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读书相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和詹宏志:读书带我去未知的世界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读书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2-10

《詹宏志:读书带我去未知的世界》

本文是关于读书类论文范文检索跟詹宏志和读书和未知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读一辈子书”,这个题目放在蒋方舟身上像是一个期许,但对我来说像是一个总结:一辈子就做这么一件事.我把它看成一个福分.

我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人.我生在非常穷的乡下,那么小的台湾岛,四面环海,但只有一个县份不靠海,叫南投县,就是我长大的地方.

小时候找不到什么书,得穷尽各种方法打听同学家里有几本书,然后想尽借口去他家把书借来.后来我们村子里面有了一个小图书馆,我就每天跑去看书.那时候对书没有类别的概念,也不知道什么书是好看的,什么书是不好看的,我就老老实实地从第一本开始往下看.

后来有一天我们镇长来到图书馆,问图书馆管理员,“这些小朋友里面谁是最喜欢看书的呢?”管理员指了指我.镇长就问我,你读了几本书了?我抬头看书架,说,“大概3尺.”

镇长听了就笑了,因为显然我是不知道书的单位的.当时我对读书没有任何的理解,没有任何的道德性指导,也没有任何高明与高深的压力.对我来说,读书只不过是要去找—个好看的故事,遇到一个好看的故事,我是没有办法停下来的.

看到一个好故事其实就是过了另外的一生

我现在明白,看到一个好故事,其实就是过了另外的一生.

小时候看《所罗门王的宝藏》,一个故事发生在撒哈拉沙漠.我的家乡不是沙漠,我小时候不知道沙漠长什么样子.因此,在阅读中遇到沙漠的经历,对我来说是那么刻骨铭心.小时候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是身处无水的环境,像是要蒸发了一样.

我还记得第一次试着读莎剧,我读的第一部莎剧是《冬天的故事》.每天下午,我妈妈让我照顾鸭子,我把鸭子赶到池塘旁边,让鸭子吃浮萍,自己就坐在池塘边读,有的东西不完全读得懂,我没有同学、老师来讨论,回家问父母的话也可能会挨打,读不懂的东西就放在那里了.

只要看懂了一个故事,我就接收了一个人生,接收了某种经历.对我来说,所谓读书不过就是—个故事追寻下一个故事.

再往下读,我发现其实非文学类的作品也是故事,是关于某—领域知识的故事、关于某种事实的故事、关于某种文化或某一历史事件的故事,里面往往隐藏着一个叙述体.很奇怪,读书有种魔力,读着读着,原来看不懂的也就看懂了.

那一关是怎么跨过去的?我现在想还是觉得很神奇.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在家中的橱柜里翻出了大哥的一本书,那是一本《三国演义》,他用月历纸包起来,很珍贵.我打开读,觉得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大哥回来了,看到我在翻他的书,也没生气,说, “你想看这个书,我讲给你听好了.” 他就从“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开始讲起.

讲到半夜,他说今天讲到这里,第二天再说.然而后来大哥就把这件事给忘了.我只好再翻开书自己看,非常神奇,这一次我自己看,就觉得都能懂了.读到后来,我又推荐给小我一岁的弟弟,他也读得很开心.

有段时间,我们在晚餐时都是用《三国演义》的对白来讲话的.那时候我们没有别的娱乐,没有电视,也难得有办法能看到电影,书中所描写的场景对我来说就是一部在彩色大银幕上播放的电影.

我在村子的图书馆里看到一本书叫《故里人归》,等我长大以后才知道这是汤姆斯·哈代的小说《The Return ofthe Native》.书中有一个人,是村子里卖红色颜料的,因为沾染了颜料,全身都是红的,人们称之为“红人”.故事也发生在农村里,但是这个农村跟我的农村不一样.我们村里没有羊,我们是种水稻的,而他所处的农村,到处是石南花丛和草地.

对我这样一个没有出过国,从来不知道远方长什么样子的小孩来说,阅读让我知道这个世界有另外一种样貌.我也许不能完全看懂那本书,但我对另外一个世界有了一种向往.现在想起来,的确就是这种向往带着我一路前行.

到后来你要我把书放下就变得很困难了

我是一个幸运的人,没有被教育搞坏了读书的胃口.

读书给我带来的开心变成了我人生的主轴.我原先不知道这对我的人生有帮助,但是后来我发现这的确是有帮助的.只不过这种帮助不是一对一的,阅读的营养全部内化成了身体的一部分,如今,我可以用一百种甚至一千种经验来回应这个世界给我的种种题目.所以到后来,你要我把书放下来,就变得很困难了.

大学毕业以后,我留在出版社工作,又在新闻业.从前在台湾,新闻业并不是一个很被尊重的行业,以我母亲的观点,甚至是一个危险的行业.我离家读书的时候,母亲把我拉到一边,嘱咐我两件事:第一,千万别写文章.第二,人多的地方千万不要去.然而刚刚离家500里,我就把母亲的嘱咐忘了.

我的同学大部分去了银行,但我留在出版社工作,有一个说不出口的理由——我希望有的地方上班看书没关系.出版社在上班的时候要看出版的书,下班看不会出版的书,对我来讲是人生的美好安排.

现在回头一望,我的职业生涯应该已经来到尾声,所以“读一辈子书”这句话看起来像是一个总结,也像诅咒一样,难以摆脱了.不过我也不介意,因为这个缘故,我对职业生涯的结束也不害怕,因为那么多的书在等着我.现在坐电梯的时候、走在路上的时候,我仍然紧抓着书不放.利用碎片时间读很厚的书,这是我的习惯.

虽然现在读书比年轻时困难,常常必须回头看前面两页,因为我不记得了.但是我完全不害怕职业生涯结束后有更多的时间,因为这让我有新的自由、有新的可能.

我这个乡下小孩糊里糊涂地读书,书带给我福分,带我去到小时候所不能想象的地方.我们不要把读书看成是神秘不可解的事,也不要把它看成神圣的事甚至功利的事.抱着目标A去读书,读下来所达到的成了目标B,这是很可能的.可是那又何妨,就跟人生不可规划一样,读书也不可规划.但是,收获都是令人惊叹的.

问答

蒋方舟:青少年时期对您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

詹宏志:如果从思想影响我的程度来说,年轻的时候影响最大的就是《胡适文选》,后来是李敖的《传统下的独白》,我大概都是小学的时候看的.我当时不能想象,有一天我要为这两个人——为胡适、为李敖做编辑,又有机会更进一步地了解他们的一生.

这些书为什么会影响我?我后来想,因为这两个人的书有特色,都是非常浅显的,对我年轻时候的阅读能力来说,有启发,但又不难懂.因为他们一生都很单纯,或者应该说很简单.

胡适对我的影响可能还不只是思想,还有语调.他的语调是非常谦和但不乏自信的.譬如说,他批评一个人的时候会说,某某某我向来是不佩服的.虽是批评的话,但没有坏的字眼.这样的语调,今天看,是真正的一种社会的修养.

现场读者: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如何看待大家对网络资讯的依赖?

詹宏志:在台湾我被称为“互联网教父”, 因为1996年我办了一本计算机杂志,叫《电脑家庭》.但其实我对网络是不怎么依赖的.

那本杂志的出现惊动了我的一些朋友,因为大家本来觉得我可能只是跟文学、电影有点关系的文艺青年,而这个文艺青年居然办了计算机杂志.所以有一天,齐邦彦老师约了我吃早饭,他说,连你都去办计算机杂志了,我是不是也应该去学电脑呢?我说,齐老师,你已经七十几了,干嘛学这个东西呢?

如果各位看到过齐老师以前那个笔记本,一定会感到很惊讶,笔记本非常大,每一页都用红色或蓝色的贴纸分门别类,记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非常用功的人都是这样的,基本功做得很扎实.几十年读书下来,累计了上百本那样的笔记本.现在去学电脑,我觉得一点都没有必要.

他人生的价值跟他有没有学会电脑没有什么关系.如果那个人不是齐邦彦,而是25岁的年轻人,我会说你如果不会计算机是会有点麻烦的,你可能跟未来的社会不能同调.

我这辈人如果不学计算机,当然晚一点可能会不方便,接下来会跟子女没办法对话,他们在干什么你会不知道,会慢慢在自己逐渐缩小的世界中孤独而死.但这跟你人生能做或要做的事差别是不大的,我并不觉得计算机是必要的.我对智能手机是一样的态度,我可以用,也可以完全不用,我觉得它不会改变我的价值.

但是今天这个工具带来了很多新的生活情境,一方面,从方便的角度看,你可以用一支智能手机来处理人生大部分的事,这就好像是我们所得到的.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没有手机你好像就不存在了,你的世界就不存在了,世界感觉不到你的存在了.

掉一次手机,你的人生价值就会有重大折损,这是可怕的预言.

回到读书这件事上来,有人说“孤独是天才的学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才不是学校教出来的,而是孤独教出来的.所有的读书和写作都有某种程度的孤独成分,必须用孤独的方式完成,没有办法用交换的方式完成.

而孤独从我的角度看就是不联线的意思,跟全世界不联线,一个完全联线的环境造就不了真心的体会.

人生要有关机的时刻,不是因为你要做坏事,而是你需要真正读,真正独自体会、独自感受.这个是连你最亲近的亲人、朋友都无法替代的.这是人的知性发展、感性发展无比重要的一课.这是智能手机帮不上忙的,甚至可能是妨碍的.

(据詹宏志在室内生活节上的分享内容整理,有刑改)

读书论文参考资料:

读书文摘杂志社

读书杂志王念孙

读书论文

读书杂志订阅

读书杂志

关于读书的论文

概括总结:此文是一篇适合詹宏志和读书和未知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读书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读书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