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人才培养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跟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人才培养类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人才培养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1-17

《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人才培养》

本文是关于人才培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和后殖民语境和翻译人才培养和后殖民方面论文怎么写。

王改霞

(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内江641100)

摘 要:在后殖民语境下,针对长期以来外语教育中母语文化缺失这一问题,我们提出在翻译专业教学的各个层面进行汉语言文化知识的渗透,扎根于本土、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深入认知兴趣和解读能力,使学生在了解对方文化、尊重并宽容对方文化的同时,也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培养有文化意识的译员,能够在翻译中彰显自己的文化,提高毕业生的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能力,避免翻译中出现自我殖民的倾向.

关键词:后殖民;翻译教学;汉语言文化;汉译英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7.01.051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174—03

收稿日期:2016—06—29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江师范学院2013 年度教改项目“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201325-251.

作者简介:王改霞(1985—),女,甘肃天水人,内江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全球化语境下,社会需要更多的翻译人才,国内很多高校因此开设翻译专业,但是大多数翻译专业的教学还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本科外语专业的翻译课堂中实施的“教学翻译”,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和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培养出来的译员受西方思维方式的训练,往往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在翻译实践中成了西方权力话语的代言人,无形做了西方文化霸权的帮凶.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只注重学生外国语言文化能力的培养,忽视母语文化,导致学生汉语言文化知识严重缺失,肖龙福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不具备将中国文化输出国外、以宣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能力[1],毛凌滢学者从后殖民视角阐释了提高译者汉语言文化能力的紧迫性[2],但对于后殖民文化格局下,中国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术界还应给予更进一步的关注.

一、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罗宾逊于1977 年最先提出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问题,巴斯奈特等于1999 年出版《后殖民翻译:理论与实践》,至此将后殖民翻译理论推向极致.此外,后殖民批评家斯皮瓦克、霍米·巴巴、尼兰贾娜、韦努蒂等在自己的著作中都对翻译做过较为深刻的论述,他们通过考察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发现翻译并非在真空中产生,而是受到权力关系的影响,各国语言和文化并不像传统翻译理论中假设的那样处于平等地位,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追求意义对等的翻译理想.尼兰贾娜认为,“所谓后殖民图景指的是百家争辩,竞相解释或描述存在于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和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对称和不平等的关系.……作为一种实践,翻译建构了殖民状态下不对称的权力关系.[3]后殖民翻译理论改变了传统的翻译研究范式,从影响翻译行为的外部因素以及译文对目标文化的颠覆作用来描述翻译实践,揭示“通顺”的译文背后的权力关系以及翻译暴力的隐喻性存在[4].

国内将后殖民翻译理论主要用于研究翻译文学作品,而吴志杰教授独辟蹊径,将这一研究视角引向翻译理论本身,认为中国缺少自己的成独立体系的翻译理论,主要充当西方翻译理论消费者的角色,大量引介西方翻译理论,这种现象其实体现的就是一种文化侵略与殖民关系,而且这种殖民关系也体现在翻译教学和学科设置上[5].将翻译专业置于外语专业的框架之下,这就意味着在汉语与英语并置的时候取了英语而舍弃了汉语,这是一种的支配关系、殖民关系.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翻译认识的不断加深,翻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本科翻译专业和翻译硕士专业应运而生,然而这并不否意味着汉语言文化在翻译学科中从此摆脱了被殖民的命运.

贺云耕、曾燕波对国内38 所高校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查,结构显示有22 所大学翻译专业开设了中国文化课程(“中国文化入门”“中西文化对比”等),只有11 所大学开设了汉语类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等)[6].双语文化课程的学习对翻译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缺乏文化知识会给翻译带来很大的障碍,奈达认为,“事实上,由文化差异引起的问题对译者的翻译活动造成最大的障碍”[7],上面的调查显示,只有一半的大学将中国文化课程作为翻译专业的基础或核心课程.其次,对学生汉语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引起绝大多数高校的重视,只有29%的大学开设了汉语类课程,翻译专业的同学往往只注重外语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忽视汉语水平的提高,进入大学以前学到的汉语知识本来就远远不能满足日后翻译工作的需求,在本科4 年只学外语,不再进行系统的汉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进则退,本科毕业时,汉语水平还不如入学前,甚至会忘记常用汉字的写法.翻译工作者是跟汉语言文化打交道的,仅注重英语语言文化的教育很难让其胜任这份工作,没有受过良好的汉语文化的教育,在翻译实践中极有可能只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二、后殖民语境对翻译人才的诉求

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中仔细考察历史上西方的翻译实践,他所做的统计数据显示英美与其他欧洲语言之间在翻译数量上严重失衡,强势文化译入母语的外语作品远远不如自身作品译成外语的作品多,而弱势文化则是大量译入外语作品,译出的很少[8],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各民族语言文化之间不平等的权利关系.英美译者在翻译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时,强行将自身社会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加入到原文中去,尽量用“透明通顺”的译文抹去原文的语言文化异质性,实行文化霸权.根据王岳川教授在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所做的统计,中国的翻译界也存在这种问题.20 世纪末,大量译介西方的科技、文学等著作,数量达106800 余册,以借鉴西方的思想来实现强国为目的,而同时期西方翻译中国著作的数量只有几百册,因此翻译在为中国注入新思想的同时也带来了英语的强势话语.而且汉译英绝大数都是由海外汉学家翻译完成的,他们在译介中国的文学作品时,大多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无情地同化中国文化精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而在世界文化市场的份额上只占到4%,美国则占到43%[10],中国在文化制造和输出上仍是弱小国家,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还不能很好地将中国文化精髓和当代文化成果介绍到国外,这与我们的硬实力发展不相匹配.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提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思想,2013 年11 月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促进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宣传、提高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性,指出必须加强培养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外话语体系,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来塑造中国文化大国形象,提升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翻译是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渠道,但长期以来,中国译学界都是以译入为主,但大量的事实证明,海外汉学家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对中国文化做随意的改写和挪用,塑造出萨义德所说的“想象的东方”,因此将译介中国文化的任务完全交给海外汉学家是相当不可靠的,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汉译英翻译团队.但在高校的翻译教学中,对汉语文化能力培养和重视远远不够,导致中国翻译人才严重短缺.

三、汉语言文化知识在翻译教学中的渗透

由于长期以来英语教育中母语文化缺失,英语专业的学生全盘认同西方文化,忽视母语语言文化价值,导致英语教师和学生对母语语言文化知识了解不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更是令人堪忧[1].尼南贾纳认为,翻译不仅是殖民者实现殖民统治的帮凶,也是消解宗主国民族中心主义的力量[3],在后殖民语境下,高校翻译专业的教学不应该只注重吸收西方文化而忽视本土文化,不应该只注重培养“译入”而忽视“译出”,这就要求从事翻译高等教育的高层决策者和教育实践者们从翻译人才培养方案到具体的翻译教学实践都做好汉语语言文化知识在翻译教学中的渗透.

从宏观上来讲,首先,2011 年颁布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提出了“毕业生应熟练掌握工作语言……了解中外社会文化”[11]的要求,其中的“工作语言”理所当然包括了汉语,但这种提法太过笼统,没有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化知识群”进行具体明确的描述,缺乏可操作性.我们认为,翻译教学的高层决策者应该进一步明确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汉语言文化知识群”的具体要求.其次,鉴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对“中译英”人才的强烈需求,各高校在确定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该变注重“译出”的翻译教学实践为“译入”与“译出”并重,将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责任纳入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从微观操作方面来讲,第一,要将翻译专业人才的选拔与普通外语专业的人才选拔加以区别,我们做课题调研时发现,很多高校在翻译专业人才选拔时只对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有所要求,对汉语水平没有特殊要求.而国外不少培养翻译人才的机构选择双语基础都好的学生进入翻译系学习,中国香港浸会大学在本科翻译专业学生录取时,也会对学生中学毕业会考和高考汉语和英语成绩有更高的要求[12].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在翻译专业人才选拔时提高对双语基本功的要求,从源头上保证学生双语基本功高于其他专业的同学,同时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意识到汉语水平对翻译能力的制约,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地提高自身汉语言文化水平.

第二,在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上,除了外语各方面课程的开设外,须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也作为语言基础知识类核心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汉语言知识与能力;将“中国文化概要”、“中西文化对比”等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类核心课程,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将“典籍外译”、“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等课程作为专业知识与技能选修类课程,培养学生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能力.第三,在翻译专业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汉语言文化知识及其外译,比如在笔译实务与口语实务等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引入民族文化方面的内容作为翻译材料,加强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解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在了解对方文化、尊重并宽容对方的文化同时,也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培养有文化意识的译员,能够在翻译中彰显自己的文化.

四、结语

在后殖民语境下,针对长期以来外语教育中母语文化缺失这一问题,我们提出在翻译专业教学的各个层面进行汉语言文化知识的渗透,扎根于本土、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深入认知兴趣和解读能力,使学生在了解对方文化、尊重并宽容对方的文化同时,也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培养有文化意识的译员,能够在翻译中彰显自己的文化,提高毕业生的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能力,避免翻译中出现自我殖民的倾向.但也不能矫枉过正,只强调本民族文化而忽视外语文化,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我们应该在了解、冲突、融合中建立翻译专业教学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肖龙福,肖笛,李岚等.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01).

[2]毛凌滢.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与译者汉语言文化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01).

[3]Niranjana,T. Siting Translation:History,Post -structurali,and the Colonial Context [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1992.

[4]王东风.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J].中国翻译,2003(04).

[5]吴志杰.试论中西译学的殖民关系:兼谈中国翻译学的身份构建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05(12).

[6]贺学耘,曾燕波.高校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体系构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05).

[7]Nida,E.A.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8.

[8]Venuti,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9]王岳川.后现代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张璐晶.文化“零头”何时变“巨头”[J].中国经济周刊,2011(42).

[11]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Z].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2.

[12]穆雷. 建设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J].中国翻译, 2008(01).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资料:

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能力论文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

该文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后殖民语境和翻译人才培养和后殖民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人才培养本科毕业论文人才培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