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媒介相关论文范文素材 跟媒介变革对时空观念的重塑和再造一种媒介时空观的历史视角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媒介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2-17

《媒介变革对时空观念的重塑和再造一种媒介时空观的历史视角》

该文是关于媒介类论文范文素材与媒介变革和时空观念和历史视角方面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从时空观念的肇始,到媒介时空概念的出现,再到媒介对时空观念的重塑,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没有脱离过对时空之维的思索与探讨.本文对时空观念流变进行历史追溯,梳理了时空观念与媒介技术变革之间的共振关系,并对移动互联时代的时空建构进行反思,提出时空序列与人类认识序列的平衡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时空观念;技术变革;时间媒介化;空间媒介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研究项目“社交媒体时代的青年文化传播与价值

引导”(17DXWJ01)阶段性成果.

时空是具有神秘色彩的概念.在媒介研究中,时空作为变量频繁出现.人类发展所关切的社会问题无一不镶嵌在时空的隐喻之中.而人类社会发展推动的媒介变革又使得人类在不断重塑与再造着自身的时空观念.

一、时空观念的源流与媒介时空观的出现

(一)时空观念的两大源流

对时空观念的研究与思考有两大不同的学科源流,一种是肇始于人类对宇宙奥妙探索的哲学时空观,另一种则是技术跟进后分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物理时空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认为空间是相对的、有限的,柏拉图则表现出对绝对空间、无限空间的重视.我国古代的哲学家则强调时间与空间在宇宙中的统一,认为“任何事物必须依赖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才能够发展和运动,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变迁密不可分,两者统一于物质的运动之中.”[1]这意味着我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形成.物理学视域下的时空观,由牛顿的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开启.他在著名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系统的区分了“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绝对时空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两个独立的观念,彼此之间没有联系且与运动状态无关.这种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导致了物理学的时空观念与哲学逐渐分离,直至爱因斯坦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提出了相对时空观,才使得时空关系被再次联系起来,并把时间作为第四维度,与三维空间组合在一起,成为四维时空.

(二)媒介时空观念的出现

马克思提出“用时间消灭空间”的观点,用来解释信息传播与物流关系.[2]他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伴随着交往不断扩张的需求,交往工具日趋重要.因为资本按其本质来说,它一方面力求超越一切空间界限;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把商品的空间转移时间缩减到最低.[3]这意味着马克思已经意识到作为传播媒介的交往工具对时空的重要影响与形塑功能.传播学领域从媒介的视角探寻对时空观念的研究,最早来源于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哈罗德·英尼斯.英尼斯的媒介时空观来源于口头传统与文字传统,他在著作《传播的偏向》里通过对从泥板到台式收音机等媒介的考察,评估传播媒介的性质与帝国的权力、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两个最有影响力的概念,即媒介的“时间偏向”与“空间偏向”,认为历史上的一切文明都在试图用不同的方式去控制时间与空间.[4]因此,“传播媒介的性质往往在文明中产生一种偏向,这种偏向或有利于时间观念,或有利于空间观念.”[5]媒介技术每一次变革中导致的时空偏向,最终都将使人们对时间与空间的认知和平衡产生深刻的影响,进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而从时间向空间的偏向,正是西方社会学理论当代转向的表征之一.马歇尔·麦克卢汉著名的“媒介即讯息”与“地球村”的论断,强调了电子媒介作为人类的交往工具在不断突破时空局限的过程中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他认为电子媒介的出现与发展不仅改变了传播的技术载体与人类信息接收的方式,而且对人类的时空感知产生影响,使人们更加相互依赖.[6]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为当下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提供了极具前瞻性与阐释力的理论框架,他有关媒介概念丰富性也惊人的预言了“万物皆媒”的网络社会.

二、媒介技术变革与时空观念之维的共振

人类对时空本质的探究与追问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与媒介构造的变革不无关系.可以说,从口语传播到电子传播,媒介在人类文明的进化、历史进程的演变、时空观念的形塑交织中,都在悄然无声地扮演着记录者与见证人的角色.一方面,媒介技术与时空观念表征着社会形态;另一方面,媒介变革与时空之维的共振带来时空的媒介化存在.

(一)媒介技术与时空观念的变革表征社会形态

口语与文字作为最原始的传播媒介,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时间与地缘血亲建构的地理空间中表征着农耕文明的社会形态.这是一种典型的倚重时间观念的传统社会.印刷术的普及与电子媒介的崛起表征着工业文明的迈进与发展.工业社会成为现代社会的本质,机器大生产成为现代社会的表征.以钟表为媒介载体,以钟表刻度为度量单位的机械时间的出现区别着工业社会与农耕社会的时间观念.机械时间的出现使得人类社会成为高度秩序化与规范性的存在.对时间观念的倚重带来了对历史感的强调、对传统与权威的敬畏.电子技术的发达与普及使得广播电视媒介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深刻变革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建构着大众的媒介时间,使得自然时间与电子媒介时间相互交织.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媒介革命是信息社会的媒介表征.媒介时间这种虚拟空间中的时间,与现实时间共同存在并建构着人类的生活.媒介消费文化的繁荣发展,使得文化开始逐步脱离现代社会中对历史的强调,变成一种平面化的空间存在.后现代社会中时间与空间、绝对与相对、真实与虚拟相互依存、交织延续,逐渐形成了卡斯特所说的“流动的空间”与“无时间之时间”的时空观念.

(二)时间的媒介化

时间变量在媒介技术发展史与媒介学研究中时常涌现,而“媒介时间”概念的提出则与电子工业文明发展不可分割.工业社会后期,电子媒介的崛起变革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媒介时间的概念就此出现.“媒介时间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电子媒介技术的进步,也是电子媒介内容的体现方式.人类新的时间观念正是电子媒介技术和媒介内容共同作用的结果.”[7]在以广播、电视为媒介形态的电子文明时代,电子媒介通过节目(表)时间规约、媒介使用时间规约、媒介事件进程时间规约等方式建构媒介时间,形成了时间的媒介化表征.可以说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变革都在建构着一种时间立场.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在逐渐渗透进人们生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规制人们的生活作息,使得工业社会的时间表征由单纯的钟表计量逐渐成为了电子媒介参照与钟表计量并存.网络社会中的时间观念则由自然时间、机械时间与媒介时间并存交织.同时,万物互联的网络媒介属性也使得“共享时间”得以出现.

(三)空间的媒介化

作为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无论在古典、现代还是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中,空间的“终极价值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社会关系”.[8]当空间表征着社会关系之时,它便具有了媒介属性,这就是空间的媒介化特征.按照时间序列与文明进程将时间划分为农耕文明的自然时间、工业文明的机械时间与信息社会中越发凸显的媒介时间.同样的,依照时间序列与文明进程的逻辑,空间将分为生物空间、社会空间与文化空间.农耕文明以人的身体属性建构空间意识,以人的身体感知作为空间能力;工业文明以人的社会关系建构空间意识,以族群关系取代生物空间关系.信息化、网络化的深入发展使得人类进入了后工业时代,网络空间已然成为大卫·哈维所说的“时-空压缩”的全球性空间.“网络空间真实与虚拟交织、延伸与压缩并存的特征,意味着建基于其上的网络社会具有不同于工业社会的特性.”[9]网络社会建构着文化空间,是“建立在人类语言、表象活动、秩序观念之上的符号空间”,[10]具有精神共同体的社会属性.

三、网络媒介对时空观的形塑与反思

作为一种高速发展的媒介形态,互联网在不断建构人类生活场景的同时也在重塑着人类的时空观.网络媒介以一种全新的后现代技术范式——网络技术范式和后现代社会逻辑——网络化逻辑形塑着全新的社会形态,即网络社会.网络社会在时空上具有跨地域和即时性特点.当空间可以成为流动性的、地域空间可以发生位移,那么时间只是一个相对存在的概念,甚至可以消失.

移动互联时代的信息传播让媒介时空在同步性与异步性中交互作用.漂浮的、游离的、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消解了社会发展中的历史感、纵深感、深度感,信息传播凭借现代化的媒介手段营造着信息海量庞大的媒介景观.然而,媒介信息的实时同步传播在表征技术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个体的空虚、焦虑与迷茫.海量的信息泛滥成灾,使得人们无从分辨.算法的滥用也会带来信息茧房效应,造成因为“信息偏食”而导致的“营养不良”.网络媒介带来的时空异步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凸显.移动互联技术将人们的生活时间与工作时间交融,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混合,正如有学者所言,“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后现代社会通过媒介系统,正在把社会的、历史的深度时间,转变为群体的、平面的共同时间,另一方面又在某种程度上,肢解着这表层的共同时间,使社会文化的时间系统,成为混合的、碎片式的存在.”[11]

多维时空关系导致的碎片化、拼贴化、无逻辑、无序性是网络技术建构下时空观念的阿喀琉斯之踵.然而这并不符合作为主体的人的认知规律,反而造成了习得障碍与认知偏见.从人类的社会实践层面来看,时空观念的肇始与规约都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社会的生产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依靠社会实践的同时,更需要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知.人类的认知过程存在速度快慢之差异,而速度则属于时间范畴.作为社会实践的途径之一,一旦媒介实践的时间超脱了机械时间,成为建立在一种无序性、无逻辑性的时间拼贴中的媒介实践,它将打乱人类意识活动的认知序列,造成人的认知失衡与逻辑紊乱.因此,新技术条件下的信息传播,应处理好时空序列与人类信息接受之间的平衡关系,这为新技术条件下的社会治理提供新思路.

注释:

[1]何镇飚,王润.新媒体时空观与社会变化:时空思想史的视角[J].国际新闻界,2014(05).

[2]陈力丹,王晶.马克思“用时间消灭空间”的思想[J].新闻前哨,2011(05).

[3]刘建明,王秦玄编.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

[4]林文刚编.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51.

[5]哈罗德·英尼斯.传播的偏向[M]. 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3.

[6]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

[7]邵培仁,黄庆.媒介时间论——针对媒介时间观念的研究[J].当代传播,2009(03).

[8]李彬,关琮严.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论媒介进化及其研究的空间转向[J].国际新闻界,2012(05).

[9]黄少华.网络社会学的基本议题[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21.

[10]冯雷.理解空间——现代空间观念的批判与重构[M].北京:编译出版社,2008:135.

[11]隋岩.媒介文化与传播[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5:111.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2017级博士生,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

责编:姚少宝

媒介论文参考资料:

媒介经营和管理论文

点评:本文论述了关于媒介变革和时空观念和历史视角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媒介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媒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