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杜甫类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和杜甫的诗和远方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杜甫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4-08

《杜甫的诗和远方》

该文是杜甫类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和远方和杜甫类专升本论文范文。

燃烧吧,诗与远方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妙哉,妙哉,好诗啊!”

皓月当空,秋风习习,正是读书赏月、吟诗作赋的好时候,少年手捧一部厚重的杜甫诗集,站在院中天井的海棠花前赞不绝口,诗在口中,美在心中.忽然,少年觉得口中少了点什么.

推开房门,走进东屋,少年将诗集放在梨木案几.他找到一只水波纹铜盆,捧在手里,用衣袖将铜盆内外擦拭得一尘不染.

少年把诗集放入铜盆内,一旁的蜜蜡红烛无声无息地燃烧着.柔美的烛光映照在铜盆上,宛若蹁跹(piánxiQn)起舞的天上仙女.

少年整理衣冠,虔诚地向盆中的诗集叩礼膜拜—一鞠躬,我爱你杜子美!

二鞠躬,我爱你杜工部!

三鞠躬,我爱你诗圣杜甫!

没有四鞠躬,少年直接拿起红烛,点燃了盆中的诗集,凝视宛如生命之光的火苗.燃烧吧,舞动的精灵!

燃烧吧,诗与远方!燃烧吧,少年!

一部诗集在盆中热情地燃烧,又默默地变为灰烬,色黑如墨,墨里藏诗.少年转身从八仙桌上端来一碟黄亮的猪油和一罐蜜糖,倒入盆中,用瓷勺将两种食材与灰烬搅拌均匀,忽然满心欢喜地吃了起来.

这时,为少年端来茶点的丫鬟晓月走进房中,看到少年大快朵颐地吃“炭灰”的状况,惊愕一声:“少主人,您?”

少年转身,嘴上挂着油腻的炭灰渣儿,喜滋滋地说:“晓月,今晚我吃下了整部杜工部诗集,我的肝肠心脑会大受裨益,我的诗词歌赋也会向诗圣看齐!”

“啊?”晓月瞠目结舌地捧着食盒,不知该如何评判,少主人对诗圣杜甫的崇拜可谓走火入魔,难道他疯了吗?

少年没有疯癫,“吃诗”长大的少年,就是唐代中后期的著名大诗人、大文学家韩愈的大弟子张籍,他创作的乐府诗非常有名,但比起他的诗歌,更出名的是他对杜甫发自肺腑的崇拜,“吃诗”的行为也不是第一次.

如果放在现代,他绝对是杜甫粉丝团的团长.不过,杜甫只是他的前辈,他与活着的杜甫没有任何交集,杜甫去世时,他才5 岁.

杜甫的粉丝团中,除了狂热型的后辈张籍,也有当世的朋友,如边塞大诗人高适.高适与杜甫同处一个时代,比杜甫年长10 岁,且位居高位,你一定听说过他的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他对杜甫的崇拜更理智一些.

公元755 年12 月16 日,历时八年的大唐浩劫—安史之乱爆发了.这场战乱席卷大半个中国,让大唐人口锐减,从此走向衰微.战乱期间的诗人杜甫过着报国无门、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生活.此时的高适比杜甫的境况好一些,他受到唐玄宗、唐肃宗器重,参与平定安史之乱,53 岁任淮南节度使,相当于军区总司令.公元761 年,58 岁的高适任蜀州刺史,职位相当于省长.正月初七这一天,蜀地异常寒冷,刺史府衙内的侍卫搬来柴火,放入高大人书房后的火墙炉膛内,不一会儿,房间里暖和起来.手捧军情报告的高适忧心忡忡地望向西北方,这场战乱还要持续多久呢?我的好友杜甫,你在成都可好?高适想起一年前,他出任蜀州刺史时,杜甫来看望他,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仲武兄,您消瘦了!”杜甫从成都风尘仆仆地赶到蜀州刺史府邸,见到好朋友高适,心情大好,内心的忧伤消失得无影无踪.

高适几乎是跑着出门迎接杜甫的.他双手搀扶着杜甫的双臂,久久端详着这位比自己小近10 岁的大诗人,清瘦,面黄,衣衫斑白,苍劲的皱纹爬满额头,岁月没有催人老,而是艰苦的生活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把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杜子美摧残到了这种境况.“贤弟,您能来寒舍看望我,我心情愉悦,咱们多吃两碗饭,多饮两壶酒,多写两首诗,没准儿三天就能胖起来!”高适拉着杜甫的手,高高兴兴地与他并肩进入府邸,完全没有高官的架子.要知道,此时的高适年俸两千石,相当于百万年薪,而杜子美正为秋风吹破他的茅屋而感慨.

酒席宴上,杜甫感谢高适从彭州寄给他的问候诗.

“山河毁,家国破,时局多变时,仲武兄还能接济子美,子美感激不尽!”杜甫举杯敬酒,先干为敬.

高适看得出来,杜甫借酒抒发胸中苦闷之情,急忙饮下一杯酒,手摁酒壶,说道:“子美言重了,你我的友谊岂是凡人世俗之物可比拟,仲武敬重您史诗般的诗词歌赋,敬重您忧国忧民的气概.您身在陋室,却将个人命运与大唐国运相连,如果天下之人都如子美一般,我大唐雄风可待!”

“兄不正是这样的旷世之才吗?”杜甫开怀笑道,两人对酒吟诗.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高适与杜甫畅快叙旧,同游蜀州美景……时间一晃,一年过去,安史之乱仍在,杜甫在成都草堂还好吗?

高适的目光从窗棂外移向屋中的案几,不由得起了诗性,旋即展开纸砚,提笔写下《人日寄杜二拾遗》七言古诗.

第二天,他把诗寄给了远方的杜甫,这是高适对偶像崇拜的方式,理性而又真挚.

在这84 个字的诗中,高适表达了对杜甫的怀念之情.每当想到杜甫的境遇,他就心生忧伤,自愧老态龙钟还能享受两千石的俸禄,而杜甫有旷世之才,却要遭受流离失所之痛,这是什么世道啊!

杜甫的同时代粉丝—高适的无奈体现在诗的最后一句“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中,而诗圣的无奈如他的诗与远方的路一样体现在他的一生中.

无奈吗,你的人生

乡村的八月,虽有火红的日头,却无的天气,只有不安分的少年.

村道旁的三棵枣树长满了密密麻麻的枣子,又大又圆,有青有红.这枣青如碧玉,红似玛瑙,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的,好像天上的金光.“杜甫,你快点儿啊!”树下的几个少年早就馋得流口水了.

“嗯,别急!”树上的杜甫一边吃着枣,一边将枣子塞入怀中.

“杜甫,青枣也好吃!”

“你们懂什么?红枣最香甜!”杜甫挤着眼睛嘿嘿笑着,树冠上阳光最先照射的地方,有一丛又大又红的枣子正在诱惑着他.杜甫单手抓住比手腕还细的树干,颤悠悠地向上攀去,刚伸出右手去摘枣,脚踩树动,骄阳避过枝叶,照得杜甫眼前一亮,手背碰上枣刺—哎哟一声,砰,杜甫掉在树下!“杜甫,杜甫!”少年们吓呆了,围在杜甫身边不知如何是好.

杜甫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听到伙伴们急不可待的叫喊声,心里一阵欢喜.

蓦地,杜甫从地上爬起来,敞开衣怀,对伙伴们说:“还好,枣没压扁!”

伙伴们笑哈哈地乐成一团,他们吃着大枣,夸杜甫身强力壮如黄牛.

杜甫不以为然地说:“走,到村西头摘梨子吃去!”

“不行不行,梨树太高了!”小伙伴们担忧地喊道.

“这有什么难的,只要你们不叫我神童,再高的树也难不住我!”

“好嘞!”一群伙伴围着杜甫,向村西头跑去.毫不夸张地说,村里的树只要能开花结果的,都被杜甫攀爬过,15 岁的他,玩心如孩童,健壮如牛犊,一日上树能千回,顽皮的名声虽大,也大不过他7 岁能作诗、开口咏凤凰的聪慧劲儿.

公元712 年2 月12 日,杜甫出生在诗书世家,祖父为唐代“近体诗”奠基人之一的杜审言,杜甫与杜牧同是晋代名将、大学者杜预之后,父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一职,掌管军政财务.青少年时代的杜甫家境优越,读书学习、泼墨写画、上树摘果是他的日常.

唐代读书的男子盛行研学旅行,在游历中成长,求得功名利禄.杜甫从19 岁起,走出河南家乡,游历山东拜谒孔圣故里,走遍江浙领略吴越文化.他性格豪爽,酒量惊人,以诗会友,以酒交友,结识的师友皆比他年长,学有大成.23 岁时,杜甫回乡考试,获得到东都洛阳参加乡试的资格,无奈落榜.随后,杜甫继续游学,等待时机.公元747 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书,欲广寻天下之士,开科取士,大唐要在长安临时搞一次“制举”考.

“考诗赋、文章,这两项为父并不担心!”临行前,父亲特意赶回家对杜甫谆谆教诲道,“但时务策这一科考你对大唐天下时局的看法和策略,为父担心孩儿秉笔直书,得罪小人.”

杜甫仰望堂前匾额“诗书传家”,向父亲拱手作揖道:“父亲,当年贤相魏征向太宗上奏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纳谏,昭告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大唐因重民情、征民意而迎来盛世.作为饱读诗书的大唐子民,向天子真实反映大唐黎民百姓疾苦、朝野时局的看法,是我的责任!”

父亲沉默良久,拉着杜甫的手说:“为父知道儿有忧国忧民兼济天下之心,愿儿此次赴京科考,能实现你的理想!”

然而,美好的理想未能实现,现实的情况非常残酷.唐玄宗晚年沉迷于享乐,不思朝政,不问百姓之苦.他以为自太宗以来的大唐盛世仍处于天下无忧之中,整天深居简出,躲在宫中与杨贵妃弹琴唱曲,自娱自乐,把皇宫内的事务交给大太监高力士,朝政交给宰相李林甫.此时,李林甫为礼部尚书,负责考试.

李林甫不仅是个白字先生,更是心胸狭窄、手段残忍的奸佞之臣,被他迫害的忠臣良将不计其数,深受玄宗信任的贺知章、李邕、张九龄、严挺之、李适之等一大批官员就是被他排挤出朝堂的.

杜甫与高适等一大批考生经过层层选拔,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长安参加“制举”考.

待到放榜之日,考生们早早来到尚书省南边的礼部贡院的东墙,这里有一面高约三米的白瓦墙壁,周围栽种棘篱,考生们站在棘篱外,等待金榜题名时.

不一会儿,焦急的人群突然骚动起来.尚书郎并没有手捧黄纸款款而来,而是愁眉苦脸地走到东墙下.

考生们呼啦一下让开一条道路,杜甫预感不妙.

“咳咳!”尚书郎清清嗓子,无精打采的眼神在考生中扫视一周,似乎有难言之隐,等了老半天,才张开嘴,厉声说道,“圣上英明,大唐国运昌明,广纳天下贤士,然而天下已经没有贤士,可用之人都已经被圣上找到了,正在为国效力,故此,今年‘制举’考,录取率为零!”

“啊?有没有搞错!没有一人被录取!”众考生被这个结果吓蒙了,反复追问,得到的答复清清楚楚、简简单单:没有一人被录取!

“怎么可能!”杜甫很无奈,望着身旁同样无奈的好友高适,“仲武兄的才学可在我等之上啊!”

“唉,时运不济啊!”高适唉声叹气道,“这就是大唐时局隐忧的关键所在,天子的眼睛耳朵被李林甫蒙蔽了!”

事实就是这样,李林甫非常嫉恨有学问的人,他害怕这些人通过科举登堂入室,得到接触玄宗的机会,揭穿他专横跋扈的本来面目,因此向玄宗进献谗言,说:玄宗乃上古明君,天下可以用的才子都被找到了,现在已经没有可用的贤士了.

昏庸的唐玄宗居然听信了李林甫的进言,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人类历史上,国家公唯一一次零录取被杜甫赶上了,万般无奈的杜甫就这样错过了一次好机会.

激扬吧,大唐诗圣

懊恼的杜甫没有离开长安,也没像他的好友、偶像李白一样潇洒走天涯,他在长安过着贫穷艰苦的生活,他在用自己的诗歌,一层层地揭开这座天下最奢华、最令人向往的长安城之下掩盖的贫穷与凄惨,大唐已不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大唐,长安也不是他想要的长安.

这年冬日,杜甫投递给京城权贵们的名片如石沉大海一般,杳无音信.

“子美,我带着孩子们到蒲城后,你一个人在京城可怎么过啊?”杜甫的妻子杨氏掩面啜泣.屋外的大雪刚停,炉膛里的柴薪所剩不多,杜甫想到明日的柴米油盐还无着落,心里一阵酸楚.

“夫人,让你受委屈了!”杜甫很无奈,曾经喜欢琴棋书画的大小姐毅然决然地放弃富家子弟的追求,嫁给了他,他却不能让妻子儿女过上幸福的生活,哪怕是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也把这位大诗人难住了.

“受委屈的是你!”妻子拉着杜甫精瘦的手腕,“我不能让儿女情长拖累你,我相信你的才华,一定会得到天子赏识!”

杜甫来到里屋,床上的一对儿女裹在一张被窝里熟睡着,梦里的他们没有饥饿和寒冷.

几天后,妻儿离开长安,杜甫送别他们之后,先是放下诗人的身价,排队买米,后是去野外踏雪采药,这是他目前唯一的生活来源.遥想年少时上树摘果的情节,那时的岁月一去不返,留给他的是对大自然的熟悉.

杜甫懂药,秦岭山脉阴坡里的犁头草主治跌打损伤,长在阴凉湿地中的毛莨主治胃痛、疟疾和小儿黄疸,长安城里的药材店对此需求很大,或多或少能卖个好价钱.

十月,杜甫先后得到了河西尉、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位,就是一个管兵器库的小官,能够维持生计,有些钱粮可以让他去蒲城看望妻儿.

十一月,杜甫挎着褡裢,从长安城出发,去蒲城看望妻子儿女.到达县城时,已是日落西山,途经一户富人家的朱漆红瓦大宅院时,杜甫看到里面灯火通明,推杯换盏、歌舞笙箫之声不绝于耳,这是富贵人家的日常生活,对杜甫来说并不稀奇.他继续向前走,绕过墙角的大槐树,发现树下蜷缩着两个人,乍一看是衣衫褴褛的一老一少.

“隆冬季节,为何坐在雪地上啊?”杜甫走近,想要问个明白.

但是,杜甫止住了脚步,刹那间,一股热血涌上心头,直抵发冠.杜甫惊愕了,这分明是一老一少两个冻死之人,他们身后的墙壁正是富户人家的火墙,不知为何,今天这面墙壁冰冷无比.愤怒的杜甫很无奈,他没有能力掩埋尸体,甚至在附近找不到一张残破的席子遮掩他们.他只有诗词可以呐喊,可以揭露大唐最龌龊、最凄凉的一面.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最令杜甫痛苦的是,当他刚入家门,看到妻子抱着幼子痛哭不已,才知道他的幼子竟被饿死.

为人父,他不能保护孩子;为人夫,他将妻儿寄人篱下,这种疾苦哪是一般人所能承受之痛.杜甫没有赶上好时代,更惨痛的事情在这个月接连发生.安史之乱爆发了,整个大唐都处于兵荒马乱之中,谁还在乎“路有冻死骨”呢?唐玄宗放弃长安,带领他的爱妃杨玉环向蜀地逃亡,途中上演史上凄美迷离的马嵬驿之变.

杜甫一家与无数难民北上逃亡,到达陕北富县,在羌村安顿下来躲避战祸.六个月后,太子李亨在甘肃灵武即位,即唐肃宗,新皇必有新气象,且正值国家用人之时,心怀天下的杜甫立即告别妻儿,去灵武投奔新皇,可是到达延安时,他被叛军抓获,带到了长安.

此时的长安,早已被叛军蹂躏得疮痍满目,华美的宫殿在大火中熊熊燃烧了多日,上万间民房变成废墟,昔日的世界中心变成了人间地狱.杜甫就被关在人间地狱般的牢狱里.

月圆之夜,杜甫望着云中月,在牢笼里吟诵思念妻儿的诗歌—

今夜鄜(fO)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无奈的是,解救杜甫离开牢狱的不是别人,居然是叛军首领.那人看到杜甫会作诗,长着一副穷酸样儿,根本不像的,便将他释放,节省一些口粮喂马.

公元757 年,杜甫终于迎来了机会.这年5 月,唐肃宗在凤翔召见了他.

“天宝十年正月,父皇举行祭祀盛典,你写的三篇《大礼赋》得到了父皇的赏识,朕也看了,你是个人才!”

唐肃宗手握尚方宝剑,身披铠甲,正襟危坐在大帐正上方,凝视着一身破烂衣服的杜甫,摇摇头说,“你能够保持忠节,从叛军手里逃脱出来,还是有我大唐骨气的.”

“谢陛下赞赏,此乃微臣的本分!”杜甫跪在地上,双手举起行礼,他的胳膊肘露在衣袖外.

“朕任命你为左拾遗,月俸五石!”皇帝打着哈欠说道.

“谢主隆恩!陛下万岁!”

这是杜甫平生获得的第一个可以在皇帝身边工作的京官,左拾遗就是向皇帝纳谏,委婉地向皇帝提出哪些地方做得不对.以他的性格,他做事认真,秉笔直书,没有官场戾气.可是,正是这一点害了他.

当时的宰相遭到肃宗的厌弃,被贬了官.初来乍到的杜甫极力上书营救,言辞激烈,触怒了肃宗.肃宗下令杜甫,幸亏有人营救,杜甫才得以幸免.杜甫被贬到华县当了一个司功参军,管理当地的学校、礼乐、丧葬、选举等事务.

此后两年间,杜甫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祸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壮举,他感慨万千,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三别”系列等30 多首诗歌.

然而,诗圣杜甫不属于朝廷,他属于中华民族的子民.他生长于乱世,见过太多凄凉之事,他的性格拗不过时局,只能摇摇头与官位说再见.

杜甫辞官了,带着一家老小辗转来到成都,时任成都节度使的严武是杜甫的好友,为杜甫在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算是安了家.

这一日,严武只身一人,提着酒肉来到杜甫草堂.

“子美兄,今日我们吃酒叙旧,不提入我幕僚之事!”严武笑哈哈地说.

杜甫笑得尴尬:“这酒肉吃了,恐怕幕僚之事不提不行喽!”

此后两年,杜甫在严武的推荐下,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人因此称杜甫为杜工部.杜甫过了一段相对安宁、幸福的时光.可是好景不长,公元765 年,严武去世了.杜甫只能离开成都,用积蓄在重庆奉节为公家代管100 顷公田,自己也租了一些田地,买了40 亩果园,雇了几个农夫,自己和家人也参加劳动.

这段时间,杜甫创作了430 多首诗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千古绝唱就出自此时.

杜甫没有欢颜,他的一生都在忧国忧民,也在漂泊中思念故乡,更是在躲避战乱的艰苦岁月中谢幕,告别人世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死在思乡的船上,时年59 岁.他一生创作了1500 多首诗歌,成为至今影响世界的中国文人,地位超过了诗仙李白.他的另一位超级粉丝唐代诗人元稹,应杜甫后人的请求,写作《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时,为了抬高杜甫,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明确贬低李白.

回顾杜甫的一生,他的无奈,有生逢乱世的无奈,有为生计奔波的无奈,有小官做大事的无奈,有心怀天下的无奈.正是这些无奈,成就了诗圣,想想看,这是多么无奈的事情啊!

杜甫论文参考资料:

上文结束语:这是一篇关于经典杜甫专业范文可作为远方和杜甫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杜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