,既是对我国教育传统的一种创造性继承,也是参照西方大学住宿学院制建立的一种跨专业学院的学生管理制度,是我国大学制度创新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我国大学的文化自信,促使我国现代大学回归大学的初心、育人之根本,也将大大拓展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促进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树立起全人教育的理念、落实育人为本的思想,进而促进学生工作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教育模式;通识教育;书院制;院系制;导师制;学生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8)05-0050-05

收稿日期:2018-03-26

作者简介:龙跃君(1963-),男,湖南洞口人,教育学博士,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大学教学研究;长沙,410082.

现代大学书院制是我国大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但据有关调查,我国大学对书院制的认可度并不高[1],是否必须建立现代大学书院制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那么,建立现代大学书院制对于我国大学到底有什么价值?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书院制是现代大学对育人使命的回归

大学的使命是育人,其根本目的是培育学生的道德人格和“高贵的灵魂”.然而,现代大学已成为“失去灵魂的卓越”.对于现代大学的界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阐述.梅贻琦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纽曼在《大学的理想》(1852)中提出,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雅斯贝尔斯在《大学之理念》(1923)中说:“大学不是风向标,大学是‘国中之国’”.这些界定尽管表述不一,但都反映了现代大学的时代特点.现代大学的制度化是在科学革命以后,当自然科学取得决定性地位以后,大学教育才有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之争,也才有了后来直至今日的技术理性、实用主义等思想理念.现代大学由于对科学知识取向的迷恋,忘却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放弃了对学生道德人格的教育,因而成为了“失去灵魂的卓越”[2].

历史上,面对实用主义思想的冲击,有许多教育家、思想家进行过反思,其中最早也最有影响的是纽曼.他所著的《大学的理想》(1852)针对当时实用主义的风暴,提出大学应该回到博雅教育的传统.但是,同一时期的洪堡则提出了现代大学的新定义.洪堡提出大学要教学、研究并重,突出了学术研究的重要性.这一定义影响了现代大学的发展方向.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1978)中说:大学是“现代社会的思想库”,大学“是一座人类精神的圣殿”,大学是“真、善、美的保护人”.至21世纪,哈佛大学哈佛学院前任院长哈瑞·刘易斯在其著作《失去灵魂的卓越》(2007)中批判了哈佛大学在办学理念上的一个主要弊端,认为哈佛大学为了追求卓越的学术成就,重视研究生的教育,重视市场名利,却轻视本科生教育,轻视教学,轻视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忘了后者才是大学的灵魂.后来,刘易斯在该书的译本前言中对中国大学提出了几点希望,指出:“中国大学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格和对自己社会的理解力;中国大学应该解放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自己决定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如果中国大学的课程强调了通识教育,大学生将变得更有创造性,更富想象力.”同样,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安东尼·克龙曼(Anthony T.Kronman)在其《教育的终结:大学何以放弃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2007)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现代大学从中世纪“大学校”演变而来,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该大学最初是由学生和教师聚集在一起后,再由皇帝颁布法令而建立的协会式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也是在1167年英国学生被召回聚集在牛津而诞生的.因此,大学最初主要是师生汇聚而成的,这是大学最初的组织特征,也是大学育人使命之所在.也因此,《牛津英语辞典》对大学的定义是“教师和学生聚集在一起探讨高深学问的地方”.现代大学由于对科学技术的迷恋,忘却了初心,放弃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而成为了一种“学术工厂”.然而,大学的初衷是师生汇聚的场所,育人的核心在于人格的教育.因此,西方著名大学都十分重视住宿学院的教育功能.

我国现代大学诞生于贫穷落后的时代,因此,对工具理性的取向成为了一种义无反顾的选择.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专业教育的经验,因此我国现代大学至今仍是“过细的专业划分、过弱的人文教育”,通识教育难以真正全面开展.然而,这种取向最多也只能让我们成就一种“失去灵魂的卓越”,因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育人的根本是“立德树人”,人之所以成其为人全在于他的自主性.因此,为了成就卓越的灵魂,中国现代大学的改革必须有中国的制度创新.在中国教育历史中,书院与大学最初的特征有些类似,古代书院也是读书人相聚、读书、讲学的场所,而且十分重视主体人格的教育.目前我国部分高校探索的书院制改革,基于学生住宿区域或其它学习空间建立书院,针对了现代大学“知识中心”的问题,旨在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建立一种打破专业界限、师生共同学习交流的教育制度.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建设根植于中国古代书院厚重的文化土壤,这是对我国现代大学改革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创新,其宗旨重在落实全人教育的理念.专业学院负责知识教学,书院行使文化素质教育的职能,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在我国现代大学中建立书院,就是让大学回归到大学建立的初衷,重新找回失去已久的育人使命,培养学生高贵的灵魂.

二、书院制是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制度创新

在我国现代大学建立书院制,旨在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开展全人教育,培育学生卓越的灵魂.实现这一教育理想的有效途径是加强通识教育.纵观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困难主要是制度瓶颈的障碍.现代大学书院制的主要任务是开展通识教育,特别是开展非课程通识教育.因此,书院制是我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创新.这种制度创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院+书院”,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协同发展

在我国现代大学的管理体制中,课程教学及学生管理都归专业院系负责.专业院系制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在现代大学的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是现代大学之问题所在.在现有专业教育模式下,专业的思维和视角决定了教育模式固有的“专业性”.“专业性”是一把“双刃剑”.专业学院在强调学生专业化学习过程中,自然淡化通识教育,久而久之,通识教育必然成为大学里的鸡肋.现代书院制的实施将弥补专业学院制的上述不足,专业学院负责第一课堂,住宿书院负责第二课堂;专业学院以专业教育为主旨,住宿书院以通识教育为宗旨,从而构建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相关高校的实践充分佐证了上述观点,如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由书院通识教育和大学通识教育两个部分组成.书院通识教育由各书院根据自身的精神及传统,举办少量学科活动,开办大量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台湾高校开办的书院,重点也是开展通识教育,其开发编制的服务学习课程成为了各校通识教育的特色课程.

(二)书院制拓展了通识教育的途径

有学者认为,通识教育的核心是自由教育的理念,其路径则应选择非智力因素的方向[3].笔者认为,通识教育的作用在于对思维方法、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体验参与的方式比知识传授的方式效果将更加明显.因此,在通识教育中隐性课程比显性课程更为重要.从通识教育隐性课程的视角,书院制大大拓展了通识教育的途径.

“学习社区化”使通识教育有了新的可能.书院制以学生社区为中心,突出了其育人的隐形性、感染性和多元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为通识教育拓展出无限的空间.书院通过不同专业学生“混住”,不同专业背景的交叉,不同思维模式的碰撞,不同兴趣爱好的交融,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掌握多学科交融的学习模式,促使学生成为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一流人才.澳门大学基于社群教育理念全面进行书院制探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式书院学习,提高了学生“非专业”软实力,形成了明显的书院教育特色[4].

导师制是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导师制是导师在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的一种教学制度.西方高校住宿学院制实践经验揭示,书院制的核心是导师制,导师制的核心在于师生“交往”.这种交往在教学方式上重视个别指导、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在教学内容上德业并重,营造的教育环境和谐、宽松、自由.导师和学生的交往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形式是导师研讨课.导师研讨课是牛津大学导师制的特色课程,学生不仅在学业上获得导师的各种启迪,而且在为人方面得到许多教益.面临日益剧烈的社会竞争以及通识教育的全面开展,尤其是新入学的本科生特别需要导师的指导.如何引导学生快速顺利走向大学生活,只有在充分理解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入学习,才能避免新生的迷茫与困惑,进而在接下来的专业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导师制通过小班讨论、学习分享等活动,赋予学生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沟通能力.

环境育人是书院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书院的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两个方面:物质文化环境包括书院的整体布局、建筑风格、文化设施及绿化景观等;精神文化环境是书院文化的核心,主要涉及书院中的人际关系、学习风气、建设理念等,书院的院训、院歌、书院名称等构成了书院精神文化的具体形式.现代大学住宿书院通过营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及氛围,并建立起各具特色的书院文化,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同时也培养师生对书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充分发挥其隐性教育的重要功能.

(三)书院模式下通识教育课程的创新

纵观通识教育,其内涵的发展已逐步超出学术与智性发展范畴,开始较多融入与共通能力、态度相关的元素[5].基于对现代性的批判,我们对课程本质的理解走向经验的联结和动态相互作用的网络,因此课程设计应回归实践与体验.现代大学住宿书院制为实践上述课程理念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相关实施书院制改革的大学在课程创新方面成效明显.

一是开设具有书院文化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如香港中文大学,其住宿书院开设了“香港环境问题”“科学与人生”“从文本到舞台:戏剧与剧场的探索”“新经济下的生存之道”等课程.其逸夫书院开设的课程侧重于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如“大学与社会”“现代人的问题”“香港社会福利服务”“改革时期的中国:市场转型与社会变迁”“社会与弱能”等.结合书院特色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是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的主要特点.由于体制上的不同,大陆住宿书院制试点高校的相关改革并未发展到这一步.如复旦大学书院制改革第一阶段是以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为重点,但由于受到体制方面的障碍,在第二阶段只能对书院相关职能进行了调整,书院不再负责通识教育课程.

二是在第二课堂的基础上编制新的通识教育课程,如台湾高校的“产业创新与生涯探索”通识课程、服务学习通识课程等.在台湾高校,服务学习的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可.这是一种体验式的教育,学生通过参与到特别设计的活动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学习和发展.澳门大学在书院制改革中,也着力进行了服务学习课程的建设,如“大志、大爱、大雅”教育课程.其书院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以鼓励学生“立大志”为主题的大师演讲活动;大爱活动是加入相关公益机构,走出校园,到社区中去关怀弱势群体及贫困者;大雅活动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气质为目标,包括“高桌晚宴”、文化艺术工作坊和系列文化讲座等.

三、书院制是学生工作理念革新的契机

在我国大学,学生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国大学开展书院制改革有一个现实的要求,就是要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目前我国各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体制是:以学校管理为主、学生自主管理为辅,校—院(系) 两级管理,科层式管理框架,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运行机制.多年来,我国学生管理工作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人才培养思想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学生管理体制问题日益突出,弊端日益明显.现代大学书院制是我国高校传统学生管理的自我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促进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党团建设、学风建设、就业指导、资助及奖励工作等多个方面.由于事务繁杂、队伍专业性不强,高校学生管理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学生事务管理体系专业性不够,二是学生教育没有真正落实到育人的本位.多年来,相关工作方也开展了许多探索,但效果不佳.中国高校学生管理的不足是一种系统性的不足,必须通过相应的制度创新来解决.在书院制改革建设中,赋予书院以重要的教育职能,相关方将在学生事务管理、导师制、通识教育等方面全面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管理的教育职能会得到明显拓展与加强,从而部分解决当前我国大学中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两张皮的矛盾,促进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到育人的本位.

其二,促进树立全人教育的理念.高校学生管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与观念.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学生管理工作在政治正确性的背景下,过分追求意志统一和学生绝对服从,重思想教育轻学业指导,重行政管理轻教学服务,没有真正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意蕴.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人的培养,因此,人格的教育十分重要.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大学要培养引领社会发展的人才,尤其要注重学生的品性与道德的培养.全人教育的理念是自由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寻求人类之间的理解与生命的真正意义,关注每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全人教育主张学生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平衡,注重生命的和谐与愉悦.现代大学书院制的改革主要“以人物为中心”[6],旨在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核心,通过开展社群教育和学习社区建设,拓展和落实书院的教育功能,从而促进人才培养相关方全面树立全人教育的理念.

其三,促进树立文化育人的理念.古代书院教育十分重视学生个人修养和精神层面的塑造,欧美高校住宿学院制在博雅教育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将逐步实行完全学分制,课程安排以选课为主,专业界限将被逐渐打破,传统的班级概念逐渐淡化,高校学生学习日趋自主化、个性化.因此,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受到严峻挑战.一方面,随着大学教学改革的拓展,学生生活区成为大学生相对集中、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专业学院对学生个体发展和学生生活难以及时地进行引导和服务,书院制管理应运而生.另一方面,从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来看,学生个体对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变得日益强烈.当今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更崇尚自由和公平,随着他们在生活区活动时间的增多,其主体性将逐步突显出来.现代性的特点是文化多元化,新时代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基于多元文化的视角.书院制适应了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改革的需要,适应了我国大学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追求的价值诉求,将有力地促进树立文化育人的理念,促进学生管理工作从纵向的科层模式向横向的书院社群模式拓展.

综上所述,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体现的是我国大学的一种文化自信,其意义在于使我国现代大学回归大学的初心、育人之根本使命.同时,这将使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突破制度的障碍,大大拓展通识教育的途径.我国现代大学建立书院制,也是应对当前学生工作改革的需要,将促进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树立全人教育的理念、落实育人为本的思想,进而促进学生工作模式的改革.建设现代大学书院制,其核心要旨是开展全人教育,这是一项崇高而深刻的改革.制度的改革通常是艰难的,因此,我国高校的书院制建设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何毅.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本科人才培养的“良方”还是“花”——来自9所高校书院制改革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高等教育,2017(3):53-60.

[2][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4-16.

[3]李祖超,等.2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成才因素分析[J].教育研究,2014(12):61-71.

[4]程海东.建置现代书院的重要元素[A].宫辉.现代高校书院制教育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186-192.

[5]徐慧璇.香港高校通识教育——2012年以来的课程变革[J].教育发展与评估,2018(1):56-65.

[6]龙跃君.人性教育: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理想[J].大学教育科学,2014(3):18-21.

(责任编辑 李震声)

(下转第126页)

我国论文参考资料:

我国会计史毕业论文

该文点评,此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融入和价值探讨和书院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我国本科毕业论文我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