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文化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与文化的遭遇,死或其他重读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类论文范本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文化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1-25

《文化的遭遇,死或其他重读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本文是文化方面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与王朔和《千万别把我当人》和重读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1989年,王朔的长篇小说《千万别把我当人》在《钟山》杂志第4、5、6期连载发表.2004年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王朔文集》,收录该作品及《王朔自选集》《随笔集》等共10种.从他的“2004年版集自序”来看,关心“人之为人”以及人与文化的关系,始终是王朔作品中或隐或显的基要命题.近三十年后重读此作,王朔作品中的“痞气”已被这个日益粗鄙的时代稀释殆尽,而他关于人自身、关于中国文化命运的深沉反思,似乎也被其标志性的“痞气”遮罩了.诚然,“痞”比“庄”更适于成为文化现象,就像易于腐烂的东西比不朽的东西更适于成为食物一样.陷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风起云涌的文化热潮,王朔不禁喟叹:“文化太可怕了,像食物一样,不吃,死,吃了便被他塑造了.”[1]今天,我们仍然在大口吞吃着这个时代的文化,并且随时随地被它塑造,以至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以何种方式塑造我们?文化的遭遇与个人的命运有何种相似性?个人,能否超越他所属的时代?虽然王朔在小说中的反思尚未过时,但也远未穷尽.

以一种抽象的文化眼光来看,《千万别把我当人》与其说是描写主人公唐元豹的荒诞经历,不如说是描写一种带有中国元气和野性[2]的文化如何被训练、操演、塑造、阉割,最终形成一朵巨大的“蘑菇云”的过程.这朵蘑菇云“遮天蔽日,浓重浑浊,无情地增生着,分裂着,席卷着,一层层堆积着”[1](P158),巨大的“阴影”覆盖了整座城市.王朔俨然在问:曾经元气淋漓的中国文化在当代究竟遭遇了什么?

一、表演:看或者被看

文化既是我们的观念所“吃”的对象,也是我们吃的过程和结果.对文化而言,没有任何人是“局外人”,因此在作品中,舞台、演出、演员、观众、看、被看……是一种连续性的叙事结构与常设性的场景.在看与被看的双向关系里,文化作为潜在的脚本被全方位地演绎,不分时间、地点和场合,几乎所有的地点都是演出场地,所有的社会角色都是演员,以至在无人的深夜里,整个城市都像“一个已经开场但没有演员登场的大舞台”(第12页).

场景(或演出) 演员(被看者) 观众(观看者)

剧场舞台上的会议 中赛委成员及股东们 歌舞观众

郊区马路上两人对打 元豹、刘顺明 白度

唐元豹晨练 唐元豹 邻居李大妈

杜宪薛飞的电视新闻 唐国涛父子 坛子胡同居民

唐元豹体检 唐元豹 各科医生

海淀老太太捉鬼 老太太、唐元豹 白度、孙国仁

博物馆展览 唐国涛泥塑、唐元凤 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们

马戏表演 唐元豹、各种动物 围观的人群

唐元豹汇报演出 唐元豹及四十个对手 四百多位来宾

妇女誓师献技大会 唐元豹及妇女 一万八千个娘们儿

唐元豹表演大梦拳 唐元豹 股东、居民、观众

札幌世界忍术大赛 唐元豹、各国选手 全国人民

在这个看与被看的巨大剧场里,“看”与“被看”都带有终极性的价值目标,二者彼此成全,共存共生,就像唐元豹被“全总”费尽心机地训练,既是为了在国际赛场上“被看”,为国争光,也是国人醉心于“观看”的结果.当在日本札幌举行的世界忍术大赛“通过卫星向全世界转播”的那一刻:

大胖子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电视.

赵航宇坐在家里看着电视.

白度坐在飞机上看着电视.

刘顺明、孙国仁坐在火车上看着电视.

唐老头儿坐在牢房里看着电视.

大学的姑娘们坐在教室里看着电视.

坛子胡同的居民们挤坐在唐家小院看着电视.

街上的行人们站在电器商店的柜台前看着电视.

股东们、主持人坐在舞台上看着电视.

全国人民都在看电视.(第153-154页)

这是一件关于“看”和“被看”的盛事,被看者和观看者都处于高度亢奋的状态中.掌声、惊叹声和鼓乐声是这类表演不可或缺的背景音乐.其实,一旦构建起“看”与“被看”的双向关系,文化就渐渐蜕变为一种表演.表演的要义在于:重视程式、礼仪以及角色或身份的要求,而淡化事物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就好比我们过分强调“食物”的美学意义而忽略了其根本价值在于充饥一样.于是本想借以挑战外国对手的大梦拳也开始走美学路线:“光实用不行,还要注意形状……乱七八糟的王八拳就是赢了,也让人耻笑”(第81页).这就有了大梦拳与芭蕾舞的“嫁接”,不仅仅是芭蕾舞,大梦拳还糅合了“体操、杂耍、床上运动和现代舞”,也就“变得复杂、好看了,更富于表演性、观赏性”了(第144页).有意味的是,原本以蹬三轮车为生的唐元豹再也回不去了,“他蹬车仍不忘花活儿,只求腿脚姿势好看,节奏仍是芭蕾的节奏”(第152页).

当表演性越过了事物的实际价值而获得独立地位时,神话就产生了.所谓的“神话”,按照同样关注王朔和义和团的美国历史学家柯文(Paul A.Cohen)的说法,是指“人为虚构”或“不真实”的事情,它的作用在于“修改我们以前的生活经历”,“使之为政治、意识形态、自我修饰和情感等方面的现实需要服务”[3].对于“全总”的人来说,当今世界,“我等万事难与人争,打架再打不出个金牌,祖宗的脸就算让咱们这些不肖子孙丢尽了.”(第4页)在这里,“祖宗的脸”其实也是我们自己的脸,“祖宗的脸”决定着我们如何去“修改我们以前的生活经历”(对唐国涛),“我们自己的脸”则决定着我们如何向当代人讲述未来的故事(对唐元豹).

唐元豹的爸爸唐国涛声称他有一百一十一岁,按照作品的叙事时间推算(“八十八年前”“八国联军进城”,第31页),他应该生于1877年,1900年参加义和团运动那年他23岁.如果唐元豹自称的“二十七岁”(第144页)属实,唐国涛八十四岁才生下这么一个儿子,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不过,这是一个被神话认可的奇迹,因为“神话化的过去不需要太准确的历史事实”[4].正因为他老,所以唐国涛最有资格参与“修改我们以前的生活经历”,不料最后被认定为“对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第153页).唐元豹年轻,所以他要被塑造成一件符合时代需要的新“作品”,即国家“头号男子汉”(第89页),“成为全民族共同的财富”(第29页),以便代表国家参加各种各样稀奇的比赛,而“周吴郑王”四位姑娘,不,是四位“老师”(第109页)以及“全国人民总动员委员会”的人都是他的“作者”(第106页)或“教练”.因此,作为文化象征的唐元豹既是这个时代的鲜活“作品”,也是社会大众集体训练的“对象”,它任人刻画,任人打扮,在想象中穿着“红绿黄蓝”的裙子,和周吴郑王四位姑娘“手拉着手聘聘婷婷地”走在“繁华的大街上”(第111页),任人观赏,任人笑骂.

唐国涛父子,一个朝向历史,将历史当作素材重新编排和演绎,一个朝向未来,把某种主义或某场比赛作为前进的动力和号角,好像“没了主义有吃也吃不香”(第45页).他们都被我们所吃的东西鼓动着,带着这个时代鲜明的印记.

二、塑造:吃了便被它塑造

文化就是我们像食物一样“吃”进观念里去的东西,我们吃进去什么,我们的观念就长成什么样子,而且按照我们所吃的去看待历史或别的事物.“纵观世界历史,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通过吃,世代相传地保存下来,我们还独此一家.”所以“吃”是我们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根本原因”(第41页).

“吃”维系着文化的根脉,也推动着伟大的事业.中赛委(“全总”的前身)秘书处十余人,在一周的时间里“吃掉了七千多袋方便面,抽了一万四千多支烟,喝掉一百多公斤茶叶”(第1-2页).当赞助的农民企业家表示“实在过于靡费”时,赵航宇回答他说:“既然这个人(指唐元豹)对我们如此之重要,我们为找这个人多吃几袋方便面又有什么了不起?”只要目标远大,“吃”就是合理和正当的,“只要能吃出个道理来”,吃多少“都不心疼”(第4页).

多少固不论,方式有讲究.白度说了,“宝味堂”的“每道菜都渗透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地地道道的“文化菜”(第41页),且看这些菜名:“三人行,必有我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国中不可一日无君”“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好死不如赖活着”……至于这些菜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有什么营养价值,已经不重要了,吃饭俨然变成了一场文化教育和民族性格的展览,是白度所说的“寓教于吃”,以至以前没什么机会大吃大喝的唐元豹不得不感叹:吃这一顿饭,“特别受教育”(第42页).

“吃”固然是维系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原因,但“挨饿”同样也是中国文化抹不去的记忆.“宝味堂”的经理被“全总”吃得跳楼后,饮食行业把他们列入黑名单,拒绝为他们提供食物,但“全总”的人还得活下去,还要训练唐元豹参加汇报演出,没有吃的不行.于是“全总”给唐元豹了一桌丰富的文化大餐:辟谷、充电、鸡血、童子尿……(第91-92页)他们也不会忘记在精神上鼓励他:“你才饿了三天,长城压根儿就没吃过一口,照样屹立了几千年.”(第89页)汇报演出极其成功:一个多月没有好好吃饭每天只是充充电、打两针鸡血、喝一碗童子尿的唐元豹如有神助,在方圆五十多公里的范围内所向披靡,击败了四十个对手,扑灭了四处火灾,穿越了四堵砖墙,“令在场的四百多位来宾叹为观止”(第96页).唐元豹的成功似乎证明:精神兴奋剂比真实的五谷更能叫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被赶鬼、与动物一同演出、练芭蕾、拍广告、充电、打鸡血、喝童子尿、练气功、最后被阉割……唐元豹就这样被训练被塑造“被成功”,他的成功源于他能接受所有的“折腾”(第100页)和“考验”(第54页),或者说他能“忍”;他之所以能忍,是因为他不把自己当人;他不把自己当人,是因为他“个人很少看到自己”(第121页).所以在以忍术著称的日本,在世界忍术大赛的舞台上,当唐元豹将“一张完整的人脸”剥下来拎在自己手里(第157页),他就当之无愧地获得了冠军,因为他“本来就不是个人”(第129页).其实他像所有的“中国人民”一样,“百折不挠绝处逢生韧性十足永远能给自己找到一个台阶”,他们的品性与他们的“吃”一样,“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第123页).只是,唐元豹能看到自己手中“血肉模糊”的脸么?如果能看到,他总算是看见了一回自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好死不如赖活着”……至于这些菜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有什么营养价值,已经不重要了,吃饭俨然变成了一场文化教育和民族性格的展览,是白度所说的“寓教于吃”,以至以前没什么机会大吃大喝的唐元豹不得不感叹:吃这一顿饭,“特别受教育”(第42页).

“吃”固然是维系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原因,但“挨饿”同样也是中国文化抹不去的记忆.“宝味堂”的经理被“全总”吃得跳楼后,饮食行业把他们列入黑名单,拒绝为他们提供食物,但“全总”的人还得活下去,还要训练唐元豹参加汇报演出,没有吃的不行.于是“全总”给唐元豹了一桌丰富的文化大餐:辟谷、充电、鸡血、童子尿……(第91-92页)他们也不会忘记在精神上鼓励他:“你才饿了三天,长城压根儿就没吃过一口,照样屹立了几千年.”(第89页)汇报演出极其成功:一个多月没有好好吃饭每天只是充充电、打两针鸡血、喝一碗童子尿的唐元豹如有神助,在方圆五十多公里的范围内所向披靡,击败了四十个对手,扑灭了四处火灾,穿越了四堵砖墙,“令在场的四

被赶鬼、与动物一同演出、练芭蕾、拍广告、充电、打鸡血、喝童子尿、练气功、最后被阉割……唐元豹就这样被训练被塑造“被成功”,他的成功源于他能接受所有的“折腾”(第100页)和“考验”(第54页),或者说他能“忍”;他之所以能忍,是因为他不把自己当人;他不把自己当人,是因为他“个人很少看到自己”(第121页).所以在以忍术著称的日本,在世界忍术大赛的舞台上,当唐元豹将“一张完整的人脸”剥下来拎在自己手里(第157页),他就当之无愧地获得了冠军,因为他“本来就不是个人”(第129页).其实他像所有的“中国人民”一样,“百折不挠绝处逢生韧性十足永远能给自己找到一个台阶”,他们的品性与他们的“吃”一样,“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第123页).只是,唐元豹能看到自己手中“血肉模糊”的脸么?如果能看到,他总算是看见了一回自己,当了一回人.

三、变性:就像“割个盲肠”

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唐元豹既被历史塑造,也通过塑造人而塑造历史,被塑造的极端形式就是被阉割.这就是唐元豹最后接受的训练项目,表层原因是所有男子项目的预赛资格都被取消了,他不得不变性以便参加女子项目.至于深层的原因,仍然与“脸”有关,“为了使这张脸完整”“其他方面就必得残缺”,毕竟“他是目前我国的脸中惟一的全活儿人了”(第104页).

其实作为文化象征的唐元豹对被阉变性并不关心,认为这样的决定“就像决定割个盲肠割个扁桃体”,他认为自己“本来就不是个人”(第129页),“根本没有个人生活”(第139页),只有当周围的人有反应时,他才会“感到自己在活着”(第121页).唐元豹再次证明自己只不过是一副文化的面具,一枚“苦闷的象征”:人们对自己所吃的、所浸润的、所接受的东西越是没有反应,文化的浸染就越是深入骨髓,人们就越是能忍.如果说被赶鬼、与动物一同演出、练芭蕾、拍广告、充电、打鸡血、喝童子尿、练气功都是被塑造的初级形式,那么阉割就是被塑造的高级形式;前者使唐元豹成为一个在方圆五十多公里的范围内所向披靡的超人般的存在,后者则使他真正地成为“非人”:被捆、被骑、喝尿、扎针、通电、烙铁板、在水里憋气直至结冰、自抽耳光、撕下自己的脸皮……在自戕自残自虐这条“非人化”的道路上,唐元豹一路狂奔遥遥领先.唐元豹“不把自己当人”(第129页),也没有人把他当人.

唐元豹被阉变性,隐射着文化功能的性别倒错:曾经的国家“头号男子汉”被动员加入妇女行列,而妇女们都希望变成“母老虎”(第131页),“异乎寻常地凶猛”(第140页),“比男人更凶残”(第127页),像野牛一样将男人“挑在头上……高高地甩了出去”(第137页).她们为特殊的时代环境所塑造所鼓噪,似乎痛苦地明白:“没有男人我们也活过来了,活得还别有一番滋味儿”(第134页).在她们眼里,这就是“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第138页)最伟大的文化改造,但她们显然不明白的是:“有些东西……割了就再也长不出来了.”(第129页).

这正是中国文化在当代的遭遇,一个缩影,一则寓言.

四、个人能否超越他所属的时代

唐元豹不是真正的人,却更深地触及“人”的本质存在.王朔在作品中刨问的似乎是:被文化塑造的人是否就只能以文化作为自己的本质属性?文化筑就的历史惯性是否就是不变的人性?用唐元豹做电视广告的台词来说:“没书我不能活”“没有可乐我不能活”(第78-79页),是否就是人被文化建构的必然?这就像黑子流着眼泪对大胖子所说的:“我们不能没您.您是青天我们是草地,没有天哪有地?草地也需要人管浇水除草修剪,这活儿我们自己都干不了.再者说我们也让人管惯了.让我们自个当家,没人吆喝踢着打着赶着,我们是饭也不会吃水也不会喝觉也不会睡屎也不会拉——全失禁了.”(第151页)这是将人的本质存在交给文化、交给他所属的那个时代来塑造必然会导致的虚空.

对此,法国思想家涂尔干这样说:“所谓属于自己时代的人,就是被当时的需要和倾向所主宰的人,而这些人总是有所偏颇的,会在明天被他人所取代.”[5]唐元豹注定是要被取代的人,因为他从来没有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存在过,“根本没有个人生活”(第139页),一旦离开他所属的时代及时代的文化,他就无所适从.所以当白度得知“全总”要阉割他、有意要让他逃走重获“自由”的时候,唐元豹反倒茫然了:

“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什么也不想干——”(第107页)

唐元豹从小被他参加过“义和团”的父亲唐国涛训练、被“全总”训练、被“周吴郑王”四位姑娘训练、被坛子胡同的居民训练、被气功师训练、被电闸鸡血童子尿芭蕾舞训练、被千千万万的各色观众训练……一旦离开他们,从今以后“爱上哪儿就上哪,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第107页),他就彻底茫然了.他跟黑子一样,哪怕让人“骑着打着骂着鞭子抽着”(第151页),也不能没有人管着.正因为个人完全被时代的文化塑造,所以最热衷于用文化改造人的赵航宇才说:“我就不信世间有什么‘人’.”(第60页).

在涂尔干看来,人的本质或最深的人性虽然离不开历史的形塑作用,但不应该完全交由历史界定和填充,否则它将被“彻底地掩埋在这层异在的淤积物之下”,这样的民族也就成为“最野蛮的民族”[6].而这层“异在的淤积物”,与王朔在小说结尾所描写的那朵“遮天蔽日、浓重浑浊”的“蘑菇云”又何其相似啊!

个人,纵然生活在他所属的时代,但惟有超越他所属的时代才能“成人”.只是,超越文化的“蘑菇云”,紧紧靠“忍”是不够的.时代的文化就像一场唐元豹所目睹的走马灯似的大戏或者是戏中的小丑:大梦拳谱、关公画像、大佛、张大仙、巫婆、岳飞、秦桧、异族的言语(第49-53页)以及“现代派”(第82页)等,全都粉墨登场,交错缠杂,将“历史”变成一个似乎由妇人所生的“蛋”(第127页).但毕竟,“小丑不能演一辈子,正戏迟早要开场.”(第129页)

注释:

[1]王朔:《王朔文集?千万别把我当人?2004年版集自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如非特别注明,本文所有小说引文均来自该版本,随文标注页码,后面不再一一作注.

[2]按照文学的思维,笔者倾向于将作品中的核心人物“唐元豹”作如下解读:唐,代表中国,元,代表元气,豹,代表野性和力量.

“唐——元——豹”三个字象征着中国文化中的元气、野性和力量.唐元豹在当代的遭遇大体上揭示了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命运.[3][4]杜继东译,[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230-235页,第233页.

[5][6]李康译,[法]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23页,第468页.

文化论文参考资料: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本文结束语:本文论述了适合王朔和《千万别把我当人》和重读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文化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文化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