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散文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与从自然之象到人心营构之象迟子建散文《月亮,在半梦半醒之间》赏析相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散文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4-22

《从自然之象到人心营构之象迟子建散文《月亮,在半梦半醒之间》赏析》

该文是关于散文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跟《月亮,在半梦半醒之间》和营构和迟子建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经典灰回顾

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笑.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带给我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仰而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人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这调皮的月光,让我只能睡睡醒醒.

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灭的月光,带着股嫩嫩的绿意;夏日的月光,饱满丰腴;秋天的月光,洗尽铅华,安详恬淡;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落到雪地上新鲜明媚.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今天是满月的日子,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我被渴醒了.床边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喝过这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

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柄息在林中的月亮.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掩在林问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冉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接着睡了,可是眯上一段时间,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一一啊,月亮还在林问,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灭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选自《知识窗》,2011年第5期)

名师教你读

当代作家迟子建的《月亮,在半梦半醒之间》是从自然景物中感悟人生哲理的散文名篇.作者先以拟人化的手法将“太阳”和“月亮”作了一个有趣的对比:太阳就像一个不懂得“养生”的人,总是圆着脸, “没心没肺地笑着”;月亮却善于“养生”,知道盈亏之道,懂得亏并不一定是坏事,亏之后当会“一点点地盈满”.作者实际是要以月亮的盈亏来写人生的盈亏,告诉人们我们不能总是想着圆满,亏缺和圆满是相互转化的两种人生状态.

作者起笔自然,面对月亮这一“自然之象”,以情观物,观物入情,自然而然地营构了一种“心灵之象”.在迟子建的笔下,故乡的月亮就像一个“我”亲密的老朋友, “月圆”的那天,似乎就是它和“我”约会的特别的日子,它“穿窗而过”, “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就像我的恋人, “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 “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它着实“调皮”, “让我只能睡睡醒醒”.可爱的月亮,此刻已经不再是纯然的物理天体,而是有着人的情态和动作了:它会“笑”,会“进屋”,会“打招呼”,会“躺”,会“伸出手抚抚”,会“揉揉”,会“调皮”;有时“安详恬淡”,有时“瑟瑟缩缩”;它也有“忘我”和“懂得”的意识……总之,它不再是“自然之象”,而是作者用心灵营构出来的“意象”了,是心灵化、人格化了的想象性的审美意象.从修辞学上说,这就是典型的拟人化创作手法.

从审美学上说,作者将月亮“意象化”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艺术家对自然的“征服”,看到了艺术美对自然美的超越.自然本无生命,但艺术家将自己的生命和情感投射到自然物身上,赋予了自然物以人的生命和情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移情”. “移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审美现象,更是艺术创作中常见的现象.可以说, “移情”是营构、创造审美意象的艺术方式和手段.德国美学家立普斯认为“移情”是发生美感的秘密,他说,审美者将自己的情感移注或投射到自然物上,使本无生命的自然物有了人的生命,本无人的情感的自然物有了人的情感,于是,人与物融为一体,物即我,我即物,物成了我的象征,我从物中看到了自我,于是产生了美感.迟子建这篇散文中的月亮意象及其美感正是“移情”所创造出来的.

作者“移情”于月亮,反过来又借被情感化的月亮来衬托自我的情绪,表达自己对人生盈亏圆缺的体验和对艺术审美创造的领悟.

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总是随着月亮的盈亏而转移.作者写到某天晚上微醺的夜半因口渴无意中看月, “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她“喝过这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这实际是作者因口渴喝水后感到的舒畅和她心中对于月光的美好感情的融合,才有了这个晚上月亮特别美好的感受.眼前的月亮并没有太多变化,作者在这个晚上看月亮的心境是朦胧的,是在半梦半醒状态中的.按平常来看,冬春之交的月光本来没有什么稀奇,但在半梦半醒状态中的朦胧感和“移情”作用下,却使她所看到的月光显得前所未有的美好.

接着,作者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即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 “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这其实可能是作者躺在床上,因为视角的缘故,月亮就像是掉在窗外的树丛之中,她似乎感觉“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月亮“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本来在冬春之间的萧瑟之气,竟然因为这“掩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这其实也是作者这种介于半梦半醒间的错觉对于月亮的一种情感投射,是一种从艺术的视角出发,对自然世界的重新打量,或者说是艺术美对于自然美的升华和重构.

作者说自己被今晚的月亮的美给惊着了,她不断醒来,都是为了看这月亮,最后,“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这是自然之象在作者的心灵之境中投射和建构出的艺术形象,那晚的月亮,已经化作“灯”和“篝火”,照亮和燃烧着作者的心灵世界.

因此,当作者第二天早晨醒来时, “满月时的圣景”已经消失了,白雪也同样消尽,树还没有返青,一切看上去仍是那么的单调,然而,作者对她在半梦半醒中所见到的月亮的变化开始了新的思考:圆满的月亮因为“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作者由此领悟到一种人生真谛一一“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辉煌和燃烧准备养料,而没有充分的准备,人生就不可能迎来期待中的辉煌.

文章结束时,作者又从自己所领悟到的人生真谛谈到艺术真谛,那就是艺术的美不完全依赖于自然的美,在自然中可能看起来最美的时节,如果没有自我主体情感的投入,也无法唤起真正的艺术创造.而在“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在没有完全睡着而失去对于自然美的艺术观照,又不是完全清醒注重理性客观分析之时,“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才会有真正的美的创造.

名著自助餐

文学作品巾通过移情将自然之象营构为寄托或暗示着某种情思的审美意象,是一种常见的审美创作现象.下面请阅读鲁迅的散文《秋夜》,然后说说作品中将哪些自然之象营构成审美意象,其中“移情”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啖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啖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啖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啖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乌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选自《鲁迅选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 992年版)

“名著自助餐”解读参考

鲁迅的《秋》(《野草》的第一篇)也是一篇将自然之象心灵化为审美意象,借以表达深刻意蕴的散文.作品中通过描写秋夜里的种种景物.移情于其中,赋予人的性格气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创造了一种冷寂而深邃的意境,引入无限遐思.

作品中出现的意象有“夜的天空…‘星星…‘枣树”“野花草”“蝴蝶”“蜜蜂”“恶鸟”“小飞虫”等.

作者笔下的秋天夜空是鲜活的会思考的对象, “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星星则啖着冷眼,“口角上现出微笑”,整个夜空肃杀凄凉,显得并不十分友好;那繁霜之下的小粉红花会“瑟缩地做梦”,能“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还极其聪明地“知道”“秋后要有春”,即使生存的环境险恶,她无力反抗,却懂得用一种美好的期待去支撑生命;枣树更加聪明,不仅“知道”小粉红花的梦,还“知道”落叶的梦,光秃的枝丫“欠伸得很舒服”,要置夜空于死地,仿佛是对其黑暗冷酷的不满和反抗;还有那夜游的恶乌,夜半的笑声,是如此冷酷无情;那为追求光明而勇敢献身的勇士小青虫,尽管显得幼稚而鲁莽,但却无所畏惧,慷慨赴死……这些自然之象本无生命和情感,但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它们有了人的神情、意识,会“啖着冷眼”“现出微笑”“不安”(天空);会“做梦”、会“知道”外部环境的变化(小粉红花、枣树);会“唱起春词”(蜜蜂)等,这正是作者“移情”于物而营构出来的审美意象,浸润着作者的情感,是作者情感投射的产物.

这些审美意象,透露出作者于安静之中的些许彷徨,些许执着,有批判,有赞赏,有怜惜,有深情.从枣树到枣树上面的夜空,到夜空下沾满繁霜的小粉红花,室外的夜游鸟,室内的灯火,扑灯的小青虫,作者于半梦半醒的秋夜中捕捉到如此多的自然物象加以描写,并非要告诉读者关于这些景物的各自特征,而是要通过生命体验,用“移情”、拟人化的方法,展示冷漠恶劣的环境(天空)对美好事物(枣树、野花草、蝴蝶,蜜蜂、小飞虫等)的压迫和摧残,以及这些美好事物的抗争和对希望(春)的憧憬、期待;同时借其表达自己孤独、苦闷、彷徨而又清醒的复杂心情.

作品中浓烈复杂的感情与冷漠深邃的秋夜相互糅合映衬,达到完美融合,体现了艺术对自然的超越.

散文论文参考资料:

本文汇总,这是一篇关于散文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月亮,在半梦半醒之间》和营构和迟子建相关散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