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研究方面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和文献学视阈下的宋代蹴鞠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研究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2-22

《文献学视阈下的宋代蹴鞠》

本文是关于研究相关论文范文资料和文献学视阈和蹴鞠和蹴鞠研究类论文范文资料。

摘 要:蹴鞠是中国古代的体育娱乐活动,先秦时称为踏鞠,汉代称蹴鞠,唐代则称筑球和蹴球,其材质及游戏规则在宋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在皇帝及皇室的引领下,宋代蹴鞠呈现出了比赛的规范化、女性蹴鞠的常态化以及蹴鞠运动的花样化;宋达的商品经济促进了蹴鞠的行业化和商业化;至宋后期,文弱之风的盛行,赛制改革的失败等原因导致了蹴鞠运动逐渐走向衰落.

关键词:宋代;蹴鞠;商品经济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033(2018)05-0045-05

ResearchonCujuinSongDynastyfromthePerspectiveofPhilology

GEHui-rong

(ShangzhouDistrictLibrary,ShangluoCity,Shangluo726000,Shaanxi)

Abstract:CujuisanancientsportandentertainmentactivityinChina.ItwascalledTajuinthepre-QinDynasty,CujuintheHanDynasty,andZhuqiu,CuqiuintheTangDynasty.ThematerialandgamerulesofCujuchangedsubstantiallyintheSongDynasty.Undertheguidanceoftheemperorandtheimperialfamily,thecompetitionofCujuinSongDynastywasstandardized,women´spaticipationinplayingCujuwasnormalandthewayofplayingCujuwasvarious.ThedevelopmentofcommodityeconomyinSongDynastypromotedtheindustrializationandcommercializationofCuju.BythelateSongDynasty,theprevalenceofcultureandthefailureofcompetitionsystemreformledtothegradualdeclineofCuju.

Keywords:SongDynasty;Cuju;commodityeconomy

蹴鞠经历了数代传承与演进,在宋代达到了顶峰.宋代蹴鞠可以说是一项自上而下的全民性娱乐活动.在《宋太祖蹴鞠图》这幅名画中,就描绘了宋太祖和宋太宗二人对鞠,同时楚昭辅、赵普、石守信以及党进等王公大臣在一旁观看的场景.同时,蹴鞠在宋代的套路也花样繁多,出现了宫廷专用的比赛方法.在宋代,女性蹴鞠的场景也司空见惯,甚至超过了男性.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蹴鞠的起源及其与现代足球的比较等方面.路云亭[1]认为蹴鞠源于先秦,在演进中又被逐渐赋予儒家文化特征.郇宇[2]基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研究了蹴鞠的特点及其反应的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刘常伟等[3]在比较“蹴鞠”与英国民间足球的基础上认为社会心理及城市化制约蹴鞠的发展.此外,尚有以某一时代、某一地区的蹴鞠运动为中心的专题研究[4-5],鲜有从商品经济发展方面切入,讨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文献.因此,本文立足现存文献,通过梳理蹴鞠的演变、宋代蹴鞠繁荣的表现,探讨商品经济下蹴鞠的商业化以及行业化等问题,以期折射出宋人的社会和日常生活.

一、蹴鞠的由来和演变

蹴鞠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体育娱乐运动,蹴鞠的产生和演变不仅能反映出它在历史长河的发展变化,而且对后来蹴鞠文化的研究有十分重要.因此,在讨论宋代蹴鞠之前,就有必要对蹴鞠的产生和演变进行讨论.

对于蹴鞠名称的由来,《史记·苏秦传》这样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6].而“蹋鞠”即是先秦时期对踢球的统称.自汉始,又称之为“蹴鞠”,所谓“鞠”就是“毬”的意思,“毬”即“球”,自唐始,则称之为“蹴球”,音调稍变也被称之为“筑球”.亦即,蹴鞠先秦时称之为“蹋鞠”,汉代称之为“蹴鞠”,唐代则称之为“蹴球”或“筑球”.

在汉代,蹴鞠主要出现在宴飨表演、军队训练、平民娱乐等场合.西汉有佚名撰《蹴鞠》二十五卷的专著,但现已亡逸.据东汉李尤《鞠城铭》记载:“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由然,况乎执机!”[7]对球和球场进行详细的说明,对参赛人的规模也进行了介绍,而对裁判员在介绍的同时,亦要求裁判员公平公正地去裁决,此外还要求运动员应该服从裁判员的安排,不能挑衅裁判员的权威.这说明在东汉时期蹴鞠已具有了相对完整的规模并初具比赛体系.

《汉书·霍去病传》记载了汉代蹴鞠的材质:“鞠,以皮为之,中实以毛,蹴蹋而戏也.”[8]2488《汉书·枚乘传》又云:“蹴,足蹴之也.鞠以韦为之,中实以物,蹴鞠为戏乐也.”[8]2367在这里,“韦”即为“皮”的意思.到唐代,鞠的材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徐坚《初学记》记载:“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9]鞠的材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且由实心球变为了用气体填充的空心球.宋程大昌《演繁露》记载:“砌合皮革,待其缝砌已周,则遂吹气满之,气既充满,鞠遂圆实.”[10]不难看出蹴鞠发展宋代之时,内部结构已经出现了内胆.对于内胆的材质,据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观苑》中记载:“今所作牛彘胞,纳气而张之.”[11]由此可见,蹴鞠的内胆是由牛、猪等动物的膀胱制成的.由于鞠材质的变化,自然而然就会引起游戏方式的变化.同等大小的实心球相对于空心球来说,质量较大,因而实心球往往会产生更大的落地速度.在唐代之前,蹴鞠的竞赛方式采取“双球门区”制度,即球场上有两队选手,每队选手各有一个球门.比赛选手以踢或按照规定将球引入对方选手的门洞中就算胜利.但是后来蹴鞠的内胆由空气填充后,球就很容易能够踢得又高又远.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的“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12]320,正好反映出这一变化的具体特征.因为“气毬”容易踢得又高又远,所以对场地的空间面积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传统的“双球门区”的球场面积难以满足需求,便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改为“单球门区”,由此引申出了新的规则:将球网放置于赛场的中线地区,双方选手分别排列于球网的左右两侧,双方选手都将球射进球网即可算完成.这一规定明显地避免了两队选手的接触,相比之前赛制,这种新的规定导致蹴鞠对抗性大大降低,这也就难免降低了比赛的刺激感和观赏感.

传统观念认为只有男性才可参与的蹴鞠活动,在唐朝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女性蹴鞠也屡见不鲜.李昉《文苑英华》记载:“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纵赏,万人瞻仰,洛神遇而耻乗流,飞燕逢而惭在掌.”[13]可见,连深宫后院中的嫔妃和女婢们都十分青睐于蹴鞠运动.

此外,王士贞在《潘将军失珠》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其云:“胜业坊北街,时春雨初霁,有三鬟女子,可年十七八,衣装褴褛,穿木屐于道侧槐树下.值军中少年蹴踘,接而送之,直高数丈,于是观者渐众.”[14]显而易见,街坊女子的蹴鞠技艺已非常高超,甚至完胜男子.

二、全民欢娱的宋代蹴鞠

在宋代,蹴鞠可谓是一项全民性的娱乐运动.首先在皇室中掀起了蹴鞠热,其后蹴鞠在社会基层中也掀起全民参与的热潮.规范化的蹴鞠比赛,也将蹴鞠活动推上了新的高度,蹴鞠的规范化在加大比赛难度的同时,也将蹴鞠比赛的刺激性大大增强.

(一)皇室掀起蹴鞠热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由于统治者的喜好,在社会中往往会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也会对中下层的社会风尚有直接的影响.在太平兴国五年(980),宋太宗亲自登场,与亲王、功臣、宗亲等在大明宫蹴鞠.在宋太宗执政时期,因“贱民”张明有蹴鞠一技之长,大大博得宋太宗的欢心,就任命他为右羽林军大将军.宋徽宗亦极喜爱蹴鞠,其《宫词》云:“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角输赢.”[15]这清楚地表明了宋徽宗对蹴鞠的喜爱.宋徽宗也时常邀请高手来内殿蹴鞠,也不乏让他们各自展示自己的球技才艺.宋孝宗在蹴鞠比赛中也曾参与了检阅工作.所谓上行下效,正因为宋代诸多皇帝都喜好蹴鞠,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蹴鞠活动之中,这就会在社会基层的风尚中掀起全民参与的热潮.

(二)规范化的蹴鞠比赛

由于蹴鞠是对抗赛的表现形式,因而更具有比赛的刺激性和观赏性.蹴鞠这种比赛方式更是在宫廷的庆典活动中时常出现.孟元老《梦华录》记载:“殿前旋立球门,约高三丈许,杂彩结络,留门一尺许.”[16]222这段记载描述了在集英殿前蹴鞠祝寿的场景,也是对蹴鞠比赛时的球门布场要求.正因为有这样的布局,这就大大增加了比赛难度.蹴鞠作为宫廷御用的比赛形式,并不是花拳绣腿的老伎俩,而是一种高难度、高操作技术的比赛形式.

关于蹴鞠的比赛规则,一般来说,在比赛之前,双方约定好比赛场数,二至五场较为常见.随后抓阄决定哪一方为先开球方.开球者将球踢给中场的守球者,守球者又将球传到开球者的右侧,然后将球放置在开球者的膝盖上,开球者将球顶起,一发射入球门中,即为胜利.如果没有射中,而是从球网上掉下来的话,守门员接住球,再将球传给中场的守球者,守球者仍然将球送给开球者,让他再次尝试射球.如果射过球门落到对方的场地,也是如此循环往复地进行,如有一方过界或者没有接住球就计为失败.最后射入门洞更多的一方即为胜利者.赛制的规范化促进了管理制度的标准化,同时也加大了比赛难度,更大大地增强了比赛的观赏性.

(三)常态化的女性蹴鞠运动

蹴鞠发展到了宋代,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宫廷宴飨活动,而且更倾向于民间的娱乐性体育活动.宋代经济相比以前高度发展,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市民阶层就逐渐形成.在这种开放的社会风气下,蹴鞠也就逐渐形成了一种象征社会地位的活动.宋代的女子蹴鞠蔚然成风,也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形成的.

女性蹴鞠运动的常态化表现在女子蹴鞠在当时就出现了专门的队伍,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女弟子队153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12]331就连女子蹴鞠队的规模和气势也是别具一格.

深居后宫的妇女,有十分充裕的时间和豪华又广阔的场地,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也成为蹴鞠活动中的一支庞大的队伍,这也是女性蹴鞠运动常态化的表现之一.

故宫博物院中陈列了一些宋代民窑烧制的陶瓷质地的枕头,其中有一个枕头上绘制着这样一幅图案:一个身体略微躬屈的少女,右腿抬高,将球踢入空中.这样,一幅栩栩如生的少女蹴鞠图就映入眼帘.而这幅“少女蹴鞠图”就是民间女性蹴鞠的写照.

值得一提的是,在宋代的民间蹴鞠中,也是蹴鞠运动中的参与者.对于这些女子来说,蹴鞠并不单单是一种消遣娱乐,更多的是一种生存的职业技能.她们伺候的公子和官人大多都酷爱蹴鞠,公子哥们又能与青楼美人一同蹴鞠,岂不是更加风流?

蹴鞠在民间女性中已蔚然成风,而深宫后院的妇女蹴鞠也是司空见惯,就连部分也把蹴鞠作为自己的一种生存技能.这些都是女性蹴鞠运动常态化的表现.

(四)花样化的蹴鞠运动

鞠的材质与蹴鞠赛式的演变是蹴鞠运动花样化的主要表现.鞠的材质经历了数代的演变,而本质性的变化就是由实心球变成了空心球.蹴鞠的活动方式因而就分为“筑球”和“白打”两类.所谓“筑球”是设立了球门,以对抗赛为形式的比赛;“白打”则是不设立球门,只需要选择一块空旷的平地,比赛选手们就可以进行“散踢”.起初,“白打”只是“二人场户”的专有称谓,而“三人场户”则被称之为“官场”;之后又把从“一人场户”至“十人场户”的不同规格的比赛都统称“白打”.

《梦华录》记载:“直身正立,不许拗背.或打三截解数,或打成套解数,或打活解数.一身俱是蹴鞠,旋转纵横,无施不可.虽擅场校尉,千百中一人耳.”[16]801这正是对“一人场户”的比赛选手的要求.正因为“一人场户”是单人展示才技,所以自然而然对选手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二人场户”即二人对决,也是师傅亲身传教于弟子的方式.而“二人场户”的方式却有多种,常见就有:“打二”“白打”“挑踢”“杂踢”等方法.所谓“打二”,即为两方对踢,每个人接住球后又踢给对方,踢两次则算一回合;“挑踢”,就是双方选手一方只能用脚将球挑起,另一方可以用任何部位将球回击对方;“杂踢”,很容易理解,顾名思义就是双方选手可以采用任何方式和对方对决.

“三人场户”亦称之为“官场”,这种比赛规格通常是三个人之间的比赛,但有时也是师傅训练弟子的方式.三个人通常围成三角形的样子,每个人站在三角形的顶角处.但是只有一个人站在顶尖处,这就被称之为“出尖”.“三人场户”这种规格的比赛,有种有趣的玩法被戏称“三不顾”.所谓“三不顾”,就是在发球时,发球者可踢一至两次,掌控球的一方可以将此球传给任何一个人.这种比赛较有自主性和趣味性,因此较为流行.

无论是“筑球”还是“白打”,这两种活动形式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比赛选手的双手在比赛过程中不得碰球,可以用头、肩膀、膝盖、双腿、双脚等身体部位击球和接球.因此多种多样的比赛方式,使得蹴鞠更为花样化,大大增强了可观赏性.

三、商品经济背景下的蹴鞠

宋代的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商品意识渗透于社会的每个角落.“坊市合一”与“废除宵禁”为蹴鞠的发展烙上了商品经济印痕的同时,蹴鞠也为此产生了新的特点.

(一)宋代商品经济促进了蹴鞠的行业化

宋代以前实行的是“坊市制”,坊是市民生活区域的行政单位,市是交易的地点.交易地点的管理制度十分严格,四周高墙围筑,打烊时间取决于大门的关闭.这样死板的交易时间,也就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出现了临街设摊和坊中设铺的现象,打破了坊市分隔和死板交易时间的局限.在宋仁宗时期,坊市合二为一,临街设立作坊与商店.当时开封城“其阔略大量,天下无之也.以其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16]131.此外,宋代废除了“宵禁”制度,“宵禁”的废除又推动了夜市的出现.这样一来,宋代的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市民阶层的生活热情得以激发,从而形成了带有浓重商品气息的文化氛围.而蹴鞠作为当时的全民娱乐活动,也在此时被烙上了商品经济的印痕.

“坊郭户”的建立也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坊郭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及扩大,同时也标志着市民阶层的商品文化的崛起,这就为蹴鞠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和文化环境.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专业的行会组织.行会在北宋时期,出现了160余个组织机构;在南宋时行会的数量则更多,更为细化.行会的出现且规模逐渐壮大和行会职责的细化,无疑对商品活动形成了许许多多重要的影响.例如行会可以因当时实情制定商品的市场、保护本地商人的商品市场环境、保护行会成员的赋税和利益.此外,宋代还出现了“社”这种专门的民间体育组织形式.南宋的临安城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社”.例如拳击的“英略社”,射弩射弓的“锦标社”“水弩社”,蹴鞠的“齐云社”“圆社”等.“社”的出现,就自然而然地担当了制定比赛规则、组织比赛人员、规定赛事规格等责任.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蹴鞠机构的形式更为多样.

(二)宋代商品经济促进了蹴鞠的商业化

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坊、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从而形成了例如“瓦舍”之类的新型市场.“瓦舍”中出现了许多新型表演艺术和体育活动,如角抵、相扑、斗鸡、射箭、下棋、说唱等.瓦舍不受时间和天气的影响,所以蹴鞠作为体育活动的一种,也备受青睐.

蹴鞠在当时深受人们的喜爱,许多商人借此大做文章.比如有“角球店”(一个卖油的作坊)、“蹴球茶坊”等与蹴鞠本身关系不大的店铺名.这类店铺名称借蹴鞠之名,来大打宣传,一方面反映出当时市场的活跃性,也同时反映出了人们对蹴鞠的喜爱程度.

北宋都城汴梁在当时经济十分发达,店铺琳琅满目,商品种类繁多,就有不少专门出售鞠的门面店铺.鞠球的质地也有了显著的提升,据孟元老《梦华录》中记载,如鞠球的外壳已不再是八片尖皮缝合而制,而是由十二片香皮砌成的[16]369.重量上需“正重十二两”,据考证,当时十二两约为现在的468~498g,可以看出对鞠球的制作要求已是很高了.鞠球制作工艺的改进,促进了球艺的提升,也同时反映出了社会需求的增长.由此可见,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使得蹴鞠带有商业化气息,也促使了鞠球的制作标准更为精湛.

四、蹴鞠的衰落

蹴鞠在宋后期逐渐走向了衰落.对于蹴鞠的衰落,许多学者都有过研究,都提出了各自独到的见解.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蹴鞠衰落是“文弱之风日盛,宋、元时期蹴鞠、击鞠等竞技活动呈衰退之势”[17].笔者认为,宋后期蹴鞠衰落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文弱之风.北宋伊始,就发生了一场以王小波和李顺为首的农民起义.面对棘手的社会矛盾,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一方面加强专制主义集权;另一方面在思想上大力推崇儒学.在这种背景下,理学应运而生.理学思想家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而蹴鞠随即被归入“人欲”的序列.这样一来,理学将儒家、佛教、道教融为一体,极盛一时,因此就极大地阻碍了体育竞技活动的发展.在宋光宗执政时期,宋代的重文轻武现象十分严重,甚至出现了“武臣试换文资”的场面.武官不骑马打仗,更执着于“束发读诗书”.当时的武官身穿宽衣大袖,看起来与文官相差无几,少了一些骁勇善战之气息.其二,赛制改革.孟元老《梦华录》记载的“杂彩结络”,表明宋人有意将球门装饰得十分花哨,这与汉代在地上挖凿的“土门”相比,就十分的奢华.也就是说,宋代蹴鞠相比汉代更加注重排场形式,就降低了比赛的技术含量.按照吴承洛在《中国度量衡史》一书中所推算的结论来说,一尺约为今天的0.3072m,十尺又为一丈[18].那么三丈之高,差不多就是今天的9.216m了.这大约是今天的两层楼的高,这也就极大地增加了进球的难度,从而就限制了传球的激烈程度,也就大大降低了比赛的可观性.在比赛中,球员只有传球的权力,“球头”也只在球停稳后进行传球的权力,射门的任务也只能由队长来完成.比赛的胜负都由“球头”来评判,这就暴露出了比赛机制的不完善,也很容易就使得队员丧失了积极性.而这种缺一不可的比赛机制,一旦有一个队员空缺,就会很容易的造成球队的瓦解,这对蹴鞠技艺的传承和发扬是极其不利的.

五、结语

纵观蹴鞠的发展史,宋代是一个转折点,在当时是一项自上而下的全民性娱乐运动,甚至出现了皇室御用的比赛方法,就连女性也成为蹴鞠中的一个亮点.宋代的商品经济一直是史学界经久不衰的话题,将蹴鞠的发展和宋代的商品经济结合起来研究,可以看出,宋代的商品经济促进了蹴鞠的发展,蹴鞠在此被烙上了商品经济的印痕.由于蹴鞠是当时的全民性娱乐运动,这就使得社会需求量大大增加,因而就对鞠球的制作工艺有了更为细致的要求.在鞠球制作工艺提升的同时,人们蹴鞠的技艺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蹴鞠又在宋后期走向了衰落,文弱之风是其根源,赛制改革失败则是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路云亭.蹴鞠的文化解读:足球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初始论证[J].体育科研,2015,36(6):1-7.

[2]郇宇.中国古代蹴鞠文化内涵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33(5):81-86.

[3]刘常伟,陈亚中.论社会文化与城市演变对“蹴鞠”运动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6):766-768.

[4]吕利平,林秋菊,陈光华.汉代军旅蹴鞠考略[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8,34(3):70-73.

[5]胡彬彬.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临淄社区体育蹴鞠项目开展现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257.

[7]李尤.鞠城铭[M].武汉:武汉出版社,1985:1.

[8]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

[9]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6:561.

[10]程大昌.演繁露[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671.

[11]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观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31.

[12]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3]李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510.

[14]王士贞.潘将军失珠[M].北京:中华书局,2009:15.

[15]赵佶.宫词[M]//十家宫词.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9.

[16]孟元老.梦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7]颜天民.体育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6.

[18]吴承洛.中国度量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233.

研究论文参考资料:

此文点评,这篇文章为适合不知如何写文献学视阈和蹴鞠和蹴鞠研究方面的研究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