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之我见类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跟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之我见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之我见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4-11

《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之我见》

本文是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之我见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和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类论文范本。

山西省平遥中学 李文锋

说到高考唐诗宋词鉴赏,有对抒情手法的考察:

例如:(2015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⑵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答案:选萚拔铮坛旅枘?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高考诗词鉴赏,有对抒情手法的考察.其中出现的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学生反映比较难区分,而平时的试题考察诗歌鉴赏,答案提示常有三个词语连用的情况:此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样的情形一方面显示出出题人对待知识的不严谨,同时也使学生越发糊涂了:这三种手法若是一样的,何须一一铺排?若是不同,为何同时出现在一首诗的鉴赏之语中?

那么这两种手法到底有何不同?

我翻阅了大量高考指导资料,意见又似乎不一,如一种资料是这样的: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绘来抒发情感(由景生情).

寓情于景:将感情融汇在景物中来抒发感情(情景交融).

还有的是这样的:

借景抒情是指让感情依附于一定的景物,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他是间接抒情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能互相感应,互相交融,达到物境与我情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

寓情于景即通过写景来抒发作家的内心之情.

还有的把两种放在一起解释,认为是相同的手法.

这样一来,可以看出,不同的人对两种手法的认识是不同甚至于是相反的,这又对学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我认为,有必要统一一下对于鉴赏专业术语的认知,在这里就这两种手法结合10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的见解.

首先,从概念上拆解:

一、借景抒情即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也就是情感已经是诗人已有的,只是这种感情有时外显,有时情寓于中却不自觉.这时想要抒发外显之情就借助于景物而出,或者先看到景物才触动内心原有的的感受.

但这种借助的景物分不同特点,有乐景,有哀景.于是就有:

1.以乐景写乐情,即描绘一幅美好的景致来表现自己愉悦的心情.如“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诗人居于杜甫草堂期间,心情是平和愉悦的,闲来散步遇到这春日活泼热闹之景自然吟出这轻松愉悦之情.

2.以哀景写哀情,即描绘一幅惨淡之境来表现诗人此时哀伤之情.如:“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因为老大无成而向来耿耿,登上岘山见到这萧瑟之景不由悲从中来.

3.以乐景写哀情,即描绘美好的景致,心情却与景致形成鲜明对照的.这可以理解为眼前景致虽好,无奈心中之愁情难以排解,倒显得越发愁绪万端了.如:“淑气催黄鸟,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景致是温暖的,有着勃勃生机的,却有思乡的哀伤油然而生.

4.以哀景写乐情的,景色在常理看来是萧瑟凄凉,但架不住心情大好啊.如大家熟悉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猿声凄切,心情却轻快.

1、2点一般直接解读为借景抒情.3、4点可以解读为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考试时一般角度为反衬.

二、寓情于景,寓即寄托.把情感寄寓于景物之中.写景即是写情.情即是景,景亦是情.

比较典型的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直接把景当人来写,修辞上是拟人,看到的景已经是情了,伤时恨别之情立显.因情感强烈,物皆著我之色彩,物我一体,方见得出我的情之强烈已经使物不具备了之前的特点.皆由我的感情支配了.

再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意象本已凄苦,再加以“啼血”“哀鸣”之渲染.极愁苦之情已如在目前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若要将两者分清,给学生最简单的方法即是:看谁先行.

一首写景诗若先看到的是景,而情需在结合背景和全诗内容中去揣摩,则可断为借景抒情.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借秋日高远开阔苍茫雄浑之境来反衬自己作客他乡之悲愁.而若在赏景的同时也感到了情,此时景似成附着,因情才赋予景以生命姿态,则为寓情于景了.如:“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柳永《八声甘州》)

比如此文开始的2015年江苏高考题目,寓情于景的理解定义在明月有情,红药待春,自己对美好的向往就寄寓其中.看到的明月和红药已经不单是物,更成了人的化身.

借景抒情与寓情与景,有时可以区分,有时在诗中却又兼而有之,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看到这样的景,诗人内心定是愉悦的,可以理解为借景抒情,而还可以理解为作者如此自在悠闲,写来的景物也如此飘逸了,物也人化了,所以又可以是寓情于景.至于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都有这样的效果,所以会有老师在指导学生应考时说,实在不能区分,三个都写上的情形.

两者区分的确有难度,若要在此内容上设题,对于学生是难上加难,希望专家能慎之又慎.想来老师的方法也实在是无奈所致了.好在近年出题已经避开了不少,2015年只江苏一家有此概念题目,且专家分析说好多同学答不上来.

例如(2015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答案参考(4分)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景色2分,情感1分,两者关系1分)

上海此题即避开了这两个术语,不能不说命题人很聪明.

我觉得对于概念并无定准的,理解上见仁见智的一些学术概念建议还是不要考了,否则我们尚有争议,又让学生该何去何从?

虽则在讲解时对学生说答上什么都给了分,但对于学生对学习的理解会有不好的影响.浅陋之见,望同行批评指正.

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之我见论文参考资料:

贵州省情论文范文

本文汇总,该文是关于经典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之我见专业范文可作为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