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生态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和生态辽宁建设中公众参和意识与其转化分析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生态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4-10

《生态辽宁建设中公众参和意识与其转化分析》

本文是生态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和公众参与意识和转化分析和生态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摘 要] 基于对辽宁阜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意识状况的调查,发现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但在参与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中存在着参与机会不多,参与渠道有限、参与效果不佳等问题.在生态辽宁建设中,应为公众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并且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完善参与信息反馈机制,使公众参与意识转化为有效的实际行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的真正有效参与.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意识;转化

[中图分类号] D61;X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053(2018)05—0086—06

在建设生态辽宁的进程中,公众的参与意识及其转化程度直接决定着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以及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决定参与效果.因而,增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的首要举措就是提升公众参与意识并破除参与意识转化为参与行动的各种障碍,使公众的参与权得以顺利实现.为了解辽宁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意识及其转化情况,我们对阜新市150余名公众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24份,并对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对市内三个区的六个街道进行了个别访谈.本文基于对辽宁阜新地区的调查和访谈结果,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意识及其转化情况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意识的现状

为了了解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意识的现状,我们设计了三个问题:“你愿意参加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吗?”“涉及生态环境项目进驻,邀请您参加项目论证或听证,您愿意参加吗?”“如果有污染企业进驻,您是否会向有关部门反映污染状况吗?”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参与调查的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

在回收的124份问卷中,当问到“你愿意参加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吗?”回答非常愿意的占24.2%,回答愿意的占71.8%,只有4%的公众不愿意参加环保活动(见表2-1).这说明,从较为概括的意义上而言,绝大多数公众从主观上具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

当被问及涉及生态环境项目进驻,邀请您参加项目论证或听证,您是否愿意时,只有8.1%的公众表示不愿意(见表2-2).当问及有污染企业进驻,您是否会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时,只有6.5%的公众表示不会(见表2-3).这说明在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环保问题时,公众的参与意识较为强烈.

在个别访谈中,我们发现,经过多年对建设生态中国的宣传和教育,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普遍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尤其是身边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意识转化情况及其所存在的问题

为了了解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意识转化情况,我们设计了四个问题:“您经常参加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吗?”“ 您曾经通过哪种方式参加过有关涉及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立项、实施及评价等活动?”“您参加过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民间组织或志愿者吗?”“我的参与是否有用?”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会发现:虽然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高的参与意识,但把这种意识转化为实际参与行动却并不理想,存在较多问题.

(一)公众参与意识转化为实际参与行动的机会不多

当问到“你经常参加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吗?”回答经常参加的占21%,回答偶尔参加的占62.1%,没有参加过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的占16.9%.(见表2-4)这说明公众经常性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会并不多,只是偶尔有机会,且并没有100%的参与进来.

在个别访谈中,当问及“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高不高”时,我们还了解到:公众虽然有较高的参与意识,但这种意识并不能经常转化为参与行动.即使转化为参与行动也是被动参与,至少在态度上并非积极主动.只有在所涉生态建设项目涉及自己直接切身利益时,公众才会主动参与.这说明,公众在参与生态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搭便车心理,公众参与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主动性需要提高.

(二)公众参与意识转化为实际参与行动的渠道有限

对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通过座谈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比例为26.6%;通过听证会参与的比例为31.5%;参加过专家论证会的为27.4%;通过问卷调查参与的比例为31.5%,各种渠道都没参与过的为30.6%.在参与一些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或环境保护的民间组织或志愿者组织方面,一直参加相关组织的公众仅占12.9%(以上比例分别见表2-5、2-6、2-7、2-8、2-9、2-10.)

数据表明,公众虽然具有较高的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但供公众参与的渠道却很有限,每种参与渠道都没有超过50%的公众参与.在个别访谈中也发现了类似问题.当有合适的参与渠道时,公众是愿意参与的,且这种参与意愿很强.虽然多数参与渠道不能保证所有具有参与意愿的公众都能进入,但有限的参与渠道还是限制了公众参与意识转化为实际的参与行动.

(三)公众参与意识转化为实际参与行动的效果不佳

根据上述调查数据可知,部分公众通过一定方式参与了生态文明建设,如参加听证会、参与问卷调查、参加专家论证会以及座谈会等.但是实际参与的效果并不理想.当问及“我的参与是否有用”时,得到的是100%的否定回答,即参与无用(见表2-11).

在个别访谈中,公众对实际参与效果不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一是因为每种参与渠道都只能有部分公众能够参与,并且能不能实际参与并不取决于参与意识的强烈与否以及参与能力的高低;其二是公众参与后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影响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公众虽然参与了生态建设,但其所表达的意见是否得到重视及采纳如果没有及时和有效的反馈,公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在以后的参与过程中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如果通过这些被寄予厚望的渠道进行参与却效果不佳,那么公众高涨的参与意识就有可能转化为其他的参与行动,这在过去一些涉及PX项目、氧化铝项目的建设中已经有所体现.由此可见,公众参与的实际效果是公众参与意识转化为实际参与行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公众参与意识转化为实际参与行动的相关分析

为进一步确证以上结论,本文采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因为该分析对数据条件的要求没有皮尔逊相关系数严格,只要两个变量的观测值是成对的等级评定资料,或者是由连续变量观测资料转化得到的等级资料,不论两个变量的总体分布形态、样本容量的大小如何,都可以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来进行研究.对可能相关的5个结构分布进行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见下表2-12.

由表2-12可以看出,愿意参加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与经常参加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说明相关部门组织的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活动并不多,或者公众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公民参加环保活动的意愿与进驻环保性项目的参与呈显著相关,可以说明当有环保性项目进驻时,是需要征求公众意见的,无论是听证会,专家论证会还是座谈会;污染企业进驻是否会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愿意参加环保活动相关不显著,说明公众将其看作两个问题,当有污染企业进驻时,公众很大程度上会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公众愿意参加环保活动,但却与环保相关的民间组织或志愿者呈不显著相关,说明相应的民间组织或有关部门组织的志愿者的数量并不多.通过这种相关性分析可以确证公众参与意识转化为实际参与行动中存在着机会不多、渠道有限、效果不佳等问题.

三、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意识转化问题的措施

(一)创造更多机会使公众参与意识转化为实际参与行动

公众参与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既需要增强公众参与的主动性,也需要创造更多的转化机会.公众参与主动性的提高,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最主要的是要形成积极参与的示范效应,这就需要为公众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等法律和规章规定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具体权利和程序规则,为公众参与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提供了基本依据.但是,这些规定将公众参与仅局限于环境保护领域,并未涵盖所有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即使在这一领域,这些规定要落到实处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根据这些规定的要求,公众参与必须在行政部门的主导下有序进行,特定的公众要实现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行政部门是否提供机会.因此,相关主管部门只有为更多公众提供参与的机会,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所有决定性环节保证公众的充分和有效参与,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使公众参与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二)拓宽公众参与意识转化为实际参与行动的渠道

参与渠道是公众参与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重要媒介.公众虽然具有参与意识,但缺乏有效的参与渠道,或者既有的参与渠道不能提供应有的便利,都会影响到参与意识的转化.从上文中的调查中发现,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有限,甚至有部分人并没有通过任何渠道参与过.因此,有关主管部门应拓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不仅要通过环保志愿者协会等民间志愿组织让公众参与进来,当遇到涉及生态环保的项目引进时,及时召开各方面的听证会、座谈会,让公众广泛参与进来,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很多地方涉及环保的项目就是因为缺乏有效渠道与公众进行充分沟通,从而使项目夭折.另外,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大数据技术拓宽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渠道,使具有参与意识的公众能够较为便利和充分地参与,增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三)通过完善参与信息反馈机制提升公众参与意识转化的效果

及时充分的信息反馈是对公众参与意识的尊重,是后续或新一轮参与意识转化的关键.如果缺乏有效的反馈,那就会使公众认为自己即使参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活动也是无用的或无效的.因为他并不知道自己参与是否有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是否得到采纳,在多大程度上自己的意见是起作用的.因此,促进生态建设中的公众参与意识转化,完善有关的参与信息反馈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参与后的信息反馈要与参与前和参与过程中的信息公开结合起来,使事前、事中有公开,事后有反馈,从而保证公众知情权的充分实现.公众只有获取了充分的信息,其参与行为得到了充分尊重,才能增强其参与的信心,实现有效参与.这样才能使公众参与意识转化为有效的实际行动,进而保障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较强的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 毛江晖,张明霞.公众参与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研究[J].青海环境,2017,(4).

2 王越,费艳颖.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意识培育路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

3 陈润羊,花明,张贵祥.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J].江西社会科学,2017,(3).

4 吴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法律保障[J].法商研究,2018,(2).

[责任编辑:李丹]

生态论文参考资料: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环境的保护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生态旅游论文

生态经济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

此文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公众参与意识和转化分析和生态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生态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生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