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有关干部论文范文素材 与领导干部必须摒弃的悖论观念与其纠正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干部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2-20

《领导干部必须摒弃的悖论观念与其纠正》

本文是有关干部学士学位论文范文与悖论观念和领导干部和摒弃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在一些领导干部的头脑中,存在一些看起来似乎有道理、实际上却又不正确的悖论性观念.这些观念表面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往往容易迷惑人、误导人,让人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这种思维去思考问题、指导实践,其结果必然是“错误的观念指导错误的实践”.从事领导工作,必须树立和培养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方法论,必须始终牢记宗旨、坚持真理、端正态度、务实工作,不剑走偏锋、不消极懈怠、不徇私枉法,才能赢得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支持.

关键词:领导干部;悖论;权力观;政绩观;方法论

所谓悖论,就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且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在一些领导干部的头脑中,也存在一些看起来似乎有道理、实际上却又不正确的观念.正因为其表面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往往容易迷惑人、误导人,让人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这种思维去思考问题、指导实践,其结果必然是“错误的观念指导错误的实践”.从事领导工作,千万不能痴迷于所谓的“官场术”,企图寻找的不二法门,而必须始终牢记宗旨、坚持真理、端正态度、务实工作,不剑走偏锋、不消极懈怠、不徇私枉法,才能赢得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支持.以下这些悖论,需要广大领导干部提高警惕,正确认识,以免受此影响,走上歪路、邪路、不归路.

一、权力观

(1)遇事先找关系

半个多世纪前,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就说过: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复杂庞大的关系网.每个人都是这网中的一员,都在想尽可能与网中的其他人搭上关系,因此遇事找关系、讲个熟门熟道似乎是人们生活的常态.遇事先找关系,背后其实是权力的无界和滥用,是对规则的漠视甚至无视,典型的特征就是讲人情看关系,重人情轻规则,而不是想着去遵守规则.这种风气和观念在不少领导干部身上也存在.如果领导干部不走正常渠道办事、不依法依规履职,遇事先找关系,也会成为被别人找的“关系”,就会促成畸形的人情文化,坚持原则者往往被视为“不近人情”,依规处事者常吃不打招呼的“亏”,于是人情熟络者大行其道,遵规守纪者寸步难行,形成“逆淘汰”效应,滋生“腐败亚文化”,最终导致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双重恶化.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到守官德、党员讲党性、办事有原则,不为世俗欲念所掌控,不被个人利益所俘虏,不被各种关系所绑架.遇事要先找法,不要先找关系.政策法规是不可逾越的“高压线”,任何单位和个人只有按照政策法规办事的义务,没有高于政策法规之上的权力.自觉学习掌握基本的法规制度和应知应会的政策理论,准确理解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运用法治思维和政策依据想问题、办事情,决不能一门心思“走后门”,搞人情消费和权力买卖.要立明规矩,破潜规则.潜规则是腐蚀党员干部、败坏党的风气的沉疴毒瘤.要抓住建章立制,立“明规矩”、破“潜规则”.要将“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工作始终;要发现问题立查立办、严惩不贷,彻底打消玩“潜规则”者的侥幸心理;积极完善相关制度,推进党务政务公开,让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要树公平理念,弃特权恩想.特权是特权者的通行证,却是伤害党群、干群关系的“刀锋”.遇事之所以老想去找关系就是因为特权的存在.要始终让权力在纪律、法律、制度和监督之下运行.摆正人民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位置,处理好正人与律己的关系,公平公正公开、公道正派,营造平等、公正的社会文化,形成人人相信法律、人人享有公平的良好氛围.

(2)大树底下好乘凉

大树底下好乘凉,原意是指在大树之下可以享受阴凉,通常用来比喻有所依托,事情就好办,和“朝中有人好做官”讲的是一个意思.正因为如此,一些领导干部挖空心思“抱大树…‘攀高枝”,在他们眼中,“大树”就是某个人或团体及其背后的权力;“乘”的就是得到或交换到的快速升迁或其他利益.这种政治攀附,伴随的是“小圈子…‘小团伙”,带来的是工作领域变成“私人领地”,干部变成“家臣”,党内关系庸俗化,形成山头主义和宗派主义,严重损害党的团结统一,是我们党历来反对和坚决杜绝的行为.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等原来也是一些领导干部的“大树”,最终却是“树倒猢狲散”的结局,这些人非但没有乘到凉或一时乘到了凉,最终反而被大树所伤.对干部本人来说,躲在大树底下虽然可贪一时之凉,但也容易被大树的阴影所笼罩,格局就木会高,脊梁也不可能挺,自然也就无法长成参天大树.

领导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必须始终心存对组织的敬畏、对法纪的敬畏、对人民的敬畏,安分守己地为党和人民工作.要忠诚于组织,而不是依靠“大树”.对领导干部来说,最大的靠山是组织、是人民.要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首要政治品质,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置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决不能把对党尽忠异化为对领导干部个人尽忠,搞低俗的投桃报李行为,这是对自己初心的背叛,也是对党和人民的背叛.要培养独立人格,挺起脊梁长成大树.人生最好的庇护是让自己长成一棵大树.人是大写的“人”,有党性风骨和主体人格,不能走上官场就丢了做人的骨气,为了一点小利益就自降人格、自贬身价,蝇营狗苟,人身依附、政治攀附,让自己沦为某个领导干部的“家臣…‘家奴”.要保持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做到众木成林.领导干部要做政治生态的“护林员”,坚决清除“小圈子…‘小兄弟”等“病虫害”,大力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努力营造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竞相成才的良好生态,做到既“亲”又“清”,这既是党组织规范和纯洁党内同志交往的“风向标”,也是党员维持交往关系的“护身符”.

(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指的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就没有同伴了.通常用来劝诫人们对人对物不可要求太高,要少苛求、多宽容,与人为善.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是好意,但一些领导干部却没有正确理解这句话的积极意义,而是把它当作“慈悲为怀”的处世哲学,一味地宽容迁就,面对矛盾和问题,当“清”不“清”,漠然视之、放任自流,耍滑头、当“老好人”;选人用人当“察”不“察”,顺水推舟、平衡照顾,成了“糊涂官”,以致干部“带病”提拔、不仅败坏了党风政风,也不利于干部的健康成长.

水至清并非就无鱼,政治生态风清气正了,各类人才自会竞相前来;人至察也不会无徒,始终秉持公道正派原则,自然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何患无徒、何患无友?要当清风正气的“卫道夫”.正气占据上风,邪气就会失去市场;正气不足,邪气就会肆虐横行.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只有风清气正,干部干事创业才会更加有动力.要善于做维护清风正气的“卫道夫”,敢于同各种不良思想、倾向、风气和行为作坚决斗争,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持续向上向善,保持“水至清”.要树严管厚爱的“正能量”.对干部既要严格教育、管理、监督,适时进行提醒、函询、诫勉,让咬耳扯袖成为常态,防止干部小毛病演化为大问题;又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真诚关爱,经常性近距离有原则地接触了解干部,从而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干部、使用干部,给他们提供平台、提供机会,鼓励他们干事创业、大胆作为.要做严于律己的“好榜样”.要谨言慎行、严于律己,用平常心对待党和组织赋予的权力,做到公道正派,廉洁自爱,严格依法办事,做艰苦奋斗、廉洁从政的表率,通过己廉带动他廉和共廉,让水至清、人至察,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从政环境.

(4)官升水平长

水平是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领导干部都是佼佼者,其永平自然不会太低,而且职位越高的能力素质相对也就越高.但事实上,能力素质并不会随着职位的升迁而自然增长.能力的提升,源自长期的工作实践、认真的思考领悟和持续的历练完善.有些领导干部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长时间被唱赞歌的人围着、抬着、哄着,难免头脑发昏、骄傲自满,认为官升水平自然会长,自己最有本事,事事发指示、处处作指导,这种人常闹笑话是在所难免的,更可怕的是,容易胡乱决策,给国家和人民带来重大损失.

总书记深刻指出,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要注重学习.把学习作为立身之本、能力之基,自觉养成博览群书、学思结合的习惯,努力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学习做好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本领、学习实践经验和科学哲学文化等,经常深入基层,问计于民,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要强化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经过实践.要善于以“行”促“知”,注重在实践的过程中丰富知识、更新知识;注重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为工作中的研究、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注重在实践中提高运用知识推动工作的能力.要总结反思.要养成多动脑子、多思考的习惯,善于透道事物的表象,在繁杂的工作中发现规律、把握重点、总结经验,既不被假象所迷惑,也不以偏概全.善于从自己、他人和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进行总结反思,在总结反思中看清失败之由、成功之因,进而明确方向和目标,拓宽工作思路和方法.

(5)刑不上大夫

“刑不上大夫”是中国古代大夫以上的阶层享受的“特权”之一,指的是大夫以上的官员犯了事可以不受刑罚或是相对体面地受罚.“刑不上大夫”的数千年的封建观念在一些领导干部头脑中根深蒂固,一有机会,心中的特权思想、人治观念、官本位思维就会溜出来作怪,往往不自觉地在法治之外、甚至在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似乎法律是管别人的,管不着自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猛药去疴、重典治乱,打虎拍蝇不手软,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党纪国法决不是“纸老虎”和“稻草人”,法治之下决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和“铁帽子王”,决不给出轨越界者留“暗门”、开“天窗”.

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形式的特权,这是依法治国的一个基本原则.“刑不上大夫”那一套早已过时.要做尊法敬法的表率.任何一条法律都没有规定领导干部可以享有不受制裁的特权和自由,党规党纪反倒给领导干部划定了许多界限和禁区.一个干部,木管职务多高、地位多显赫、贡献有多大,都没有超出法律的特权,都不是法外之人.要自觉树立法治信仰,时刻紧绷法律之弦,始终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始终把法律当作红线、不可逾越;当作底线、不可触碰.要做学法懂法的表率.学法懂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领导干部学法,应比普通群众领先一步,更深一层,要学得更加全面深入,首要的是明白法律规定怎么用权,心中高悬法律明镜,手中紧握法律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要做守法用法的表率.法律的价值在于运用.要把对法治的崇敬、对法律的敬畏转化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自觉在谋划工作时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时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时考虑一下是否合法,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二、政绩观

(6)多干不如少干,干得越多出错越多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党对干部的管理越来越严,问责处理力度不断加大.一些领导干部发出“为官不易”的感慨,滋生了“宁可错过,不可做错”的心态,认为“多干不如少干,干得越多出错越多”.这不但把自己陷于自甘平庸、落后掉队的境地,更是对全面从严治党的误读和曲解,是一种“软抵抗”.不可否认,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会犯这样那样的失误、错误,甚至还会因此受批评、背处分.但决不能以此为借口,明哲保身、消极怠工,不作为、懒作为、慢作为.避事平生耻,当干部就是责任,履其职就应该尽其责,这是每一名干部最基本的素养、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也是岗位职责的必然要求.

总书记指出,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要靠实干立身.领导干部必须忠于职守、为民服务,把抓落实、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作为立身之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全身心投入,高标准履职,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只有这样人民才能信得过,自己才能立得起,一路才能走得稳.需要苦干善干.方向正确以后,万法便为王.从事领导工作特别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善于掌握和了解各个方面的情况,在知形识势、遵循规律、遵规守纪的基础上,创新思路、抢抓机遇、精准发力,不墨守成规、不盲目用劲、不形而上学,尽可能地不犯错误或是少犯错误,从而把小事办实,把急事办妥,把难事办好,把大事办成.应当宽容失误.要鼓励改革、宽容失误,严格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建立容错免责机制,允许“试错”,对那些改革先行先试中出现的失误、探索性实验中的失误、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行为,充分予以宽容,给干事者以总结经验、重振旗鼓的机会,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凭实绩选用干部,让干部始终在充满希望的氛围和环境中工作,让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

(7)无过便是功

“无过便是功”是明代洪应明收集编著的《菜根谭》里的一句话,本意是说人生在世不必勉强争取功劳,只要没有过错就算是功劳了,意在告诫人们不要过度被名利心所驱使,只有脚踏实地地努力才是伟大功业.但如今一些领导干部曲解了这句话的本意,认为只要不犯错、没有“过”,就算是有“功”了.为了不犯错,他们不担当、不负责,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凡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工作上无所用心、鲍食终日,消极敷衍、混吃等死,无异于“公堂木偶”.这样的为官哲学,辜负的是组织和人民的信任,戕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其危害不亚于贪污腐败.

党员领导干部,要摒弃“无过便是功”,树立“无功就是过”的观念,勇于担责、敢于负责,兢兢业业履职尽责.要有建功立业的追求.古人讲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衡量指标,也就是要为国为民建立功绩.我们现在评价、考察干部时的德能勤绩廉五个标准,也把业绩、实绩作为重要指标.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立足于造福于民这个根本,把“干出一番事业来”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攻坚克难,争创一流,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成绩.要有建功立业的.不甘平庸、不甘屈从、不甘得过且过,有、在状态,敢闯敢拼,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和创业冲动,把全部精力和心思都用到工作上来,只争朝夕奋发工作,满怀追赶超越.要有建功立业的能力.要勤于学习,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不断丰富干好工作的知识储备;要善于思考,善于在全局高度思考和研究问题,做到想得深、看得透;要注重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获取新知,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要有建功立业的氛围,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肯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对能力不足不能为的,加强培训和锻炼;对动力不足不想为的,加大激励力度;对担当不足不敢为的,坚决让他们能“下”;对那些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的干部,那些心系群众、埋头苦干的干部,坚决让他们能“上”,让不干事者让位置、让想干事者有舞台,保持干部队伍的“一池活水”.

(8)说了就等于做了,动了就等于成了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说和做是两码事,行动了也不代表就完成了,关键还是要看结果、看成效.但有些领导干部却自欺欺人地信奉“说了就等于做了,动了就等于成了”,认为只要发了文、开了会、作了部署,就等于工作已经开展了、任务已经完成了.有的只说不做,行动在嘴上、落实在纸上;有的部署工作雷声大,落实工作雨点小,表决心惊天动地,看成效毛毛细雨;有的工作措施才制定,就开始总结宣传经验.凡此种种,都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歪风盛行的表现,其根源是责任心缺失,为官不为、庸政懒政、不严不实,不仅辜负了组织、辜负了群众,荒废了党的事业,也毁了自己.

总书记十分推崇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劲头,多次警示“空谈误国”的执政陷阱,号召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领导干部一定要走“实干兴邦”的正确道路,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要真抓实干.领导干部不仅要善于决策,更重要的是抓好落实.要强化结果思维、效果导向,做事不只是满足于做了,而是要追求做成、做好,真正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体现在具体行动中,落实到实际成效中.要持之以恒.要想干成一件事,特别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最需要的是坚持.领导工作也是一样,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拿出打铁的韧劲、绣花的功夫,扎扎实实、久久为功,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要强化督查.任务布置了并不意味着就万事大吉了,关键是要强化跟踪问效、督查落实.一件工作不仅要交住务,还要细化责任分工,明确完成时限,定期跟踪监测,检查完成情况,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做出成效.

三、方法论

(9)百无一用是书生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的七言律诗《杂感》,原句为“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作者用这句话来抒发自己一生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不满,是一句牢骚和反话.事实上,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都是十分推崇读书并重视读书人的,甚至认为只有寒窗苦读考中科举才是正途.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选拔出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这些读书人构成了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而且产生了不少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杰出政治家和行政管理者.特别是当今在知识经济、互联网经济时代,知识分子更多的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很多人都在开风气之先,引领创新创业创造的潮流,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这些掌握了“第一生产力”的“书生”是各国、各地争相抢夺的“第一资源”,决不是“百无一用”.所以千万不能否定读书人、否定知识分子,求全责备,妒贤嫉能,甚至排挤人才、以权压才,既阻碍了人才的作用发挥,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我们国家在这方面是有过惨痛教训的.

同志曾经明确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窒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地正视知识、了解掌握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相信知识分子、用好知识分子,才能在干事创业的路上一路向前.要切实善待知识分子.在对待知识分子方面,一定要有容人之短、容人之过、容人之长的雅量和胸襟,多包容、多关怀,把有个性的人才看成难得的财富,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充分尊重知识分子的工作特点和规律,积极听取知识分子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出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坚决不能抓辫子、扣帽子、打板子.要大胆使用知识分子.要合理使用人才,把人才放到最为合适的岗位,用其所长,任其所宜,因岗选人、人岗相适.对恃才傲物的人才,要帮他“去去火…‘消消气”,助其行稳致远、堪当大任;对爱给领导挑刺的人,要多包容,多加正确引导,只要他说得对,就积极采纳.以爱才惜才之心,给德才兼备者压担子,给实绩突出者搭台子,给群众公认者铺路子,让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潜力如清泉出涧、奔流不息.要努力成为知识分子.要把读书学习作为适应岗位、履行职责、锤炼人格的第一需要,不断接受新知识的充电,不断感受新理念的激荡,不断经受新思想的洗礼,从读书学习中获取力量、汲取智慧、启迫创新、激扬精神,更好地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和发展良策,努力成为知识型、学者型领导.

(10)眼见为实

眼见为实一般与耳听为虚连用,指的是不要轻信传闻,眼睛看到的才是事实.照常理,人用双眼直接观察事物,应该是真实可靠的,但在具体工作中,眼见未必为实,所见的有可能只是事物的表象或是局部,并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有的干部报纸时时登、电视天天上,不一定就是真的优秀;一些地方GDP增长快、统计数据好看,不一定就真的发展得好;基层调研看到的“盆景”也不一定是“全景”.领导干部在拍板决策时,如果仅凭看到的一事一物,就会盲目武断;在调研工作时,仅凭看到的一枝一叶,就会“不见泰山”;在选任干部时,仅凭看到的一丝一缕,就会影响用人导向、风气.

眼之所见可能有假象、盲区、误区,看人、看工作皆是如此,只有剔除假象、避开盲区、跳出误区,才能真正看到本质.不要先人为主地看.无论是看待一件工作还是一个干部,不能带有任何主观的喜好、感觉、印象等,以免受到干扰、束缚而看“走眼”.要摈弃唯心论的先验论,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做到有一看一,有二看二,绝不能凭个人主观愿望看人看事.不要浮在表面地看.不能仅仅满足于在办公室里看、从书本材料中看或是请他人代看,也不能人下去了却悬在“半空”俯瞰,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真正地深入了解,才能看得清晰、真切,才不会被假象所迷惑.不要孤立片面地看.看人看事不能“管中窥豹,只见一斑”,要多思考、多琢磨,既看当下,又了解过去并预测未来,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对一些比较复杂尤其是有些出乎意料的事物,在个人的眼力与智慧有限而难以看清的情况下,要学会用众眼、集众志,力争看得准、看得深、看得实.

(11)老实人会吃亏

我们常用.老实”来形容一个人忠厚诚实、循规蹈矩、表里如一、任劳任怨.但在一些人看来,“老实”是“窝囊…‘不开窍…‘不会来事”的代名词.老实人只知埋头苦干而不善于表现自己,善琢磨事而不善琢磨人,不跑不送、不走上层路线,很难进入领导的视野,也得不到提拔重用.而那些善于察言观色、溜须拍马的“聪明人”,却总是事情没多干、好处没少得,形成了“老实人吃亏”的悖论.事实上,老实人也许会吃些小亏,但不会吃大亏;可能会一时吃亏,但不会一世吃亏.正因为老实,不懂“变通”,才不会触犯党纪国法的高压线,不会因“打点孝敬”而失足,更不会因位高权重而迷失;也正因为老实,不会“忽悠”,才能一心一意为群众谋福利,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周恩来同志曾说: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检验.领导干部要坦荡为人,老实做事,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光辉业绩.要坚信诚实无破绽.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既不虚报浮夸,也不藏着掖着,自然也就无所畏惧、没有破绽,可以坦荡做人.而弄虚作假者每说出一个谎言,都要编织千万个谎言去弥补,也许能一时一事得逞,但时间久了,编来编去自然言多必失、漏洞百出,大家就会认清他的本来面目.他就无法立足立身了.要做老实人.珍惜组织的信任和培养,诚实对待一切,做思想务实、生活朴实、作风扎实的老实人;做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尊重规律的老实人;做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老实人;做敢于担当、不推诿扯皮、不拈轻怕重、不讲条件的老实人;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甘于奉献的老实人.坚决不搞两面派,不做“两面人”.要营造让老实人吃香的氛围.一些领导干部嘴上强调“不让老实人吃亏”,但一到提拔使用就认为老实人撑不开大局面、出不了大政绩,轻拿轻放,实际上是“口惠而实不至”.要切实把重视老老实实的干部、起用老老实实的干部作为干部工作的一种理念来倡导、一种导向来落实,真正使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实绩突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推动全党全社会形成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的良好氛围.

(12)身在基层,就联系了群众

密切联系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也是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一些领导干部总认为自己来自农村,生活在群众中,工作在基层,不存在脱离群众的问题.但实际上,有的干部身在基层却一身官气,将自己完全凌驾在群众之上,把乡镇当“衙门”,把村委会当机关,不是走村入户了解民情,而是坐在办公窒里签字盖章;不是与群众交朋友,而是高高在上当“官老爷”;不是真心实意融入基层、热爱基层,而是把基层作为自己升迁路上的“跳板”.这种人尽管占着“地利”,却没有接到“地气”,更是在群众中缺乏“人气”.其结果必然是远远脱离群众,甚至把群众推向对立面.

党的事业根基在基层,兴衰成败取决于群众.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只有真切地了解群众需求,关心群众疾苦,赢得群众支持,才能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要常驻而非走读.不仅要身人群众,更要深入群众.一心一意沉下去、扎进去、融进去,放下架子,迈开步子,当“泥腿”干部、“田坎”干部,深入群众家中和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吃一桌饭,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虑、所盼,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真正和广大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要用心而非作秀.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联系群众不能满足于“坐着小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看完以后吃顿饭”,只做表面文章、只重形式不重效果、不解决实际问题,而是要用心了解情况、用心思考问题、用心谋划发展,肯吃苦、勤做事,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真情而非假意.群众是讲实际的,也是讲感情的.对群众充满感情,工作才会永远富有.要真情实意去做群众工作,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事当成自家事,把联系服务群众看成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一种矢志不渝的追求,时刻心系群众,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真诚回应群众期待,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13)摆平就是水平

“摆平”通常是指在工作推进中,遇到难以解决的矛盾、棘手的事情时采取随机的、临时的、非常规的做法加以解决,是一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治标不治本的理念.摆平意味着事态的暂时平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和某种平衡,因而常常有领导干部信奉“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不论问题大小、方法是否得当,只要“摆”得平,就是能力和水平的体现,全然木顾摆平之后留下的后遗症和副作用.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支配,有的为了把项目摆平、把关系摆平,琢磨上级意图、迎合上级心理,唯上是从,处处讨好;有的为了把件摆平、把拆迁等问题摆平,参与阴谋与暴力,简单地“用人民币解决人民的问题”,连哄带骗,以致“按下葫芦浮起瓢”;有的为了把当下工作任务摆平,不顾地方长远发展和群众根本利益,不惜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事后只管拍屁股走人.这种“救火式…‘堵漏式”的摆平,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真正解决.这种摆平的水平越高,留下的工作后患就会越多,造成的负面影响就会越大,带来的实际损害也就越重.不仅摆开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摆乱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是非观念,还会摆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化解矛盾,处理好与群众利益相关的问题重在平时,强在经常,根本在于领导干部思想观念和行为作风的转变.要敢于直面问题.不能只想着“平平安安占位子”,把“没事”当本事,以“没事”求安稳.病根不除,问题只是暂时“休眠”,捂着盖着没有任何意义,只有以勇于担当的精神直面问题、正视问题,敢于碰硬、敢于负责任,才是真正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才能使社会治理更加积极主动,从维持稳定走向维护和谐,要善于解决问题.深入基层进行细致调查研究,认真听取群众利益诉求和意见建议,深刻剖析问题、找准症结所在;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正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善于抓根本、抓关键,抓问题的主要矛盾,灵活运用政策和策略,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要学会见微知著.矛盾往往是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有时暴露出来的仅仅是冰山一角.要学会见微知著,通过矛盾的特殊性看到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一方面,深挖根源,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问题和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的发生,从而带动各方面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注重总结反思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解决复杂问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干部论文参考资料:

上文点评,这是一篇大学硕士与干部本科干部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悖论观念和领导干部和摒弃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