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教育理念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和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下音乐教育的现实背景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教育理念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2-23

《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下音乐教育的现实背景》

该文是教育理念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和理念和人文主义和现实背景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音乐课承载着审美教育、文化教育的功能.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教师都会有意或无意地以某种教育哲学或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当前的学校音乐课程及其课堂教学,以下几个现象值得关注.

一、多元文化倾向和精粹主义的矛盾

随着教育的社会化和国际化,音乐课程的设置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体现出多元文化主义( Multiculturali)的特点.现代音乐课程已经门类齐全,如高师音乐人类学专业的设置;中学音乐教学中艺术课程的设置;各种音乐教学法在音乐教材中的运用(如柯达依音乐教学法在教材中关于音高唱名的手势辅助运用等).

目前依然以唱歌课和欣赏课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音乐课程,其内容随着时代变迁而扬弃,表现出专业化、结构化的学问中心课程的外在特征.专业音乐知识通过各种视觉技术手段改头换面地走进课堂,如高中音乐艺术课的欣赏内容,几乎可称之为专业音乐知识的缩减版本(有戏曲、民歌、曲艺;古典、浪漫、民族主义等多种艺术门类曲目),而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音乐教学体系则始终呈螺旋上升的知识结构.那么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上应该是技术的还是艺术的?是审美的还是价值的呢?

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较量中可以发现精粹主义教学原理对音乐课程的巨大影响.精粹主义教学原理认为,学校最主要的工作是教授基本知识和技术(如文学、数学、外语等,而舞蹈、手工等不被认为是学校教育的工作),学习是困难的工作,需要纪律的配合,教师是教室权威的来源,这些恰恰符合应试教育的要求.尽管音乐课程至少也在认识上(有的是表面上)取得了与文化课程同等的地位,不过非考试科目和非功利性的本质使得它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是教育的附属品.而音乐课堂也无法避免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但大多借鉴了文化课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的集体教学和标准化测验.因此,当下的音乐课程,具有多元文化倾向和学问中心课程的外在表现特征,是人文主义教育目标与隐含的精粹主义教学原理的矛盾共生体.

二、永恒主义和进步主义的矛盾

20世纪80年代初,永恒主义从对大学的关注走向中小学领域.永恒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具有共通性,所以应为每位学生提供相同的教育.知识也具有共通性,所以每位学生都应被教授基本相同的教材.这至少在形式上确认了音乐课大班集体教学和统编教材的可行性,这也是中小学校一直以来主要的音乐教学形式.然而这种齐头并进和注重普遍意义的方式,与音乐的学科特点相违背,也遭到很多音乐教育者的质疑.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还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同时,永恒主义认为“过去的经典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宝库,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此说法诠释了为什么音乐史学知识几乎占据了音乐教材和教学的大半.

进步主义值得关注的地方在于其认为:学生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教师的角色是顾问、向导和伙伴,而不是权威和教育领导人;学校是社会中的小宇宙,应该具有合作和的群体气氛等.这些观点无疑对整个学校教育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针对全体学生的音乐课堂中几乎不可能由学生主动,因此往往“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不过,在音乐兴趣小组等课外专题活动或校本课程中,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变.音乐课的一项共识是承认学生的创造力,在某些方面(如律动、编创等),也会存在合作和.但总体来讲,体现永恒主义的音乐教材和进步主义的课堂教学依然矛盾共生.

三、人文主义或将成为主流

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的价值,相信人的能力,维护人的权利.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基础是“使人类潜能能够得到完全发挥”(1).人文主义者所提倡的开放体系、想象力的应用、奇思异想的试验等,正是音乐教师和学生所希望的,那么就音乐教学而言,完全可以形成符合知识架构的师生心灵上的美好交流.

人文主义的“通识教育”在实质上为我们树立了音乐教育的追求目标,而信息时代也为实现这种目标提供了可能.如利用诸如GarageBand的音乐软件,针对唱、听、奏、创等诸多教学板块,可构架符合音乐课程丰富多样特质的教学组织形式;利用半开放式网络教室和滚动式桌椅,可为师生平等的音乐交流创造恰当的环境和更多新的教育体验;可以灵活地把音乐创作融人音乐课程学习,观察并重新阐释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城市流行音乐等.

如高中音乐课中关于传统戏曲的内容,就可以在数字化环境的支持下,让学生自主选择戏曲名段资源,使用电脑、手机等工具,根据选段中角色特征自主探究“生旦净末丑”,与同伴交流,发掘戏曲魅力,拉近与传统艺术的距离.

又如,笔者所在学校的音乐通识课程《一个人的乐队》,借助一款数码音乐软件GarageBand,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音乐风格,自主探究乐器选择与搭配、运用和声法则编创旋律、调配已有的多轨音乐等,最终每个人都能实现一支乐队的演奏效果.其中所用到的课堂技术行为,是对音乐领域主要行为方式(创作、表演、欣赏)三位一体的整合:学生将基础乐理知识运用到创作实践,通过“播放一听辨一赏析一调试”的反复过程,逐步提升创作技巧,积累创作经验,形成个体音乐创作的发展轨迹,从而丰富音乐学习经历,随着技能技巧的提高也实现了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

在信息时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音乐教学资源和策略更加容易获得和共享,教材中的“活动与练习”“体验与感受”“编创与表演”板块都得到更有效的实施;而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的点赞与评论功能,更加便于师生之间、同伴间的评价、反馈、表达观点、分享体悟等.课堂教学的交互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学生完全可以下载校园网上的课件,自主学习;可以运用K歌软件录音演唱,自我赏析,上传交流.在课堂上,则可以让2~3位学生共用一部电脑,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避免个体操作的随意性,并营造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这一切,都为学校音乐教育带来了新思路,也是实现音乐教育的人文主义理念的广阔途径.

我们可以期待,学校音乐教育能够使学生同时发展技术和艺术,获得审美和应用能力,既认同音乐功能,也传承音乐文化.相信在教育者的不断反思、探索与实践中,这一切并非不可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晡,西方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郭向和)

作者简介:李灿,上海华东模范中学,E - mail:canli1231@aliyun.com(上海,200042)

教育理念论文参考资料:

关于教育的英语论文

教育杂志投稿

师德教育论文

教育杂志社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汇总:这是一篇关于理念和人文主义和现实背景方面的教育理念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教育理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