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文化价值有关本科论文范文 跟柴烧陶艺的传统文化价值类本科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文化价值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09

《柴烧陶艺的传统文化价值》

该文是文化价值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跟陶艺和柴烧陶艺和传统文化方面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柴烧,既柴窑烧制,是指将坯体直接放到柴窑中用薪柴烧制而成的陶瓷作品,具有手工成型、落灰成釉等特点.为区别于传统柴烧的制瓷手法,我认为现代柴烧陶艺应称为“柴烧陶艺”或“新柴烧”.在中国古代,柴烧是制作陶瓷的唯一路径,如果从广义上讲,在气窑、电窑发明使用之前,所有的陶瓷作品都可以称为柴烧,这显然是不妥的.柴烧陶艺,传承自中国传统的制瓷历史,兴起于日本、台湾,上世纪十年代以来在中国大陆也得到较快的发展.之所以能够不断得以传承创新,核心在于其内敛大气、朴拙无华的艺术气质.这种艺术气质不同于其他的陶瓷艺术作品,它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具体而言,就是与中国传统儒释道审美的完美契合.

一、儒家审美与柴烧陶艺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提出,儒家思想是中国礼仪文化的根源,对中国社会的组织形式及中国人的生活模式都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儒家思想早已根植于中国人的思想之中,并影响着方方面面的行动,也包括柴烧陶艺的创作.柴烧陶艺蕴涵儒家思想,是一种思想自觉,并非刻意而为之,这种艺术自觉尤为珍贵.

儒家审美是基于固定价值观之下的审美,更侧重于体现道德之美、礼教之美.有人认为,“儒家美学是在部分肯定人的主体情感的前提下,将个体情感更多地赋予社会性的意义和使命感.”这种审美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强调符合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二是强调这种规律要与当下的伦理道德相符合.儒家审美体现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到整个社会的规矩意识,小到一杯一盏的设计,无不体现着道德、礼教的意味.比如,在中国传统的家具设计上,儒家审美也是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传统家具造型多为四方形,方方正正,摆设也讲究对称,营造成庄严肃穆的感觉.这与儒家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相符合.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伦理社会中,万事万物都要遵循一定的礼教规律,艺术审美也概莫能外.又比如中国园林设计,在元素搭配上,基本上都有梅、兰、竹、菊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植物;在园林设计上,着重体现“兴、观、群、怨”四个字,强调景观与人的情感紧密连接,进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景观布置上,通常采用山水象征的手法,处处体现传统伦理道德;在实用价值上,“不仅要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功能,还要满足人们全方面的享受需求”,通过精心安排的表象,进而达到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统一.由此可见,儒家审美就是把审美的标准蕴藏在道德与礼教的观念之中.符合当下社会的道德与礼教,才是一样艺术作品被社会所接纳的前提.

在柴烧陶艺中,儒家审美思想得到了充足和完美的体现.首先,从器型设计上看,与儒家审美不约而同,“方”与“圆”成为必不可少的设计元素,体现了礼教之美.其次,从内涵上看,柴烧陶艺也相应地展现出了“君子”的气质.柴烧陶艺蕴含着内敛、不张扬的精神气质,色泽低调,近乎接近泥土,让人感觉自然平和;造型古朴大方,整体感觉有礼有节,颇有君子的谦谦之风.

二、道家审美与柴烧陶艺

某种意义上,道家审美更能代表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趣,有学者认为,“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我曾经在《柴烧陶艺的艺术价值研究》一文中提到,道家审美最核心的思想在于“无为”.更多观点认为,能够代表道家审美思想的是“自然”.“无为”与“自然”有共通之处,想要表达的都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但是有的人对于“自然”二字的理解,却偏离了老庄之学的本意,简单认为“自然”就是自然界,“道法自然”就是向自然界学习.相比这种观点,我更赞同把“自然”理解为“本然”,指的是“自然而然、自在自为的状态,即事物本身存在和变化的规律的体现”.这就是庄子所说的,“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这种“自然”突破了儒家的礼教,表现为自然无为的审美取向,意在言外的审美旨趣,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

在艺术方面,我以道家对色彩的追求为例,就可以管中窥豹.道家对颜色的追求也是极简的,太极图只有黑白两个颜色,老子崇尚黑色,庄子崇尚白色,二者结合而成道家的主要色调.这种极简的色彩追求,不拘泥于五色五常的“礼”之色,也不满足“以色貌色”的写实之色,而是超越事物形象之上的提炼与概括.道家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极简就是万物的起源,可以演变出万事万物.在思想方面,道家对与极简的追求还体现出了知白守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智慧.老子云:“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种不求复杂奢华只求回归自然的审美思想,恰恰符合了中国人的心态和追求.有学者对这种审美思想进行了更精炼的总结,就是三个字——游于虚.游,即心游,如同“庄生晓梦迷蝴蝶”一样的心灵游弋,体现精神的自由和审美的愉悦;虚,即实中之虚,就像哲人眼中的林中空隙,没有这空隙,即使有阳光也照不亮万物.

道家审美在柴烧陶艺上的体现最为淋漓尽致.第一,无为思想.柴烧陶艺的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无为而治”.“无为”体现在对烧制过程的难以把控,任由坯体在柴窑中自由发展,与窑火发生自由窑变.这是土与火在窑中按照自然规律自由对话,形成不可预期的艺术效果,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第二,见素抱朴.通常只说柴烧陶艺的造型、色泽朴拙无华,这就是对“见素抱朴”一词的最直观理解.细细品味,柴烧陶艺的“素”除了朴素之外,还包含着素雅的气质,而它的“朴”也蕴含这朴素、朴拙、朴实的精神.第三,游于虚.作品器型的厚重感承载了“实”,器身的多变承载了“虚”,实与虚完美结合,把欣赏着带进了道家审美的意境之中.

三、佛教审美与柴烧陶艺

佛教在中国具有大量的信仰者,对中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后,随即与中国文化交融并汇,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形式.南北朝时期,佛教高度发达,寺庙建筑、佛像雕塑等遍地开花,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足以说明当时的盛况.此后,虽然经历朝代更迭,却仍长盛不衰.与此同时,佛教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寺庙建筑设计、佛像人物塑造、僧侣衣着等等,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门艺术.有学者认为,佛教进入鼎盛时期以后,带动的不仅仅是人们思想上的转变,更为主要的,是它已经完全从单一的佛学演变成为了复杂多元化的佛学艺术.

关于佛教艺术的核心思想,多数人理解为“禅”字,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想理念.唐宋以来的文人将禅、诗并论,现代有些学者也认为艺术创作类似于佛教的礼佛,重点在于领悟、参禅.“佛教借佛、法、僧三宝使人进入佛的世界,用自性完满的境界来看世界,在艺术化的过程中完成一种意义的实现”,这就是艺术品与禅的思想互通的渠道.基于这种思想,艺术家们试图通过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引导人们放下分别、妄想、执着,觉而不迷,净而不染,正而不邪.以佛教造像艺术为例,佛教艺术把人自身作为最重要的审美对象,以人为蓝本进行佛像艺术创作,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就是以武则天为原型的,麦积山石窟的“童女”造像就是那个时期甘肃地区对于少女的理想形象.可见,“造像的审美取向既要满足时人精神寄托的同时也要满足人们对于世俗生活的追求.”

概括地看,佛教艺术就是通过俗世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佛教的思想追求.首先,要以俗世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载体;

其次,要通过这个载体表现佛教的精神追求.柴烧陶艺恰恰符合了这两个要件.首先,柴烧陶艺取材于尘土.尘土是俗世中最不起眼的元素,符合佛教“无我”“众生平等”的要义.其次,柴烧陶艺可以化土为宝.这又恰恰展现了佛教“涅槃”“轮回”等思想.再次,柴烧陶艺具有俗世的元素,也具有无我的追求.俗世的价值在于外在的形象,主要的柴烧陶艺器型设计都会与时代需求相吻合,满足人民群众的最基本使用需求.无我的精神追求体现为柴烧陶艺的制作过程和釉面艺术呈现.此外,当柴烧茶器遇到传统茶道,两种传统艺术完美结合,禅的感觉便跃然其间.

四、柴烧陶艺应然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几千年的制瓷历史长河中,柴烧曾经作为一门生产技艺长期存在.但是,随着上釉瓷器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上中国并没有把柴烧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在电窑、气窑出现并广泛使用之后,柴烧甚至连制瓷技艺的地位都不保,成为教学内容或者老匠人口口相传的回忆.反观国外,柴烧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在日本、美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之后传入我国的台湾地区,上世纪十年代后重新传入中国大陆,被部分陶瓷艺术家接受并得以发展.

柴窑陶艺的传承发展,也是儒释道审美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主要陶瓷产区艺术家的自觉担当和不懈努力.本文仅以福建德化为例进行探讨.福建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制瓷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工艺瓷特别是白瓷艺术作品闻名遐迩,早在宋元时期就远销欧洲.近年来,柴烧陶艺日渐被德化的陶瓷艺术家们所接受,并得到充分的发展.2014年,德化成立柴烧陶艺协会,开启了柴烧陶艺传承、保护、创作的历程.从目前发展形势来看,德化柴烧陶艺创作总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每个不同的窑都能烧制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柴烧作品,并在陶瓷相关竞赛、展览上屡获大奖,受到市场青睐.但是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主要是对柴烧陶艺的文化价值挖掘不够,重工艺轻内涵,作品的思想性稍显不足.在实地调研中,德化柴烧陶艺协会大部分陶艺家都提出要深挖柴烧陶艺的艺术内涵,提升其艺术品位和艺术价值.

在对儒释道审美的研究以及对德化柴烧现状的充分了解基础上,我认为柴烧陶艺应该在德化陶瓷的基础上有更深的发展.第一,柴烧技艺要进一步提升.要主动向日本、台湾取经,充分吸收他们在柴烧陶艺方面的优势特色,与德化独有的传统制瓷工艺进行结合,开发出独具德化特色的柴烧陶艺制作工艺.第二,柴烧陶艺的艺术内涵要进一步挖掘.柴烧陶艺家要更加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道家、佛教的审美文化,对于其中的精义要有深入的理解、掌握、体现.第三,柴烧陶艺的独创性要进一步增强.陶艺家对柴烧陶艺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有充分的认识,齐心协力打造一个向上向好的艺术创作氛围.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防止抄袭,打击侵权,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第四,柴烧陶艺要进一步拓宽视野.儒家、道家、佛教审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具有取之不竭的艺术资源,必须通过沟通交流、研讨切磋,推动其繁荣发展.

文化价值论文参考资料: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价值工程期刊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本文结论,本文是关于对写作陶艺和柴烧陶艺和传统文化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文化价值本科毕业论文文化价值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