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家长类论文范文集 跟对话李荔医生:家长要做明白人方面论文范文集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家长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1-21

《对话李荔医生:家长要做明白人》

该文是家长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和李荔和李荔医生和家长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李荔,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一直从事精神科及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临床工作.主要医疗工作领域: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心理健康与教育.

Q不少家长对教育孩子特别用心,给孩广创造最好的条件,似孩广却有厌学情绪,甚至出现躯体症状,作为医生,您是怎样处理的?

A如果我们在门诊遇到这样以躯体症状为表现的孩子,又有一些厌学情绪的,作为医生,我们首先需要区分这是由于精神方面或者情绪方面的障碍引起的躯体症状和厌学,还是一个心理和父母养育层面的问题,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

在六院的儿童门诊中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孩子,有的是由于有抑郁症,孩子可以表现心情不愉快,做事情没有兴趣,不愿意和家长沟通,有的可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身体不适的症状,这样的孩子也可以表现为不愿意上学.有些孩子甚至会出现一些比较偏执的症状,比如有的孩子说学校里的同学都在背后议论他,用异样的眼神看他,同学怎样欺负他.有些孩子认为父母也是故意对他要求苛刻,故意对他不好.这些孩子同样也会表现厌学,就需要考虑孩子是否有了一些早期精神疾病的可能.医生需要详细询问家长和孩子有关的症状来做鉴别,如果孩子确实有此倾向,则可以通过服用调节情绪和偏执想法的药物同时配合心理治疗来帮助孩子.

如果经过仔细的访谈评估和全面的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最终判断孩子不是因为疾病,而是因为养育环境以及心理问题引起的厌学情绪和躯体症状,就需要从父母养育方面、个人认知方面做更深入更细致的心理工作.

有一部分儿童青少年和他们的家庭可能需要做家庭治疗.从家庭治疗的观点来看,孩子表现出的所有症状都是家庭关系出了问题的缩影,这时就需要心理医生和爸爸妈妈或者家庭中重要的家庭成员进行家庭访谈,围绕例如“我们的家庭发生了哪些事,孩子要用厌学或者离家出走的方式来表达”的议题进行互动和探讨,父母亲也要在这样不断互动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孩子的想法.心理咨询师可能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你该如何如何,而是从调整整个家庭的关系着手,孩子的厌学情绪和躯体症状就可能逐渐地开始改善.家庭治疗一般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频率也是因人而异的.

还有一种是个别心理治疗,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采取的治疗方式也会不同.比如对于小年龄的儿童,可以用艺术治疗中的沙盘游戏、绘画治疗等方式,青少年则可以采用认知治疗的方法.这些治疗的目的都是来帮助孩子表达情绪,促进他们情绪情感发展,甚至能够学习看问题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策略,从而帮助这些儿童青少年.

Q很多家长抱怨孩子难以沟通这是为什么呢?

A这些原因也有很多.有这样困惑的家长可以想一想,您认为的‘沟通’对孩子是单方面的说教,还是希望能够让孩子表达内心想法呢?一般来讲,孩子对会什么样的人有安全感,愿意说心里话呢?应该是那些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态度和蔼,亲切的,甚至有点足巨离的人.

建议家长在和孩子沟通当中言谈也不要太随意,因为这样会增加双方沟通的障碍,而导致大家都很不愉快.比如有的家长说:“我生了你养了你,你要好好学习.”就好像孩子要好好学习才是对养育孩子的一种回报.然而越是这样讲,孩子心理的负担就越重.他们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还有一位妈妈曾说“我们从来不对孩子有什么要求”,事实上这位妈妈的女儿对我说,妈妈嘴巴上不说,但是期望特别高,会给她安排很多学习班,也会互相攀比,而这些无形当中也会给孩子增加很多压力.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如果家长并不认同,也不能着急摆出家长的脸孔,去否定、批判甚至嘲讽.因为表达本身是一种信任,孩子期待的不是被说教,而是被理解、认可,或者是心平气和的探讨,否则他们就会关闭交流这扇门.

Q很多读者反映手机往往是孩子和家长的矛盾点所在,大家的争议也比较大,您怎么认为?

A手机给大家带来的便利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也是把双刃剑,从长远看,我认为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好处可能比不上它所带来的问题,是弊大于利的.有下面几点建议.

●小学生阶段,孩子自控能力比较差,不建议孩子长时间使用或者在学校带手机.有些家长考虑到联系孩子和安全接送等问题,可以使用功能相对简单些的电话手表,如果孩子喜欢更便利的阅读则可以用kindle等阅读工具等方法作为替代.

●孩子自控能力好一些,要根据情况来使用手机.初中以后的孩子,自我意识也逐渐发展起来了,这时候使用手机时需要给孩子制订一些规则.曾经看到网上一个妈妈给孩子写的手机使用家规就很好,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来制定契约,比如可以规定:家长必须知道手机的、手机使用的时间地点限制、 浏览内容的限制、家长何时有没收手机的权利,等等.

●家庭氛围及养育环境的配合.如果家长都在玩手机,指望孩子不玩手机,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尤其是六岁前甚至更小的婴幼儿,对于这个阶段儿童心理的发展其实非常重要.

●家庭多进行户外活动,以及其他可供孩子培养和满足他们好奇心,创造力的地方.城市的孩子可以选择的娱乐方式较少,建议家长多创造户外活动的条件,同时对于调节家庭氛围来说也很重要.

Q您对家长有哪些建议呢?

A教育不是千篇一律的,书本上的育儿知识也未必完全可以搬来用在于自己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做一个明白的家长,这个明白不是指家长需要懂多少知识、为孩子争取多少有利的教育资源,而是家长能够站在理解人性的层面,理解自己的孩子.在婴幼儿期培养良好的依恋关系,在小学阶段温和地对待他们,而在青春期逐渐地放手,让他们充满信心地离开.

在儿童早期阶段,首先要建立足够好的安全的依恋关系,这对孩子一生安全感的建立、信任他人、建立自我非常关键.和孩子互动之中,要逐渐懂得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气质个性,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此后的教育.如果孩子天生比较胆小怯懦,属于比较安静的性格,家长就不要强行进行各种挫折教育,这样可能会使孩子受到过多的负面影响而造成自信受挫.然而要真正懂自己的孩子,知道他有什么特点,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花很多的心思,观察他、了解他.如果只照顾好孩子的生活而忽视了他们心灵的成长,那么可能家长和孩子的隔阂会越来越多.

我常常会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孩子的成长理论,就是把孩子比喻成一棵棵成长中的树,有些树享受到的阳光雨露都很充足,可以长得很茁壮,有些树可能由于一些原因长到了那些不那么肥沃的土地上,长在了悬崖峭壁上,受到的雨露也很少,但这些树也和那些生长在阳光雨露下的树一样,也会成长和长大.家长要明白,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按照一个模式朝着一个方向成长,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做一个优秀的人,只要这个孩子能够成为他们想成为的那个人,过一种他们所希望的生活就可以.所以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的问题,家长以自己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生活,所以我的工作目标是让家长的预期和孩子的预期能够对焦.

最后,我要特别强调—下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比如,一个孩子可能带有一些内向、敏感或者有些抑郁的潜质,如果他的养育环境足够的温和,有很多来自各方面的关爱,父母会宽容、理解孩子,关心孩子,注意和孩子的沟通,创造的一些条件让孩子会不那么紧张,甚至可以建立自信,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这样的孩子可能在后来的一生中根本不会表现出忧郁的疾病特点,甚至还能成长得特别好.然而有些孩子虽然很优秀,有才华,或者外向,有活力,然而遇到那些要求特别苛刻的养育环境,缺乏宽容和理解、支持,他们有的可能还会最终能够丧失信心,变得绝望而崩溃.后者则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也是绝对可以从最初来改变的.

家长论文参考资料:

好家长期刊

该文评论:此文为关于经典家长专业范文可作为李荔和李荔医生和家长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家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