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第二课堂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跟多专业融合协同打造大学生第二课堂和实践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第二课堂范文 类别:论文范文 2024-03-31

《多专业融合协同打造大学生第二课堂和实践》

该文是第二课堂类论文例文和第二课堂和实践和探索相关论文例文。

杨萍,姜余祥,王燕妮

(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北京100101)

摘 要:现行的大学教育由于受专业、学时、学分的限制,难以实现在第一课堂的教育时空中培养出多专业交叉融合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突破专业限制,探索多专业多资源融合、协同创新的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创新思维习惯,培养了合作精神,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多专业;融合;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96-02

一、引言

当前,经济的发展需要高校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1,2].现行的大学教育由于受专业、学时、学分的限制,实现在第一课堂的教育时空中培养出多专业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存在一定困难[3,4],而科技发展到现阶段,创新应用和创新思维都离不开学科、专业的交叉和碰撞[5,6].针对于此,我们在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过程中,提出了多专业融合开展第二课堂的教育理念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通过多专业师、生在第二课堂的切磋、协商、碰撞实现多专业学生的协同培养、师生的协同创新.

二、多专业多资源融合的第二课堂建设理念的提出

目前我校乃至全国大学生存在第一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5]等问题.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不足.以集体授课形式为主的第一课堂教育难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培养方案设计中留给学生的课外学习和自主学习难以兑现,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浪费在网络、游戏和社交软件上[6,7].第二专业课堂的开展受场地、师资力量限制,而且第二课堂师、生专业单一,各专业间合作意识淡薄,完成项目所需知识链断裂,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受专业限制,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特点,突破专业限制,探索多专业多资源融合、协同创新的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专业教育理念.通过多专业多资源融合的第二课堂人才培养,学生不仅学习和深化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创新思维习惯,培养了合作精神.

三、多专业多资源融合的第二课堂建设方案

1.组建专业社团.和不同专业教师达成共识,协同打造多专业融合的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学生社团组织,以招募社团会员的方式,由达成共识的教师到本专业学生中去宣讲本社团成立宗旨、社团组织形式、社团常规培训方式和指导教师的情况,吸引不同专业学生参加本社团,解决传统第二课堂师生专业单一,创新能力不足,合作意识淡薄的问题.吸收管理人员加入社团组织.考虑我校第二课堂的开展受实验室和开放空间的限制,同时挖掘出实验人员动手能力强,熟悉自己所辖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的优势.社团吸收实验人员加入社团,为社团活动开展提供动态时空和实时的基础性技术指导,解决了第二课堂开展过程中空间、常规仪器设备不足的问题.同时,发挥实验人员的特长为系统调试过程仪器设备的操作和使用提供贴心的指导,解放了专业教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了多方资源,解决了第二课堂开展过程中场地不足的问题.

2.开展不同层次的社团活动.对社团成员进行常规训练.从社团老师承担的项目中,提炼出适合学生水平的项目,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分解项目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所需知识和能力为导向,由社团成员按专业分组讨论解决本专业相关问题的办法,并将讨论结果在全社团范围内进行公开答辩,由专业指导老师进行点评和优化方案,并给出对相邻知识和能力模块的具体要求.组织专业教师对本专业模块中的关键技术进行适当培训和指导,社团成员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特长选择自己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项目,解决了各专业脱节、完成项目所需知识链断裂、教与学脱节的问题.组织社团成员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和项目申报,根据各专业赛事的要求和赛事的特点以及项目要求,组织社团内不同或同一专业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不同专业师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协同创新、共同指导,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解决了院内、校内、校际间资源和智慧共享问题.

3.建设多专业师生交流的数字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建立了多专业师生交流的数字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以及数字资源库,鼓励社团成员对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示和共享,撰写技术文档进行备案供新成员借鉴和参考,并及时总结成果,根据成果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撰写技术论文和申请发明专利.挑选技术过硬、品学兼优的老成员对新成员进行基础性技术培训,发挥榜样和模范带头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院教师开展第二课堂面临的教学负担重、师资不足的问题.

4.政策和制度保障.为促进第二课堂的健康顺利发展,社团内部建立完善的导师制度、学生第二课堂的日常管理制度、实验室使用管理制度、学生奖励制度.培养方案上明确要求了学生的创新实践学分和学分置换制度;学院将教师参加第二课堂建设纳入教师公共服务范畴,并为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经费支持.

四、多专业多资源融合的第二课堂建设效果

1.影响了学生的学生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第二课堂活动改变了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在第一课堂中,听课在学生的潜意识里被当作一种任务来对待,遇到学习难点便觉得枯燥乏味,但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第二课堂中,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主动提出问题,再结合专业知识自己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这样,学习就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探索式学习.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身边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从而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实践活动针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往届毕业生做过一个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毕业生中超过95%的学生认为在校的专业学习是“轻松”和“较轻松”的,学生们把大量的课余时间花在了与专业知识增长和个人素质提高无关的活动中.本项目的实施改变了这种局面,针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2级79名同学的调查显示,参与到第二课堂中的学生共有32名,参与率达到40.5%,2014级的新生中也有超过30名同学报名参加了多专业融合的第二课堂的活动,参与率为85%,实现了较广的覆盖面,学生参加专业社团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各专业社团蓬勃发展,参加社团的学生认为课余时间是“充实”和“较充实”的达到了100%.在这些同学中,毕业后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意愿也有显著提高.

2.在各种项目、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社团自2014年年初开始实施,在一年的时间里,参加本项目活动的学生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在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①组织社团学生完成“启明星”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10项,其中4项国家级、7项市级,1项校级.②组织社团学生参加“北京市电子设计竞赛”项目,三组学生获得北京市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三组学生获得北京市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两组学生获北京联合大学二等奖.③组织三组社团学生参加“TI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其中“基于移动终端的穿戴式心电信号检测系统”获得一等奖;“基于Zigbee的生命搜救系统”和“无线海报”获得二等奖.④组织两组社团学生参加“全国高校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创意大赛”,“Palm House掌上之家”和“Mobile Health健康穿戴”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⑤组织三组社团学生参加“计算机应用大赛”,其中一组获得“华北5省及港澳台计算机应用大赛”本科组一等奖,一组获三等奖,一组获得校二等奖.⑥社团学生为盲人开发的“心感游戏”更是在华北五省及港澳台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总决赛中斩获特等奖.这是本项赛事连续4届特等奖空缺后首次评选出来的奖项,更是显示出多专业融合共同开展第二课堂的强大生命力和创新精神.

3.提高了学生全能力.在项目组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第二课堂学生自主研制了“基于移动终端的媒体播放控制器”、“智能中医药柜”、“家居智能控制开关”、“远程浇花控制器”等创意作品.针对所开展的研究,社团学生提交8项发明专利申请和1项软件著作权申请.社团师生利用第二课堂和企业共同开发的“移动式限制环境漂浮仪”已投入量产,进入实用阶段.4.提高了教师的执教能力.教师通过深入多专业融合的第二课堂,深入了解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难点和兴趣点,结合第二课堂的项目和案例,提高了自身的执教能力,使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化,实现了自己的专业价值.

五、总结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一直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本研究以突出专业特色,打破专业限制,多专业、多资源融合协同打造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广泛地开展第二课堂建设与实践,展开了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探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了专业和学科建设,极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较好效果,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洪波,杨岳.拓展创新素质培养的空间-学生第二课堂创新素质培养的认识与实践[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6).

[2]付少波.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9,(11).

[3]北京地区高等院校第二课堂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4]许青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5]姚群秀,赵硕.基于科学人才观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6]魏培徵,马化祥,马莉萍,高校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关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

[7]任永芳.面向“共赢”的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方案探析[A].北京工业大学,2011,(5)

第二课堂论文参考资料:

父母课堂杂志

课堂内外杂志社

新课堂杂志

课堂内外杂志

父母课堂杂志订阅

论文第二作者有用吗

本文结论:此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第二课堂和实践和探索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第二课堂本科毕业论文第二课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