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社会科学类论文例文 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自信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社会科学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2-28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自信》

本文是社会科学类论文例文与哲学社会科学和发展自信和中国特色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摘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当下,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为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需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文章围绕如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展开思考,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导向,立足于当下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倡导科学批判精神,强化理论创新的自觉,体现出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信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10-0030-02

  “潮平岸阔风正劲,扬帆起航正逢时.”当今中国正由大向强发展,进入伟大的新时代.越是接近世界舞台中心,越是接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越需要“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自信的极端重要性,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导向

  “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总书记的深刻论断提出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著书、为人民立说,为绝大多数人服务.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一旦偏离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任何成果,从根本上讲就是脱离实践、虚无历史.绕开主流、避开问题谈主义,是典型的“见物不见人”的唯心主义论调,是烙上隐形唯心色彩的旧唯物主义论调,毫无价值和意义可言,更谈不上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是衡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性质的试金石,也是衡量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能否经受住历史和实践考验的标尺.历史与现实无不表明,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有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内含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为人民造福、坚持人体地位.

  肩负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也必须在端正立场中树立自信,切实感知群众冷暖,关注群众需求,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群众关切,既满足群众对思想、文化、价值等精神产品的需要,也着力研究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既要从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炼升华,更要与群众融为一体,让一切知识创造、理论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提高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二、立足前无古人伟大实践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更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当今世界发展环境深刻变化,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向世界系统阐述“中国道路”“中国价值”、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历史重任.当代中国正按照“五个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正处在迈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反映当代中国发展水平、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重任.

  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才会产生.正因如此,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也正在于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和着重点应该而且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立足实践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抓住解决问题这个关键,深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问题来源于实践,也要在实践中解决.闭门造车、坐而论道,只能是空论发展、空谈主义.同志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需要解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这一切都需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者拓宽视野,在纵向贯通人类历史长河中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大逻辑,在横向判断世界发展态势中认清当代中国发展的大趋势,在纵向横向的有机结合中看待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创造,对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望闻问切”“解剖麻雀”,从中总结规律性认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思想.“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者应当也必须深深扎根当前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沃土”,揭示实践发展新特点新规律,提炼总结新经验新成果,为党治国理政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以系统化的学说开辟通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道路.

  三、倡导科学批判精神品质

  “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在扬弃中超越,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重要特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形成的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为改造旧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融通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资源,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紧紧抓住主线、中心任务展开.这就是,旗帜鲜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更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者要继续光大科学批判精神这一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品质,用这一精神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不断创造新理论,决不能犯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的错误;善于汲取几千年中华文化“养分”,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决不能犯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清醒鉴别吸收国外学术思想和方法,决不能犯“唯一准则”的错误,努力多出适应形势任务、极具中国特色、彰显文化自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四、强化引领创新、自觉创新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早在抗日战争之初,就展示出在中国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指出中国革命斗争如此伟大丰富,应当出理论家;马克思主义是空前而不绝后的,将来会有“新马克思主义”.历史表明,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并没有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大成果.当前,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仍然需要这样的自信.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关键看是不是从人抓起,久久为功.要高度重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造就和集聚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选拔和管理机制,紧紧抓住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环节,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重要方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为了焕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潜能和活力,需要通过完善制度和个人自律,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保持“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使之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坚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树立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坚持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从而在揭示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做出新的理论创造,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

  参考文献:

  [1].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秦宣,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社会科学论文参考资料: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社会科学论文

社会科学前沿杂志

社会科学投稿

社会科学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期刊

该文总结:该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哲学社会科学和发展自信和中国特色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社会科学本科毕业论文社会科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