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有关非遗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跟非遗抢救者郑国权方面学术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非遗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1-28

《非遗抢救者郑国权》

本文是有关非遗论文如何写与郑国权和非遗和抢救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文 陈燕婷

本世纪初,联合围教科文组织制订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随即成为缔约国,并发出红头文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于是在神州大地便掀起一个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但少有人知道,在此之前的1985年,在东南沿海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早就有一群老年人,自觉地从事这项工作.发起者是从福建省文化局(厅)离休的副局长朱展华,他没回乡归故里,而是落户于南下后一直在此地从事宣传文化工作的泉州.他同泉州文化界许多离退休或即将离退休的同事和朋友,都经历过十年“”的浩劫,亲眼看到五十年代首次抢救传统戏曲和民间音乐的成果都惨遭毁坏,许多珍贵的资料也付之一炬.于是发起成立一个民间团体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有80多人参加,推选朱展华为社长,郑国权、何勋为副社长,曾金铮为秘书长.其宗旨是“进行第二次抢救”.

转眼32周年,在过去的岁月中,该社除发起和组织三次南戏研讨会之外,主要工作是侧重于抢救、钩沉幸存的文献资料,编校出版一批不可多得的书籍,共有50本,1500多万字,结果使泉州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自明清以来系统的出版物.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南音(弦管),经广泛蒐集整理成书的曲目多达二千多首,不但有系列的完整的曲谱文本,而且有80万字的《泉州弦管曲词总汇》和《泉州弦管史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老的梨园戏和傀儡戏,其传统戏文、音乐曲牌、表演科范和线规,汇编成十六卷本的《泉州传统戏曲丛书》.这部大书和明清两本弦管古刊点校本,2006年荣获一等奖和三等奖.

去年12月7日至11日,泉州举办第12届国际南音大会唱.笔者应邀参加,幸有机会去访问这个研究社,见到郑国权.他告诉我,社里过去经常一起议事和工作的有七个人,岁月不饶人,如今只剩下三人.有三位七八十岁的同事前几年先后病故,社长朱展华于2012年以93高龄去世.现在郑国权当社长,其他两位副社长分别是89与91岁高龄人士,都大大超过社团负责人法定的年限.

一般人见到郑围权,都不相信他有87岁.他说他生于1931年.1951起参加工作,在银行、党委机关、报社等部门工作过,1971年从下放山区调回后,一直在文化、文联等部门任职.研究社成立时,55岁的他还存职.1996年退休后,才能身无旁务地做社里的事.

研究社最早编辑出版的是先后两本期刊《泉州地方戏曲》,和为两次南戏学术研讨会出版的《南戏论集》和《南戏遗响》两本书.其后则致力于征集梨园戏和傀儡戏幸存的资料.其中的傀儡戏四十二部“落笼簿”和“目连全簿”,专业剧团的旧本和重抄本不幸遗失.郑围权和同事获知市文化局从乡下购得一批旧抄簿,便去找该局商借,终于把摊在图书馆地板上的一大堆“破烂”打包回来,经逐页复印,用于编书,其后又一页一页裱褙装订成册,送回图书馆,成为陈列的珍本.梨园剧团1950年代曾请画师,把老艺人表演的“十八步科母”各个动作画下来.一千多张的画稿存放在资料室,几乎被人所淡忘.有次一位演员拿几张到研究社复印,郑国权发现,认为这是梨园戏表演艺术难得的传承记录,意义非凡,于是决定全部扫描,由同事原梨园戏老导演苏彦硕加上说明,编撰成一本独一无二的表演科范书.

郑国权说,办社初期,是四无单位,两手空空,耍千方百计“找米下锅”,上述的寻寻觅觅,终于为大部头丛书全套16本的《泉州传统戏曲丛书》做了前期的资料准备.①但对郑国权触动最大的当属“明刊三种”②的发现.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在英国、德国发现三种明代刊刻的戏曲弦管刊本后,经长期调研撰写了长篇论文,1992年在台湾白费出版了《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一书,并寄了三本到泉州.机缘巧合,郑国权有一次去梨园戏剧团,团长张文辉郑重地提起收到这本书.郑国权一看,觉得不得了,这可是泉州历史文化上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这种四百多年前的刊刻本,国内无存,无人所知,千金难求.于是商议请专家翻译论文,同时设法邀请龙彼得到泉州来商谈合作事宜.其后一切工作尚称顺利,译文也很快完成,只是龙先生对译稿要求甚严,经反复校订修改,最终只同意先用第一章“被遗忘的文献”,连同明刊三种的书影,在1995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北京版的《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以下简称《明刊三种》),并以这本书为议题,泉州在1996年召开了“中国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龙彼得出席了会议,并在会议期间修改了论文第二、三章的译稿.

《明刊三种》中的18个折戏,有16折属于梨园戏“+八棚头”的九个全本戏.郑国权认为,梨园戏代表性剧目《陈三五娘》有明代的祖本嘉靖版的《荔镜记》,又有1997年他去台湾出席两岸梨同戏学术研讨会获得施炳华教授转赠的孤本清顺治版《荔校记》复制件,加上原有的光绪版的《荔校记》,这三件明清刊本连同老艺师口述本及1954年改编的华东得奖本,把它们汇编成书,一本戏无百年一脉相承的脉络,将会清晰可见,跃然纸上.同时,《明刊三种》的16折戏,与梨园戏现存的九本戏文如合编一起,同样可以为这九本戏找到四百年前的渊源.再者,现存的弦管曲一大部分与梨园戏的唱段、小部分与傀儡戏剧目都有密切关系.郑国权发动大家动手,抄录了1500多首曲词,然后从中找出600多首附属于相关剧目之后.于是这部内容丰富、时问跨度大、编校精细的《泉州传统戏曲丛书》前十五本,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2001年,郑国权又把《荔镜记》上栏“隐藏”的《新增勾栏》和《颜臣全部》点校出来,为梨园戏是宋元南戏遗响提供文本根据.同时把汇编《丛书》时所作的方言俗字的注释集中整理一百例,为语言学家认为泉州方言乃古汉语提供例证.这样,《丛书》增加了一本《泉州明清戏曲与方言》.这一年,泉州市社科评奖,市政府颁给十五卷本《丛书》“市长特别奖”.事过五年,颁给十六卷本《丛书》一等奖.

话说回来,《明刊三种》的编校工作尚未全部完成,龙彼得论文译稿最后的两章还待他修改定稿,然而不幸的是,龙彼得却于2002年5月心脏病复发去世.

在这一年,泉州市政府启动泉州南音(弦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郑圉权被分工撰写申报文本,他认为《明刊三种》是泉州弦管文化极其重要的历史凭证,是研究泉州弦管戏曲必读的史料,需要有龙彼得论文的全篇译稿.更需要对书影中的18折戏文和272首弦管曲词加以断句标点,并对大量的方言俗字加以注释.郑国权一方面日夜兼程进行点校工作,另方面拜托台湾王秋桂教授去牛津探望师母时,从龙彼得书桌上找同两章未定稿,同台湾后再由原译者王樱芬教授过细、再由他过目后定稿,然后电传泉州.2003年夏天,郑国权把这部书的清样带去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请王文章院长和田青研究员分别作序.年底,这部《明刊三种》有了龙彼得全篇论文中译文和点校本,以《明刊戏曲弦管选集》为名正式出版.①

另外一个重大发现就是清代刊刻本《文焕堂指谱》.泉州文管会原来有一部这样的古谱,却在“”中丢失.郑国权偶然在一本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汇编中,看到台湾施炳华教授论文中提到《文焕堂指谱》,于是立即打电话找施教授,请他与“在台南重金购得古谱”的胡红波副教授,商谈合作再版这部古谱事项.这两位成功大学教授古道热肠,过了不久,便将古谱一页页拍照后寄来.郑国权请李文胜夫妇帮忙把古谱输入电脑,打印电脑版,然而与书影合编一书,以《清刻本文焕堂指谱》为名出版.该书与前述《明刊戏曲弦管选集》合为一函,作为南音申报文本第二稿的典籍附件.

在这期间,一本小如名片抄于170年前的《道光指谱》,郑国权偶获信息,便五访其主人吴抱负先生,经同意扫描,郑国权只用60多天时间,便编校出版了《袖珍写本道光指谱》,书中还有两岸三位专家的序言.书一印出,郑国权即先带上五本驱车到石狮送给吴抱负.意外的是,三个月后,吴抱负突发心脏病去世,其原件也丢失.幸得已有一千本书的存世.

南音工义谱录入软件的开发也值得一提.吴世忠是音乐老师,首先想到南音曲谱能不能告别手抄和刻蜡版,改用电脑制作?于是找到年轻的计算机教师李文胜讨论此事.李文胜认为可行,二人随即动手试验.有一次吴世忠到研究社找上郑国权,说起开发软件的事,因缺经费买不了设备.郑国权当即协助解决.1996年开“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时,软件已经初步研制成功.郑国权请吴世忠到会上介绍这个首创,引起与会者的高度重视,各大媒体也纷纷报道.之后,该软件进一步开发,可以同步译为无线谱.1998年年底,郑国权与吴世忠一起到北京,拜访了多位音乐界专家元老,大家看了这种电脑制作的曲谱都很赞赏,而且答应为准备出版工义谱与无线谱对照的《南音名曲选》写序.③没想到,从北京回来不久,吴世忠意外心脏病发作,于1999年3月去世.在面临半途而废的困境下,郑围权鼓励李文胜独力来完善这个软件和曲谱的制作.另方而,当时出书难,难在经费.郑国权当年去新加坡,找了湘灵音乐社的老友吴启仁和社务负责人,商谈合作支持出版这部全新的书.终于,这部首次用工义谱与无线谱对照的63首传统曲目,和丁马成作品10首的五线谱合编的《南音名曲选》得以顺利出版,并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在北京举办首发式和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对此项创举给予高度评价.

其后,李文胜又研制出了工义谱、五线谱、简谱三谱对照的软件,戏研社用此新软件编排出版了三谱对照的《新谱式弦管曲选编》,又为教育局、文化局合编的《泉州南音基础教程》制作曲谱和编写相关文字.②这本《教程》印刷一万五千册,如今已是一册难求.

过了不久,李文胜夫妇到深圳去发展,该社要出版的曲谱,尤其市要编印的十多本古谱,其排版的工作只好由郑国权接手.他请一位打字员协助,先把所有的字符都录进电脑,然后自己再一版一版编排为竖版曲谱,并为每首曲的故事来源和方言俗字作注释.郑国权72岁才开始学习操作电脑,十多年中用电脑排版的工义谱,总共有四五千页之多.郑国权感慨,如果没有电脑,没有吴世忠、李文胜的开发,这一大批的古谱是不可能如此精致出版的.想到这一点,再看看书架上这些精装书,真会令人感到欣慰.

近两三年,郑国权的另一项工作就是抢救黑胶弦管唱片.经文化主管部门的批准立项,先后收购了一批百年左右的老唱片,经过技师的冲洗与翻录,选出140首曲再配上智能曲谱,出版了《听见南音历史的声音》一书.③书中为每首曲子都生成一个二维码,用手机微信扫一扫,曲谱随即呈现,音乐也就播出来.乐曲唱到哪个字,那个字就变成红色,就算是听不太懂闽南话的人也能知道唱什么内容.此外他还编了一本小册子,收录了500首南音乐曲的二维码,广为分发.同时为“泉州南音记录工程”承办泉州南音网站,将逐步把所有南音曲谱、音响和文字资料上传到网中,供所有爱好者免费下载共享.

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成立以来,除了上述提及的书籍外,经由郑国权手中编出来的南音书籍还有很多,例如《泉州弦管名曲选编》④、《两岸论弦管》、《泉州弦管名曲续编》@、《泉州弦管精抄曲簿》⑦、《荔镜记荔枝记四种》⑧、《明万历荔枝记校读》⑨、《荔镜奇缘古今谈》⑩、《泉州弦管指谱大全》等等.除了编书外,郑国权还写了多篇极具参考价值的文章,其中许多观点都值得人们重视和深思.例如,他强调“南音”并不是该乐种的历史名称,从《明刊三种》可见该乐种原称为“弦管”,况且“南音”会令人产生歧义,冈为广东、香港也有称为“南音”的乐种,而且该名词可以泛指所有的“南方音乐”,所以应该恢复“弦管”之名.再如他谈到,南音不会消亡,但是会走样变异,向戏曲化、曲艺化靠拢,那些唱南音时穿戏服加上表演的,都是对本乐种不自信的表现.笔者也认为,南音正在慢慢走向变异之路,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

郑国权如今虽已高龄,但仍精神饱满、思维敏捷,经常出席一些南音活动.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能有这种状态,就在于始终保持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虽然久坐导致腰椎有些劳损,视力也越来越减弱,有的小字要借助放大镜,但是仍然每天工作很长时间.虽然有时不免感到疲乏,尤其是在编书中生怕错漏而带来的折腾与纠结时,但一旦排解,把工作做好了,却也是一种享受.

跟郑国权有过接触的人,都会被他的精神所感动,被他们的成果所震惊.笔者期待着他的新成果,冈为他的每部书籍都为笔者的南音研究打开一个新的窗口.

非遗论文参考资料:

简而言之,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郑国权和非遗和抢救方面的非遗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非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