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左传方面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跟《左传》中盟约履行情况刍探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左传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3-28

《《左传》中盟约履行情况刍探》

本文是左传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与《左传》中盟和履行和情况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朱增力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分院,江苏 南京 210019)

[摘

要] 先秦时期,各国为了生存和壮大需求结成利益共同体,出现了结盟这一外交活动.本文就是梳理《左传》中部分国家的盟约履行情况,分析参与结盟的国家对于结盟活动的态度,在出现与盟约违背的利益现象时,盟约的约束力如何,为我们了解先秦时期国际间结盟现象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左传;盟约;履约

中图分类号: I 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7-0116-02

[作者简介] 朱增力,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分院教师.

春秋时期,诸侯各国会盟活动非常频繁,结盟的方式各种各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维护本国利益.《左传》中详细列举了春秋各国结盟的双边活动,结盟这项活动也反映那个时期国际之间的利益纠葛、信任程度和生存方式.各国签署盟约的理由各不相同,有“为两国通好而盟”、“为了攻打别国而盟”、“为促成他国间的友好而盟”、“为了自保而盟”[1]等多种情况.然而,参与结盟的双方或多方是如何履约的呢?下面,我们着重探讨一下.

一、盟约在国际之间有一定的约束力

在《左传》范围内来看,诸侯国大多是非常重视订立盟约的,如“隐公七年,壬申,及郑伯盟,歃如忘洩伯曰:‘五父必不免,不赖盟矣’”.[2]这句话是陈国五父在歃血时心不在焉,郑国的大夫洩伯所说的.五父是陈国大夫,是陈国君桓公的弟弟,洩伯即郑国大夫,又称“洩寇、堵叔”,这两人在结盟会议上有过碰面,所以有这样的谈话.其实,这次结盟有其历史背景,早先的时候,卫国与陈国联合起来攻打郑国,郑国不敌,向陈国求和,陈桓公依仗周天子的宠信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不同意郑国的求和.所以,在隐公六年的时候,郑国攻击陈国,陈国不敌,所以才有了这次会盟.但是,在这次盟誓上,陈国的大夫五父不认真对待,所以,洩伯认为五父一定会遭到灾祸,因为他不认为结盟对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利益所在.可见,会盟在当时的诸侯各国中间的认可度是非常高的.

诸侯国非常重视会盟的还很多,这个从盟书上可见一斑.下面先看看两则盟书:

凡我同盟,毋蕴年,毋壅利,毋保奸,毋留慝.救灾患,恤祸乱,同好恶,将王室.或间兹命,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国之祖,明神殛之,俾失其民,队命之氏,踣其国家.[襄公十一年]

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菑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胙国.[成公十二年]

由《春秋经·襄公十二年》可知第一则是诸侯十二个国家结盟时的盟书,也是《左传》中唯一一则比较完整的书面结盟宣言.第二则是成公十二年晋楚之盟的口头盟约.

总体上看来这两则盟约的意思大致相同,可有三层:一是结盟国家不能勾心斗角,更不能兵戎相见,这个是会盟的基础目标,也是所有结盟的根本原因.二是同盟国要互帮互助,有同一的好恶,并要辅助王室,这个是上层目标,要求有一定的提高,结盟各国还应能够资源共享,在一国有难时,盟国不能坐视不理,应当伸出援手.三是如有盟国违反盟约,将遭到神灵的惩罚.在遥远的先秦时代,先民们对于自然有着诸多的未解之谜,他们相信超人力的诅咒力量是至高无上的,所以,神祇的力量非常重要,所以,违背盟约自然就要“明神殛之”.

二、结盟是各国之间友谊的象征

从《左传》诸多国家结盟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国家遵守盟约,做到互相帮助.以文公十四年,鲁国与诸侯八国之盟为例:

六月,盟于新城.从于楚者盟,且谋邾也.[文公十四年]

齐人侵我(鲁国)西鄙,故季文子告于晋.[文公十五年]

鲁文公和卫侯、许男、曹伯、晋国的赵盾诸侯八国之盟,由于邾国人攻打了盟国中的鲁国,所以,这次盟会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商量进攻邾国.文公十五年时,新城之盟,晋国是盟国之一,鲁有战争,即派季文子到晋国告急.所以,同年冬十一月,“晋侯,宋公,卫侯,蔡侯,陈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扈,寻新城之盟,且伐齐”.

又如,文公“十七年春,晋荀林父、卫孔达、陈公孙宁、郑石楚伐宋,讨曰:‘何故弑君?’犹立文公而还”.宋人在文公十六年弑其君忤臼,所以与宋结盟的各国要加以讨伐以定其乱.

“将王室”之盟.如僖公七年十二月,周惠王死,襄王担心太叔不能立为国君,就不发丧向齐国报告祸难.“八年春,盟于洮谋王室也”“同一好恶”之盟.如文公二年“六月,穆伯会诸侯及晋司空土縠盟于垂陇”,即为一例.《春秋经·文公二年》记载本次结盟的国家有宋、陈、郑和晋.在此之前,也就是文公二年初,秦为报殽之役而伐晋,所以同年冬“晋先且居,宋公子成,陈辕选,郑公子归生伐秦”.

三、存在不结盟就是敌人的怪现象

如果说在结盟时不认真对待就会招致祸端,各国会认为这是灾祸的开始的话,春秋时期还有一些国家认为两国之间的关系“不是盟友就是敌人”,不存在中立国的说法.事实上,很多时候是不结盟就意味着两国没有了共同的话语,也就没有了共同利益.这种“不是朋友就是敌人”的结盟态度基本上为各国接受,有时候还会让一些国家接受了无妄之灾.如由于郑国在僖公五年时曾逃避诸侯首止之盟,所以僖公六年诸侯之师伐郑.

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止.郑伯逃归不盟.[僖公五年]

六年春王正月.夏,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伐郑,围新城.秋,楚人围许,诸侯遂救许.冬,公至自伐郑.[僖公六年]

这两则就很清晰地看到,郑国与诸侯国并没有实际的利益纠葛,也没有违背其他国家的利益原则,但是鲁、齐、宋、陈、卫的联合国军不放过他,其原因很简单就是郑伯在诸侯结盟的时候“逃归”了,这就证明这一点.如果这是孤证的话,下面再看看一则同样的因为“不结盟”的征讨:

二十有三年春,齐侯伐宋,围婚.夏五月庚寅,宋公兹父卒.秋,楚人伐陈.冬十有一月,杞子卒.[僖公年二十三年·经]

二十三年春,齐侯伐宋,围缗,以讨其不与盟于齐也.[僖公年二十三年·传]

这两则记录非常明确地指出,僖公二十三年,齐侯讨伐宋国是因为宋国不予结盟,按照“不是盟友就是敌人”的原则,齐国出兵讨伐事出有因.这在泓地战役中导致宋襄公受伤而亡.

这种现象说明,特别是政治上的各国结盟,盟国都会认为不与结盟就是对本国的敌视,就要讨伐.这种讨伐或许是无敌意的征讨,也可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为其出兵找到理由也未可知.

三、因为利益而背盟事件时有发生

分析《左传》中诸侯国结盟的原因非常多,诸侯结盟的动机也是各有所异,加上这些结盟并没有统一的约定,对于背盟者也只是“明神殛之”“俾失其民”等诅咒式的惩罚,“而且就‘盟’的发展而言,其宗教色彩越来越淡薄,相信违盟必遭神惩罚的参盟者越来越少”,[3]所以,并非所有国家结盟后能严格遵守盟约.特别是春秋后期,诸侯背盟之事时有发生,甚至是毫无缘由的出尔反尔.以文公十六年齐鲁之盟为例:

文公十五年秋,齐人侵犯鲁国西部边境.十六年春,鲁已与齐媾和,但齐侯以文公有疾为借口不肯结盟.等到了十六年五月,鲁文公四次不能在朔日听政,而使襄仲向齐侯馈送财礼齐国才答应结盟.然而好景不长,十七年齐侯又置盟约于不顾公然向鲁国北部发动进攻.文公十七年,“齐师伐我北鄙,襄仲请盟.六月盟于谷”.这时襄仲又请求结盟,于是六月在谷地再次结盟.十八年,齐侯再次发兵时,突然病倒.鲁文公已对他是恨之入骨,得知立即占卜说希望他(齐侯)早点死掉!齐侯的背信弃义可见一斑!虽与鲁国缔结联盟,但无理攻打鲁国,可见他根本无视盟约的存在.又如襄公九年:

“楚子伐郑.子驷将及楚平,子孔,子蛟曰:‘与大国(按:指晋国)盟,口血未干而背之,可乎?’子驷,子展曰:‘吾盟固云‘唯强是从’,今楚师至,晋不我救,则楚强矣.盟之言岂敢背之?且要盟无质,神弗难也.所临唯信,信者言之瑞也,善之主有也,是故临之.明神不蠲要盟,背之,可也.’乃及楚平.”

“唯强是从”是指在此之前郑与晋结盟时,公子騑曾言“……郑国而不唯有礼与强可以庇民者是从,而有异志者,亦如之!”子驷、子展断章取义,可以看出是在为背盟找托词.当然,郑晋结盟时郑国就处于被迫地位,所以这次背盟也是事出有因的.

再如成公二年“十一月,公及楚子婴齐,蔡侯,许男,秦右大夫说,宋华元,陈公孙宁,卫孙良夫,郑公子去疾及齐国之大夫盟于蜀”,《左传》把此盟称为“溃盟”而不书于《春秋经》,而且是“畏晋而窃与楚盟”,故成公三年,鲁、宋、卫诸国又会晋军攻打郑国.这可谓诸侯各怀叵测之心演出了一场闹剧.

再看成公十一年秦晋之盟“秦晋为成,将会于令狐.晋侯先至焉.秦伯不肯涉河,次于王城,使史颗盟晋侯于河东.晋卻犨盟秦伯于河西……秦伯归而背晋成”.此处之盟更为滑稽,秦伯结盟时便无诚意,背盟更是毫不犹豫.

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再如成公十五年“楚将北师,子囊曰:‘新与晋盟而背之,无乃不可乎?’子反曰:‘敌利则进,何盟之有?’”子反更是背弃盟约,根本不把结盟当回事,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敌情有利于我就进攻,还谈什么盟不盟的!又如“桓公七年夏,盟、向求成于郑,既而背之”也是背弃盟约的一个例子.

这样看来,背盟在春秋后期是常有的事情.一旦盟约约束了诸侯国寻求利益,他们就有可能对盟约视而不见,不顾“明神殛之”的诅咒铤而走险.

综上所述,《左传》中的诸侯国结盟是各国维护各自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结盟后,盟国共进退,互帮助,不是盟国,则保留戒备,有时甚至要结盟攻打.他们把结盟当成在诸侯混战的情形下自保的一个有效举措.然而,正如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所说,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由于结盟是两国利益最大化的产物,如果形势的发展产生了变化,这种结盟就会岌岌可危.加上春秋时期结盟体制并不健全,国际间也没能产生维持这种盟约的力量,致使有些结盟名存实亡,有些结盟是一厢情愿,有些结盟却是一时的缓兵之计,这些盟约背后的微妙关系还值得研究者细致考察.

【参考文献】

[1]朱增力,《左传》中的“盟”之释义[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6).

[2]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M].中华书局,1990.

[3]张二国.先秦时期的会盟问题[J].史学集刊,1995(1).

左传论文参考资料:

汇总,这是一篇关于经典左传专业范文可作为《左传》中盟和履行和情况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左传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