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曹操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和曹操缘何被丑化类学术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曹操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03

《曹操缘何被丑化》

本文是曹操参考文献格式范文跟曹操和丑化相关论文例文。

在世人眼里,曹操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曹操死后评价是“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实际上该书有褒蜀汉贬曹魏的倾向.其他关于曹操的小说、戏剧也多是把曹操描绘成多疑、狡猾、奸诈、阴险的白脸奸臣.小说、戏剧属文学艺术,本属虚构,《三国演义》的实史过半已属不易.要想认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还需将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与陈寿的史书《三国志》结合起来读,既享寓教于乐之趣,又识曹操真容.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曹操年20,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时,有犯禁者,皆责之.就连皇帝宠信的宦官蹇硕之叔犯禁,也是一样处罚.后破黄巾,斩首万余,立大功(窃以为,这对汉帝是“功”,对农民起义军是“罪”,不过这不是被丑化的原因) 升任济南相,整饬吏治,卓有成效.董卓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后宫,朝野震怒.曹操矫诏讨董卓,利用破黄巾收来的30 万降卒组成青州军,加入征讨董卓的诸侯联盟.董卓死,联盟散,诸侯纷争.曹操以求贤若渴宽广的胸怀(如义释关羽;“跣足出迎”谋士许攸;破袁绍后发现曹操的部下私通袁绍的密信,看都不看尽烧之,说“绍强时孤都不能自保,况众人乎”,使这些人甘心为其卖命)招贤纳士和善于用人、用兵的文韬武略,力挫群雄,消除了北方的军阀割据.统一了中国北方后,实行“屯田制”,不仅解决了军粮难题,减轻了农民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农民生活,终在三国鼎立中成为国力最强的一方.值得一提的是,曹操不仅重视教育,而且自身文学造诣颇深,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留下不少传世佳作.主席诗词名句“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赞的就是曹操的诗《观沧海》.曹操的《短歌行》还被收录到当今高中语文教材.总之,曹操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鲁迅说曹操是个“英雄”.

那么,“英雄”因何就被丑化成白脸“奸臣”了呢?窃以为:

这是旧中国国情所决定的.旧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制度以及派生出来的封建意识,从皇宫深入到民间,根深蒂固的程度是其他世界各国不可比拟的.朝野都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就是皇帝家的天下,皇帝的儿子即使没有才能,世袭皇位也是天经地义.皇帝无子,也只能从皇族同姓中选.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褒刘贬曹就顺理成章了.人家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18 代孙,献帝之皇叔.即使汉献帝被废,也应由刘皇叔继位,你姓曹的要争,岂不是朝野不容的“奸臣”了么?今天看来仅仅用姓氏来决定国家领导人的人选,是多么荒唐可笑,可旧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都这么认为,于是乎曹操白脸“奸臣”的脸谱就这样定格了.

其实,用姓氏来决定国家领导人的人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三国两晋之前的夏商周秦汉,还是此后的隋唐宋元明清,上下5000 年,江山易主,政权改姓几十次.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垮台的皇帝多被贬为“昏君”,开国皇帝多被颂为“明主”.但也不尽然,那些短命王朝,多不被称颂.曹操之所以被丑化,也是由曹操乃至曹魏政权的自身特点决定的.曹操虽被其子追谥为“魏武帝”,但并不被正统的封建传统观念所认可.因为,其子建立曹魏王朝是一个短命王朝.与宋朝的赵匡胤等相比,可见端倪.宋朝赵家执政300 多年,而曹魏执政仅40 多年.尽管都是兵不血刃夺取人家的天子之位,但赵家有无限风光,本不光彩的“陈桥驿兵变”也变得光彩了.而曹家却丑闻迭出.倘若曹家当时也能执政300 多年,曹操的“真命天子”的名分自然就转正了.小说、戏剧的作者还敢丑化曹操吗?即使你生在明朝,曹家奈何不了你,你所在的明朝乃至清朝的“真命天子”也会对号入座,说你影射当朝,治你的罪.

最后,再看丑化曹操的“罪名”有多少水分.

丑化曹操最大的罪名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事实真相是,东汉末年,年少无能的汉献帝在董卓死后,又落入其爪牙李傕、郭汜等人之手,他们之间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将献帝掳来掠去,使其几近丧命.献帝这才密诏远在山东的曹操救驾,曹操将献帝从洛阳迎至他的根据地许昌.然后,将他的政见通过皇帝诏书发布出去.实事求是地讲,“诏书”的内容都是消灭军阀割据,实现国家统一的治国良策,是当傀儡的献帝做不出来的.三国鼎立后,它只能在曹魏发挥作用,却不能到蜀汉、东吴去“令诸侯”.但对提高曹魏的“综合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看该“罪名”还是罪吗?

再就是杀死吕伯奢一家.《三国演义》讲,曹操行刺董卓未遂被追杀,逃至故人吕伯奢家,吕令子杀猪款待,并亲自出门为其沽好酒,曹听到磨刀声和“缚而杀之”语,误以为要杀他,就将吕一家8 人全部杀死,搜至厨房发现缚而待杀的猪,方知误杀.等吕沽酒回来,也一并杀之.同伙陈宫指责他“明知误杀而杀之是不义”.曹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该故事很能达到丑化曹操的目的,但与事实不符.此事《三国志》没记载,但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裴松之对《三国志》作注引用了三个资料:《魏书》说曹逃至吕家,吕伯奢不在家,但其五个儿子及宾客都在,曹发现五子及宾客欲盗他的马匹和财物,便手刃数人;《世说新语》、东晋中期史学家孙盛的《杂记》都说吕伯奢不在家,五子皆在,虽说杀人的原因不一,说是“太祖疑其图己”才手刃8 人,但三者共同证实,吕伯奢本人确实不在家,肯定没被杀.证实“曹操明知误杀后,仍将伯父吕伯奢杀死”的罪名不成立.因为疑其图己,因自卫而误杀他人,与明知误杀后故意杀死恩人有本质的区别.

此外,《三国演义》还记载:曹操因军粮不足,先令管粮的仓官王垕用“小斛散之”,军士有怨言,曹对王说:“知你无罪,但不杀你不能平众怨.”于是就将王垕杀死,并诏告军士:“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军粮,谨按军法.”查《三国志》及有关资料都说史书上没有王垕这个人,是个虚拟的人物.

曹操宴长江横槊赋诗《短歌行》,既留下传世之作,也留下骂名,即杀死对诗提异议的刘馥,此故事也是事出有因.曹操的诗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是明写景暗抒情,是曹把自己比作明月,其他诸侯比作稀疏的星,把刘备比作南逃的乌鹊,去投靠孙权这个无枝的树,绕了三圈,无枝可依.表明孙刘联军有隙,不堪一击,曹军必胜.

再联系下文“天下归心”句,更进一步表明曹操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决心和信心.曹操一人唱,军士万人和,简直是一场战前誓师动员大会,曹操的达到了沸点.而这时不识时务的刘馥,没有理解曹诗的深刻内涵,居然在全军群情激昂的战前动员的誓师大会上“咬文嚼字”,指责曹诗是“不吉之言”,无疑是一瓢“涣散军心”的冷水,此时,诗兴、酒兴达到的曹操失去理智举槊杀人,这与因闲时谈诗而杀人的性质是不同的,因此定罪为“滥杀无辜”不妥.况且,他酒醒后抚尸大哭,并按三公的葬礼葬之.这件事充分体现了曹操的两面人生,既有作为封建君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共同特征,又有他在政治、军事、文学诸方面才能的闪光点.

因此,我们读书必须用“心”去读,用脑去想.揭开戏剧舞台上曹操那“白脸奸臣”的脸谱,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政治、军事、文学及人品等不同层面的人或许都能从他身上汲取一些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

曹操论文参考资料:

曹丕典论论文翻译

综上所述,上文是关于曹操和丑化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曹操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曹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