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教学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跟《皇帝的新装》教学手记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教学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02

《《皇帝的新装》教学手记》

本文是教学论文怎么撰写与《皇帝的新装》和手记和教学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可谓历教不衰.日常的教学大多是围着教参转,围着已有的阅读经验转,无非是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穿新装、揭穿假新装的情节梳理,皇帝、群臣、骗子甚至是老百姓之间的相互欺骗的可笑,皇帝的昏庸,骗子的狡猾,小孩子的天真……无非就是复述故事,分析人物,概括主题的环节切换.

有一次,儿子问我:爸爸,有没有不狡猾、不精明、不贪婪的骗子呢?孩子是天真的,他的这一问竞让我无言以对,内心深处有一种莫名的羞愧.儿子是告诉我,教他几种人物描写方法,教他脸谱化的人物形象……是远远不够的.

这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言:“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我们日常所做的就是领着孩子在文字一望而知的文字表面滑行,有时不断地变化教学花样而自鸣得意,完全忘却了孩子从这一经典文本中真正获得了什么,在他原初阅读体验的基础上提高了多少,这样的文本给他们精神乃至生命有了怎样的滋养,又为他们的灵魂垫高了多少?

教师的责任在哪里呢?孙先生告诉我们:文本的意蕴有三层,“一般读者一望而知的只能是表层,教师读者的使命乃是率领读者解读其中层和深层.”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自己走进文本的深处,发现文本的,找到帮助孩子打开的钥匙.童话到底是什么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上册,凤凰出版传媒集体江苏教育出版社)这样解读: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人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鸟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以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了.

事实上,童话的魅力正是在它的想像性、幻想性、夸张意味、拟人手法,正是这些的艺术表达才让孩子读起来兴味盎然,欲罢不能.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却很少顾及学生的兴趣点,也很少真正引导学生去读出这些想像、夸张的神奇之处.尽管有时也关注到了,却又陷入纯知识讲解的泥淖,把童话教得索然寡味.

我在想,是否让《皇帝的新装》放到童话的世界、安徒生的世界、学生的世界去读,让学生走进经典的世界、安徒生的世界、自我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中去,把“这一篇”教“大”,教出“大语文”的味道.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的任务是设计出让学生走向真阅读的桥梁和支架.桥梁和支架就是活动,把生活、阅读、写作打通.

初一的学生葆有着那份好奇,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完全作为一个活动课程来实施,给学生足够的时空.

我这一次尝试做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板块:走进安徒生的世界

第二板块:亲近安徒生的童话

第三板块:众口评说《皇帝的新装》

第四板块:再读文本,探究质疑.

第五板块:奇思妙想,改编剧本,自导自演.

每一个板块的活动要求都是具体的,比如第三板块众口评说《皇帝的新装》,我设计这样的活动要求:一读,读故事原文.不动笔墨不读书.运用知识积累,结合安徒生童话思想特点、艺术特色,有圈有点.二写,写出自己的读后感受,不要求面面俱到,抓住一点,自圆其说.三交流,先小组交流,后班级集体交流.四师生对话,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与学生共同解决;老师补充学生没有涉及的问题,同时纠正学生理解中的偏颇现象.四个活动充分具体,使活动真正有落点.

五个板块,五个活动,学生有读、有写、有疑、有演,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以安徒生这个人为起点,到安徒生童话世界,在回归到《皇帝的新装》这一篇,学生玩了个通透.

学生陈茜茜感叹说:“原来也有这样的语文课.走进图书馆,上网冲浪,我们走进了更为广阔的文学世界,品味到了语文老师常提及的‘亲近大师,亲近经典’的那份惬意;写读后感,我们用心阅读,多角度感悟故事的精妙,也许我们的文字是幼稚的,观点是肤浅的,但体验到思考的快乐;相互交流,我们在思想的碰撞中,取长补短;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一切由‘我’作主.这样的语文课,我们是忙碌的,要做的事情好多,但我们同样是快乐的.这样的语文课,我喜欢.”

马力同学也这样认为:“这一段的经历是奇妙的,我相信会让我们每一位同学终身难忘.圣诞节的那个夜晚,我们是多么得快乐呀,我们分享着付出后的喜悦.同学们形象而本色的表演,灿烂的笑脸,愉悦的笑声和掌声,我突然领悟到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寄予的深意.我仿佛真正地走进了安徒生的心灵世界,走进了安徒生的童话世界.”

著名特级教师郭志明先生评价说:新课改的实施,树立怎样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很显然是决定课改成败的关键.丁老师对《皇帝的新装》一课的大胆改革,不仅突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师的作为得到了充分展现,是智慧的预设.翻看丁老师收集的学生资料卡、学生的读后感、学生改编的剧本、学生制作的服饰道具、学生表演的照片,厚重而充满灵气,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展露无遗,让人感动,无不让人感受到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同样让人感受到他们的与快乐.教材作为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得到了有效开发,文本的空间得以拓展和延伸,是生活的,也是语文的.丁老师的教学成功实现了由“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转化.新课改呼唤语文老师基于“语文”的大胆探索和尝试.

作为执教者也让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审视教材和学生.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削弱.在我看来,教师永远是教的主体,学生永远是学的主人,教材永远是教学资源中的主阵地.我始终反对那种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而简单否定教师“主导”作用的观念和行为.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充分展示师生智慧灵动的过程,应该是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心灵融通的过程.教师的教必须是主动的,这是一切教学活动实施的基石.只有教师主动性的充分发挥,才会有充满情趣机智的“预设”;只有教师智慧之火的真正燃烧,才能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才会产生富有创造的“生成”.学生学习的自主,不能简单地给予“话语”权,不能仅仅满足于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发现问题,发表个性化的见解;不仅仅要让学生动“嘴”,动“手”,更要让学生动“脑”,动“心”.

教师要重视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教材是资源,学生也是资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语文的能力”.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教师不仅要有充分运用资源的意识,更要有开发资源的意识和自觉.教师的教学机智的重要表现之一就在于激活文本,有效地拓展与延伸文本资源,链接相关资源;要善于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同时要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查资料、讲故事、编剧本、自导自演,环环相扣,步步相生,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学习的自觉.显然,在新课改的实施中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实践和尝试最终决定着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实现.语文教学活动无论采取怎样的形式,都必须是基于语文的,都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语文始终姓“语”.这样的设计尽管看起来有些“四不像”,但用“语文”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次的尝试,五大板块的设计是充满“语文味”的,每一个板块的实施都时时扣住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学生的感受来看学生是欢迎的,不仅仅觉得有“意义”,而且有趣,更重要的是有“意味”.这一次的教学尝试,学生们的收获是丰厚的,我的收获同样是丰厚的.

郭志明先生随后和我交流说,这是一次非常态的语文教学活动,如果让《皇帝的新装》回到教室,你又该如何和孩子们一起玩起来,又怎样玩出不一样的“皇帝的新装”呢?

郭老师的这一问,还是真让我再次陷入了思考,这样的活动教学如何体现《皇帝的新装》“这一篇”的特质和文本独有的教学资源和价值呢?按照教学常规,你又如何在一节课或两节课里完成教学任务呢?怎样打破固有的常规让孩子真正懂得什么是童话?

静下心来再次回到文本,研读文本,从文本中挖掘文本的核心价值.阅读批注,皇帝的新装到底是什么意思?只是作为全文的叙事线索存在?皇帝、大臣、老百姓、骗子这些人物在这一类文本中的角色定位是什么?这些问题缠绕在心头.

一个人的解读能力终究是有限的.阅读可以让我们走进《皇帝的新装》更为宏大的背景之中.孙绍振先生的《名著细读》《叙事学》《儿童心理学》等一部部书进入我的视野,开启了我对这一文本的全新认知.

孙绍振不仅让我们对童话的认识注入了新的理论元素,同时让我知道了童话故事架构的智慧,对人物不再是局限于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叙事学则让我更多地认清了骗子这类角色独特意义;儿童心理学使我明白了如何去理解孩子,他不仅仅是与成人的简单对比.

安徒生说:我用我的一切情感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在为孩子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承认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

安徒生的话告诉我们童话绝不是仅仅是写给孩子看的,也是写给成人看的.成人看童话,也许更能够读出文字背后中层、深层的吧.

有了这样的追问,我确定以认识童话的特性为教学的主问题,以读为主要方法,聚焦语用,不仅上出童话味,还要上出语文味.

复述故事,整体感知必不可少.但是,可以赋予其更多的思维含量.用一个字概括故事,多元而精彩;用文中的“不可救药、骇人听闻、随声附和”三个成语讲故事,也是不乏奇思妙想,既贴近文本,又训练孩子的表达力.开课的变化,一下子吸引了孩子.

故事是虚构的,为什么读来如此引人人胜呢?作者在一开始设置了怎样的机关,让我们不知不觉就相信了,就进入了故事,还饶有趣味?这一问题关乎故事的建构智慧.骗子的话好找,皇帝爱穿新衣的嗜好学生常常忽视.让学生读出夸张的意味,是第一小节要做充分的,这是整个故事之本.

朗读的重要性,很多一线教师都知道,但是难在如何进行有效指导,常常漫无边际,找不到恰当的指导路径,只是一味简单重复的读,不能通过读而进入文字的内部,也不能通过读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

以老大臣出场为例: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来.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得花纹!多么美得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我抓住他想的和说的话来分角色读,读出反问句,读出反复的修辞,读出感叹句的夸张,从而读出老大臣内心的惶恐不安,读出人物言不由衷,心口不一的虚伪.

同样是第二位官员,同样是想的和说的,在分角色的基础上,进行言语训练.

他就把他完全没看见的布称赞了一番,同时保证说,他对这些美丽的色彩和巧妙的花纹感到很满意.“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对皇帝说.

第一个训练点是:“他对这些美丽的色彩和巧妙的花纹感到很满意.”这是转述,能否改写成直接表达内心的满意呢?第二个训练点:“‘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对皇帝说.”官员如此回答,皇帝会怎样问呢?

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改写和对话完成中体会官员的心理世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再如:“‘这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个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个人都说不出的快乐.”这一句话的演读,我让孩子们在“这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哈哈”的感叹,君臣那种阿谀逢迎,自欺欺人的丑态突显无疑.教室里洋溢着快活的空气,这种氛围不仅是学生学而乐的表达,更是契合文本的情绪氛围.

还要通过读,激活学生的想像,在想像中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的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老百姓说出这样的话的同时,内心是怎样想的呢?这自然需要学生从文本中揣摩发现,在这个国度里人们的一般心理了.这样的心理,上至皇帝,下至老百姓无不进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中,从而深刻揭示出这样的社会现实:整个社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谎言自欺欺人.自欺欺人已经不单纯是一个人的心术不正,而是社会心理的恶性循环.

再如老百姓的微妙心理变化,也是需要教师做过细的引导的.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

把这些句子做一个切分: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

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

在个别文字的变化中恰恰表现出了老百姓被蒙蔽走向觉醒的微妙过程.读实在是打开文字的关键.

问题的设计,是需要智慧的.如何围绕本节课的主问题设计,形成问题链,打开文本的,是对教者的一大考验.

谁搭建这样的一个舞台,上演了这样一场闹剧?

谁造就这样精明、狡猾的职业骗子?

你如理解孩子这一角色?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国度交代了吗?

骗子、皇帝、大臣、小孩子为什么都没有名字呢?

这样的层层追问,引导学生一层层走进文本的内核.例如,孩子们讨论“谁造就这样精明狡猾的骗子”这一问题,当结论统一到是这个“扭曲异化的社会”时,有孩子大声说,不仅如此,更可怕是“扭曲异化的人性”.这是何等的智慧和深刻啊!

很多老师在听完我的课,常常会发问,这是不是过于拔高了这一文本,孩子们未必能读懂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呢?这样的层层设问,是不是有牵着孩子走的嫌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何得以发挥?

这样的质疑和反问,猛然听起来是有道理的.童话就应该是快快乐乐的,轻轻松松的,但是绝不是简简单单的,绝不是应该就在文字表面徘徊的.学生阅读的快乐建立在愉快阅读有所发现之上的,应该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一种精神的高峰体验.这才是真阅读,才是真快乐.

课堂是师生的对话过程,是师生生命的交往过程,学生是主人是主体,教师同样应该是有所作为的,教师的讲要适度,但该讲析还是需要讲析的.比如:骗子是一面人性虚伪的镜子;儿童是成人之师,儿童是成人之父.这才是童话既是写给儿童看的,也是写给成人看的本义.在我们走向成人的之路上时,葆有一颗童心是何等得难能可贵.

教师的解读要贴近文本高于文本.这还不够,教师的解读应该是“为学生学”的解读,应该着眼于教学价值的发掘.

郭志明在听过我讲《皇帝新装》后作了这样的评价:

听过多节《皇帝的新装》的公开课,再听丁老师的执教,虽有似曾相识之感,又时常有独辟蹊径之慨,在课堂的推进中平中见奇,在文本的解读中曲径通幽.何以如此呢?一是引着学生进入文本妙在层层剥笋,渐入佳境,体现出一种深度:二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亮在生本立场,自主学习,体现出一种强度;三是课堂教学方法使用重在学科方法,语文色彩,体现出一种浓度;四是语文教学目标定位精在学以致用,巧妙迁移,体现出一种厚度.

泰安市语文教研员孙善利先生这样褒奖我:你的课顶天立地,顶人性之天,立语言之地,难得.

教学《皇帝的新装》的经历,是一个慢慢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着自己的语文观、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这样的探索过程是艰辛,也是快乐的.

教学论文参考资料:

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科学教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外语教学期刊

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此文评论: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皇帝的新装》和手记和教学方面的教学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教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