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修复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跟吾随物性的修复理念和实践以何绍基尚有要作七言联的修复为例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修复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14

《吾随物性的修复理念和实践以何绍基尚有要作七言联的修复为例》

本文是关于修复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和理念和何绍基和修复理念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发展中的修复理念

修复理念是书画修复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和准则,其中“修旧如旧”是当下接受度较高且广为人知的修复理念,即保留所修书画中的“旧气”.但由于该理念中“旧”的时间跨度过大和程度的不同,我们很难界定“旧”的标准和规范,所以该理念在实际修复工作中会因理解的偏差而导致诸多结果.那么,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我们就需要一个全新且可控的修复理念—“吾随物性”.和以人为本的人为干预不同的是,“吾随物性”强调以物为本,即从物的角度出发,制定适合该物的个性化修复方案.

对当下修复理念的思考与其矛盾分析.修复通常被理解为旨在使人类活动的产物恢复功能的任何干预.它的终极目标着眼于将艺术作品长久地传承下去,并使其在物质、美学和史实上能被继续认可为艺术作品.修复理念是修复工作者在实际操作中的核心思想,它为修复工作的进行提供了理论支撑,且随着现今文物保护的科学化及规范化,修复工作也不再单单地停留于技术层面,而是逐渐发展为集技术、艺术、科学为一体的学科.

当下的修复工作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为修理,即修残补缺,恢复艺术品材料媒介的机能,从而延缓劣化,防止艺术品进一步的损坏;二为复原,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适当复原损坏的艺术形象,恢复其审美功能并挖掘其潜在的艺术价值.这两个层面的差异直接导致两种不同修复理念的形成,即“维持现状修复”与“复原修复”.“维持现状修复”旨在修复艺术品破损的材料载体,“复原修复”则是在此基础之上尽可能还原艺术形象,二者各有侧重、各有利弊.“维持现状修复”曾被普遍运用于西方的文物保护体系当中,这种做法虽尊重了艺术品的真实性,但却容易导致修复行为的不作为或画面艺术性的缺失,此方法更适用于出土文物与古籍善本等资料性文物的修复;而“复原修复”为了理想中天衣无缝的效果,很可能过度介入甚至是不择手段,从而影响作品的长久保存,此方法多用于传世书画的修复中.故两种修复方式之间难以把控的平衡点,便正是其中的矛盾所在.

有关“修旧如旧”.随着近两年社会对修复行业的普遍关注,“修旧如旧”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但此概念过于笼统包容,时间跨度过大,因为从当下直至原初都是“旧”,而原初的“旧”就是作品最新的时候,所以究竟回到哪个时期的“旧”,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歧义.对“修旧如旧”中“旧”的程度把控,应以当下为出发点,辅以时代及时人的艺术审美需求,并结合作品本身的情况,以作品中相对干净的部分作为参考标准,这样既能保留作品的历史遗痕(古色、旧气),又不会在修理过程中过分干预,从而达到一个“美”与“旧”的平衡点.

“吾随物性”的新理念及应用.每件艺术品都是独一无二且具有多样性的,在修复过程中不应该用单一的修复方法对待所有的作品,应根据具体修复对象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采取相适应的修复方法,并将“维持现状修理”和“复原性修复”相互融合借鉴,既不过度介入也不消极地不作为,这就需要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部分复原”.而“部分复原”的核心思想,便是以“物”为中心的“吾随物性”的修复原则.“吾随物性”的宗旨在于“以物为本”,即在修复工作进行当中,不人为设定修复程度及结果,而是从修复作品本身出发,根据其具体情况及需求,设计出符合该个体的专属个性化修复方案.从其艺术审美、历史价值及物质特性出发,对可复原和不可复原的部分进行甄别处理,挖掘出该作品在当下最完整、最和谐统一的美.

“吾随物性”理念在“尚有要作”

七言联修复中的应用

这幅何绍基楹联作品破损较为严重,且虫蛀、霉斑、黏结物颇多,作品因经常悬挂导致上下色差较大,这种受到纸张老化、空气中灰尘杂物等自然状态的影响而产生颜色变化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古色”.但若灰尘杂物积累过多或受到其他污染导致该作品的艺术审美性严重缺失、艺术价值大打折扣,我们便有必要为恢复该作品原有的艺术价值及艺术审美性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

在整个修复过程中“吾随物性”的运用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补配命纸、全色与接笔以及配料染色等环节.首先在配命纸时,我们应根据原作自身的材料特性,选择与它特性相同的命纸;其次在全色时对不同位置的处理以及对作品整体颜色的把控;再次,对接笔时文字的缺损,我们进行有依据的复原,但印章部分的缺失,我们就不要强行复原,过渡干预;最后在重裱配料时,我们应根据作品的整体色调,来选择合适的配料色彩及纹样.所以,“吾随物性”的修复理念在整个过程中的应用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部分复原”及“吾随物性”的实际应用,其目的都是为了在延续艺术品物质生命的同时,尽可能地恢复其审美价值并挖掘当下的审美状态.在不艺术伪造或史实伪造的前提下,在不抹去艺术作品在时光流转中获得的每一经历痕迹的前提下,通过对书画材质的修理和必要的图像复原,重建艺术作品的潜在一体性和艺术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其艺术寿命.

清洗画心.画心清洗前,在不损伤画心的情况下,先将浮在纸面的一些粘连物用马蹄刀轻轻刮去.该作品由于原命纸近似油纸质地,与画心黏合度较差,遇水后很容易就能取下.加之本作品残损严重,碎片颇多,故应将画心浮于水面不完全浸入,从而防止清洗时画心碎片移位.

对于画心的清洗,需要注意“度”的把控,清洗过头旧气全无,清洗不到又易留脏.理论上讲,画心的清洗要“去污留旧”,“旧”是书画材料经年流逝,随着不可逆转的自然老化而形成的颜色与质感,即古色;“污”是书画作品受到外部污染而附着于材料之上,且可能导致肌体进一步恶化的有害物质(如霉斑、油渍、水渍等),即污色.所以在实操中对于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的“古色”,我们要适当保留;对影响保存破坏画意的“污色”,我们就要尽量去除.

染配命纸.古旧字画经年流传多已糟朽残破,因为要与修复对象在色彩上匹配,所以需要我们根据其古旧程度选择颜色相应的命纸,这种根据艺术品内容及颜色老化程度染配材料(纸、绫、绢)的方法就是书画修复中的染色与做旧.在染配颜色时要注意不能改变画心的色彩和古旧感,要根据作品主要色调酌情合理的调配颜色,太深会使画面整体色调沉闷压抑,甚至掩盖掉原本的画意,太浅则无法达到预想效果.命纸配色合理的情况下,不但可以让我们后续的补色和接笔工作变得相对轻松,也可将画意衬托得更为鲜活生动.

本件修复作品上下色差较大,所以在命纸的染色过程中,我们应选比画面颜色最浅处的稍浅色为命纸染色标准,这样对于作品整体而言,其色彩既能托得住浅色部分,又不会显得太过.所以参照书画作品整体来决定颜色,根据原作的诉求来制定合适的修复方案,不人为设定修复标准,即“吾随物性”修复理念的实际运用.我们在平时的修复工作中,对于补纸、命纸的选择,一般要比原作浅上一个色度,不能太深,也不能太“跳”,影响其一致性.

托命纸.待命纸染色与做旧完成后,便可以开始托命纸.由于该修复作品“碎片化”情况较重,为了防止该环节有移位和脱色等情况的出现,画心不宜水分过大,故用复托法.

修补破损处.因原作破损处过多且破洞大小不一,对其逐一修补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但如不采取措施,破损处将始终比画心完整处少一层纸,从而产生“高低”,故采用“隐补”的方法对破损处进行修补.为防止修复后的原作出现二次断裂,还需在背面断痕和裂痕处贴“折条”,以起加固作用.

全色.书画作品经过揭补加托之后,就要进入全色环节了,全色主要有“补色”和“接笔”两部分.“补色”就是在残破缺损的画心失色处,进行缺失的颜色填充,以求与整个画面色调保持一致的过程;“接笔”就是在笔迹或画意断裂处,按其原意或书写轨迹填补与之对应的墨、色,也就是用今人之笔墨接补古画残损之处,使笔画、画意延续的过程.“补色”重在画面各部分底色调整,“接笔”重在对有笔意、有用笔的地方进行延续,归根结底,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残损处与整个画面相协调.

在全色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有的字中段缺损,首尾俱在,那么我们便可以根据其起收位置推断缺损的中段,但有的在起笔或收笔位置残缺,我们无法完美预估其位置,便不能轻易接补.所以在这里我们要遵循一个修复中的基本理念,便是“可为”“不可为”和“能为”“不能为”.

“可为”“不可为”即通过修复可以完整复原的作品,但由于个人修复水平及其他原因达不到较好效果的时候,就不要勉强为之;“能为”“不能为”即对于技术所能达到的,但是却因过度追求修复效果,而使作品不能够长久保存的情况下,是“不能为”的.归根结底,前者以修复者能力、技术为主要标准,后者以修复作品最终效果为主要原则.所以在实际修复工作中,我们应把修复效果和修复人员的能力综合起来,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

托料、染料与镶料.本件作品由于颜色较深,选料颜色不宜过浅,故选米色竹子纹样绫.米色的选择是为了在染色时可以更快地达到所需颜色;竹子纹样的选择一是淡雅文气,用在文人的书法作品上相得益彰,二是其花纹相对零碎,足以缓和画心底色“斑驳”的视觉影响.

覆背、砑光于装杆.绫子托好后,裁掉上下毛口,调配颜色后即可开始染色.待绫子染好后,依照制定好的尺寸备好天地、边、助条、夹口、搭杆和覆背纸后,便可开始镶活及覆背.覆背工作完成后,对联经砑光、上墙、装杆穿绳等步骤后,何绍基“尚有要作”七言联的修复重裱工作便完成了.

关于书画修复新理念的思考

正如书论之于书法创作,画论之于美术实践,修复的实践也需要修复理念的指引.而科学的修复理念和修复原则,对修复工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核心准则,它为我们整个修复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保障.

书画修复的意义不应仅限于维持残损的保存现状,而应是通过对书画材质的修理和复原,挖掘艺术品潜在的艺术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其艺术寿命.书画修复工作的进行,应当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可逆性原则、可识别性原则和最小干预原则.可逆性是指用于文物保护修复的材料要具有该特性,如我们使用的糨糊;可识别性是指附加于艺术品之上的保护修复材料和原有本体之间可以区分;而最小干预指的是在能够保护艺术品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本体施加的操作.

本文所说“吾随物性”的修复理念,是优先站在“物”的角度去制定修复方案的理念.它以“物”为出发点,根据“物”的特性及其自身需求来调整“人”的状态,旨在达到“物”的最佳效果,而不是依靠“人”的主观意象去赋予“物”某种以“人”为本的主体思想.从以上环节我们可看出,“吾随物性”的修复理念基本是贯穿整个修复流程的,这些操作的出发点都是“以物为本”,让作品告诉人们它的需求,而非“人”的主观臆测.

修复工作的目的,不是把书画艺术品恢复到过去的某个状态,而是对书画材质进行科学的保护和修复,并在此基础上适当的复原画面使之呈现出当下最美的审美状态,从而使其作为有生命力的艺术品最大限度地长久传承.■

责任编辑:刘光

修复论文参考资料:

此文点评,此文为适合理念和何绍基和修复理念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修复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修复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