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中文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跟《摩诃萨埵以身施虎》各中文译本的比较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中文范文 类别:电大论文 2024-02-01

《《摩诃萨埵以身施虎》各中文译本的比较》

本文是中文类有关论文范文素材跟《摩诃萨埵以身施虎》和译本和中文译本类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吴茜茜

(广州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700)

摘 要: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是人们最熟悉的本生故事,为中国佛教壁画中表现最多的题材之一,在《贤愚经》《金光明经》等佛经中都有记述.本文试以“萨埵太子舍身饲虎”为个案进行分析,试图探寻促成该故事版本不同的原因、背后蕴藏的文化背景及其所代表的佛教思想.

关键词:本生故事;舍身饲虎;译本比较

《摩诃萨埵以身施虎》是佛经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在许多佛经中都有记载.其主要讲述的是:在过去世中,释迦牟尼曾是萨埵王子.一日王子外出游玩,见一母老虎产子之后困乏饥饿,意欲食子,王子生大悲心,投身虎前,自取利木,刺身出血,虎得以舐血啖肉,母虎与幼虎才得以存活,故事主要在于歌颂佛以大慈大悲之心救助众生、甚至不惜自我牺牲的道德精神.

各中文译本的佛经中对这个故事的讲述是不尽相同的.下面就慧觉译的《贤愚经》、竺大力及康孟祥译的《修行本起经》、失译者名附东汉录《分别功德论》、康僧会译的《六度集经》、失译者名附东晋录《佛说菩萨本行经》、鸠摩罗什译的《大智度论》、昙无谶译的《金光明经》、法盛译的《佛说菩萨投身饴饿虎起塔因缘经》和宝唱译的《经律异相》中所叙述的这个故事,从译本的类型、故事的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并简要阐述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首先,从译本的类型来说,《贤愚经》是将“以身施虎”这个故事作为独立的一品,是专门讲述这个故事的佛教经典,在以上所列各译本中,全篇只讲述这个故事的还有《金光明经》、《佛说菩萨投身饴饿虎起塔因缘经》以及《经律异相》.而《分别功德论》、《六度集经》则是把这个故事缩略为一小段,与其它故事共同构成完整的一品,从而表达相关佛法佛理.此外,余下的《修行本起经》、《佛说菩萨本行经》以及《大智度论》,在这些经文中,舍身饲虎这个故事只是作为典故来引用,从而说明相关佛理,因此常常只有一两行文字,甚至更少,基本不占篇幅,经文本身重点亦在于阐明佛法佛理.

其次,从故事的具体内容来说,虽然整体故事情节没有太大差异,但在一些细节方面各译本之间仍存在一些不同,本文将试从故事背景、人物、叙述详略等方面予以比较说明.

第一,故事背景.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在不同译本中有不同的回答.《贤愚经》记录的是:佛在舍卫国乞食之时,遇到一位老妇人求救,于是佛从铡刀下救下了老妇人的两个犯了罪的儿子,随后,佛又为母子三人说法,使其得道,“尔时阿难,目见此事,叹未曾有”,疑惑世尊为何对他们这么好,“母子三人,宿有何庆,值遇世尊”,于是佛为了解答阿难的疑惑,讲述其中因缘,即过去世中佛舍身饲虎这个故事.

在《金光明经》当中,菩提树神请求佛说昔日苦行因缘,“为利众生,受诸快乐”,于是佛现身说法,向弟子们展示了过往修行中的舍利以及供奉舍利的七宝塔,“尔时世尊欲为大众断疑网故,说是舍利往昔因缘”,这枚舍利即佛舍身饲虎之后产生的舍利.

在《佛说菩萨投身饴饿虎起塔因缘经》中,故事产生缘由又不一样,“时佛微笑,口出香光,光有九色,遍照诸国,香熏亦尔”众人见此奇瑞之相,欲闻其中因缘,佛便予以说解.

《经律异相》属于类书,广事收罗众多散见于经律中的稀有异相故事,摩诃萨埵太子以身施虎便是其中一个小故事.“异相”是针对“同相”而言的,佛教认为宇宙事物的“同相”,是指真相、本原,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因此必须借助“异相”的譬喻、故事来说明.

在《分别功德论》中,引用这个故事则是为了解释为什么弥勒成佛在释迦牟尼之后,从而点明“道无前后,意决为先”的道理.

《六度集经》内容主要是讲述佛过去世行菩萨道时的本生事迹,记载佛于王舍国鹞山中,为五百罗汉和一千菩萨讲说布施,例如布施的动机是“欲求佛擢济众生,令得泥洹,不复生死”,布施的对象应该是“跨天踰地,润弘河海,布施众生”,布施的内容离不开日常物质器具,要让“饥者食之,渴者饮之,寒衣热凉,疾济以药”等等,布施的态度应该是“索即惠之”,舍身饲虎的故事之所以在此处出现,就是因为与“布施”有关,是为了阐明佛为普度众生不惜舍身赴死的道德精神.因此舍身饲虎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与之并列的还有割肉喂鹰、投海喂鱼等,都是佛在修菩萨道时的故事.

《修行本起经》讲述的是菩萨投胎的故事,也是过去世中的修行本生故事,但文章中的在于讲述菩萨投胎,因此舍身饲虎只是一笔带过.

《佛说菩萨本行经》也是讲述佛的本生故事,在故事开篇点明佛的意图,即“我从无数劫以来,所作功德,作大誓愿,我今以此正真之行,除去一切众生身病并除意病”,随后列举了佛在过去世舍身度化众生的故事,其中就包括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等,表示佛践行了他的誓言.“世尊自说前世宿行所作,结于誓愿今皆得之.今我以此正真之教,除去一切众生灾祸”,下文于是开始讲述更多关于佛舍身的故事,目的也是在于阐明佛危己济众的利他精神,由于舍身饲虎已经是过去世中发生过了的事情,因此在此处便以一句话简略概括.

《大智度论》则是为了说明佛在修行过程中面临两难时的抉择,“菩萨是时兴大悲心,即以身施,菩萨父母以失子故,忧愁懊恼,双目失明”,舍身饲虎在此处正是作为两难情景出现的.

第二,故事人物.在舍身饲虎的故事中,各译本的出场人物都不尽相同,主角没有太大变化,但是一些配角不完全一样,而每个人物形象各自指代的对象,各译本之间也出现了差异.此外,在《佛说菩萨投身饴饿虎起塔因缘经》这一译本之中,还出现了太子傍臣阇耶(阿难)、山上神仙道人(弥勒)、裴提舍王(难陀)、婆罗门(罗云),是所有译本中人物最多的.除了表格中的四个译本,余下诸译本里,《修行本起经》、《分别功德论》、《六度集经》、《大智度论》的主角都只言“菩萨”,但根据上下文来看,实际上仍是指佛,《佛说菩萨本行经》里只提了摩诃萨埵太子,与其它译本相比,出场人物只有舍身饲虎的主角,没有旁人,也没有指代对象.

第三,从故事情节的叙述详略来看,《金光明经》无疑是最详细的,在散文叙述之后,又用偈语概括地复述了一遍,以加强读者的印象.在描写上,《金光明经》也增加了一些细节,例如三位王子在竹林中关于“怖惧”“忧愁”的讨论,在见到饿虎之后关于“难舍己身”的对话,都十分细致,也暗藏一些佛理.《贤愚经》的故事叙述也十分完整,详细程度仅次于《金光明经》.《经律异相》则是在《金光明经》基础上的归纳概括,短小精炼.值得注意的是,在《佛说菩萨投身饴饿虎起塔因缘经》这一译本之中,在舍身饲虎之前还有太子卖身布施、上山求道等情节,故事主要在于表达太子一心向佛、不惜舍身求道的精神,因此就故事情节而言,在这些译本中是最与众不同的.剩下的其它版本虽然情节完整,但都相对简略,例如《六度集经》和《分别功德论》.最后,在《修行本起经》、《佛说菩萨本行经》、《大智度论》这些把舍身饲虎作为典故引用的译本中,故事往用一句话简单概括,无情节详略可言.

最后,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分析.首先,各版本中有些人物的身份相同,但是名字却不同,各自指代的对象也不是完全相同,这些可能是译者及其所处的年代不同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由于译者各自参考的底本不一,从而造成诸多细节上的差异.或者说,这个故事在印度当地也是有好几个不同版本的,起初并不统一,加之后来在传播过程中遭遇到的情节增减、改编等,便造成了今日各译本之间的差异.当然这只是笔者的猜测,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其次,各版本中“舍身饲虎”这个故事详略不同,这是因为每个故事在整篇文章中地位不同,以及每篇文章主旨不同.有些版本将这个故事作为文章中心,通篇详细阐述该故事的情节发展、人物心理活动以及人物对话.而有些只是作为例证来阐述说明文章想要表达的另外的中心思想,于是简略得多,没有太多细节描写,短短几行字便足矣.

萨埵王子以身施虎这个故事在中国的流行度很高,从译本的数量和在其它佛教经典中被提及的次数中我们便有所体会,它也是佛教美术的重要题材,在敦煌石窟中保存有多幅历代以来关于此故事的壁画.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故事起先只是一个小故事,但后人不断增加细节描写,对它详加叙述,例如《金光明经》比《六度集经》就详细得多.同时它不断被作为典故运用,当提及“舍身饲虎”,寥寥数字人们立马能反应过来这是怎么样的故事,而不用再一一细说进行“扫盲”,从故事上升为典故,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故事的重要性和普及程度呢?此外,故事在诸多译本中都有出现,这种重复度更是进一步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和流行度之高.

佛教里有很多关于“舍身”的故事,例如割肉喂鹰、投海喂鱼等等,这里所说的“舍身”,虽然带有夸张的神话色彩,但主要目的是为了表明佛的慈悲,为求佛道,度化众生,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是为了宣扬一种大无畏的菩萨精神.并没有唆使人们不珍惜生命,作无谓的牺牲,因此我们在理解上也不能陷入偏差与误解.

中文论文参考资料:

中文期刊目录

中文论文格式

北大中文期刊

中文期刊数据库

中文毕业论文

中文论文翻译成英文

此文点评:此文是一篇关于《摩诃萨埵以身施虎》和译本和中文译本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中文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中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