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大学生素质方面有关论文范例 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缺位和构建类论文怎么撰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大学生素质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2-0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缺位和构建》

本文是大学生素质论文范例和中华和传统文化和缺位类论文范例。

胡志明1,孙哲2,秦世琼3

(1.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湘潭市教育局,湖南 湘潭 411104;

3.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 经济学部,湖南 湘潭 411201)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缺位主要表现在缺乏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系统性的培育机制、多元化的输送方式三个方面.究其原因,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以及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应搭建立体的文化教育平台,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推动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素养体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7)04-0117-04

在21世纪的今天,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往往取决于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因此,提高全民素质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全球化时代,大学生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这给高校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摆在高校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关系辩证

素质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国民素质明显提高,但仍跟不上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步伐.就国民素质整体状况而言,科学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不高,与国民经济发展现状极不匹配.就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现状堪忧,甚至有些大学生丧失理想,迷失信仰,惟利是图,贪图享乐,从而导致风气不正,人际关系紧张.因此,大学生素质教育亟待加强.

早在1985年5月27日,《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自此,素质教育就成了全民关注的焦点.然而,三十多年过去后,人们依旧把素质教育看成是“应试”教育的对立物,并试图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具体环节进行改革,从一开始就背离了素质教育改革初衷.由于改革成效不显著,教育工作者试图从西方现代教育中寻找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出路,甚至把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照搬过来,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准则.这种看似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尚待检验,但归根结底,任何国际化都要以民族化为前提.因为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中国公民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世界公民;同理,素质教育只有立足于本国国情才能更好地面向世界.否则终将水土不服,食而不化,无法取得长足进展.

正基于此,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明确提出,在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阐释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勉励青年学生努力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指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明中产生、发展并流传下来的传统思想、道德、智慧的结晶,凝聚了各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它涵盖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务实精神,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等,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和心理品质.它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融汇了每一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凝结着每一时代人们的思想与智慧,包含着每一时代人们的求变与创新,因此,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强大的自我更新精神,从而使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生生不息,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傲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内驱力.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缺位与归因分析

2.1缺位的表现

一是缺乏前瞻性的教育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成果丰硕,但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不无关系,中小学阶段所接触的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少得可怜,仅仅停留在背诵几首古诗词,或者学习几个寓言、神话故事阶段,与数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比不过是沧海一粟.尽管有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但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大学阶段也不容乐观,尽管在课程中开设了少量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勉强有些联系的选修课和通识教育课程,但很多学生认为这些课程远不及专业课重要,修读这些课程仅仅为混学分.由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授课教师讲课积极性大打折扣,其教学过程也是草草应对.高校管理部门把培养专业人才视为教育关键,对在大学生中是否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态度模糊,从而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迟迟未能开展.

二是缺乏系统性的培育机制.就目前高校课程体系而言,专业课与思政课的课程体系相对稳定,而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尚未形成完整体系,课程内容没有针对性,有的高校甚至把学时少得可怜的大学语文课程都取消.大部分传统文化教材一般是对历史事实或理论的简单罗列,教学内容千篇一律,更谈不上自成体系.学生往往由于专业课负担较重,也懒得在通识教育课程上花费太多精力.尽管有部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兴趣,但由于现有课程内容缺乏创新,与时展脱节,不能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也不能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助力.高校大部分教师过度看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轻视素质教育,把大学生个人素养的培育完全推给思政课教师或大学语文老师.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未能很好地承担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由于其自身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系统深入,自然难以做出表率,更谈不上成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三是缺乏多元化的输送方式.高校将传统文化素养教学简单地看作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灌输,仅局限于课堂讲解与学习资料的发放,学生对该门课程无法形成立体、鲜活、全面的认知,更不用说把课堂知识转化为自身素养.各高校培养方案中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设置太少,学生只能通过少量的公共选修课和思政课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高低往往与大学生所接受的相关课程的多少、优劣成正比,正由于课程设置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选课需求,从而导致对学生很难通过有效渠道获取知识.

2.2归因分析

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就学校层面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内容,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其价值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被边缘化.就社会层面而言,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网络媒介以及文化产品等,而部分创作者对此未能用严肃的态度认真对待,只着眼于眼前利益和经济效益,更有甚者歪曲历史事实,误导青年读者.就家庭层面而言,家长在孩子身上承载了过多的期许与厚望,更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对子女的人文素养培育不置可否.

二是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21世纪是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世纪,伴随着社会转型,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西方文化的兴起,对我国素质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西方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文化选择提供了新的内容、标准与范式.其次,西方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文化生活异常丰富,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从而导致大学生文化选择上的混乱以及行动上的迷茫.第三,中西文化交流,有助于大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但西方国家在文化输出的同时,也对输入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与社会文化重塑[2],这种文化上的蚕食对当代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对策思考

3.1搭建立体的文化教育平台

一是重视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再三强调,要努力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首先,改进思政课教学内容.思政课既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应适当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增强思政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构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高校在制订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适量增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程,以选修课或者必修课的形式计算学分,列入培养方案,为大学生系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课程资源.如针对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等必修课.结合各学科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如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中华诗词、传统书法绘画、古代科技、古代建筑、传统服饰等,使大学生能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修.通过以上课程的开设,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传统文化精神,进而培育民族情感.第三,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优质师资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高低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实效性,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深入挖掘和阐释,才能更好地吸引和感染学生,使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学校可以通过让教师参加学术讲座、学术会议、承担相关课题研究等方式,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知识水平,并以此为契机,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水平、高素养的全面发展的师资队伍.

二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高校学工处与团委要加大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扶持力度,成为第二课堂强有力的组织者、承担者和实践者,努力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活动提供经费保障与制度支持.加大投入,高质量、高标准配置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设施,提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资源.主动搭建起学校与社会民间传统文化机构之间的交流平台.其次,加强校园文化社团建设.成立相应的传统文化协会或社团组织,如毛笔字书法协会、中国古代器乐协会、中国戏曲爱好者协会等,加大宣传力度,鼓励传统文化爱好者加入社团.第三,积极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传统文化艺术节、中华诗词朗诵会、文学经典读书交流会等.

三是建设传统文化教育网络平台.首先,在校园网、微博、公众号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栏,丰富并优化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可以设置国学经典原解、中国文化大讲堂、古代百科知识、历史故事、博客推荐、经典影视、讨论专区等栏目,共享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其次,开设“网上课堂”,配合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需求,将学生参与度作为成绩考核的重要指标.第三,建立一支传统文化理论深厚、网络技术精通的网络维护队伍,引导大学生利用健康有益的信息,及时纠正学生过于偏激、低俗恶劣的观点言论.

3.2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首先,相关部门要积极弘扬.应号召全民多阅读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多方面培养传统文化业余爱好,使传统文化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得以传承与发展.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历史知识普及工作,必须有意识地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与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

其次,传播媒介要主动参与.文化从业者与新闻媒体应携手共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造势,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要承担起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严肃对待与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出优质作品与节目,将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传播给人民大众.如电视台举办的《百家讲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就是一个向大学生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绝佳窗口.

第三,高校学生要自觉学习.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独立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得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进而形成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时刻以高尚品德指导自己的言行,真正唤醒大学生民族文化的“自觉性”,使其能够主动而不是被动、有目的而不是盲目、积极而不是消极地去学习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1).

[2] 刘德龙,刘若斌.西方强势文化的深刻影响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J].东岳论丛,2009(3):146-150.

[3]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责任校对龙四清)

大学生素质论文参考资料: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大学生毕业论文格式

大学生投稿

大学生小论文范文

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

大学生职业和就业指导论文

归纳上文,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中华和传统文化和缺位方面的大学生素质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大学生素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