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有关规划设计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与以地域环境为导向的住区规划设计无锡太湖锦园的规划设计类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规划设计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19

《以地域环境为导向的住区规划设计无锡太湖锦园的规划设计》

本文是有关规划设计大学毕业论文范文跟锦园和住区和地域环境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 环境保护现在已成为整个城市发展的先导,风景区周边住区设计对环境的保护、融合、协调的要求更加凸显.以无锡太湖锦园住区规划为例,从周边风景环境特征出发,以风景区周边住区用地的地域环境为先导,利用建筑空间组织、内外环境的融合和景观环境营造等多方面来探讨风景区周边住区环境营建,力求使住区成为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载体.

【关键词】地域环境;自然生态;住区规划

【Abstra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come a priority of city development; the design of residential community adjacent to the scenic area puts more prominent requirements on the protection, integr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environment. Take the planning of Wuxi Taihujinyuan residential area as an example; take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s starting point; and take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adjacent to the scenic area as priority; from the aspects of space utilization, integr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landscape cre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residential area adjacent to scenic area; and strives to make the community become the carrier of natural environmen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words】 regional environment, natural ecology, residential planning

古人云:“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这充分体现了物质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若把住宅规划人工物质实体比喻为鱼,将其自然环境比喻为水,则可以感悟到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1].而风景区周边住区规划与自然环境、人文背景的关系更为复杂、敏感.

当前一些景区周边住宅开发忽视自然、人文环境的特殊性,按城市区域进行规划设计,搞大规模、行列式无差异化的住区开发,破坏了原有的景观生态环境,造成空间乏味、造型单一的现象,丧失了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关系.整体设计没有从原有地形、地貌出发,对用地环境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带来大量的土石方施工,得不偿失.太湖锦园小区规划是在项目初期就以住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为导向,运用现代规划设计手法和技术,从而延续富有地域特色的住居意境,使现代住区与自然、文脉相协调,创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图1).所谓高品质的生态环境,主要体现人工营造的居住环境与自然生态有机融合的整体环境质量,突出自然生态要求和地方特色的环境特点.

1 住区的自然环境特色

1.1 地形、地貌特征

地形、地貌特征对于住区规划来说是一把双刃剑.首先,自然多变、生态适宜的原始地形为营造住区多样景观、多维空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再次,高低起伏的地形地貌,同时也给整体规划、单体布局以及配套设施建设带来困难.太湖锦园规划着眼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道路、居住组团、住宅单体结合地形统一设计,尽量保存原有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量,营造出一个融于优美自然环境的居住区.

太湖锦园项目位于无锡濒湖区梅梁湖渔港板块,得天独厚地与国家5景区最佳核心地段相望.太湖梅梁湖景区,总用地面积约为210hm2,南眺万顷太湖,与太湖仙岛(三山)、鼋头渚隔湖相望,东西两侧分别与蠡湖景区、梅园景区、十八湾景区相邻,北侧为青龙山、石埠山等连绵山体,区位优势明显,风景优美.基地周围现分布有太湖饭店(五星级)、锦园国宾馆、华东疗养院、听涛园及光华学校等重要设施(图2).基地周边交通便利,可由城市主干道环太湖公路经望湖路、青龙山路到达,基地北侧紧邻渔港路,东侧紧接听涛路,均可通至梁湖路,沿湖为防洪大堤.其中环太湖公路即原锡宜公路,是无锡市区至马山、宜兴的主要道路,规划路宽40m,交通流量大.望湖路是由环太湖公路进入基地的主要道路,规划路宽15m,交通流量一般.青龙山路是一条规划道路,它是连接环太湖公路与渔港路的另一条主要道路,规划路宽40m.渔港路是贯穿渔港地区东西方向的一条主要干道,它东接梁湖路,西接环太湖公路,规划路宽20m.

1.2 生态特征

风景区周边住区生态往往呈现异质性特征,影响生态环境的生态因子比城市住区要多,生态脆弱,一但遭到破坏,则自我恢复能力差.故在该地段进行住区开发首要保证原有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同时将后期的影响降到最低,有效把控原有各影响因素.

太湖锦园周边地区现处于一种无序开发状态,用地构成主要以鱼池为主,河岸高程4.0~4.2m左右,内河控制水位为2.9~3.3m,受经济效益等制约,多数鱼池年久失修,周边杂草丛生,蚊虫滋生,鱼池水质属于有机物污染水,含氮含磷量高,水质多为Ⅳ或Ⅴ类,每年要大量排放至太湖内,污染太湖水质,而梅梁湖本身水质富营养化严重,属于劣Ⅴ类,除此之外,鱼池每年的清污工程也给周边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总体规划中,如何利用现有工程技术来改善太湖沿岸的生态环境,创造出空间丰富,与整体城市空间天际线相协调的空间结构,显得至关重要.

2 住区环境营建

现如今,世界各国日益重视环境保护与环境建设,住区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工作休戚相关.以地域环境为导向的住区规划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地形、地貌的保护和利用;塑造空间布局及建筑形态;景观空间的营造.

2.1 地形、地貌的保护和利用

美国学者西蒙兹(John O·Simonds)指出:“西方现代规划设计的显著特点,不是建筑尺度,不是发展范畴,而是人们对自然的断然蔑视,以及对地形、覆土、气候、水流、树木与绿野的轻侮;现在,我们必须知道大自然的力量( 形式与特点) ,尊重它,回应它,并把它用到适于它自身的目的上,我们必须重新发现大自然[2].”景区周边的住区首先要尊重自然、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避免大填大挖.

该工程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保护和适度有序开发沿湖优美环境为出发点,在环境、文化、商业、旅游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引人入景,还景于人”,把沿湖美景带给无锡市民,让人们在充分享受太湖自然景观的同时保证住区整体开发.“退渔还湖,建岛造林”,改善湖畔生态环境.在原有的鱼池上理水、堆山、造林,营造出绿意盎然的起伏山丘,使其融入周边青山绿岛中.该案建筑容积率只有0.16,每公顷居住人口核算为37人,而目前一般住宅小区每公顷居住人口要达到200~400人,因此该案定位为低密度住宅区,对于太湖环境的影响争取做到最小(图3).

总体布局把整个地块作为一个整体,近于1∶1平均分配公共绿化环境用地及居住环境用地,由东至西,各置功能,互相互融.在地块南侧,沿着太湖岸边,由东至西,拥有阔达100~300m宽的锦园公共绿地公园.邻近大箕山的起伏山丘,让四季常青的山丘绿地向西伸延,令太湖湖畔永远充满绿意,在湖中回望的绿色景观连贯丰富,不受任何建筑影响.在地块北侧,邻近市区边,由南至北,居住环境密度由低至高.由南向北,依次从1~3层的独立及联排建筑向多层及局部小高层的建筑,逐渐增展、过渡.在锦园绿地公园及居住区之间,一条曲折的人工湖将两功能加以划分,使居住区与公共绿地既各自独立、互不干扰,又能互相因借,在空间上相连贯,促进了自然与人工实体的协调和融合.

2.2空间布局及建筑形态

风景区附近住区地形往往起伏较大,被多重地形、地貌划分为不规则的区块,用地相对零散,在建筑规划布局时应“因地就势、随曲合方”.该规划的整体空间结构普遍表现为双三维的空间特征,即自然地形地貌的三维结构与人工建成环境的三维结构相互契合.

建筑空间维度上,主要划分为两个区域:低层住宅区及公寓居住区,以水景或人工湖分隔,互不干扰(图4).低层住宅区以“小中见大”的组团方式铺排,在不同区域屋与屋之间拥有大大小小的绿化或水景,使居民进入低层住宅区时可感受到不同视点的变化,生活品质大大提升.公寓区部分,考虑到地块“临近太湖,临水而居”的优越地理位置,布局上运用柔和的波浪形排列手法,同时建筑群体以流线形态沿锦园绿地公园用地边界加以伸延,配合高低结合的建筑天际,整体规划与周边的环境有序地融合,同时在静态中显露出动感的一面.在两区空间布局方面充分考虑到无锡对日照及间距的要求,住宅均面向南至东南展开,形成错落有致、空间开放的形态布局.在地块北面的道路旁,沿域渔港路和望湖路交界处布置了商业、公建及会所,以围合形式布置,使服务半径更有效率,提供了居住区必需的商业服务、公建配套及会所设施.

独立及联排建筑立面风格以欧陆古典式为主,配以柔和优雅的色彩﹐营造出典雅及高贵的建筑风格.公寓部分立面以简单纵横交错的线条编织﹐并通过阳台﹐使建筑体量在光与影的配合下进一步弱化.从太湖回望至项目基地时﹐建筑色彩采用米色为主调,与周边环境更加协调﹐配合灰及朱红色坡面屋面﹐营造小区浓厚地域特色,创造出恬静的小区居住环境.在具体材料的选取上,以石材及喷涂主导﹐带出典雅情怀.同时,会所与幼儿园都采用相同建筑风格,以强调设计发展的完整性.

2.3 景观空间的营造

“依山傍水房树间,行也安然,坐也安然”,古往今来,依山傍水的居住体验是一种向往和趋势,这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理想已逐渐厌倦高密度城市,渴望回归自然.

自然环境是本地段的最大资源,山景、水体及绿化互相配合点缀.师法自然,尊重自然,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引入周边山体、水体、公园、田园景观,整体融入区域地景,力求形成“天人合一”的环境,表达与基地所在自然环境的共生共融[3].设计重点利用自然环境,以“借景”的概念作为规划手法,运用不同层次、密度及功能,构建多层次的景观结构,使从太湖回望地块,或是从住区内面向太湖时,均可感受到“借景”所产生出来的美丽风景构图.

太湖锦园在居住环境规划方面,采用多型态的水体景观和集中绿地,在建筑空间中互相穿梭、互相配合,形成山中有居、居中有林、林中有水的层次感,强调多层次、多元素的融合及平衡.住区绿化景观设计是以居住区完全融合自然环境为目标,适量开发的低密度发展模式.整体区域分布从北向南,以发展密度逐渐降低为基础,由北面的小高层住宅至中部区域的低层住宅,最后达至南面的锦园绿地公园.布局不单可将3个区域以绿化带或水体完全分开,组团区域分割清晰分明,建筑可与远处山景相融合,层次感也较丰富.面向锦园绿地公园及沿人工湖一带,通过布置1~3层度假式独立低层住宅或联排低层住宅,提供更多私人花园绿化.由锦园绿地公园的全绿化环境,逐渐变为绿化居住环境,尽显居在林中的诗意,并使临湖一大片绿化区不受建筑物影响.运用“借景”手法,太湖水体之景色渗透地段区内,使人与太湖水景更亲近,带出邻水而居之意.设计将人工水体穿梭于绿化与建筑组团之间,视觉上水体与太湖连接起来,犹如不同组团以“绿洲”的形态漂泊于太湖上,虚与实的对比使借景构图更丰富.另一方面,人工湖及河道由东至西,贯穿地块,与大箕山及锦园绿地公园形成“川河流过山脉林岛”之景,较好地体现了天然景致的气度(图5).

从80万m2锦园高尔夫球场望去,锦园这块狭长地带上建筑物如同波浪,独栋、双拼、联排、小高层公寓依次排列,形成错落有致的天际线.推土造坡、植树种草、挖渠引水、建亭造阁,近20万m2绿化面积,上百种乔木、生态植草、灌木,加上80万m2的高尔夫绿地,毫无突兀地融于周边环境景致之中,置身其中,整个身心处于最舒适的状态(图6).

3 结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太湖锦园住宅小区的规划建设中,风景区地质形态、景观特征是设计前提.围绕这个概念,规划尝试利用基地及其周边丰富的环境资源,打造小区的空间、水网格局,同时也为小区的道路系统和组团空间布局确立了发展骨架.再通过现代建筑技术支持下的设计创新,在现代居住形式中利用地域环境特质,加强了地域文化,并发展了空间错落、视线穿透的立体景观空间.天赐的太湖、人造的锦园,已牢牢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

参考文献:

[1]成受明,李和平.论山地住区环境营建[J].规划师,2002(10):35-37.

[2]西蒙兹,王齐昌.景园建筑学[M].台北:台隆书店,1982.

[3]陈建平,蒋雅峰,凌燕青.用心灵感悟自然,让环境融于设计——宜兴市宜园·东溪望族居住小区规划设计随想[J].江苏城市规划,2006(09):17-19.

(收稿日期:2017-04-27)

规划设计论文参考资料:

城市规划杂志社

毕业设计

设计投稿

大学生涯规划论文

机械设计和制造期刊

毕业设计说明书

归纳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锦园和住区和地域环境方面的规划设计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规划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