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方面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和访问茹志鹃有关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论文网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1-20

《访问茹志鹃》

该文是论文怎么撰写和茹志鹃和访问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彦 火

在上世纪70年代末,茹志鹃写了一个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轰动了中国文坛,荣获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聂华苓读了这篇小说,大为激赏,并于1983年邀请了茹志鹃、王安忆母女到美国爱荷华参加“爱荷华写作计划”.当年王安忆还是以茹志鹃的女儿的名义参加.

笔者是这届受邀的香港作家,同一届的华人作家之中,还有内地的吴祖光、台湾的陈映真和七等生.

“爱荷华写作计划”活动长达三个月,我们这些华人作家相处融洽无间,茹大姐——我们对她的昵称,对我这个形单影只的香港年轻人,更是多有眷顾.我在这期间,曾对茹志鹃做了一次深入访问.返港后,根据录音整理了一篇访问记.这篇访问记后来一直找不到.1988年10月7日,茹女士逝世,我曾翻遍了所有抽屉,兀自找不到了.

三十二年过去了.最近搬了一次家,赫然在我的一个旧公文包内发现了,喜出望外.原来我当时郑重其事地放在公文包的内层.

后来我把这篇访问细读一次,觉得个中不乏过去未所闻见的珍贵资料.茹志鹃是大陆颇具影响力的作家,她擅于从生活中提炼有意义的主题,并加以深化,加上她特有的细腻笔触,巧妙的构思,严谨的结构,鲜明的人物性格,使她的作品充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感染力.

以下是访问记——

彦 火:您只念了四年书,怎样从自学走上文学道路?

茹志鹃:我还是从童年时代谈起.我还未进入过正式的学校念书.七八岁时,生活比较艰苦,开始认识几个字以后,我便很喜欢看书.在书里面我得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开始的时候什么书都看,很多字我不认识,我就跳过去,我那时大概十岁左右,看《水浒传》、《七侠五义》……

彦 火:您这样早培养读书的兴趣,跟您的家庭背景有没有关系?

茹志鹃:我的父母老早便逝世了,我当时跟我祖母,生活很艰苦,没有一个固定的住处,有时跟我祖母到杭州的亲戚家里,有时到上海的亲戚家里,这样不断来回走,一方面是接受亲戚对我们的接济帮助,另一方面找些手工做.由于生活很困苦,我只好在书里找另外一个世界,而忘记我现实世界中的一些忧虑.我自小就得为家里的柴米油盐发愁.我就是这样开始接近文学的.到我稍微长大一点,大概十二岁的时候,接触到《红楼梦》,我曾经有篇文章讲到我在杭州住的那个地方,题目是《紫阳山下看红楼》,这个大杂院各式人等都有,都是很低层的一些人,做火柴匣子的,也有失业的.有个失业的老先生,古文底子很好,字也写得很漂亮.我们这个大杂院里,就只他的女儿能上小学.别的青年,譬如做鞋底的,就没有机会上学.这个能上学的女孩子很骄傲,我就感到她很自以为了不起.但是我心里面也很不服气,上学念书有什么大不了,念书嘛,不就是念,我在家里也可以念,我读《红楼梦》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一本教科书来念,把《红楼梦》里的诗词都背熟,背的时候我不一定理解它,但背了后我在生活中逐渐慢慢地理解了.

彦 火:您曾进过孤儿院,是吗?

茹志鹃:十三岁时祖母死掉以后,我因为没有家,只有一个哥哥,后来哥哥自己也没办法生活,把我送到上海一个基督教会办的孤儿院.我记得我进孤儿院的时候,什么财产也没有,我只带了一本书.到现在我还记得,我带的书是《爱的教育》,这本书对我也起到很大的影响.我念《爱的教育》的时候,读着就哭,我没有机会进学校念书,就自己读,自己写毛笔字,背的这些书,到现在有些我还记得,这是我在孤儿院的情况,说明我当时已十分喜爱文学.

彦 火:您不是念了四年书吗?

茹志鹃:我后来去念四年书是这样的,大概在我十岁时,读过一年小学——非常巧的,我就住在小学校的楼上,那个小学是当时上海文联主席钟望阳办的.他当时是地下党,在那里办普及小学,他办这个小学是作为一个掩护,我因住在他们楼上,就到他们学校去念书.我念了一年,后来就没有办法念了.从孤儿院出来以后,到上海去念过一年补习学校,我念的是语文、会计、珠算.

彦 火:您在孤儿院待了多久?

茹志鹃:大概半年左右.

彦 火:您怎样出来的?

茹志鹃:我懂得一句话:不自由,毋宁死.因为在孤儿院,我最受不了的是不准我看书.孤儿院上半天课,教《圣经》,另外半天做工——女红.几十个孤儿住在一个房子里,不让你出去,我最不习惯,便自己跑出来.

彦 火:为什么又到上海妇女补习学校念书?

茹志鹃:第一,它不像普通学校那样收费,它是根据你要学什么而选科,只象征点学费;第二,可以住.我从孤儿院出来没地方住,哥哥给我一点钱,在妇女补习学校念了一年.哥哥自己的收入很有限,后来我又到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念《圣经》,那个学校也可以住,供应伙食.但念的书是《圣经》,念了一年正好太平洋事件,美国人离开了,那个学校就没有了.没有书念以后,我约哥哥到了浙江天目山武康现代中学念了一年.那时候年纪比较大,我想我无论如何要有个毕业文凭,就插班,考初三,直到初中毕业.我前后是这样念了四年书,“混”到了一张初中毕业文凭.拿到文凭以后,到上海,住在我哥哥的爱人家里.我开始教小学,教了半年,我就离开上海,去了苏东文工团,这才是我真正爱好文艺的开始,有戏剧、音乐.

彦 火:您最初接触的新文学作家是谁?

茹志鹃:最初接触的是鲁迅,另外还有解放区的作家.到了1945年,我集中念了些俄罗斯文学,还有19世纪的外国作品,如罗曼·罗兰、托尔斯泰、契诃夫、屠格涅夫等的作品.

彦 火:您什么时候开始创作?

茹志鹃:我很早便练习写诗、写笔记.我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我只是自己觉得写出来心里很高兴.到淮海战役前,文工团的分工比较细,除演出之外,成立了创作组,把我分派在创作组里面.我开始写广场歌舞剧,写快板,什么都写.淮海战役之后,我们演了正规的话剧.我是创作组的组长,深入到徐州去,徐州的火车站很大,我去待了很久,我写了几个话剧如《八○○机车出洞》等,主要是歌颂工人阶级的.

彦 火:您正式发表的处女作是什么?

茹志鹃:我正式发表作品应该是参加革命以前.我不是做了半年小学教师吗?在做小学教师时,写过一篇题目叫《新生》的散文,大约一千多字,投给报馆,它发表的时候,我已离开上海,后来才知道它发表了.然后到了解放区,我又在苏东报上写稿,先是写了一篇散文,题目我忘掉了,内容写国民党地区学生的苦恼.然后第三篇是《八○○机车出洞》话剧本.这个话剧是集体创作的,但是由我执笔.

彦 火:您比较大量地创作是什么时候?

茹志鹃:解放以后,我就比较快尝试话剧以外的其他写作形式,如小说创作,我是在1949、1950年间写的第一篇小说,是在上海《文汇报》连载,题目名是《何栋梁与金凤》,写一个护士爱上了战斗英雄的故事.一个护士爱上了一个受伤的战斗英雄,当这个战斗英雄伤好了,需要重返前线,当时他心里非常矛盾,一方面很舍不得她,一方面是前方在召唤.如果重返前线,又可能有伤亡,但护士爱的正好是他的勇敢,所以他非常矛盾.当时我觉得有点小资产情调,一直没有把它收编进单行本,将来有机会我会把它收进去.

彦 火:《百合花》应是您的成名作吧?茅盾很是赏识.听说这部作品的发表经过很多周折.

茹志鹃:主要是茅盾先生提过它.《百合花》我先寄到《解放军文艺》,被退稿;寄到《长江文艺》,又被退稿;后来又转送去《延河》,终于发表了.

彦 火:您这个时期写的作品,会不会受到过分政治化的影响?譬如有典型化和拔高的现象.

茹志鹃:我觉得我这些作品在今天看起来,还有一定的价值.它的价值在于我当时写这些人物和那个时代潮流里的行为时,付出了真实的思想感情.既然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只有通过满腔热情的笔触,去描写那个时代的故事;第二,我写的那些人物的思想感情也是真实的,这些人在一种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面,他们的确是这样热情,的确是那样奋不顾身,的确是把自己摆在时代的空间里去改造自己.我把这些东西比较忠实地记录下来,这也就是作品的生命力,也是我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存在的原因.只有一篇作品题目是《卫星从东方升起》,我觉得我是受了骗,这篇作品主要写“大跃进”、“放高产”,后来我感到受了骗,这是我一直耿耿于怀的事.

彦 火:文化大革命后您停笔了十年,后来您又写了好几篇小说,其中最受瞩目的是《剪辑错了的故事》,您是怎样构思这个小说的?

茹志鹃:我有个:表现中国农民.我觉得我们的中国农民好极了,是伟大的人物,党怎样说,他就怎样做,非常听话.这是我的一个出发点.然后我就想到两个故事和很多情节,比如砍树,把果树都砍掉,改种粮食.过去的种果树和今天的砍果树,是很强烈的对比,我利用这两个故事,加上时间的交错,来说明我们的挣扎,我们犯的错误.利用这样的一种表现方法,引出中国存在的很多问题.

彦 火:我觉得您在心理描写方面很成功,是不是您在生活上有过这样的经历?此外,您有没有写过政治应景文章?

茹志鹃:我的经验有一点,这一点就是写《卫星从东方升起》的经历,当时去看农业“放高产卫星”,放产一万多斤,我跑去参观,其实是假的.

彦 火:后来写《儿女情》.

茹志鹃:这个我是听说来的.比如说爱子心切,希望孩子成龙,这里面也有我自己的影子在内.故事背景(彦火按:指中国解放)在我们入城之后,子女都是包袱.结婚之后,有了孩子,到了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孩子长大了,他们承认你父母这一代是一个高峰.

彦 火:除了这些作品,听说您还在写一个中篇《她从那条路上来》.

茹志鹃:中篇已经发表了,在《收获》发表,十一万字.

彦 火:这个小说在气魄各方面是不是比其他小说要大?

茹志鹃:这是我的第一个中篇,在掌握节奏上进行得比较慢,它有短篇的特点,因为里面牵涉到几个不同的问题,分开来都可以成为短篇.写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妇女.我计划里还会写续篇,希望续篇里能改进一点,节奏放快一些.这些东西不写出来我感到很遗憾.绝大部分是我自己的经历.正写到从我童年到少年的一部分,也即是已发表了的那一部分,现在我在写青年部分,第三部分是参加了解放军以后.

彦 火:如果写完,规模很大吧?

茹志鹃:写完之后是三四十万字.①

彦 火:您是不是可以讲讲您的创作体验、感受,在创作小说方面,您觉得要具备什么条件?

茹志鹃:第一,我所写的东西是人们所接触的生活,共见的生活,但我写出来,终归要让别人看见更深入一点的生活,没有这一点的话,读者是不会愿意看的.因为你也看见,我也看见,我为什么非看你写的不可?第二,我非常注意小说的开头,因为开头是很紧要的关头.读者翻开你的小说,不让他停下来扔掉,关键取决于作品的开头,要从艺术上,提出矛盾设置悬疑,要有所表现.第三,是把故事从繁杂化到单纯,因为故事越是繁杂,越难写成短篇.我觉得短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长篇难写,要把很复杂的故事揉得很单纯、意义很深刻,也是一部小说成功必备的条件.

彦 火:您在创作中是否比较重视思想性的东西?

茹志鹃:这点是很重要的.为什么读者喜欢看你的作品而不直接去看生活呢?因为你的作品里有深刻的思想.文学家一定给人家一点思索的东西.我过去读的书——我认为好的书,一定是在阅读当中能对我有所启发,给我一些没有想到的东西.读者阅读后,对一些东西有新的认识,这才是好的小说.

彦 火:今天内地年轻作家与老一辈作家有很大不同,前者不大考虑给予读者教育性、启发性,他们更多的是忠实反映生活,越真实越好.

茹志鹃:我觉得他们忠实生活,写好这一个或者那一个具体生活,就会产生社会效果.茅盾评我的作品,认为我小说里面的正面人物,恰恰不是莲花座的人(彦火按:意指观音菩萨),应该是说文学的目的不在于教训人,只是让你看了以后,使你有所得.

彦 火:那要不要考虑社会效果?

茹志鹃:我认为在文学方面,情况比较复杂.有很多人从旧社会过来,出污泥而不染,在1930年代的上海,有各种各样的人,而在香港等地,能保持这种理想就更难能可贵.但这种可贵的东西,是存在的,难道香港就出不了一个好人,一个有理想的人?

彦 火:中国近百年来,除了“五四”后,产生过一批重要的新文学作家,逾半世纪,好像还没有出现过像“五四”时期那么重要的作家,您觉得问题在哪里?

茹志鹃:对当今的中国作家,我是存在一些希望的.这个还有些依据,从青年作家来看,我觉得重要作家可能在这批人中产生,有些正在冒出头来.从学术上来分析,1930年代的一批老作家,他们又是作家又是学者.而我们这一代不一样,我们是作家,但我们不是学者.因为环境的关系,我们青年时代是在战火中度过,所以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当中,学者很少.而青年一代可以弥补我们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像张承志这样的作家,已经开始露出锋芒,将来的发展不可预料.他是个学者,搞地质的.像有一些年轻人,他们还有时间,还来得及,可以去读书.他们读书的条件和环境比我们那个年代好.如张抗抗、史铁生,他们年纪比较小,要补上这一课总不难,而他们正在补.国内也提供很多条件给他们,他们还比较有希望,既是作家,又可以成为学者.

① 茹志鹃的《她从那条路上来》原计划写三部.茹志鹃只写了第一部,1998年逝世前并未写完.后来由她女儿王安忆根据其遗稿及大纲整理、编选,并按其大纲,实地拍摄照片,完成了乃母的心愿.

附录:茹志鹃给作者彦火的信

之一:

耀明弟:

惠寄的年卡,是我从北京开会回来,第一个拆封的.谢谢.最近又收到你的信和寄来的《华侨日报》.你这一栏目设得很好,报纸很有起色,证明《华侨日报》请你是请对了.不过这一来,不知又给你带去多少不眠之夜.

你这一时期似乎没有一个固定的地址,这是我没及时回信的原因之一.此外,就是忙.我是忙一些没名堂的事,安忆却又忙出了若干中篇、短篇和一个长篇.我们的旅美百日记,因种种原因耽误了一年,现在已在南京《钟山》发表.清样已寄三联张志和先生.

你一定知道,1984年尾到85年初,我们在北京开了个很好的作协代表会议,开得大家心境舒畅.据说今年上半年要开全国文代会,也是全国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当然这也不是说一点困难也没有了.

你在回三联前,能否回国一次?真是很想念你,离开美国后,谭嘉、华苓,都有信来,映真在台湾《文季》上写《想起了王安忆》,正好我在上海写了一篇《临风诉》,发表在《人民日报》,也是写他的,不过写得掩掩藏藏,露头遮尾,不敢提他的姓名.

现在大家把我推上了上海作协常务副主席、《上海文学》的副主编(主编是巴金)的位置.我担心我今后可以创作的时间更少了.

祝你一切

平安!顺利!愉快!

茹志鹃

2.24

彦火注﹕

1983年我参加美国“爱荷华写作计划”(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The University of Iowa),之后我逗留美国,于1984年进入纽约大学(NYU)修读出版管理及杂志学文凭,并在纽约《华侨日报》主编一个《读书周刊》,帮补生活费.茹志鹃信中谈到《华侨日报》的栏目,便是这么一回事.

信中提到谭嘉,是爱荷华的作家,编过《今天》杂志.

之二:

耀明仁弟:

柏杨先生托你转来的信已收到.他同时也直接给我写了信,并给我他在台北家中的电话,我试了试,竟很快接通了.他告诉我他将在15日从香港再告诉我他来上海的具体航班.他来访问,许多人是非常高兴的,但我就生怕热情过了头,会给他带来不便,他来访问时,我们将派评论家、《上海文学》执行副主编全程陪同,住宿、车票等已电告各地兄弟协会,他们会妥善安排的.他们知道郭先生要来,都非常欢迎,如柏杨先生到港,你见到他时,请代为转告,他的具体日程,如另纸.

至于阁下又出任什么公司的经理,实在可喜可贺,就是怕你太忙,把老朋友都忙得忘了,不过你还记得炒米粉的诺言,说明你还不是忘旧的人,何时来上海看看.安忆应西德艺术节之邀又去西德了,她写的《旅德故事》,是我看到过的国外游记中最好的,不知你看到没有(一半发在《收获》一半发在《钟山》).美国美孚石油公司设一飞马奖,我是评委之一,今年十一月可能和得奖者同去香港受奖.此奖得主可能是贾平凹同志.

我任常务副主席已四年,今年我努力在促进换届,我奉献了四年时间,算是够可以了,该换换班,大家都来尝尝个中滋味.很多事麻烦了你,实在感谢.

茹志鹃

10.4

彦火注:

茹志鹃这封信是于1988年10月4日寄给我的.

信中提及“柏杨托你转来的信”,因那个年代两岸还未正式通函,所以香港成为中转站.

信中提到柏杨第一次访大陆,茹志鹃作了周全安排,还派了《上海文学》执行副主编周介人全程陪同.

“郭先生”即郭衣洞(柏杨的原名).

信中提到“炒米粉”,我在美国爱荷华期间,在一次作家的会餐中曾“表演过”,颇受好评,当时曾承诺到上海茹家一显身手.

信中提到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所设的飞马奖,首届获奖作品是贾平凹的《浮躁》,我曾被委托在香港代表主办方颁奖给贾平凹.结果茹志鹃没有来.

论文网论文参考资料:

学年论文网

音乐论文网

教师论文网

大学论文网

管理论文网

期刊论文网

评论:这篇文章为关于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茹志鹃和访问相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