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报纸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与手提串串、杂酱面和小报纸方面论文范文检索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报纸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2-22

《手提串串、杂酱面和小报纸》

本文是报纸有关论文如何写跟串串和报纸和手提方面论文范文检索。

那时,我不知道,这只是市场报纸的雏形,好几年以后,真正的市场化报纸会现,并慢慢成熟起来.

我们三人在大街中间,围着一个小小的蜂窝煤炉坐下来.

炉子有一个提手,可以提起来,带着炉火移动.上面有一只铝制小锅,锅里的汤呈酱红色,漂着海椒皮、花椒粒,还有一点香叶、草果之类的东西.锅里煮着一大把竹签,上面串着兔腰、鸡心、肫肝、土豆、白菜、平菇等食物.

锅里微微沸腾着,散发出麻辣味、酱汤味,还隐隐混着中药香.旁边还仰放着一个锅盖,锅盖上铺满了干辣椒面.

我们不是坐在小餐馆里,而是坐在熙熙攘攘的闹市街头.

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春熙路街头.四周并无餐馆,我们坐在步行街的.

我们正在吃的这玩意儿,就叫“手提串串”.这是早期的、原始的麻辣烫.

卖麻辣烫的基本是妇女,拎着炉子和锅,来到大街上,就可以做生意.

吃麻辣烫的人,主要是逛街的人.从锅里挑选两串,尽量选那种切得大而厚的,然后再放到千辣椒面里,狠狠地翻动几次,裹上厚厚的一层红色,才心满意足地觉得十分划算.口里一边大嚼,一边发出“嘶嘶”声.这声音既可以解辣,也表示过瘾.

他们两位,我才认识十几分钟,我将跟着他们实习.他们热情地请我到街头来吃麻辣烫.

我一个小时之前,才去到这家报社.

报社位于春熙路一个商场的楼上.暑假,我想找个报社实习,就误打误撞地来到了这里.

这个报社很小,只有两间办公室.但是报纸显得好洋气啊,报头是蓝色的,纸张还非常白.那个年代的报纸,都是黑红双色套印,报头基本都是红色的.这家报纸,不仅印刷洋气,而且办公地点多好,就在春熙路.全市最热闹、最时髦的地方.

这份报纸的名字我之前没听说过.但这太正常了.

八十年代,中国所有的报纸都是官办的,单位订阅的主要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等,我们学生爱读的是《中国青年报》、《讽刺与幽默》等等,家庭爱订的是《广播电视报》之类.到九十年代初,忽然涌出了不少“市场类”报纸.

这些报纸,往往是承包了一个报纸刊号,就开始“自办发行”.有的是正式刊号,有的是“内部刊号”,当然,有个别连刊号都没有.

官办的报纸都靠拨款,民办的报纸,就得自己想办法生存.

生存最基本的,当然是赚钱啦.所以,九十年代初的报纸,多数都是“经济类”报纸.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主要任务是经济报道,或者直白地说,是拉广告.

这是我慢慢地意识到的.我到这家报社实习的时候,什么都不懂.

报社老总看了看我的学生证,看了一眼我在杂志上发表过的作品,点点头说: “我们这儿实习没有工资,但如果有效益,提成还是不错的.”

我也跟着点头,我不大明白这其中的意思,但已经十分高兴.

我跟着他走到另一间办公室.老总环顾了一下,这间办公室比老总的那间稍大,但也就三四张办公桌,旁边一列旧沙发,沙发上坐着几个人.老总大声说,谁愿意带实习生?没有人吭声.我的脸刚敢于就是红的,现在更加滚热.

稍停了一下,其中最年轻的两位男青年站起来,说,要不跟我们吧.

正好中午了,他们便带我下楼,在这街头吃手提串串.

一边叫手提串串,他们一边自我介绍.

高个子的叫小龙,瘦的叫刘哥.小龙比我大一岁,刘哥大三岁.看起来,他们好像很懂社会的样子,至少显得比我的同学成熟多了.

他们每天领着我,骑着自行车,一条街一条街地“扫荡”.每看见一个机构或者单位的牌子,便停下车,去问别人: “你们的负责人在吗?你们要做报道吗?”

最开始,他们让我只是给他们看着自行车,他们进去问.后来,觉得我好像行一点儿了,没那么害羞了,就带着我一起进去.

但是,无一例外地碰壁.

那时,成都除了春熙路、盐市口等最热闹的地段,好多小街上,都有一些没什么人光顾的店面,那是一些企业的“闩市部”,好些是九十年代下海经商大潮催生出来的.

刘哥和小龙领着我去过好多这样的门市.

到更大的单位,我们就被门卫挡住了.只有这样的门市,人家愿意和我们说几旬.可能他们也是闲得无聊.

多数会有这样的对话: “怎么做报道?”

刘哥会答: “做多大都可以,看版面吧.一个版6000.半个3000.更小也可以,按面积算.”

“我们现在不需要……前一阵已经做过了.”

谈话到这儿,差不多就结束了.

我们三人站在街头的时候,刘哥皱着眉头说: “看来我们又来晚了.可能这条街都被别人跑过了.”

但他俩好像也并不气馁,仍是一家一家地去问.直晃到中午,我们固定骑车去一家面馆.

那家面馆是小龙的舅舅开的.他家的杂酱面非常好吃.肉臊炒到有点泛出金色、脆香,臊子放得又多,加上辣椒油、花生碎,跟面搅拌在一起,每一口滋味都很丰富.

关键是,在这家面馆,我们不用付钱!

大半个月跑下来,我们的“业务”毫无进展,我有时会生起一点疑惑,也许我们三人每天的工作,只是为了中午的这碗杂酱面?

我们下午时常回报社坐坐.偶尔能看到那些“老记者”回来.他们拉到了企业的广告,赚到一大笔钱,兴奋得意,有时也会请在场的人,下楼吃个手提串串.

在春熙路街头,我和同事们除了吃串串,还一起去派送过报纸.报纸印出来以后,除了给各家企业送去,报纸的“发行”,主要靠派送.

站在街口,我们派出一份份蓝色报头的报纸.那时的逛街的人,对于派送的东西,很乐意接受.一会儿,半条街的人,手上都拿着一份蓝色的报纸.主编非常兴奋,拿了相机,在远处给人群拍照.

这算是早期的春熙路“街拍”吧.

暑假结束,我们三人的合作也自然结束.我不知道,他俩后来有没有一点成绩.但我却因为这个经历,对“新闻”和 “报纸”深深地怀疑起来.那时,我不知道,这只是市场报纸的雏形,好几年以后,真正的市场化报纸会出现,并慢慢成熟起来.

报纸论文参考资料:

报纸杂志订阅

报纸投稿

言而总之,上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串串和报纸和手提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报纸本科毕业论文报纸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