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马克思主义类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与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马克思主义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24

《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

本文是马克思主义类有关论文范文文献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相关论文例文。

孟艳

(外交学院基础教学部,北京100037)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反过来又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获得不竭的理论力量;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站得住脚,才能真正地置于科学的实践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280-02

作者简介:孟艳(1979-),女,河北灵寿人,外交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东西方社会主义比较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

在马克思恩格斯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坐标体系中,我们很难为现实的社会主义找到准确的位置.无论从资本主义的历史起点,还是从世界革命或阶级基础来看,现实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都相去甚远.但是从发生学上讲,落后国家可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建立在高度的物质生产力基础上的,这一点毫无疑问.对于东方国家来说,这条原则被世界历史代替了.因此,从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的那一刻起,马克思主义就开始逐步“东方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最终在各种政治思潮中占据主流地位,最根本的一点在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革命的理论迎合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中国成功地完成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从俄国化到中国化的理论升级,最终获得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再次面临着转型的问题,即从应对危机的革命意识形态向世俗化的转型.

由于缺乏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学说的前提条件,现实社会主义制度注定要走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发展道路,必将深深打上本国的烙印.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认为为了达到同一个目的,各个国家都应当采取同样的手段,走同样的路.恰恰相反,两位导师希望各个国家可以积极探索自己的革命和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在和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开始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道路.

立足中国生产力和文化发展落后的现实,提出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并得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结论.其核心问题则在于,夺取政权后,如何提高生产力的基础,即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已经获得的文明成果.正是在这一点上,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张,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化的新阶段.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中国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立.

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①从现实的基础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原理出发,以变化的、不断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而不是以一成不变的、固化的眼光看待,是马克思恩格斯构建未来社会的基本方法.

1.未来社会学说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与空想社会主义不同,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从人们的头脑中去寻找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而是在“生产的现成物质事实”上,建立起未来社会学说的整个体系.

马克思通过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和资本生产的过程:“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的剥削的基本形式;即使资本家按照劳动力作为商品在商品市场上所具有的全部价值来购买他的工人的劳动力,他从这种劳动力榨取的价值仍然比他为这种劳动力付出的多;这种剩余价值归根到底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由以积累起来的价值量.”②以此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灭亡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学说奠定了科学基础,从方法论上与空想社会主义依赖的道德示范和伦理号召划清了界限,实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贬低资本主义社会所取得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反而将它们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他们从来没有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而是主张不断补充、修正、发展和完善他们的理论.这就是“科学”的全部含义.

2.未来社会学说是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但是他们并没有对未来社会作具体详细的描述.恩格斯说,他在《反杜林论》中也只是对未来社会特征的经济方面“试图加以叙述和解释”,“无论是政治的还是非经济的社会问题都根本未触及”③.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不赞成对未来社会的特征做细节的勾画,也没有为未来社会规定具体的发展模式.

由于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历史文化传统和阶级条件不同,根本不存在完美的、一劳永逸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长期性,“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④.

总之,恩格斯强调要求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将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和行动指南而不是现成的理论和教条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必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每一个国家应当积极探索自己通往未来社会的途径方法和道路.这不仅仅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学说作为科学理论自身的要求,同时这也是出于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学说的根本主张,即无产阶级的解放、民族的解放终究是这个阶级、这个民族解放意识的唤醒与自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构建基本原则

虽然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无法完全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学说行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放弃马克思主义,更不意味着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可以脱离马克思主义的轨道.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来说,必须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的以下原则:

1.公有制原则.在经济制度领域,逐渐废除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传统,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并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的物质基础.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是按照这样的进程实现的:推翻资本主义制度,逐步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个人所有制,由按劳分配转向按需分配,劳动由被迫劳动变为自觉劳动,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彻底废除私有制和全面建立公有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将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按劳分配和消费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在私有制改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对立不复存在,按劳分配和消费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在事实上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不再具有剥削的性质.

2.无产阶级原则.在政治制度领域,坚持无产阶级,坚持人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社会主义革命与制度建设是无产阶级自己的事业.在革命时期,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和主要力量.在和平建设时期,无产阶级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主要力量.由于阶级的消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在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阶级还将存在,阶级斗争也将呈现出新的表现方式.这一点决定了实行无产阶级的必要性和客观性.同时,无产阶级还肩负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的政治解放的历史任务.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起真正的制度,最终实现人民的自我管理.这一性质使无产阶级成为高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形式,同时将科学社会主义同其他社会主义区别开来.

3.平等与正义原则.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离开物质基础,谈论各种价值问题,平等与正义的价值原则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所设定的平等正义原则主要体现在分配领域.在过渡时期,财产私有和资产阶级权利依然存在,产品分配实行按资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方式.这时的平等指以资本和劳动为衡量标准的权利的平等;在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私有制改造完毕,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完全消失,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在个体差异和家庭差异的条件下,事实上的不平等依然存在.在过渡时期和第一阶段必须采取一些补充方式,通过“不平等的方式”促成事实上的平等.在高级阶段,平等将由劳动为标准的权利的平等上升为真正的、事实上的平等.这时,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个人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劳动个体的天然特权使他们对生活资料的数量、种类的需求是不同的.按照个体不同需求进行分配,是未来社会最高的正义原则.马克思恩格斯的正义平等原则从生产力和分配方式出发,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因此同空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正义原则有着本质的不同.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0.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6.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3.

参考文献:

[1]张光明.社会主义由西方到东方的演进———从马克思到的社会主义思想史考察[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肖贵清,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肖贵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基础[J].新视野,2013,(5).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投稿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杂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回顾述说:上述文章是适合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马克思主义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马克思主义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