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少学与多习老生常谈之十三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和少学和多习老生常谈之十三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少学与多习老生常谈之十三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09

《少学和多习老生常谈之十三》

该文是少学与多习老生常谈之十三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与老生常谈和多习老生常谈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吴非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习”,通常被认作“温习”“复习”,因为学的是经义与“道”,时时复习,思而有悟,或进而为智,因此这个“时习之”才会成为智者的快乐.今之普通教育的“学而时习之”之“习”,则多指“时时复习”“时时练习”,强化记忆.“复习”的作用,不是为“悦”,而是要对付没完没了的考试.所学不足,“复习”则多到滥.

大概的情况是,初中三年六个学期,有两年半五个学期用于学习,初三年级下学期,基本全用于应试复习.高中三年六个学期,至少高三年级两个学期不上新课,为对付高考而全部用于复习.加上此前频繁的考试和测验,学生还需用相当一部分时间复习,这样一来,用于复习的总时间就很可观.统而言之,中学阶段能有一半时间用于“学”,就算不错了.二十年前,江苏某些学校出现“月考”,社会惊诧,一个学期不过四个月,已设“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如果每月再考一次,学生只能疲于奔命.我曾质疑:“学生用什么时间‘学’?”但此风甚炽.没想到,现在国内一些中学已经有了“周考”,而且在非毕业年级.我改为质疑:“教师还有没有时间‘教’?”对这些学校的做法,社会像是没有“舆论”.高校曾批评某些地区考生“后劲不足”,但高考分数线不可能作出任何调整,于是乎这类“少学多考”的做法大行其道.奇怪的是,近十年,竟然又有“期初考试”(有些地方称之“期初摸底”),从小学到高三,全面推行:开学第一周,教师、学生忙成一团,学生进考场,教师“监考”“集中阅卷”.开学即考试,这个意思,岂不等于“没学先考”?——推行了七八年,至今没有媒体质疑,也没有教育行政干预,具体负责的部门也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为了应试目标,不让学生过寒假暑假,若非学校和家长有共识,此事断然做不成.东亚各国和地区二三十年前在应试教育中干过的事,我们全学来了;他们当年没想出的、不敢做的事,我们则发明、推广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编教育大事记,一般不编这些“发明创造”,这或许意味着他们还心存畏惧,知道此类事野蛮愚蠢,害怕未来清算,“只能干不能说”;但未来的教育史肯定要把此事当作一个时代教育的耻辱,他们一定会以此研究一个时代急功近利导致的平庸与落后.

非理性的教育,不但会造成受教育者失去“学”的趣味,也会让教育者丧失职业理想,其职业素质也会随着荒谬的教育行为丧失殆尽.错误的教育对学生造成的伤害是终身的.一名通过“勤学苦练”能娴熟应对考试的学生,能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很难说,但他有可能迷信白己的经历,认为对付考试的“学”和“习”是职业基本任务.我观察一些教师的教学观,深感忧虑.教育部门每年都有许多培训,培训有多大作用,姑且不论;在这类培训中,能否引导教师思考教学的目的,能否通过培训反思学校和个人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好像从未有人讨论过.

但这类问题依然困扰着教师.教师过早的职业倦怠,和这个过量的复习有没有关系呢?而在学生长达一年的复习中,教师有没有关注过他作为“学生”的“学”?有没有关注过他究竟“学”了什么?

1997年至2002年,我和一些学科老师曾做过尝试:在高二教学结束时,让学生做应届高考卷(当时条件允许做这样的试验,间隔四小时),然后按同一标准阅卷.做这样的试验,是想弄清高三一年的“复习备考”究竟有多大作用,也想通过这个试验观察高考命题改革的可能.试验结果和预测比较接近:语文学科,两个年级相差不大,高二年级均分和应届高三相比,高三并没有明显优势,而且相当一部分高三学生考得不如高二学生.其他学科也有类似情况.有部分学生高二达到了高三高考的平均成绩,更有意思的是,第二年他们的高考成绩仍然为本年级平均成绩.

当然,没有必要对这样的试验作精细分析,条件和情况有变化,不一定有可比性,更没有必要试图从中寻找应试途径.但这个试验对我们有启示,我们所作的分析判断也是有价值的.高二学生做高考卷并无明显劣势,可能的原因是:首先,高二刚刚学过的知识,很新鲜,“现炒现卖”,而高三用一年时间复习一两年前所学的东西,要寻找印象,要多付代价;其次,高二学生没有压力,他就是“玩玩”的,连“热身”也算不上,而高三考生面对“一考决定命运”,压力过大,临场未必能正常发挥;再次,高二学生体力好,没有经过高三的煎熬,在认知、判断、选择、推理方面,也不至于优柔寡断,“一鼓作气”,而高三学生经历一年复习,难题、偏题、怪题及各种“弯弯绕”见得太多,临场不免狐疑多虑,少数人已是强弩之末……当年我所在的学校办学尚比较规范,语文高三上学期照常上新课,尚且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对当时省内外各校过早进入高考复习的弊端,也就看得比较清楚了.

高中三年,用整整一年来复习,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从功利的角度,也“不合算”.读书十一年,进入高三,这可能是他最“能学”的一段时间——他总算学了一些方法,积累了一些经验,虽然未必谈得上“厚积”,但有了一些分析和解决能力,正可以用这一段时间适当地“薄发”一下.他完全可以在这一年思考一些感兴趣的问题,甚至寻找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然而,整整一年只是“复习”,缠在一团乱麻的题海战术之中,死记硬背,这类“训练”,怎么可能增进人的智慧?

十八岁,无论心智还是情感,都属于最宝贵的发展时期,应当去接触更重要的知识,思考一些人生的重大问题,在如此宝贵的年华埋头于机械的训练,用来学习对付考试的策略,这实在是苦痛的人生记忆.在该启蒙的年纪逼迫他接受愚昧的训练,今后即使还有“开启”的机会,代价也会很大.

错误的教育不是从十八岁开始的.小学生在复习上也花费了巨大的代价.儿童有求知欲,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是他们最兴奋的事.不能低估儿童的学习能力,特别是他有学习自觉时.在整个小学阶段,教师应当注意到学生会有良性“突变”的可能,这类学习能力“上台阶”的现象一般来白学习中的自我感悟,发生在积累之后的归纳与发现,未必是教师“教”出来的,然而比教出来的更牢靠.他会根据白己的需要去“学”去“习”,就成了一个“会学”的学生了.如果叮嘱他每天“时习之”,也许未必有那样的智力升华.

我看到小学教辅的“一课一练”,觉得可能失之单调,能不能改为一周或是一单元练一次呢?老师们说,怕小孩子没事做,荒废,现在已经有“一课三练”,“扎扎实实”.教的内容不多,对一点东西反复练习,像是要“训”出条件反射,如此则败坏了学生的学习趣味.学生睁大眼睛看世界,发现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自然之美,而这时教师念一本“学而时习之经”,学习之于他们很可能就是一件无趣的事.过多的重复训练,“少学多练”,未免是拿学生当白痴.在过量的作业以及无休止的复习中,可能看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不放心、不信任.

即使退到应试这个目的而言,让学生多学一些,也要比“死记硬背”“反复训练”有价值——毕竟见多识广,有较强的认知推理判断力;毕竟有了高度,会有居高临下的优势.有过带高三毕业班经历的教师经常谈及:高三其实没什么,高考也就考那点东西,高一高二学好了,高考并不难.长时间地复习有限的学习内容,用重复强化记忆,用难题怪题偏题严防死守,用疲劳战术淡化危机感,都是违反教学规律的,是“反教育”.不但反教育,也反常识:高度紧张地复习一年,不断模拟,从战术而言,“再而衰,三而竭”,侥幸过关,已无余勇可贾.

高中学习三年,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复习”,不仅无法完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任务,而且把错误的学习观念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接受错误的学习观念,这可能才是更大的麻烦.

有这种可能:学生的高中学习,扎扎实实地学三年,尽可能地多学一些东西,多读一些书,最后留出七八周时间让学生准备考试.二十多年前,江苏不少中学规范、正常地安排教学,仅在最后阶段,花点时间复习备考.我所在的南师大附中,学生也只是在考前两个月才拿到“复习资料”.当年高考,也有少数家长不放心,而最后的结果让他们心悦诚服.后来,因“锯短木桶第一块板”的地区和学校得了点便宜,群起效之,现今已经接近桶底了.常听闻家长“”,要挟学校尽早进入“复习”,高二暑假和高三寒假补课复习,如校方不答应,就威胁去“”.——这些经历过错误教育的家长,锻炼成为“虎妈狼爸”,当年他们在高考中无论成功还是失利,都不可能引发他们对“复习”的反思,他们沉迷于白己受教育的经历中不能自拔,变得不可理喻.

西北的面食之所以有几百种,是小麦产区,面为主食,唯恐单调,得变法子,变换形态做法,然无论一双手多灵巧,面,还是面;江南女子,能把窗帘被面改成衣衫裙裤,改来改去,其实往往是因为布料不够.旧时代物资匮乏,也能让人们变得“心灵手巧”,只是这类智慧不能简单地移用到教育上来.我们的“学”,若置于广阔的天地,自然永不枯竭.

少学与多习老生常谈之十三论文参考资料:

实用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论文题目

消费者行为学论文

生物信息学论文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新课程导学期刊

概括总结:这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老生常谈和多习老生常谈方面的少学与多习老生常谈之十三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少学与多习老生常谈之十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