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民族论文范文 跟继承融合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创作谈方面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民族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1-25

《继承融合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创作谈》

该文是关于民族毕业论文怎么写跟《野火春风斗古城》和歌剧和民族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荣获了第十二届文华大奖、第十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入围了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作为《野》剧的剧目策划和作曲,我参与了从领受任务、提出选题、组织创作、完成排演、修改打磨和参赛参评的全过程,今天跟大家交流一下在创、演这部作品过程中的一些感受、一些体会、一些观念、一些做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可以引发大家更多的思考,促进大家在歌剧创、演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2004年初,作为总政歌剧团团长,总政首长明确交代要我再抓一部民族歌剧;在哈尔滨全军创作题材规划会上又领受了的任务:要为2005年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推出一部歌剧.当然,我只能把这两个任务合而为一.明确任务:抓一部抗战题材的民族歌剧.众所周知,歌剧是集音乐、戏剧、文学与舞台美术于一体的最高度综合的舞台艺术形式,它也是创演周期最长、投入最大的一项系统工程,要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完成一部抗战题材民族歌剧的创作、排演任务,真是太艰难了.我也深知,歌剧创作难,军事题材的歌剧创作更难,能在总政上演的军事题材歌剧创作难上加难.所以必须拓宽创作思路,必须具有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思维,作多方努力,作多种选择.在团队剧目创作方面我曾经提出过创作、改编和移植相结合;西洋歌剧、民族歌剧和音乐剧相结合;大型歌剧,中型歌剧和小型歌剧相结合;团内创作力量和团外创作力量相结合;专业创作和业余创作相结合的五结合创作原则.不敢有丝毫怠慢,除了马上积极组织新创作以外,我想,改编恐怕是一条比较切实可行的路.因为不少中外经典歌剧像《江姐》《党的女儿》《卡门》《茶花女》等也都是根据小说或电影改编而成的.那么,拿什么来改编呢?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野火春风斗古城》,理由有三条:首先,它是一部抗战题材的“红色经典”作品,故事把握精彩、人物生动、事件单一、主题鲜明;其次,它具有适合歌剧艺术来表现的情感波幅较大的含“情”量,例如金环的牺牲、杨母的跳楼等,全剧充满了民族情、战友情、姐妹情,母子情以及男、女之间的恋情;再则,这部作品既有小说,又有电影、电视连续剧作铺垫,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容易激起人们的“红色记忆”.当然,我们也十分清楚地知道,正因为有成功的同名小说和电影摆在那里,人们的要求和期望值一定会很高,要将文学叙事、银幕影像演绎成歌剧艺术独特的音乐形象和舞台语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一次艰难的跋涉,是一场严峻的挑战.

我一直认为,当今和未来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就文艺单位来说,优秀的文艺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而在优秀的文艺人才中,优秀的创作人才又是最重要的.一个文艺单位,如果创作搞不上去,没戏就一定“没戏”;一个文艺单位,在创作方面没作为,它也就一定不会有地位.歌剧事业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事业,应该说,我们总政歌剧团比一般的地方歌剧团来说,人才还是要多一些,条件还是要好一些的,但是,人家一旦在全国范围内一优化,我们的优势就没了.而综合艺术又最可能成为一种“减法”的艺术,只有把握好每个环节,让它们都来增色添彩,才能确保整体的艺术质量.因此,我调集了军内外的一流主创:编剧孟冰,作词王晓岭,作曲张卓娅、王祖皆,导演胡宗琪,舞美设计黄楷夫,用强强联手、立体操作的方法来打好这场攻坚战.

为了改编好这部“红色经典”,我们反复研读小说,观看电影,我们不断碰撞,苦苦思索创作就是一个寻找的过程:从模糊——半模糊半清晰——清晰,最后,我们终于取得了一致的共识:只有解决好继承、融合、创新这三个课题,才能改编好这部“红色经典”,让它绽放出新时代的光芒.

一、继承

继承是一切文化艺术发展的基础,没有继承就谈不上融合,更谈不上创新,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那么,在此次改编中,如何来解决好这一课题呢?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1、坚守“红色经典”精神内涵.在我们改编的时候,社会上正盛行“红色经典”改编热,有人把许多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的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名著和电影,如《林海雪原》《小兵张嘎》等再次搬上荧屏,但是出于急功近利的商业目的,大量娱乐因素的渗透,人为地编造离奇情节,使“红色经典”变成“戏说”经典,使作品由原来单一的“红色”变成“杂色”,甚至于“桃色”,与观众原来的阅读体验和审美感受相去甚远,这种极不严肃的创作态度,引起许多观众的强烈不满和尖锐批评.我们充分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对《野》剧原著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保留了原有的故事框架,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特别是要坚守住《野》剧所传递出来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内涵.我们认为,这一精神内涵也正是我们军旅戏剧永恒的主题,对于今天的时代,今天的观众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怎样改编,对于此剧的这一精神内涵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改编“红色经典”时必须处理好“固本”的问题.因此,我们一方面增加了危急关头杨晓冬不顾个人安危,只身来到关敬陶家商定起义计划,在得知母亲被捕后又毫不动摇地从党的事业出发坚持原定计划的戏,用以体现杨晓冬的作用,表现他的英雄主义气概;另一方面,在金环牺牲、杨母跳楼等重要戏剧部位,我们又充分发挥歌剧艺术的优长,安排了《胜利时再闻花儿香》《不能尽孝愧对娘》《娘在那片云彩里》等唱段,调动音乐和舞台的一切表现手段加以重点烘托和喧染,唱响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

2、回归民族歌剧本体.既然要搞民族歌剧,就得回归民族歌剧本体,保持民族歌剧特质,继承民族歌剧传统.它需要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它需要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需要有动听的音乐旋律、它需要有生动的音乐形象、它需要有经典的音乐唱段、它需要有熨贴的腔词关系、它需要有民族的音乐形式,学习《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优秀民族歌剧的成功经验,以戏剧为基础,以人物为核心,以音乐为主导,着力解决好音乐的戏剧性和戏剧的音乐性这一对主要矛盾,用歌剧的特殊方式去寻求主题的深化,推动戏剧的展开.

主题歌贯穿发展的手法是民族歌剧创作中的重要手段之一.《野》剧的中心事件是策反伪团长关敬陶起义,共同对敌,解放古城.为了进一步做好关敬陶的工作,杨晓冬施计捉放关敬陶,在芦苇荡与金环一起用民族大义来教育和开导关敬陶,这为我们提炼全剧的主题歌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写什么?怎么写?还是不清晰的.我们正在为之苦脑时,传来了连战、宋楚瑜先后访问大陆的消息,有了!就写乡情乡音.于是“乡间炊烟暖,乡下古井深,乡音说咱们是老乡,血脉一条根.乡学百家姓,乡书三字经,乡情叫咱们是老乡,做人图良心.回乡的路多坎坷,村口等着归家的人;回乡的天有早晚,天黑天亮都为你开着门.乡谣声声亲,乡谣字字沉,从小会唱的是乡谣,烙着中国印.”这首主题歌《乡谣》就被酝酿出来了.我们把它谱成亲切、质朴的歌谣并让它在全剧贯穿使用:全剧开始类似天籁之声的童声无伴奏合唱无词歌;芦苇荡的杨晓冬、金环、关敬陶三重唱加混声伴唱;金环牺牲后再次出现的童声无伴奏合唱无词歌;杨晓冬不顾个人安危去关敬陶家商定起义计划时的器乐配音;关敬陶击毙多田,率部起义时热情颂扬的混声合唱《乡谣》,十分动人地唤起积蓄在人们心底的那种诚挚的情愫,有效地深化了主题并提升了这部戏的现实意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台湾词坛泰斗庄奴老先生看完演出后非常有感触地说:“一曲《乡谣》,唱出了乡土的温暖,乡土的期盼,乡土的呼唤,令人感动,令人鼻酸.”

《野》剧的故事发生在河北古城保定.因此,《野》剧的音乐也是以河北地区的戏曲、曲艺、民歌为主要素材,兼以晋、鲁、豫地区的音乐和日本音乐,加以嫁接组合的,使它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例如:杨母独自在油灯下思念儿子杨晓冬的唱《思儿》,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她对相依为命的儿子的真切感情.例如:杨晓冬为关敬陶把脉看病时的对唱《人气》和《开药方》,借鉴了民间曲艺的说唱手法,以中药入歌词,一语双关,含讽带刺,曲调诙谐幽默,饶有趣味.金环、多田和关敬陶斗智斗勇的戏剧性三人对唱《生命的光彩》借鉴了中国戏曲中“打背躬”的手法,把不同音乐个性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三个人物在同一时刻面对着同一个问题唱着同一首歌,却把各自不同的内心状态——金环的大义凛然、多田的心怀鬼胎以及关敬陶的惊恐困惑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制造了紧张的气氛,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著名音乐理论家田青盛赞这一唱段:“把三个不同人物的不同的音乐风格非常巧妙地结合成一个富有戏剧性的音乐发展过程,堪称经典.”其实,这一切都是继承民族歌剧优秀传统的结果.著名歌剧理论家居其宏看完《野》剧后发表感言说:“像以前《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这样的民族歌剧,如今在新世纪几乎是一脉单传,而总政歌剧团把它继承和发展了.”

二、融合

我们正处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歌剧艺术也呈现出多种风格、多种样式互相交融并行发展的态势.在现今,任何单一的风格、样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审美需求了.所以,在这个时候来写民族歌剧就更需要善于吸收、善于融合,以求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当然,融合不是简单的累加,需要调动作者的学养,发挥作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1、歌剧和音乐剧的融合.作为二十世纪世界重大文化成果之一,被人们称为“朝阳艺术”的音乐剧,已成为受众面最广的音乐戏剧样式而风靡全球,在中国也逐渐引起了艺术家和观众的青睐.它的现代性、多元性,灵活性以及既通俗又时尚的艺术风格,征服了亿万观众.为了使《野》剧能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我们有意识地在从现实转入历史的混声合唱《国耻家仇》;高自萍和银环的二重唱《吸引力》;高自萍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终日黑暗惊慌》《跟我走吧》;陈瑶的《捷报》《再回来》;银环的《心追风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众记者演唱的《今天有新闻》等许多唱段处,从唱词到音乐以及导演的舞台调度、舞台处理上都融进了许多音乐剧的元素.

《野》剧的舞美更是不同于其它的戏.编剧、导演和舞美设计为《野》剧安排了特别丰富的场景:车站、古城下、地下室、戏院、杨母家、芦苇荡、街头、刑讯室、日军茶室、关敬陶家、牢房、天主教堂、日军司令部,最后又回到古城下.加上多媒体影像画面对舞台空间的拓展,升降台使表演区域更加立体,流动的镜子和残缺的城墙等,这一切构成了视觉的盛宴,吸收了音乐剧变化多,信息量大的艺术特点.无不渗透着强烈的戏剧性和物质空间以外的多重含义.

2、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的融合.在以往的歌剧中,唱法相对都是比较单一的.要么都是民族唱法,要么都是美声唱法,在音乐剧中又基本都是偏通俗的唱法;在以往的歌剧中,男、女主角总是非常突出,而其他角色只是一种陪衬,而在《野》剧中,杨晓冬、金环、银环、杨母、关敬陶、高自萍、多田以及我们增设的当代女大学生陈瑶,这八个角色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说,《野》剧是一部群戏.因此,除了要写好贯穿全剧的抒情性唱段和推动剧情发展的戏剧性唱段以外,还必须要为每位角色设计出有份量的唱段,用音乐来完成人物的刻画和塑造.那么,这些人物在音乐上是怎样来区别的呢?除了在音乐的旋律和风格上下功夫以外,我们还大胆地根据不同角色的身份、性格、年龄,把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熔为一炉:金环、银环、杨母是典型的民族唱法;杨晓冬、关敬陶是“民族美声”唱法;多田是典型的美声男中音;当代女大学生和叛徒高自萍则是“民族通俗”唱法,这些角色的不同唱法都统一在整个剧情和音乐的发展脉络之中,达到了既丰富多彩,又自然贴切的效果.《野》剧的不少唱段如《娘在那片云彩里》《不能尽孝愧对娘》《永远的花样年华》《胜利时再闻花儿香》《心追风雨》《思儿》《乡谣》《魂归来》等唱段已登上央视青歌大赛的舞台,并在不少艺术院校被作为声乐教材而得到广泛演唱.

三、创新

没有追求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提高.“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只有强化创新意识,解放思想,打破陈规,为《野》剧选择到新的切入视角,以全新的思路给原著的主题立意、故事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特色以及艺术样式和艺术风格赋予时代的新意和创造的灵光.在改编“红色经典”时,除了必须处理好“固本”的问题以外,还必须处理好“创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新颖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三性统一的、具有先进文化品格的艺术精品.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1、用现代意识演绎“红色经典”.解决了继承和融合的课题后,如何从理念到形式、样式上为《野》剧注入时代的信息和新的艺术元素这又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了用现代意识来演绎“红色经典”,我们主创别出心裁地为全剧增设了一位当代女大学生陈瑶,以她在生日时收到爷爷的礼物—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开始,让她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穿越60年的历史,展现艰苦卓绝的抗战斗争,并让她适时地穿插其间带入今天的视角,最后在古城下唱出“再回来,我的英雄儿女,我的年代;再回来,与你结伴同行,我们永不分开!”的时代呼唤.陈瑶的加入改变了平铺直叙的戏剧结构方式;陈瑶的加入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段,找到了融入现代手法的通道,打破了“现实时空”和“历史时空”的界线,可以产生“间离”效果,有助于引领、深化、提升出故事之外的多重意义和时代性思考.因此,也就更具有了今天来创作这部戏的现实意义.例如:金环在多田面前保护了关敬陶,又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痛斥日寇壮烈牺牲后,恰逢关敬陶和陈瑶在同一天过生日.舞台上出现了“现实时空”和“历史时空”重叠的两束烛光,关敬陶吟唱出“一年只有这一天,花开太仓促,一天过去是一年,花落有谁数,点燃生日的红蜡烛说一声祝福,是你划亮的火焰,在生命最深处.”的内心独白,接着陈瑶吟唱出“一年只有这一天,光阴莫虚度,一天过去是一年,远方是征途,点燃生日的红蜡烛说一声祝福,是你划亮的火焰,在生命最深处.”的内心独白,再接着混声合唱与关敬陶、陈瑶的歌声交织在一起,配以大屏幕上出现的金环若隐若现的影像,变《生日》之歌为情感真挚而浓烈的“悼歌”,用嫁接、刻画、放大与渲染的手法,充分表达了金环的牺牲对于关敬陶和陈瑶心灵的震撼,用现代意识、现代手法,发挥歌剧特有的功能,营造出充满情感和意境的舞台场面,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样的处理在教堂高自萍发问式的演唱《信仰是什么》时得到了又一次的呼应:在舒柏特《圣母颂》的背景下,高自萍唱道“圣明的主啊,告诉我,人生有什么意义?万能的主啊告诉我,信仰是什么东西?”在高自萍和《圣母颂》交织的歌声中又插入了作为当代青年陈瑶对人生和信仰的思考,用崭新的、独特的、音乐的方式来演绎故事,立体地展现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人生和信仰的不同解读,非常歌剧化,发人深省,令人回味.

2、在人性的开掘中寻求艺术上的突破.创新不仅在于形式,更重要的还在于内容.要真实可信地完成人物的塑造,就必须在人性上加以深入的开掘.我们在刻画金环、银环、杨晓冬、杨母等人形象时就是这样做的.例如:金环被捕后,日军顾问多田来劝降,金环借机要求多田安排一个中外记者招待会,多田当真满口答应,临走前还送给金环一套化妆品.多田走后,金环平生第一次打开化妆盒对镜梳妆,唱出了自己的心声《永远的花样年华》:“让远山描我的黛眉,让流水梳我的秀发,战火中的女儿呀还是这样俊美,永远的花样年华.也没有抹过胭脂红,也没有披过银婚纱,战火中的女儿呀还是这样年轻,永远的花样年华.月亮,你再照照我,星光,你再看看我,战火中的女儿呀还是这样坚强,永远的花样年华.明天我将会变成一颗星,从九天轻轻划下,落到高山我是长春藤,落到大海,我是珊瑚花,落到大平原我是芳草绿,野火春风又吐新芽.让远山倾听我的呼唤,让流水记住我的回答,战火中的女儿呀还是这样俊美,永远的花样年华!”非常人性地表达了她对青春的赞美、对生命的留恋,以及牺牲后自己将会变成一颗星的浪漫而崇高的情怀,真切而感人.再如:杨晓冬在日军司令部见到被打得遍体鳞伤的母亲时,他被激怒了,吼叫着:“多田,你这个畜生!有本事你冲我来,你为什么要折磨我的母亲!”随后杨晓冬扑向母亲,猛地跪倒在地,唱出了《不能尽孝愧对娘》这一动人的唱段,抒发了“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天地和娘亲”的真挚情感,达到了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而杨母对杨晓冬说:“冬儿,娘知道鬼子让咱们娘儿俩见面是啥意思.他以为娘见到你,娘的心就软了,他以为你见到娘,你的心就变了.可他想错了!娘见到你,知道儿还是条硬汉子,娘就放心了!冬儿,那句老话是怎么说的?”随后唱出了《娘在那片云彩里》这一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唱段,唱完后杨母又说:“孩子,儿要记着,不管娘出啥事,儿都要为娘高兴,娘不会给你丢脸.”杨母说完推开杨晓冬,而后转身向阳台的那扇窗奔去,她用力踹开窗户,纵身向楼下跳去,杨晓冬悲痛欲绝,跟多田拼命,关敬陶率部起义,拔击毙多田后随杨晓冬与党领导的主力部队汇合,投入抗日斗争的战场.这一戏剧的烘托和处理,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对于弃暗投明的关敬陶以及弃明投暗的叛徒高自萍这二个人物,我们也都加以入情入理的描写并充分展现他们的心路历程,使人感到真实可信.对于反面人物日军顾问多田,我们也摈弃了“脸谱化”的做法,既表现他对中国文化的沉溺,又客观准确地刻画出他表面和善内心狠毒的性格特征,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野》剧小说和电影作者李英儒之子李家平看完演出后,激动地来信说:“万没想到,这台歌剧如此地忠实原著,又如此地富有新意,作为小说原著的作者的子女,我对父亲的这部作品的内容非常熟悉,所以观看歌剧后,感到格外惊讶,格外欣喜.古城还是那座古城,却又不完全是那座古城,歌剧站在新时代的基点上诠释原著,回顾往昔,更具历史纵深感.这部歌剧反映出部队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心声:为了今天,不忘历史;为了将来,不忘历史!当年,父亲曾多次表示自己的文学创作,是为了让今天的年轻人了解那段历史,了解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两代部队文艺工作者之所以思想契合,一脉相承,我想,原因就在于他们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父亲离开我们已经18年了,他要能活到今天,能够亲眼看一看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该有多好.”

应该说,《野》剧的创演,是一次十分有益的尝试,凝聚了主创人员的集体智慧,凝聚了演职人员的辛勤劳动,自始至终得到了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悉心指导和热情支持.我们深知,《野》剧虽然囊括了所有大奖,但由于创作时间太紧迫(2005年4月定下剧本,9月份就要上演,我和爱人张卓娅硬是在京郊封闭了100天,边打磨唱词,边完成音乐创作)难免存在不少缺憾和不足.评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并不是终极目标,任何艺术作品必须经受时间、历史和观众的考验.“行百里而半九十”,最后的努力是最艰巨的,但也是最有价值的.象登山一样,只有咬紧牙关,完成最后几步的攀登,才能看到尽收眼底的无限风光.我们一定再接再励,在演出过程中,多听取各方意见,不断打磨、不断修改、不断提高,使《野》剧日臻完美,真正成为留得下,传得开的精品力作.

我的岳父张锐是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和作曲家,也是一位热爱生活、勤于思考的老人.记得1978年春,我们同去苏州香雪海赏梅时,在附近司徒庙院中见到四棵形态各异的千年古柏,分别被命名为清、奇、古、怪.受此启发,他即兴写下了一首小诗并加了注解,用以概括一部艺术精品必须具有的艺术内涵和要素.

生命贵常青:人的生命,树的生命,乃至万物的生命,都以常青为贵.唯有与宇宙的永恒运动同步,不停息的代谢更新,才能朝气蓬勃,青春常驻,艺术亦复如此.

独创才出奇:创造,是人类最高尚的追求,要创造必须探寻、发现.探寻、发现愈深广,愈有独特创造,艺术以独创为至美,有独创的艺术品将经久不衰,永世流芳.

美中必有古:古乃传统.艺术传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从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西安城秦王朝的兵马俑,紫禁城辉宏、壮丽的宫殿建筑,苏州拙政园的曲桥回廊,无不凝聚着多少代人的心血和汗水.后人若能承继传统,艺术源流将永不枯竭.

神品无不怪:凡艺术神品无不因创作者个性的巨大作用而降生.艺术戒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宁容怪异,勿扼个性,有个性的作品可成为稀世之宝.

歌剧艺术是一门最为复杂的舞台综合艺术,有人把它喻为人类艺术上的明珠.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水准,它属于社会的高层文化.而一个社会的总体文化素质,总是以高层文化为导向才能逐渐形成全社会的健康文化倾向.我们深知作为歌剧艺术工作者所肩负的光荣责任和神圣使命.

王祖皆艺术简历

王祖皆,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现任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中国音乐剧协会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协《音乐创作》杂志编委、“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作曲,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历任南京军区前线歌剧团作曲,前线歌舞团创作室副主任、副团长,总政歌舞团作曲,总政歌剧团副团长、团长、艺术指导,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军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多次出任全国、全军各类音乐大赛、重要奖项和国家艺术基金评委.

主要作品有:歌剧和音乐剧《芳草心》《党的女儿》《玉鸟“兵站”》《野火春风斗古城》《永不消逝的电波》《祝福》;舞剧《繁漪》;合唱套曲《南方有这样一片森林》;电视连续剧音乐《唐明皇》(片头、片尾歌五首)、《凤凰琴》《苍天在上》《周恩来在上海》《逃之恋》《省委书记》;歌曲《小草》《两地书·母子情》《我们是朋友》《情满酒歌》《遥远的拜年》《眷恋》等,作品多次荣获“文华大奖”、“文华音乐创作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五个一工程奖”;广电部“飞天奖最佳音乐奖”;中国音协“金钟奖”和“解放军文艺奖”等在全国、全军的大奖.2009年,本人荣获中国金唱片奖“评委会艺术成就奖”.

因工作和创作成绩突出,两次荣立二等功、三次荣立三等功.

民族论文参考资料:

民族团结论文

民族艺术期刊

民族文学杂志社

世界民族杂志

民族文学杂志

民族论文发表

概括总结:本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野火春风斗古城》和歌剧和民族方面的民族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民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