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选修课论文例文 和选修课要念好三字经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选修课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4-18

《选修课要念好三字经》

该文是选修课有关论文怎么写跟三字经和选修课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浙江省台州中学 洪方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于2015年10月10日发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初稿)》,该标准于2016年5月作了修订,确立课程由必选、选修I和选修Ⅱ三类课程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项任务群,其中必修课程7项:语言积累与探究、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学习、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学鉴赏与创作,选修I7项:语言积累与探究、当代文化参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现代作家作品研习、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文化论著研习,选修Ⅱ7项:语言积累与探究、当代文化参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现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传统文化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按照课标分类与阐释,我们可以看出,必修与选修在层级上是不一样的:必修课是点,选修课是面;必修课往往是单篇课文的解读,选修课则是作家或作品的专题研讨.换言之,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这对选修课内容的选择与课堂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选修课与必修课的课堂究竟有何不同?笔者试以2016年临海市高中语文优质课决赛课为例作些探讨.此次选题是“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共选了六位作家:王维、李白、杜甫、李商隐、苏轼、辛弃疾,要求参赛者从抽到的作家中任选一到三篇诗词,自选角度,作出独具特色的解读.

考察大赛几节优秀课的共同点,对照新课标理念,笔者以为,优秀的选修课应该念好“三字经”:趣、新、深.

一、趣

之所以把“趣”放在首位,主要源于选修课的性质,必修课程具有规定性与强制性;而选修课程则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在众多的选修课中,要想赢得学生青睐,“趣”字必不可少.这种趣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谐趣.谐趣指诙谐有趣,在“苏轼专题”里,王盼盼老师的教例《苏轼的文学地图》设计别具匠心.她挂出一幅地图,标示苏轼一生贬谪过的地方,以“人与土地”为触发点,思考影响苏轼人生与文学的几个重要谪居地,以此走进苏轼,走进作品,探究苏轼超然物化、自嘲幽默、心胸旷达的心路历程.整个课堂设计空灵,语言颇含机锋,课堂风格与苏轼人格相得益彰,颇得谐趣之妙.

二是雅趣.雅趣指风雅的意趣,在盛唐诗人中,王维琴、棋、书、画皆工,诗画别具一格,属于典型的雅趣之人.柳丽莎老师抓住这一点切人,其标题“空灵清斋观朝槿”既点出了王维的人生志趣,又显示出王维风雅脱俗的人格.课堂教学部分,随着悠扬的音乐,柳老师以清远的语调,带领学生进入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境界,学生的散文化描述则将这种意趣推向了:氤氲的水气笼罩在青葱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水气之朦胧,田畴、树林之浓翠,飞鹭之雪白,鹂鸟之嫩黄,这些看似随意的点染,实则是诗人精心的创造,王维运用绘画上强烈的色调对比,甚至借助色调的明暗、光线的亮度,描绘出一片广漠明净的淡彩,一片葱郁深沉的浓绿,使背景更显空蒙迷茫,给人营造了极其鲜明的视觉感受.在这样的山水中,置身其间的诗人清雅脱俗,自然非同一般.整个课堂玲珑剔透,也透着一股清空之雅趣.

三是理趣.理趣指表现哲理的诗歌,要写出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在柳老师的课堂上,我们还得到了另一种结论:王维的山水隐逸诗,雅往往是表征,其内在是理趣.王维善于将自己对自然独特的审美体验融入景物之中,创造出清幽、空灵的意境,同时也渗透进禅宗的观照.这种观照,帮助王维在有限的现实世界之外开拓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心灵世界.换言之,王维是从禅宗中找到了精神上的安慰,从而得以摆脱苦闷,保持内心的宁静.所以,在王维的笔下,禅意是内核;诗画是外显,是禅意的外在载体.这种理趣,在王维的诗作中无处不在:“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种由表及里的引导与探讨,使课堂本身也充满了一种理趣.

二、新

作为必修课的补充与提高,选修课的内容必然有别于必修课,这就要求老师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所创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观点新

此次优质课抽到“李商隐专题”的老师纷纷叫苦,因为李诗向来以晦涩艰深著称,很难在短时间内挖掘出有新意的东西.但何理俊老师却上得特别出彩,他将大唐比作一池碧水,从清晨到盛午,夹岸桃花锦浪生,而后慢慢滑人暮色,晚唐夜空里,如烟花般绽出昙花一朵的,是李商隐……别致的导语一开始就紧紧吸引了学生.引出课题《无题·重帏深下》后,学生从品读重帏、清宵、风波、菱枝、月露、桂叶等意象中,读出了幽怨的爱情;何老师则以“神女”与“小姑”的典故作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辨别“相思”与“无题”作标题的不同意蕴,学生不断读出新的主题:爱情诗、自伤诗、感遇诗、陈情诗、政治诗……在此基础上何老师作了明确,“相思”不仅是男女之间的“思念”,也有可能寄寓了诗人的“仕途之意”.最后,何老师以金代元好问评李商隐的诗“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作拓展,点明了李诗在唐代的意义:以他敏感的情怀,孜孜不倦地为晚唐渲染出了最绮丽的色彩,为仓皇末世送上了沉郁悲壮的千古绝唱.他在大唐的山水穷绝处,如晚霞般引领了.

综观何老师的课堂,于常人熟视无睹处翻出了新意,以新颖的观点提挈内容,整个课堂如珠走玉盘,一气呵成,流畅明快,确实上出了选修课的味道.

(二)角度新

杜甫留给后人的印象往往是沧桑的,忧国忧民的,他的诗是“诗史”,他在文坛上是“神”,是圣人.但李晨老师的《月夜》却将杜甫从神坛上请下来,走回人间,展现给我们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形象.她的课堂也因此令所有评委眼睛一亮,获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一切,源于李老师选取了一个很好的角度.李老师的课堂铺垫简洁干脆:初读全诗,感知思念之情.为了将夫妻深情点透,李老师设计了以下几个小环节:

杜甫的妻子是怎样一个女子?(学生找出了香雾,玉臂,结论:非常美丽)

其实写这首诗时,杜甫妻子已不再年轻,你看出了什么?(学生:深情)

阅读《羌村三首(其一)》,学生找深情的句子(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中国古代诗歌不乏对美人的描写,诗句很多.想一想有哪些?

(学生: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老师小结:古代诗歌中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写美人的多,但是写自己妻子是美人的少;思念红颜知己的多,但是思念妻子的少;大部分思念妻子的诗句都来自于悼亡诗词:如“十年生死两茫茫”“曾经沧海难为水”“谁复挑灯夜补衣”等.可是杜甫写了.那个我们觉得严肃的,忧国忧民的杜甫却写了.他的妻子并不年轻了,应该算是中年妇女了.可是在杜甫的眼里却还是一如往昔.纳兰容若有一句诗说“人生若只如初见”,可是对于杜甫,我们不妨改一下:人生一直如初见.为什么觉得美丽?因为一往而情深.

沿着这条思路,李老师一步步与学生探究杜甫作为普通人的“情”,并引用梁启超的评论,给杜甫重新贴上了标签:情圣,普通人,有血,更有泪.

就这样,李老师引领着学生,读出了另外一个杜甫,他是情圣,这个情更多的是人情.他有血有泪,所以他爱妻子,爱孩子,爱家庭.他有情有义,所以他爱君,爱民更爱国.全新的角度,让我们认识了杜甫“圣”下面的“人”,获得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三、深

“深”是深化,深入,最终走向深刻,这是与必修课程相比较而言的.无论是作品专题,还是文化专题,我们在面上拓展的同时,更需要点的深入,以期从广度与深度两个层面对必修课程做好深化与延伸工作.这里我们不妨从深入作家、深入作品、深入文化三方面来谈.

(一)深入作家

深入作家,按照新课标的提法,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作家”,获得一种深刻的认识.这方面,抽到“辛弃疾专题”的王伟老师的教例最为典型.王老师设计的课题是《一世英雄一老农》,抓住了“英雄”与“老农”的错位做文章,将学生引入辛弃疾的理想与现实中.具体实施上,王老师以辛弃疾的生平为经线,以他不同年代的代表词句为纬线,读读,议议,品品,说说,逐步走入稼轩的精神世界,逐层揭开他的沉郁激愤与闲适颓败的面纱,读出了稼轩“身处青山绿水,心却记挂国事”的纠结,最后将辛弃疾的人生定格在“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上,读出了辛词的金戈铁马背后的愤懑与孤独.短短四十分钟,课堂上激荡着一股慷慨豪放之气,上出了辛弃疾作为“青兕英雄”悲情结局的独特风采.

(二)深入作品

深入作品,指深入阅读文学文本,形成自己的感受、观点,能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现方法,能解释文学文本中隐喻、反讽、典故等所表达的意思,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汪凯军老师“辛弃疾专题”可为这方面的代表.汪老师选择的文章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他以三对矛盾为切人点,设计了三个问题:

1.辛弃疾人在建康,他“健康”了吗?

2.辛弃疾登上赏心亭,他“赏心”了吗?

3.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你看出其中的矛盾处了吗?

问题1的讨论中,学生从“千里清秋”的辽阔与“献愁供恨”的感慨中,漂泊江南的游子中,“把吴钩看了”的悒郁中,“栏杆拍遍”的激愤中,读出了辛弃疾的矛盾纠结,忧心如焚,这种感慨、悒郁、激愤、忧心如焚是典型的“心理疾病”,“不健康”的背后,学生读出了景物烘托映衬、细节捕捉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精妙作用.

问题2的讨论,让学生明白了“落日~断鸿”等意象的文化意义,以及词作中“可惜”领起的几个文化典故背后隐藏的悲情人生.最后,词作所有的内容都归结到一个“泪”字——国破家亡之泪、壮志难酬之泪、怀才不遇之泪、英雄迟暮之泪,这里,没有一个字与“赏心”有关.这是从文化与典故层面来解读.

问题3涉及作者的身世.辛弃疾名弃疾,字幼安,他的字寄寓了父母家人希望他童年平安健康的愿望.但辛弃疾的幼年生活是在金兵铁骑蹂躏的中原大地度过的,百姓背井离乡,居无定所,毫无“安”可言;至于“弃疾”,他那从小使舞剑、壮如铁塔般的七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而稼轩之号,那是辛弃疾后来自取的,稼轩的人生理想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无奈朝廷“剩水残山无态度”,作者只能是“检校长身十万松”,对着满山的松树施展排兵布阵的才能.除此之外,他只能辟一间简陋小屋,做一些粗重农活,听佛狸寺下的一片神鸦社鼓.这是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解读.

三对矛盾,显示了景与情、名与实、古与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错位,演绎了词坛巨子、词中之龙的千古悲情.这种对文本的剖析,显示了教师高超的解读文本功夫.

(三)深入文化

深入文化,指多角度、多层面组织主题学习,通过精读、略读的合理组合,由点到面把握传统文化的概貌和精髓,认识所读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

对于王维,大多数学生的认识停留在“诗中有画”“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上,其实,王维早年写得好的是边塞诗.王维究竟如何从一个边塞诗人走向山水诗人,学生大多不甚了了.这方面,冯言华老师对“王维专题”的处理较为成功.冯老师选的诗歌是王维的《陇头吟》,他以主人公“为何流泪”为切人点,读出了关西老将久戍边关的乡愁、年少理想的空落、现实处境的无奈、戎马半生的辛酸、赏罚不公的悲愤.冯老师设计的主要问题是文中“长安少年”“关西老将”“苏武”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讨论明白,“关西老将”的昨日是“长安少年”,明日或许就是“苏武”;而“苏武”的昨日就是“长安少年”“关西老将”……他们的共同点是尽忠朝廷、报效国家,最终都因赏罚不公而沉滞边陲.

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我们可以读出诗中透露出的同情、失望、悲愤、无奈,而这正是王维自身的写照.而家庭的熏陶、对佛学的钻研,最终让诗人走向半官半隐,将自己的兴趣转向水山田园诗.结合赏析《山居秋暝》,学生明白,王维从人生历程到诗歌历程的改变,遭遇不公后的人生选择,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不是选择玉石俱焚,也不是消极颓废;而是将儒、释、道的思想融会贯通,为后世文人指出了一条精神上的道路,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白居易、林逋、苏轼等士子.可以说,冯老师对《陇头吟》的解读,让人们重新认识了此诗与王维在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设想,2018年秋季,全国语文教学将进入新课标新教材时代,到那个时候,选修课将占半壁江山.从这个角度而言,本市的高中语文优质课选题是对选修课上法的一次很好探讨,希望这种探讨能激发更多的老师加入讨论,让我们对课程改革有个先期的准备,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适应当前的新课改.

选修课论文参考资料:

综上资料,该文是关于经典选修课专业范文可作为三字经和选修课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选修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