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简淡之道论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与简淡之道论《受戒》景物描写的深层意蕴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简淡之道论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1-30

《简淡之道论《受戒》景物描写的深层意蕴》

该文是简淡之道论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跟《受戒》和景物描写和深层意蕴类论文范文资料。

杜仙茹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景物一直为文人所倾心,亦是他们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理想,寄予情思,作品中的山水景物往往由于著作者之色而呈现出别样的韵味,而蕴含在这别样韵味之后便是不同的美.在汪曾祺的代表作《受戒》中,这种美与中国的文人画相类似,都体现为“简淡”的灵动之美,寥寥数笔,包具无穷境界.

一、淡雅的水乡小景

荀子在《乐论》中对美如此定义:“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即美的获得既要丰富全面又务必滤去杂质纯粹自然,运用在文艺作品中,就要求作者的描写既要去粗取精,又要详略得当、不失真实.小说中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庵赵庄,因而景物描写也以主人公的活动范围为中心,围绕庵赵庄以及相关的几个场所来进行,如荸荠庵、小英子家以及芦花荡子等.在对诸多的地点进行描写时,作者并未浓墨重彩地进行渲染,而是与人物心情相契合,选择极具代表性的景物,运用简洁的笔触,或轻轻勾勒,或稍加点缀,一幅幅灵动淡雅的水乡小景便跃然而出,艺术上的神韵也油然而生.

“芦花才吐新穗.银灰色的芦苇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支一支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的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清新跃动的景色,与人物愉悦欢快的心情相融一体.极具代表性的意象,充分调动人的感官,配以简洁质朴的短句,去除不必要的解释和修饰,灵活立体,不但丝毫不显混乱,反而极为融洽和谐,既纯粹自然又真实全面,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之景.

除却芦花荡子,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还集中表现在民居和寺庙上,即小英子家、荸荠庵和善因寺.由于三个处的地区、环境不同,因而呈现的色调也不尽相同.如荸荠庵和善因寺,虽同为寺庙,但一个简洁宁静,生活气息浓厚,另一个却森严冷滞,压迫感十足.究其原因,最为直接的莫过于意象选择上的不同.荸荠庵的为门前的打谷场、天井、白果树等,较之善因寺的金光耀眼的大殿、比人还高的莲花座、一搂多粗的大红蜡烛等意象更为质朴、明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寺庙的禁欲色彩,因而也就更为灵动、淡雅.与寺庙不同,作为民居,小英子家更显生动明快,大桑树、菜园子、猪圈、鸡窼等意象极具生活气息,因而在作者洗练的语言中,也处处彰显着水乡农家的质朴和鲜活之气.

质朴的描写,恬淡的场景,代表性的意象,凝成淡雅的水乡小景,看似静态的画面,实则涌出了掩不住的灵动之气,正如汪曾祺就绘画来形容自己的创作一般:“我的调色碟里没有颜色,只有墨,从渴墨焦墨到浅得像清水一样的淡墨,我的小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因为相较形似,他更看重神似,轻轻几笔,神气完足.

二、悠远的景之神韵

汪曾祺认为写风俗也是为了写人,风俗与故事中的人物紧密相连,在某种程度体现着作者审美化的人生理想.事实上,不单是风俗,在《受戒》中山水景物也一样与人物之情、作者之情深深相融.细观《受戒》中的景物描写,虽不多,也不具体,但却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究其原因除却意象选择“全”且“粹”所带来的“美”之外,更多的莫过于情与景的完美交融,情因景而生动,景因情而迷人.

小说中最为生动的即对于芦花荡子的两处描写,一处上文已列举,紧跟两人恋情的确定,明净轻快,因而既是明子和小英子眼中之景,亦是作者眼中之景,即对自然健康的人性美的实现的喜爱,浸染了三者的感情.另一处出现在明子与小英子一起进城买东西,明子眼中的芦花荡子,“芦苇长得密密的,当中一条水路,四边不见人”,后面紧跟明子的心情“划到这里,明子总是无端端地觉得心里很紧张,他就使劲地划”,很显然,这里景物描写是明子心境的一种象征,当然亦含有作者的情思,即为二人尚不明朗的恋情的隐忧.同一处景物与不同的心境相结合,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彩,既细化了情的书写,又拓宽了景的空间,从而使呈现出的境更为真切.

除却芦花荡子,另一颇值得人寻味的便是关于寺庙的描写.荸荠庵,位于庵赵庄,介绍完明子出家前的相关故事后,作者便开始了对荸荠庵的描写,用语简洁,没有涉及第三人,因而在这里,透过荸荠庵的描写,其所呈现的直观印象——明净淡雅,更多的便是作者眼光的一种单纯投射,暗含的作者情思,为下文写明海在荸荠庵自然符合人性的“修行生活”的描述打下基础.反观善因寺,全县第一大庙,明子受戒之地,作者借小英子之眼,并借其语言,将寺内的景象一一呈现,虽然小英子活泼生动的口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善因寺的森严冷滞,但是字里行间还是可以感知出来那种大寺的压迫感,以及由此而来的不自由,这里的景,既是小英子眼中之景,亦是作者眼中之景,因而这种冷寂亦是作者情感的一种反映.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3],景本客观存在,无所谓明净欢快,亦无所谓森严冷滞,可是出现在文学作品之中,与情相交融,景便附着了诸多色彩,呈现出了诸多形态,“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出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4],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审美空间.

三、淡泊的终极理想

“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深层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个层次”,《受戒》中着墨不多的景物描写亦是如此,虽“简淡”,却韵味无穷,颇似中国的文人画,刊落了不必要的表皮,呈现出晶莹的真境,这种真境,既是景之真境、情之真境,亦是人之真境.

在《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中,汪曾祺如此概括自己的艺术追求“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因而他希望自己小说能使人们得到滋润,并获得对于生活的信心,所以他说自己写《受戒》,“主要想说明人是不能受压抑的,应当发掘人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性的价值”,所以写了人性的解放.

就这一点来看,何为受戒?受什么之戒?便有了较为明确的指称.虽然受戒出自佛家用语,指佛教徒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接受戒律,在小说中也的确指主人公明子接受仪式,开始了看似属于佛家的戒律生涯.然而实则却不是如此,虽同为受戒,但小说中的戒却被赋予了深一层的含义,即自然纯粹的人性之戒.由此可见,荸荠庵以及善因寺也就有深层含义,即象征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荸荠庵,简洁宁静,庵内“修行”生活惬意随性;善因寺,金碧辉煌,戒律较多,所带来的声名利益也更大.一处是符合自然天性,戒除陈腐规章制度约束的纯粹之地,另一处则为精致显达,满足繁杂欲求的辉煌之所,在这二者之间,明子并未游移不定,而是遵从内心,非常坚定地选择了与小英子间的美好爱情,也即为荸荠庵所代表的自然纯粹符合人性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人性之美得到自然而然地舒展,因而小说结尾呈现的明净景象,既是对自然健康的美好人性,淳朴明净的诗意生活的独特书写,也是对作者汪曾祺个人的终极理想和人生气质的别样呈现.

淡泊,是汪曾祺极为推崇的一种品质,而这种品质亦是宗白华论美所极为看重的,保有萧条淡泊,闲和宁静的艺术之心,才能做到‘事外有远致’,使艺术中的神韵自然而然地散出.细读《受戒》,的确如此.姑且不谈整个故事,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蕴含着别样的生机和无限深意,给予读者澈透灵魂的安慰和惺惺的微妙的领悟,而这种安慰和领悟的背后即是美的至纯表现和艺术的至真境界.(华侨大学文学院)

简淡之道论论文参考资料:

师道杂志

归纳上述:该文是一篇关于《受戒》和景物描写和深层意蕴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简淡之道论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简淡之道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