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主观幸福感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跟中小型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主观幸福感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2-29

《中小型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

该文是主观幸福感方面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跟主观幸福感和老年人和中小型类论文范文素材。

摘 要: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关注和研究老年人身心健康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有关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成为目前研究热点之一,笔者通过探讨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分析中小型城市老人主观幸福感现状,帮助老人保持身心健康.

关键词:中小型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1],老年人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但可以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而且是当代中国人的基本修养.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心理随之受到影响,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他们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也会发生改变[2],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是判断其生活质量好坏的关键,在国内一些中小型城市,由于经济发展的制约,对社会养老没有足够的关注[3],因此,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助于判断中小型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评价其心理健康,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老年人安享晚年.

1.主观幸福感概念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EB)是针对自我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反应,做出一个长期、稳定的综合性评价,它是由动机、需要、兴趣、、认识、情感等心理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多层次、复杂的心理状态,它包括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1].主观幸福感有以下三个较为明显的特点[2、4]:

1.1 整体性,主观幸福感反映的是整体生活质量的一个综合性概括和评价,包括以上三个维度.

1.2 主观性,主观幸福感的评定主要依赖评估者本人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测量方法主要采取自我报告来评价.

1.3 稳定性,主观幸福感不会随着环境的改变或时间流逝发生重大变化,它在某个阶段维持不变.

2.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国内研究者将其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5].

2.1 主观因素

2.1.1 人格特质,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就是个体的主观体验,它主要依赖于个体自身所设定的标准,不同的人格特质会引发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因此,人格特质为影响主观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有研究结果表明[6],外向、正性情感与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而内向和神经质则刚好相反.2.1.2 自尊感,是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自尊是人格自我调节结构心理成分,自尊有强弱之分,过强则成虚荣心,过弱则变成自卑.它反映出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自我期望和社会评价之间的差异,有国外研究表明[7],自尊感和主观幸福感呈正比,比如西方国家,如美国,自尊和生活满意度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但在国内,可能由于集体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有强自尊感不一定意味着强幸福感[5].

2.1.3 应对方式,指面对应激或不良事件引起的心理认知和行为表现,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的面对各种压力情境,但相同的压力水平对不同人影响差异较大,应对方式主要有问题解决、求助、合理化、自责、幻想、退避共六种,积极应对可帮助老人克服困难,缓解精神压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正确认知社会,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会降低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水平,增加老人的孤独感,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

2.2 客观因素

2.2.1 健康状况,健康评价包括老人自身评价和客观评价,它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维度,有研究表明[8],不同行动能力、日常活动能力、自我照护能力、疼痛、焦虑和抑郁的老人主观幸福感有统计学差异,健康自评与主观幸福感高度相关,老人的健康自评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也会相应升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2.2.2 相关支持,包括内部家庭支持和外部社会支持,老人的经济收入、婚姻状况以及和子女的关系是主要内部影响因素,拥有稳定的收入,完整的家庭,孝顺子女的老人主观幸福感明显升高,而经济收入是影响主观幸福感最直接的因素,有研究表明[9],丧偶、独居老人明显没有安全感,情绪较为敏感,易烦躁、焦虑和抑郁.社会支持指在社会活动中得到的外部资源,包括物质、情感上的帮助,社会接触比健康状况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更大,脱离社会的老人,主观幸福感明显降低,但是和家庭支持相比较,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更加能够提升老人的幸福感.

3.中小城市老人主观幸福感现状

3.1 年龄差异的老人主观幸福感差异大

有研究显示[10],老年中期,即60-69 岁期间,老年人的对生活满意度最高,负性情感最少,而在老年初期和老年晚期,主观幸福感则较低,分析原因如下:在老年初期,经历退休过渡,与社会脱节,经济收入减少,社会认同感下降,而在老年晚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疾病的发病率随之升高,需要应对各种不良事件,中小城市家庭传统观念较强,尤其二胎政策放开之后,在老年中期,许多老人发挥余热照顾儿孙,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得到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自我幸福感也会随之提升.

3.2 地域不同的老人主观幸福感差异大

人口老龄化本身就存在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加之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养老机构和社会保障差异显著,和发达城市相比较,中小型城市的老人更依赖家庭的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依然常见,靠子女赡养的老人,而如果两代都是独生子女,形成4:2:1 这种家庭养老的倒金字塔,子女物质负担和精神负担加重,很难对老人照顾周全,在这种情势下老人的自我幸福感降低[3].

3.2 性别不同的老人主观幸福感差异小

有研究者研究结果显示[11],性别对老年人幸福感无显著影响,但在中小型城市,少数家庭女主内、男主外的劳动分配方式仍然受用,导致男性在社会活动中活跃程度和再就业几率高于女性,参加体育锻炼或感兴趣的文化娱乐活动项目较多,从而维持较为密切的社交关系,保存社会认同感和获得较高的自尊,自我幸福感也得到了提升,但是这种现象相对少见.

3.4 学历不同的老人主观幸福感差异大

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其周边有许多乡镇,吸纳了大量来自农村陪读的流动老人,农村中还有一部分有一技之长或者稍有文化的中老年人也迁入城市,这样就构成了市内不同学历的老年群体,有研究发现[12],高学历的老人婚姻满意度较高,中等学历老年人婚姻满意度较低,低学历老人婚姻满意度一般,婚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3.5 空巢老人

近年来,针对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研究较多,空巢老人指的是子女离家后独处的老年夫妇[2],中小城市的空巢老人主要来自两个群体,一是子女外出打工,二是子女异地求学后留守的老人,这两个群体的幸福感是有区别的,第一个群体的老人经济收入常低下,社会保障不充足,甚至有照顾隔代的任务,而第二个群体社会关系、社会福利、医疗保障相对健全,家庭经济水平较高,所以幸福感是不同的.

综上所述,在老年人心理卫生领域,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是一项重要课题,而中小型城市因其自身特点,老年人口结构不同、老年服务与管理发展不同,均影响到老年人幸福感水平,该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地区甚至家庭的和谐、健康发展状况,进一步探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其他因素,如家庭文化背景、归因方式、兴趣爱好等,并进行量化权重,能更好的指导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对于老年人自身来说,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通过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和谐统一来不断提升自我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论文参考资料:

汇总,上文是关于主观幸福感和老年人和中小型方面的主观幸福感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主观幸福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