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教学创新类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与运用陌生化手法提升习作教学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教学创新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4-16

《运用陌生化手法提升习作教学》

该文是教学创新类有关论文范文素材跟陌生化和习作和创新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

浙江杭州建德市教师进修学校傅登顺(特级教师)

习作兴趣萎靡,习作中空话、大话、假话常见,习作内容重复、雷同和套作情况严重,是一直困扰习作教学的痼疾.创新是写作的特征,也是文章的生命.写作是作者能动地运用创新思维,将自己的独特的心理活动外化为语言文字的过程.换句话说,习作教学的关键在创新.“陌生化”思维属创新思维,它不失为提升习作教学创新的一剂良药.它能有效激发起学生习作的创新思维和独特心理感受.

一、“陌生化”与习作创新相融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构词法生造的一个新词.他认为,多次重复的动作在变为习惯的同时,也就成了自动性,而自动的感知正是旧形式导致的结果.为了打破感知的自动性、机械性,就需要采用“陌生化”,创造新形式,使人们的感知从自动中解脱出来,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惊醒过来,重新回到原初体验的准确观察和感知状态.[1]在俄国形式主义看来,艺术的过程,就是事物的“陌生化”,就是使事物复杂化,通过设法增加感受难度,从而延长感受时间.[1]这是艺术领域的思维方式,尽管它与习作教学不是同属于一个范畴,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融的.

(一)深刻认知的过程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学生习作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要对新事物或熟悉的事物的有新认识、新感受的表达,保留自主的对事物的独特认识与感受.“陌生化”理论认为,妨碍学生认识深刻的不是陌生领域,而是已知领域,当学生对认知对象有了陌生感,才会与认识对象产生距离感,形成认知困难,学生为了认知而努力克服困难,注意力更集中,所花时间更长,这就会激发学生的神经敏感,产生积极思维,从而认知事物的本质.习作的观察和认识是为了寻求新发现,产生新体验何尝又不是一种深刻认知的过程呢?

(二)转换视角的过程

写作题材来自生活,题材的新颖来自学生对生活的良好态度,良好的生活状态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可以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不断产生认识周围事物的新的思维方式.对美好生活不断追求的人,永远不会满足于惯性思维,不会以定势的认知局限自我,而是以自我的心灵视角,摆脱思维的惯常化,以发现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即使感觉不那么美好,那也是一种感觉!就是痛,也是一份感觉,用新的视角去赏析,才能领略到不同的美.习作教学不仅要注重拓展对新事物、新领域开发和认知,更要注重“回头看”,注重对原有事物的重新认知,做到常写常新.

(三)审美张力的过程

学生习作过程,不仅是学生表达观点,抒发情感,与人交际的过程,更是审美表达和传递的过程.而审美的有效性、趣味性和深刻性是受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的审美张力驱使的.所谓审美张力,是指学生已有审美基础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距离与落差.那么这种距离与落差是怎样产生的?日常生活言语和实用性文体,注重实用性功能,语言通常是简洁、准确和规范的,而文学作品注重的是审美功能,在言语表达上恰恰相反,往往采用的是创新手段,即所谓的“陌生化”手法.而这种陌生化手法,不仅体现在语言技巧上,而且全方位渗透于作品中.小学生习作尽管对表现技法和立意要求不是很高,但“陌生化”手法切合习作教学的创新思路与培养目标.

二、“陌生化”的习作教学策略

“陌生化”与习作创新是相融的.习作的创新过程,事实上也是运用陌生化手法的过程.习作的每一个环节的创新,都渗透着陌生化的理念、原则与手法.习作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需要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换句话说,习作要经历产生“陌生化”到消除“陌生化”的过程.习作过程可分解为认知、感受、思维、表达等四个自然过程.四个阶段的联系是:认知是感受的前提,感受是思维的基础,表达是思维的目的.

(一)认知的陌生化策略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习作以认知为起点.小学生因受经历、经验的限制,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认知比较粗浅.因此,小学生习作首先解决的是认知问题,并努力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觉得有表达需要的内容写下来.认知伴随写作的全过程,并不断提升.认知类型多元:由不知到知,由知之少到知之多,由知之浅到知之深,由单向认知到全面认知,由表面认知到本质认知,由具体认知到抽象认知等,呈现螺旋上升趋势.比如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学生对动物的认识,一是来自生活,二是来自课内外阅读.如人教版教材有关动物类的课文集中安排了三次: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白鹅》《白公鸡鹅》《猫》《母鸡》的动物观察描写,对只有生活认知的学生是“陌生”的;五年级第三组单元的两篇说明文《鲸》《松鼠》的文体表达方式对学生来说也是“陌生”的;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老人与海》《跑进家来的松鼠》《最后一头战象》《金色的脚印》等四篇动物小说的特点与和艺术手法对学生来说照样是“陌生”的.因此,类似这样的课文,教师既要整体规划,更要阶段落实,使学生在探索中经历“陌生——熟悉——再陌生——再熟悉”的循环往复认知过程.[2]教学中做好读写结合,做到习作与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认知相结合.小学生是一个成长中的群体,在语文学习中会有一次次的“第一次”相遇.这些“第一次”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因“陌生”,学生兴趣盎然,教师要善于利用“陌生”契机,不断充实学生的认知.

(二)感受的陌生化策略

习作创新,往往是作者“有感而发”的创作冲动.感受不仅是积累习作素材的途径,而且是由积累到提炼主题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捕捉新发现、新体验、新感受,从而实现“有感而发”的创新表达.那些嚼之无味、语言干瘪的作品往往是因为作者感受平淡.峻青在《散文写作浅谈》中说:“只有感受得深刻,才会挖掘深刻,才能立意新颖,也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教育”.

一是作者深情的有效表达.如获得“冰心作文奖”小学组一等奖的浙江省诸暨市三年级学生郦思哲《妈妈回来了!》一文:“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了,去了很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怀抱很温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们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全文仅有107字,好就好在它真真切切地表达了小女孩因为“妈妈走了一个月,日思夜想”的真情感受——“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真正做到了“我手写我心”,感情很真切.

二是用“非指称的语言”表达.“非指称的语言”,即“似乎人们对某一事物第一次看见、听见,对他一无所知,无法支撑它,而不得不采取一种形象的有诗意的描述方法,以使读者通过渐进的阅读过程来感受这个事物,不但延长感受时间,而且产生意想不到的情趣.”如《少年闰土》的第一小节“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作者写作过程未采用指称语言“他是谁,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而是通过对美景、人物外貌和动作的刻画,使文章产生强烈的视觉、听觉感受冲击效果.这种表达效果来源于作者细腻、真切、具体的感受体验和高超的表达艺术.写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采用陌生化手法能打破熟悉而平庸的束缚.成功的写作,是作者独特感受、独特视角、独特眼光和独特悟性的结晶;成功的作者能从平平常常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和普通的事例中捕捉到常人不易察觉到的感受和意义.

(三)思维的陌生化策略

写作是创造性劳动,文章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创造性思维是写作思维的灵魂.充满创意的作品,是作者的追求,是读者的选择.[1]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并通过典型的事物提炼出学生陌生化思维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然后通过有创意的思维方法去捕捉和发现事物“陌生化”背后规律和意义.

一是以攻为守.以攻为守,原意指以进攻作为防御的手段.这里主要是指运用主动出击的方式,来阻止事态向不利的方向发展,达到自我保护之目的.如中大奖之后,常规思维会聚焦在一夜致富的惊喜和中大奖后所带来的烦恼上,如安全问题、聚众向你借钱、要你捐助等.可《中大奖之后》一文却一反常规.在得知中大奖后,丈夫要求妻子马上去向平时走得近、关系比较融洽的亲朋好友借钱.妻子说:“你傻啊,咱们已中了500万奖,再也不缺钱了,何必向人借钱,你是否被冲昏了头.”丈夫说:“真是妇人之见,趁信息还没被人得知,你主动向他人借钱,凭我们现有的条件,我估计是没几个会乐意借钱给你的,等他们得知我们中大奖后,也就不好意思再向我们借钱了.”妻子恍然大悟,欣然前往.

二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最著名的要数“司马光砸缸”的事例.电视台曾经播出过一档法制节目.某天在江西南昌八一广场,光天化日之下一位中年妇女拐走了一位五岁男童.机关接到家长报案后,立刻展开侦破,调出监控系统查找该中年妇女拐骗孩子过程的行踪.从监控中发现该妇女带着男童,不断转换地点,一会儿公园,一会儿超市,一会儿居民区,反侦察能力很强,之后很快在城乡结合部的监控盲区消失.线索突然中断,使案件侦破工作陷入僵局.这时一网警提醒:“我们是否可以先不管她去了哪儿,掉过头来看看她是从哪儿来的?”侦破工作马上呈现出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在查清中年妇女出处后,案件很快就在短时间内就告破了.

三是小概率思维.这里的小概率思维主要是指认为同样的一种情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重复发生.这种思维判断在很多紧急情况下能起到化险为夷或解决棘手问题的作用.据说在抗美援朝中,我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战斗中总结出了一条躲避敌方炮轰而保护自己的好法子,即在敌方炮火覆盖、进行狂轰滥炸时,战士及时跳入刚爆炸后的弹坑中,因为小概率思维告诉我们在短时间内多颗炸弹在同一处爆炸的可能性几率几乎是零,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更多战士在轰炸中的伤亡.

四是“画地为牢”.画地为牢,原指在地上画一个圈当作监狱.这里主要是指在危机情况下在自己身边划出一块安全区域.如在“脑子急转弯”节目中主持人曾经出示了这样的问题:当你处在枯草茂盛的草原上,忽然四周燃起了熊熊大火,你该怎样自救逃身?最佳答案是主动在自己身边先点燃枯草烧出一块空地,然后站在空地中.再如,有经验的山民,当遇到山林大火,他们往往不是选择冲入大火与山火搏斗,而是在山火还没烧到的边沿,在可控情况下,先主动烧出一片山林空地,大火烧到空地边缘自然就熄灭了.

“陌生化”习作创造性思维方法很多.比较常见的有变形法,就是改变思维对象的外形外貌,即在事物原来的面貌的基础上作伪装,如通过变形、歪曲、添加、夸张、化装等手法改变原有的面貌,呈现出新形象,如小人国、孙悟空、猪八戒、堂吉诃德等都是人形、人性的夸张变形;侧视法,是从一种生活状态进入另一种新的生活状态看待、体验、思考我们所熟悉的事物,从而实现陌生化效果的方法,如《红楼梦》第六回写“刘姥姥一进荣国府”首次见到挂钟的一段描写.重组法,就是作者用新的思维对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材料或常见事物进行重组、加工和探索,使之变成具有崭新意义的新事物,给人产生陌生化的感觉,即通常所说的“老树发新芽”或“对研究的研究”等.

(四)表达的陌生化策略

任何写作活动,最终要完成思维的外化,也就是将写作思维转化为语言文字,这一过程就是表达.[1]从根本上说,写作是一种借助语言而进行形象思维,然后又通过语言进行思维外现的语言表达.汪曾祺说:“语言写到‘生’时,才会有味,语言要流畅,但不能‘熟’.”而“陌生化”则是损坏语言的一般标准(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是普通语言变形、扭曲、拉长、缩短、颠倒,从而造成不同于普通话语言的“陌生化”效果.“陌生化”的语言,是新颖的、新奇的.它打破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使原有的阅读习惯受阻,而这种受阻,将会刺激和强化读者的阅读期待,激活读者的想象力,从而使读者更积极地投入到作品中去,更深刻地感悟作品的魅力.[1]

一是学习新的语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学会表达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与生活中会经常碰到新的语言现象和表达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习、积累语言,并鼓励他们在习作实践中运用.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有三种渠道:向课文学习语言,向课外阅读学习语言,向生活中学习语言.向课文学新语言,如《慈母情深》的倒装、反复;《生命生命》的举例、排序、连贯;《桥》的语言简短;《匆匆》比喻的新奇;《桂林山水》排比的绚烂;《山中访友》拟人的新颖等.同时向课文学习文章结构,如《大瀑布的葬礼》的倒叙法,《凡卡》的两次插叙,《桥》的设置悬念等.生活中诙谐、幽默语言很值得学习与借鉴,如“走过路过,千万不能错过”“两元,两元一件,一件两元,件件两元,全部两元”和“我是周恩来的周,你是周扒皮的周”等语言会对学生的语言运用产生很大的启发作用.

二是打破语法常规.陌生化的语言,常常打破的语法规范,出现成分的残缺或词序的倒置等.[1]如鲁迅的《秋夜》中的“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中的“呼兰河这个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鞋匠的儿子》中的“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我无法像父亲那么伟大”等句子,以及《穷人》里桑娜内心独白中的11处省略,《跑进家来的松鼠》写的是“三件烦恼的快乐事”等.

三是词语超范畴搭配.词语是有限的,而词语的排列与组合是无穷的.词语的超范畴搭配常见.所谓词语的超范畴搭配就是将不同语义范畴的词语,组合在一起,故意破坏正常思维和语法习惯,形成新奇、陌生的感觉,以唤起读者全新思维和个性感知.[1]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名词动用.“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是嗅觉转换成听觉.再如,“那曲调的颜色,由于忧郁的冲洗,已经变得斑斑驳驳了”(刘毅然《孤独萨克斯》),“曲调”是没有“颜色”的,“忧郁”是无法冲洗的,作者将“颜色”与“忧郁”都物化了,使之成了有形有色的物体,更加形象化.

小学生习作处于初级阶段,重在模仿与规范,但也不完全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只要“陌生化”要求不高,完全可以引入到习作的创新中去.关键是教师要牢固树立“陌生化”的创新理念,在教学时适时、适度、适量地渗透,并有计划、有步骤地逐项突破,并加以整合,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习作教学的实效性转变.

注释:

[1]周红才.论习作创新与陌生化手法[J].文史博览,2005,(5).

[2]厉芒伟.论阅读教学的陌生化原则[J].教研天地,2001,(1).

教学创新论文参考资料:

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科学教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外语教学期刊

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该文点评:本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陌生化和习作和创新方面的教学创新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教学创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