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世界相关论文怎么撰写 和立土和放眼世界相关论文范文集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世界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4-06

《立土和放眼世界》

该文是世界相关硕士论文范文和放眼世界和本土和立足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钟华华短篇小说《苦桃树》读感

孙建芳

【摘 要】钟华华的小说创作立足于黔北大地,地域性强,但他同时放眼世界,视域宽广,更以象征寓意提升作品的内涵.短篇小说《苦桃树》中的“苦桃树”,就是一个很好的象征,既是一种物理存在的客观物,也是一种暗示人物命运的象征物,归纳出来就是一个“苦”字:结的桃苦,人的命苦.

【关键词】钟华华 《苦桃树》 本土 世界

钟华华是黔北地区一位颇具冲击力的青年作家,他的短篇小说《苦桃树》以第一人称叙事,写了一桩尚未的命案,一次事先策划的杀人灭口.在并不扑朔迷离的故事进程中,作者含蓄地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同时顺带出作品主人公:一个沦落风尘的站街女杨花,一个自己也深感罪孽深重的人贩子“我”,还有一个未曾露面也毫不足惜的受害人,即杨花那个吃软饭的赌鬼丈夫马义.他因儿时跌落火盆烧烂了嘴和耳朵而面目狰狞,人送外号“鬼面人”.东莞的扫黄运动轰轰烈烈,暗娼杨花因此失了生计,只得躲回老家.她与人贩子关系暧昧——那是她的初恋,她的初夜,也是一个的乡下女子对于未来的全部指望和依靠,因而心甘情愿地受其支配,虽然她只不过是他的赚钱工具,是他赖以谋生的手段.杨花受人贩子唆使,谋杀丈夫后惶恐不安,终日惴惴,又因良心未泯而心生悔意,整天以泪洗面.在传统的中国文化心理中,谋害亲夫罪莫大焉,以致民间俗语曰“最毒莫过妇人心”,也因此才刻骨仇恨潘金莲.所以,故事最后,连策划遥控这起谋杀案的人贩子,也做贼心虚,心生忌惮,害怕柔弱却倔强的“凶手”杨花一不做二不休,让他亦成为自己毒计的屈死鬼.

无须怀疑,小说写了一个耐读耐看的好故事.虽然写小说并不等于讲故事,但好的小说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故事框架,还要有好的叙事、好的结构、好的语言,这一切好的元素的有机组合,才能共同构成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苦桃树》就以上要素来说,大体都做得比较到位.尤其是“苦桃树”是一个很好的象征,既是一种物理存在的客观物,也是一种暗示人物命运的象征物,归纳出来就是一个字:苦——结的桃苦,人的命苦.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结尾余味悠长且开放,需要多读几遍才能领会:杨花到底杀了丈夫没有?人贩子“我”结局怎样?破案了吗?追踪到何种程度?读者可以自由想象,并续写自己满意的理想结局.

不过,纵观全篇,小说的全部基础在于:因土地被征用而获得巨额赔偿金的农民,被一夜暴富弄得晕头转向.这笔他们可能一辈子也挣不到、甚至做梦都不敢梦到的巨款,顷刻间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他们眼花缭乱,手足无措,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心慌意乱,无所适从.

是的,失去安身立命的土地,除种地外并无一技之长的农民,一夜之间荷包鼓了,但心里空了.传承千年的手艺,修炼一身的“武艺”,骤然失去用武之地,只剩下大笔的闲钱和大把的光阴.可是,过剩的精力需要宣泄,过多的金钱需要挥霍,过长的时间需要打发,于是,无所事事的他们没日没夜地聚众,打发百无聊赖的漫长时日.从此,“惰性”日胜一日,“懒病”一发而不可收.这种无端失落后的病态空虚,是社会转型期许多人的必然归宿.旧有的、熟悉的秩序渐渐远去,新鲜的、陌生的观念遽然到来,一切都还没来得及被接受、被适应,然而,人性中潜藏的“惰性”和“赌性”,在日复一日的无聊、落寞中迅速膨胀、发酵,最终泛滥成灾,使原本文化不高、修养不到位、精神生活贫乏的失地农民,终日沉迷于,在输输赢赢的刺激中消磨时光,消耗生命,演绎一场场令人啼笑皆非、哭笑不得的人生悲喜剧.

从天而降的机遇,不劳而获的财富,不知不觉间,中国农民重新定义了“贫穷”和“富裕”,也再次形成了贫与富的巨大落差.“穷人富不得,富了了不得.”——这是流传久远而广泛的民间谚语,曾无数次印证了“富不过三代”的历史事实,本该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深挖深写.因为故事的前因后果、人物的命运起伏都基于这种社会转型中的贫富裂变.遗憾的是,这一点反而写得不深刻不到位,特别是马义的蜕变交代得过于简单.作者寥寥数字的谐谑调侃,轻描淡写,匆忙中一语带过,失去了作品应有的思想深度和历史厚度.

作为一个几乎阅读过钟华华全部小说的读者和论者,我体会较深的有两点:

一、模仿借鉴

钟华华是一个勤奋好学的青年作家,他的努力有目共睹:踏上文坛的短短几年,就已经写出了几篇相当引人注目的小说,还开过作品研讨会,算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已然十分的难能可贵.透过作品可以看出,钟华华的阅读面较广,古今中外均有所涉猎,尤其是对外国文学名著的学习借鉴.这使他的视域是一个真正的小说家的视域——宽广、敏锐、前瞻、悲悯,既立土又放眼世界,既抬头看天又俯身大地.不过有时候模仿的痕迹较为明显,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其出处,《苦桃树》的部分构思也可溯源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而结尾处两个主人公的出逃,则有点像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痛苦、快乐、忏悔、赎罪、期盼、解脱……各种复杂矛盾的精神诉求和心理刻画,变幻多端而又细致入微.可惜作为一个短篇,难以花费更多笔墨进行渲染.

二、地域标签

不难看出,钟华华对于文学的热情虔诚和远大抱负.在他创作的伊始阶段,就有意识地安排作品人物活动的场所背景,《苦桃树》亦如此,一如既往地打造他的“桐花岭”和“躲雨镇”.这不由让人起许多文学大家,如福克纳,如莫言.

福克纳毕业于牛津大学,一生共写了20 部长篇及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15 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背景都是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福克纳说:“我发现我家乡的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值得一写,只怕我一辈子也写不完, 我只要化实为虚,就可以放手充分发挥我那点小小的才华.我可以像上帝一样,把这些人调来调去,不受时空的限制.结果非常成功,至少在我看来效果极好.”

而莫言着力书写了他的“高密东北乡”.据说莫言当年偶然读到李文俊翻译的《喧哗与骚动》,那篇洋洋洒洒长达两万字的序言,让他激动不已,兴奋得跳了起来.从此,他高举“高密东北乡”这面大旗,把故乡土地上的河流村庄,痴男怨女,地痞流氓,英雄好汉,演绎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学共和国”,而他就是主宰他们的君王——这与巴尔扎克何其相似乃尔!巴尔扎克曾经豪情万丈地说:拿破仑用宝剑未完成的事业,他要用笔来完成.他果然如愿以偿成为文学王国的拿破仑.莫言亦如此,“高密东北乡”是他的灵魂之根、创作之源,他以广阔的艺术视角和精准的艺术表现,突破那些僵硬藩篱和人为界限,在不断的书写中一再刷新这个地理意义上的名词概念,赋予它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与外延.

钟华华的桐花岭和躲雨镇,虽然远未达到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县”和莫言“高密东北乡”的知名度,但我们可以大胆假设,或许在并不遥远的未来,就像马尔克斯的马孔多镇、梭罗的瓦尔登湖、鲁迅的绍兴、沈从文的湘西、萧红的呼兰河、孙犁的白洋淀、史铁生的地坛、贾平凹的商州一样,成为具有某种文学意义的地域标签.伟大作家往往以全部的才情描绘自己最熟悉最热爱的故乡——那是他们的精神圣地,驻守着他们的智慧、情感和心灵.正是这片神圣的领地,使他们情感波澜起伏,灵魂惊悸颤动,文思泉涌,才情勃发,以致愿意终其一生,倾注所有的时间、精力和才华,持续地书写,长久地表达,抒发着不只是一个作家,而是一个生命对于“根”的眷念与皈依.可见,立土是关键,在此基础上的“放眼世界”才不会零碎、浮泛而空洞,才有资格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立土,文学才有了根基,才有可能走向世界;立足民族,文学才有了依托,才能最终走向巅峰.

在此,我衷心祝愿和祈盼,钟华华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坚实的作品,把故乡“躲雨镇”的“桐花岭”,带进世界文学的版图与殿堂.但愿从此以后,钟华华的文学创作,都在黔北的十万大山里展开叙事,写山一样的汉子和水一样的女子,写他们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他们的柴米油盐、离合悲欢;同时,将探寻的笔触向历史的纵深处不断挖掘,向广袤的贵州乃至中国乡村作最大限度的辐射和延伸,把“桐花岭”这个默默无闻、藏身于云贵高原边缘的无名山村,打造成名闻遐迩的国际性文学舞台.最终,“桐花岭”和“躲雨镇”,对于钟华华而言,是其成长的亲历者,成功的见证者,因而具有别样的风情和意义.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黔北文化研究中心)

作者简介:孙建芳(1964-),女,湖北黄陂人,遵义师范学院黔北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与地方文化.

世界论文参考资料:

科幻世界杂志在线看

海洋世界杂志

世界经济和政治期刊

体育世界期刊

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世界哲学杂志

本文点评,此文为一篇关于经典世界专业范文可作为放眼世界和本土和立足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世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