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航天方面论文怎么写 与评李鸣生《航天七部曲》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航天范文 类别:论文范文 2024-04-18

《评李鸣生《航天七部曲》》

本文是关于航天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与李鸣生和《航天七部曲》和航天七部曲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编者按 :2016 年1 月8 日,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文艺报、天地出版社联合举办了李鸣生《航天七部曲》作品研讨会,20 多位著名评论家、作家及20 多家媒体出席了会议.《航天七部曲》是新华文轩·天地出版社隆重推出的一套非虚构纪实文学精品,包括《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远征三万六》《中国长征号——中国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的风险与阵痛》《千古一梦——中国人第一次离开地球的故事》《发射将军》七部,共计250万字.

据主办方介绍,李鸣生“航天七部曲”堪称中国航天的文学通史,既是航天史诗,又是国史的一部分.作品注重将科学家的命运遭际与新中国的历史演进相结合,通过人物的命运遭际来表现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风云,反思历史留下的惨痛教训;同时又以历史的跌宕起伏、发射的风险阵痛以及国际国内的重大矛盾来烘托科学家的精神品格,从而赋予作品充沛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作品写的是航天,又不限于航天,它所表达、折射的主题和内容具有极大的辐射力和包容性,既可引导人们去反省中国60 年来有关政治、科技、军事、历史、人文等重大矛盾与问题,又能启发人们去思索民族乃至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既有历史文献价值,又具文学审美品质.而李鸣生对航天文学的写作,不是谁要他写,而是他自己要写,独立走访、独立思考、独立写作,始终是作者恪守的基本原则.作品既是国家叙事,也是作家个性化的表达;既有人类的高度,也有作家的立场.不仅打破了中国几十年来写科技题材的传统思维模式,而且还将文学从一贯书写陆地文明的历史转向挥写空间文明的历史,为中国文学推开了一扇文学的“天窗”,开辟了一块新的独特的风景,堪称作家从陆地到太空的一次文学远征!而数百万言的创作实践,又为中国的非虚构纪实文学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解放军上将、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写信祝贺:亲爱的鸣生:这些年, 我一直在关注你.你的每一部新作,都让我震撼,感动,叫好,激赏.在中国报告文学坐标上,你独领,自由翱翔在航天王国里,用文学穿越历史,让诗意敞开心扉.每一部科技题材作品,都葆有认识高度、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难能可贵.“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这一称谓,当之无愧!

“神舟五号”飞船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说 :我作为老航天人,作为读者,也是鸣生的朋友的身份来说几句.第一,一个伟大的事业要有伟大的精神.我觉得李鸣生“航天七部曲”是真正弘扬了中国的精神.第二,这几本书我认真读了一下,我可以认真地说,写得很真实,很感人.为什么感人?因为写得很真实.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我还没有看到一部完整的作品,像鸣生这样以如此漫长的时间和如此精细的篇幅来叙述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鸣生给我们填补了中国航天史情感方面的空白,也填补了中国文学史关于科技领域特别是航天领域的空白,同时还填补了一个作家以一生或者说一生当中重要的时间来叙述一段历史的空白.鸣生以航天来展示他的才华,以航天来完成他的文学使命,李鸣生现象值得我们研究.我们现在提倡讲中国故事,我觉得中国航天的故事,是中国故事中精彩故事里的精彩故事.

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张胜友:我简要地说三点.第一点,李鸣生的创作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挖深井.20 年专注于高科技报告文学写作,尤其专注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写作;不仅是题材上深挖井,而且在作品思想上和表现的艺术手法上也是深挖井.所以他的“航天七部曲”推出来后影响很大,已被大家称为“文学化的中国航天通史”,这种说法是当之无愧的.第二点,李鸣生肯吃苦,在采访上舍得花大力气、大功夫.第三点,李鸣生非常忠诚于报告文学,一生基本上只坚持一种文体的写作,而且几乎每部作品的思想性、文学性和时代性都达到一个高度.所以他能屡屡获奖,被人们称为“获奖专业户”.他用史家情怀,付出了汗水,结出了成果,所有作品都是对国家安危的一种大爱,这种家国情怀是大情怀.所以他无愧于中国当代报告文学界一位最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的称号.

著名作家、评论家阎纲: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恩格斯有个观点,美学第一,历史第二.他认为没有美学的素质的话,那历史就是无从谈起,因为你是艺术.李鸣生的作品是报告,但他首先是文学,所以我说美哉!李鸣生成就了史诗型的航天大书,为中国当代文学立了一功.李鸣生现身文苑,带着明显的个性特色.这位小个子、高素质的四川人,强壮而坦诚,泼辣而智慧,胸罗万壑,思接千载,情满于地,意溢于天,上天入地,宵衣旰食,汗流浃背,铸就通天大侠的本领.《航天七部曲》是什么?航天文学前无古人,报告文学参天大树,中国文坛一道亮光.《航天七部曲》没有回避要命的灾荒和上天的愚昧,没有回避科技的落后和思想的极“左”,但最终为科学家唱了赞歌,极大地提升了知识分子的地位.从中不仅能读出科技,而且能读出军事、经济、政治、外交、历史、哲学,读出智能的警示和人文的温馨,更能读出报告文学真的信赖、美的感染,一扫报告文学写作中封神榜、流水账、进庙只管磕头、拾到篮里都是菜的鄙俗.

《文艺报》总编、著名评论家梁鸿鹰:李鸣生集数十年之苦,以数百万字的篇幅,为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了最鲜活的史诗式的、全景式的画卷,在中国当代史上像他这么专注写的还没有第二个人.实际上他的《航天七部曲》同样是一部科学的长征史.他从中提炼和挖掘了中国人的智慧,始终贯穿着他对科学精神的张扬,这是最宝贵的.

解放军艺术学院原副院长、著名评论家朱向前:第一,李鸣生是一个有梦的作家.第二,他是个有根的作家.第三,他是个有使命感的作家.有根,他才有生命的体验,才能热爱、执着,才有使命感.第四,他是个有艺术雄心的报告文学作家.这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如何避免报告文学中的题材决定论,不以题材取胜、不以主题取胜;二是如何完成高科技题材的艺术转换,在科学理性与艺术审美的悖论中达到平衡.为此,李鸣生殚精竭虑,孜孜以求,从选材到思想,从结构到叙述,从情节到细节,从语言到语调,无不精心讲究,几乎是一部一个样,始终不停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成为在军队报告文学作家和高科技题材报告文学作家中,最具文体意识和语言追求的作家之一.有了这“四有”,才造成了今天的李鸣生现象.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评论家李炳银:李鸣生是我国第一个专注于一个领域并在这个领域深入开掘,不断延伸,不断观察、思考、写作的作家.他的《航天七部曲》不像一些单纯的报告式的、文献式的记录,他是用文学的眼光去感受航天领域的人和事,感受这些人和事在现代世界格局和国家民族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感受他们的精神在当代生活当中所产生的作用.所以李鸣生的《航天七部曲》是中国航天人精神和灵魂的历史,是科学智慧的历史,也是中国航天事业一部非常生动的历史.如果没有李鸣生的《航天七部曲》,我们会觉得航天事业好像缺一块.所以《航天七部曲》填补了我们历史记忆的一个空白.更重要的,他通过他的书写与记录,不仅为中国的航天历史留下了非常生动形象的文学记载,而且对人们的国家意识、社会担当以及如何实现人生理想等方面,也提供了很多启发和榜样,比如当年很多学成归来科学家.再一点,很多的人认为文学写航天写高科技写不出名堂,好像只能锦上添花,好像高科技与文学有隔阂似的,但是我们从李鸣生的作品看到,在重大的科技领域同样可以结出很好的文学硕果.这也是李鸣生作品给我们的启发.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著名评论家李建军:我觉得李鸣生最了不起的一点就是刚.这个刚意味着正直,这是中国文学叙事写作非常重要的品质.李鸣生的写作里一方面充分体现出真实,另外一方面就是他的四个独立:独立立场、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独立写作.这就意味着他有深刻的思想,有力量感和感染力.第二点就是大,大气魄,大视野.看着好像在写航天,这是表层叙事,深层是民族叙事,是写我们国家非常不一样的历史.第三点就是深.李鸣生的作品不停留在表面,而是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有着强烈历史感、现实感和批判性的叙事内容.而且李鸣生的语言很好,你几乎挑不出病句来,是很清通的语言,朴实自然,又含着丰富的情感、打动人心的东西在里面.这是很不容易的.总之,读鸣生的作品可以在更宽阔的视野、更多重的纬度里认知他的文学成就,认知他创作上达到的高度.我觉得他是个很了不起的作家.

解放军艺术学院原训练部部长、著名作家黄献国:1998 年夏天,我去国防科委办的业余作者培训班代课.一次课余,我和这些学员到京密引水渠散步,一个小个子学员跟我谈起他的航天题材的大抱负,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这个班里还有一个航天博士叫陈善广,两人谈起航天,满眼放光.后来李鸣生实现了从陆地到太空的文学远征,捧出“航天七部曲”,而陈善广则成为中国航天员系统的总指挥.一年后在军艺招收的第三届青年作家专修班的录取名单中我见到了李鸣生的名字.入学后他多次跟我谈起酝酿在胸的创作,有一天我们在文学系外面的枣树下聊了很久.我说你一定要看看索尔兹伯里的《前所未闻的故事——长征》.文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真实.文学创作需要想象,科学创造需要想象力.他后来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叫星空乡愁,不久又告诉我他作品的名字也想好了,就叫《飞向太空港》.这是2000 年,由此李鸣生一发而不可收.现在李鸣生的“航天七部曲”出版了,我惊叹于李鸣生为当代中国文学宝库增添了一部厚重的文学典藏;天地出版社为中华精品图书工程留下了一部中国航天文学通史.李鸣生“航天七部曲”被称作中华民族挺进太空的精神史诗,一点也不为过.李鸣生当年的星空乡愁早已超越了题材本身,作品文本自觉体现了刘勰的文思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大气魄、大视野、大纵深、大跨度地书写了中国航天和中国精神;从历史深处领出了上百位功勋卓著的两代科学家;以充沛的、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中国航天的伟大历程.

《中国作家》主编、著名评论家王山:鸣生老师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位作家.一个作家20 年来专注于航天一个题材,始终不渝,这确实是非常难的.文学说到底我觉得既是马拉松,也是撑竿跳,还是铁人赛,它对作家的持久力、爆发力和各方面的技能、意志都有全方位的要求.李鸣生的《航天七部曲》对我们文学事业的发展有一种启示意义.他有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报告文学是消耗非常大的创作性的劳动,既要有田野调查式的工作,又要有文学的思想和语言表达能力,又要遵循文学的规律,李鸣生在这方面结合得非常好.李鸣生的写作,实际上就是怎么解决有高原没有高峰的问题,怎么解决文学和时代的关系问题,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让人确实有肃然起敬的感觉.包括书中的细节、语言,既是真实的又是非常文学的,任何一个作家看到这个东西,你不能不佩服.他不仅仅是一种报告,而且是经过了大量的选择和整合.这个整合的过程既是一种天赋,也是一种艰辛的劳动.文学作品最后拼的,其实是作家的情怀,以及整个的人生经历和整个的审美取向.

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著名评论家章德宁:第一,李鸣生是一个有问题意识的作家.问题意识对写作很重要,尤其是报告文学成败的关键.他始终没有停止思考生活、思考中国的现实,他的心中一直装着“中国问题”,这是他写作的出发点和动力.史铁生说过,要“以诚实作为写作的起点.”李鸣生是一位诚实的作家.他诚实地面对他笔下的生活和人物,直面历史,不逃避现实中的问题和矛盾.所以他才会与众不同.第二,李鸣生是个真正爱文学的人.我这么说,是因为并不是所有从事文学工作的人甚至作家都是真爱文学的人.我常常惊讶地发现,他居然会自己花钱买很多的书来读,包括很多当代作家的小说,而且在非研讨会的场合,他也会兴致勃勃地谈论小说的笔法、小说的结构,谈论语言的诗性.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从他的报告文学作品中会发现强大的文学性.李鸣生的报告文学还有一个重要现象,即朝野共识.我觉得这不仅是因为他的作品拥有巨大的社会生活、历史、审美、精神容量,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创造性地将新闻笔法、纪实笔法、小说笔法、历史书写笔法融为一体;而更是因为他的作品不仅进行了审美升华,也进行了审丑拷问,直面我们民族惨痛的历史,同时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历尽劫难之后依然存在的理想主义的光辉,依然存在一个伟大民族抹不尽的底色.这种“光辉”和“底色”是暗夜里的星光,给人以希望.李鸣生正是以自己心中的星光找到了这片星光,完成了大美的篇章.

《北京文学》主编、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杨晓升:鸣生的《航天七部曲》不仅是他自己创作上的丰碑,更是中国航天形象生动、恢宏壮阔的文学画卷.设想一下百年后甚至更长时间,假若后人要了解中国航天发展史,李鸣生的《航天七部曲》是多么直观的史诗性读本啊.从这个意义上讲,《航天七部曲》的价值是不容置疑的,其他任何形式的文字作品都代替不了.“李鸣生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作为优秀的作家,李鸣生身上有以下几种素质:一是眼光.眼光也叫发现,或悟性,也就是说,面对众多写作对象和写作者的竞争,作者写什么和怎么写,这是一个战略性前提.在这一点上,李鸣生可谓智者.二是情怀.李鸣生对中国航天事业一往情深的坚守,表现了一位作家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三是定力.定力是一个优秀作家应有的优秀品质.四是功力.功力的表现其一是文学性,李鸣生的作品始终都是用文学语言,大到宏大叙事,小到人物形象、命运、心理活动、情节、细节、场景等,这使得他的每部作品都形象生动,摇曳多姿,富于感染力.功力的另一表现是思想性,这首先表现为李鸣生对大题材的把握和驾驭,其次是作品写作和建构过程中思想性的深入开掘.由此作品所达到的思想深度、宽度和厚度,没有相应的功力是不可能实现的.

著名军旅作家、编剧陈怀国:鸣生是最早写航天,也是最早提出航天文学这个概念的作家.一个作家在长达20 年的时间里始终充满地关注、思考、书写一件事,这太了不起了.中国老一代航天人有一句话:把个人命运融入航天事业中,我觉得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鸣生.许多评论家称赞鸣生是航天文学的奠基人、开拓者和领军人,我认为鸣生当之无愧.他的“航天七部曲”完全可以当作一部中国的航天史志去看.而这部史志填补了中国航天的一个空白.航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想组织书写一部中国航天史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没有一个这样的机构去做,但鸣生凭一己之力做到了,让人们了解中国航天史成为一种可能.从这点讲,鸣生是功德无量的.另外,读鸣生的作品,总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但外人很难想象这种酣畅淋漓的背后,鸣生付出了怎样的艰辛.20 世纪80 年代甚至90 年代,航天很多东西都处于绝对保密状态,都是禁区,非常敏感,不让写的.当时如果没有人去突破的话,它永远是一个禁区.但鸣生凭着他的胆识和勇气,凭着他一个人的力量,总是一次一次地突破,一点一点地突破,可以说是得寸进尺.我算了一下账,有很多东西,第一个去突破的,第一个去撕开一个个口子的,在前面冲锋陷阵的,几乎都是鸣生.所以,我们的航天文学能有今天这样宽松的写作环境,有今天这样的格局,都与鸣生前期的突破有非常大的关系,应该感谢鸣生.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著名评论家刘琼:李鸣生老师是我很尊敬的老师,印象中他是一个特别认真又特别单纯的人.航天业是一个很特别的领域,既是当代问题,又是重大历史和重大事件.李鸣生等于主动选择啃了一个外壳特别坚硬的事物,长期以来,他在一点一点地啃这个壳,而且居然用文字特别聪明或者有独特见解地把这个壳给撬开了.文学文本也是历史文本,李鸣生用“航天七部曲”建构了一个文字的航天史.航天故事是当代故事,更是当代重要故事、大故事.航天题材不仅是重大题材,还是敏感题材.李鸣生讲述的中国航天人的故事,表现了半个多世纪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和复杂性,同时塑造了一批社会精英.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民族的脊梁,作家艺术家用作品为其树碑立传.李鸣生做的就是这样一件大事,并且他找到了千斤顶,把他们高高地树立在文字中.吴冠中先生曾说,科学是对宇宙世界的奥妙的探索,艺术其实是对情感世界奥妙的探索.其实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艺术创作,都是对人类精神和情感的奥妙进行探索.我认为李鸣生“航天七部曲”有几个特点,一是对人类或者说人性的深度进行了探索.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是人类对置身其中的生活世界的空间的探索.这是悲天悯人的大的人类感,他的作品不仅写出具体的人性的深度、奥妙,还写出了人类的普遍的人性.其次,李鸣生“航天七部曲”写出了历史的深度.这是典型的国防文学,国防文学要能够写出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写出当代中国和历史中国的关系,此外还要写出文化传统和文化发展,非常不容易,但他做到了.他为什么能做到?因为他具有文化思考和文化表达.写知识分子要表现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澳星风险发射》写得特别生动,写出了中国人或者中国文化的特点,比如通过中美比较写出中国文化对待失败的态度,这就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性奥妙的探索.还有一点,很多老师都说到李鸣生的报告文学有史家风范,通过《发射将军》可以看出他用了三种笔法: 直书、曲笔和隐笔.比如写将军到酒泉基地去,里边写了很多细节,很动人,这些都属于直书部分.还有隐笔和曲笔.曲笔是点到为止,不直说.隐笔是不说.不说,我们怎么知道?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写将军晚年生活的那部分我特别喜欢,写出了这个人的情感世界,他有七情六欲,有大欲和小欲,非常精彩.但里面明显地埋伏了很多隐笔.

《当代》杂志社社长、著名评论家杨新岚:我们《当代》在1991 年4 月27 号开过李鸣生的《飞向太空港》的作品他探讨会,才知道李鸣生的写作有多么的艰难.当时我听刘茵老师也说过,李鸣生在写作航天这个领域中的种种艰难.所以我觉得李鸣生的“航天七部曲”真的不容易,在文学中恐怕还是破天荒一次.而且好多东西不能写,但是又必须写,哪些能写,哪些不能写,非常困难.李鸣生跟其他作家不一样,他是一个人撑起一片天,一个人把中国航天这个领域给写透了.而且他作品里的人物都是真正的民族精英和脊梁,充满了智慧.可惜李鸣生那时候跟我们说,有好多都不能写,他写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以后有机会再重新补写的话,我相信还有很多感人的东西,肯定就更精彩了.总之在中国作家的写作里,李鸣生的写作真正是跟新中国同命运,和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同步的.他的“航天七部曲”今天能完整地呈现出来,跟这么多年来方方面面的人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我相信真的东西,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是金子总会闪光的,所以李鸣生的作品绝对有生命力.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评论家丁晓原:李鸣生谙熟文学创作的常理,坚守“独立人格、独立立场、独立思想、独立写作”的原则.他的“航天七部曲”是有思想的非虚构.“思想”在李鸣生的写作中是一种整体性的存在,它涉及选题与格局、价值取向和叙事设置、思想表达和语言策略等.更可贵的是体现为思考的方法、思维的智慧.我们读“航天七部曲”,直觉就是大题材、大视野、大构架、大叙事、大主题、大气场.作者基于空间文明的新思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将不同文明的交流设置为一个叙写重点,使作品超越政治叙事,建构起一个更为宏阔的航天共同体的空间文明叙事.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评论家李朝全:报告文学的价值,往往都超出文学.我觉得李鸣生的“航天七部曲”具有多重性的价值.如果把李鸣生的创作放在军事文学的坐标上看,它是军事文学里的一朵奇葩,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若放在中国报告文学谱系里来看,有独到的创作,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若放在科技领域来考察,也有非常独特的价值;若放在民族国家梦想与光荣的建构的范畴来考察,“航天七部曲”较早提出航天精神,也是中国精神组成的精品.当然李鸣生的创作成就远不止“航天七部曲”,还有《震中在人心》等.“航天七部曲”每一部都写得非常扎实,非常严谨,非常认真,每一部都有特点,有亮点,有看点,很具备研讨价值.李鸣生的“航天七部曲”奠定了在航天题材领域不可撼动的地位,几乎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很难有来者.李鸣生的创作体现了他一贯所秉持的对于报告文学创作的基本观念,第一,他面向社会发言,有自己的社会担当.我们从他的作品中都能看到他对社会发言的自觉和主动.第二,他非常可贵地坚持了报告文学讲真话的原则.有赞扬,也有批评和反思,像《震中在人心》,我认为是带有社会批判性的作品.第三,他的写作有思想的风骨,有思想的深度.第四,他的写作有独立的精神.他多年来坚持一个人独立行走,独立写作.李鸣生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这四个特点,这是一个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所具备的素质.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著名评论家杨平:我是长期做图书评价评测工作的,我从出版的角度谈一下.做图书出版,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能否找到好作者.因为一部好作品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作者,所以在对作者的考量上我们有三个标准:第一,作者写作态度是不是严谨、认真,是不是在这个领域里有足够的能力把握题材;第二,作者是不是占有丰富的新的第一手材料,这个非常重要,它决定了这本书的创新能力;第三,作者是否具有较强的功力,比如说理论概括能力、学术研究方法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从这三方面来看,我认为李鸣生先生都非常突出.他在航天领域跟踪了二十多年,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本身又是一个著名的作家,这就决定了“航天七部曲”这套书的成功,所以他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同时我也要给天地出版社一个点赞,能够慧眼识珠抓到这样一位作者,也体现了出版工作者的功力、眼光和责任.

《光明日报》评论版主编、评论家王国平:鸣生老师的“航天七部曲”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对人物的把握.怎么把一个人写好,在一个瞬间把他定格,这很难,但鸣生老师写得很好.他写的很多都是群像,群像怎么把这个人区分开来,怎么能够准确找到这个人物的穴位,一针扎下去,这个人物一下子就通了,这很不容易.像他写周恩来,周恩来这个人物很复杂,政治人物很难写,但他写周恩来听专家汇报一个细节,一下子就让这个政治人物的形象生动起来了;他写卫星专家钱骥,就三个字:不吭气;他写材料专家姚桐斌,一辈子陪他的就是一个地球仪,等等.写一个群体,怎么让这个人物突出出来,找到这个人物在群体中自己个性化的命运感,个人的特色,这是特别见功夫的.像李福泽这个人物就更不用说了.另外“航天七部曲”中群体人物的底色,都是红色,但生活可能是灰色的,或者是黑色的,鸣生老师写他们的情怀,写他们的精神,这些是金光闪闪的色彩.有一次我突然看到《走出地球村》里有一段话,让我很震撼:“进军宇宙,挣脱地球,不光需要勇气,还得具备力气;不光需要热情,还得具备条件;不光需要愿望,还得具备智慧.”中国人比较喜欢激动,但是我们可能需要回到一个理性的科学的冷静的轨道上来,这对民族是一个很好的提示.

《解放军报》编辑、评论家傅逸尘:今天参加这个会,好像又回了80 年代军事文学的黄金时代.以我的年龄来看鸣生老师的创作,我觉得实际上他写的全是现实.有人说他是一种深井式的写作,我认为也是深河式的写作.一个题材能够吸引和支撑一个有抱负的作家长达二十年反复深耕,这背后一定有魅力.我认为航天文学并不是一种行业文学,里边整合进去了很多政治、历史、文化、经济、科技的东西,它其实是中华民族奋进发展的一段历史.鸣生老师之所以这么多年坚持写作,对航天的热爱当然是一种原动力,但是支撑写作的思想资源恰恰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鸣生老师的创作确实是一种长河式的写作,由此我想到作家的情怀.我们现在的作家在关注什么?在写什么? 70 后、80 后作家有很多问题,书写的都是小我,都是自己,都是最贴近当下的那一点生活的经验,很难有大的文学视野.当下的时代是一个非常宏阔的时代,文学为什么会表现得如此之小?我觉得鸣生老师的“航天七部曲”对理解当下的整个生活,理解整个当代中国的历史,都是有特别的意义和价值的.

责任编辑/ 兰宁远

航天论文参考资料: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评论,该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李鸣生和《航天七部曲》和航天七部曲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航天本科毕业论文航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