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老师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与共生共长谱写华章品读黄厚江老师《作文课的味道》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老师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24

《共生共长谱写华章品读黄厚江老师《作文课的味道》》

该文是老师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和黄厚江和《作文课的味道》和华章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共生共长 谱写华章

——品读黄厚江老师《作文课的味道》

■ 周友喜

所谓“共生写作”,就是和大家共享生活素材,一起讲故事,一起写作文.用特级教师黄厚江所举的一个生活事例来演绎就更直观了:渔夫不需要跟儿子讲撒网的N种方法,直接跟着他上船捕鱼,在捕鱼中学会捕鱼,这是唯一的也是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同理,最科学最有效的写作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写作.当然,学生可以和老师,和同学,和自己,甚至和课堂之外的他人一起写作.这令我不得不佩服黄老师那本色而朴质的农民式智慧.

中国农民讲故事的风味众多:有的是创设情境的高手,即使一些经典名著,他也能植入想象,让你浮想联翩;有的天生就是语言家,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经他一讲述,语言活色生香,方言俚语相当接地气,通俗易懂,妙趣横生;有的讲述者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渐臻佳境之际,戛然而止,留下悬念,发人深思……黄老师就深得中国式农民讲故事的精髓,众味兼调,常常寓作文教学于讲故事之中,诱引学生跟着故事情节走,抓住“立意”这只多情的手,最终使学生的习作之路越来越宽阔!

在他看来,写作素材就是一块璞玉,至于雕琢成什么样的物件,黄老师一般会将思考的主动权放手给学生.黄老师对学生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所雕琢的物件必须精致完美,因此,正式动手前的一番匠心就显得尤为关键.因为,不同的物件,需要削、凿、刻、磨的部位和程度是有很大差异的.故而,黄老师常常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立意角度,全景式审视作文素材.能够做到匠心独运的学生,自然会雕琢出一款最精美的物件!

共生写作重在写作过程的体验.黄老师让大家经历写作的过程,从中丰富写作感受,感悟写作规律,获得写作积累,形成写作经验,总结写作方法.他常常用自己写作的感受激活学生的写作感受,用自己的写作体验激活学生的写作体验.学生的写作潜能就这样在实践中被一次次激发,一次次唤醒!

黄老师把作文教学的原点当作共生写作的种子.他认为这样的种子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激发学生的写作体验,能够把学生带进,并且能够推进学生写作过程.这样的种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一个故事,一个情景,一个素材,一个案例,一个心情,一个矛盾,一句名言.可以说,对一粒种子精心培育的思考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匠心体现.

其实,共生写作就是在写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渗透写作思维,让学生融进写作的场域.这一做法开放了个体的写作空间,把个人的写作行为集体化,充分发挥了教学现场的作用,利用教学境界激发了学生参与写作活动,丰富了写作体验,优化了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同伴关系,让不想写的被带进写作的境界,让不会写的也能融进写的过程.

看完全书,我还有四个方面的具体感受.

一、在精当而有趣的指导生共长

《记叙文中的描写》一课中,一学生分享交流了一段“对着篮球架往上扔磁铁,结果磁铁被吸在上面了”的故事,黄老师对这段文字作了精当而有趣的指导性点评.

师:我觉得你真是老实.我替你感到不服气.我觉得这段描写至少可以得9分.(转身对评点的那位同学说)你这位同学有些太“残忍”了,要求太苛刻了.(生笑)

我为什么打9分?我觉得不是啰嗦,而是细致.描写就是要细致.他虽然只是主要从一个角度写烦躁着急,但是他写出了变化.描写心理是记叙文很重要的办法,而描写心理就是要细致,能写出变化则更好.大家看哦.“我看到磁铁下不来,心里很是着急,心想这下子完了,有什么办法能把它弄下来呢?”——这是着急.“为什么扔上去呢?现在好了”——这是自责.“我长得不高”——即使长得像黄老师这么高,也够不着——这是无助.(生笑)“不把它拿下来我的心情又平静不下来,虽然没有人责备我,但是我责备我自己”——这是矛盾.“这是我心爱的磁铁啊!我想找老师,但我想他也不会理我,毕竟是我自己弄的”这是纠结.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心理描写啊.

首先是断论“至少可以得9分”,其次是辨析“不是啰嗦,而是细致”,再次是指出关键“能写出变化则更好”,最后是复盘分析出着急,自责,无助,矛盾,纠结等五个心理变化过程.幽默的插入语“即使长得像黄老师这么高,也够不着”为课堂带来了轻松的气氛.这段朴质而不乏幽默的点评语言,这番细致的分析刺激了学生的创作思维,使得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起来:原来心理描写可以这样写,这样写的效果竟然如此美妙,我也可以结合材料运用心理描写刻画出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就这样悄悄地撒落在孩子们的心间,这一颗颗种子将伴随频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共生共长.有人将语言比喻种子,在黄老师的作文指导课上我体会到了这个比喻的精妙.

二、在质疑辨析的讲评生共长

《让观点更鲜明》一课中,黄老师让同学们对江亦舟同学的《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种风》这篇习作进行质疑评价.

生:我认为主要是观点不鲜明.

(很多人议论,不服气)

师:让人家说说理由.

生:我概括不出全文的观点是什么.

师:这话听起来没有道理,其实很有道理.如果读者弄不清楚你的观点,很可能是观点不鲜明.那么本文的观点是否鲜明呢?

……

师:好的,看来还是有分歧的.我们可以分为两个阵营交换意见.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中的例子并不都是证明了这句话.

师:具体说说.

生:比如第三段中的例子,不是这些人眼中的风,而是这些人身上的风.

……

黄老师紧扣“让观点更鲜明”这个教学目标,选取了这篇貌似很不错的范文来进行讲评,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赞成派和否定派在相互的质疑辨析中,有了生成.在这个过程中黄老师始终不直接抛出自己的结论,而是让两大阵营的学生在质疑对方,自我辨析中悟出真谛,这样的学习过程加深了同学们对“鲜明的观点”作用性认识.两派的质疑辨析过程也就是互相碰撞的过程,一旦某个学生收获了新的认知,黄老师会倍加呵护,让这星点智慧之光渐次点燃,达到了共生共长的效果.

师:第五段也可以用吗?

生:可以.那些奥运健儿就是把握了人生的风向,而那些不公正的裁判和服用兴奋剂的运动员就是没有把握好人生风向.

师:一开始我以为没有道理,听你一分析,觉得还是有道理的.

这个片段,可以看出黄老师的本色教学风格,实事求是,在与学生质疑过程中教师也产生了新的认知,可谓是师生共生长的典范.

三、在渐进式的训练生共长

在《材料的理解和叙述》那两节连上的作文课中,黄老师首先围绕“材料的理解”这个教学目标进行了四次训练,每一次训练都是以PPT形式渐次推出剩余材料的内容,而不是一下子整体性呈现精彩与核心,伴随PPT材料的适时进止,学生对渐次呈现的材料进行了多元化的理解,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对所给材料的精准性理解.一个半小时的课堂使得学生的思考步步深入,步步生疑,步步惊心,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人不得不叹服黄老师那曲径通幽式的课堂教学之匠心!接下来,黄老师逆向操作,围绕“材料的叙述”这个教学目标进行了三次训练,让学生学会紧扣想要表达的观点,对所给的叙述材料作最优化剪辑.正反两个操作步骤,足见黄老师深谙学生实际写作中的难点所在.都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而黄老师的课堂却让我在跌宕起伏的教学流程中领略了“江流曲似九回肠”的两岸风光.无论是课堂上的学生,评课的老师,还是一线阅读的教师都收获了一份异样的惊喜.生长,师长,我长,共生共长!

四、在再度创作的理念中自我共生

在《自我提升和再度作文》一课中,黄老师一开始就强调:“有空,常看看自己过去的作文,是写好作文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千万不要一篇文章写好了,就扔了,那太浪费了.”建议同学们把以前看似废料一样的东西,把各种素材整合到一起,连缀到一起,就能写出很精彩的一篇文章.先前的作文素材也好,半成品作文也罢,随着时间、空间、阅历的变化,都会有一个新感觉,新发现.这样说来,我们的每一篇文章,仍然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哪怕是非常好的一篇文章,每次回头看,都会有新的值得提升的地方.为了深化再度创作理念,突出可操作性,黄老师提出再度创作的突破口有标题,立意,结构,详略,开头,结尾,甚至一个词,一个标点等.如果一个学生自我再度创作找不到突破口,可以对同学的习作进行再度创作.这样一操作,看似自我共生的再度创作,同样达到了共生共长的效果.事实上,在班级授课制情形下,兼顾学生个体的自我生长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黄老师还是选取了五位同学的习作,让学生对原作进行再度创作,自我升格,并说出理由,谈谈体会.这一举措,激发了同学们再度创作的,强化了学生对再度创作理念的理解,从而达到了共生共长的教学目的.黄老师的写作理念是将“合作共赢”演绎成了 “合作共生”.当然,其中的“合作”还包涵了集体再度创作的意思.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市时杨中学]

老师论文参考资料:

毕业论文指导老师

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评语

论文老师评语

幼儿园老师论文

论文指导老师意见

论文指导老师

上文评论:本文论述了关于黄厚江和《作文课的味道》和华章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老师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老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