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记忆中的盘福新街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和记忆中的盘福新街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记忆中的盘福新街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4-12

《记忆中的盘福新街》

本文是关于记忆中的盘福新街方面硕士论文范文与盘福新街和记忆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盘福新街不是一条街,而是一个大院.建在广州市越秀山南门正对着的盘福路上,原来叫“高级知识分子宿舍”,后简称为“高知宿舍”.后来又觉得此名太张扬,就改名为“盘福新街”.

盘福新街是陶铸在广东当省委书记时给知识分子盖的示范宿舍……1958 年建起来的……

盘福新街建起来的时候,正是广州城最美丽的时候.所有60 年代初去过广州的人都会对她的美丽赞不绝口.这首先在于她的绿化和安静.而在这两点上,盘福新街所在的盘福路可称为代表.

而我们住的盘福新街,则更是鸟语花香,安静怡人.所有的空地都种满了台湾草,草地的边上有砌着三角形“狗牙”的红砖,那时我们常常就走在这些红砖上.院子里到处种满了米兰树、鸡蛋花树、榕树、紫荆树、香蕉树、木瓜树和各种各样的花卉.

……

名作家张梅在《盘福新街》(收入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编的《1999 年中国散文精选》)一文中,对这条广州著名的街道作了不遗余力的礼赞.

看着她的这些描写,作为“盘福新街人”的我,耳边响起了从楼里传出小提琴的《思乡曲》、那临街的窗里飘出的俄罗斯民歌,一切都太熟悉了.

盘福新街以文雅、宁静著称,所以当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同志,感谢你》来这里取景拍摄时,我们一点也不吃惊.那天,我和小伙伴们被街里的一些长者叫来:“回家里拿上垃圾桶,要好像真的去倒垃圾——你们被导演看中了,做临时演员!”

我们一班“临记”一脸兴奋,排成一串地去倒垃圾.

在垃圾车旁边,我们见到了演员刘晓庆,她在这部电影里主演清洁女工杨洁.她一脸认真地指点我们要怎么倒垃圾……

多年来,盘福新街里出现的名人很多,我并没有太在意.只是吴有恒的出现,才让我很震惊.

有一天,我在父亲和朋友的对话中无意中听说:“吴司令也在我们街住.”“吴司令?”我非常吃惊.司令可是“大粒墨”(指高官)啊!

后来才知道,在街的南面那幢宿舍,我有时见到的那位老者就是吴有恒.听说他曾任粤中纵队司令员,又是“禁书”《山乡风云录》的作者.

相比起“司令员”,他是《山乡风云录》的作者这一消息更加让我好奇.

那时我开始似懂非懂地偷看一些“禁书”,如欧阳山的《三家巷》、陈残云的《香飘四季》以及吴有恒的《山乡风云录》,这些都是岭南长篇小说的扛鼎之作啊.没想到其中的一位作者竟然近在咫尺!

吴有恒很低调,对我们这班小毛孩在楼下玩闹,也只是报以轻轻一笑.每次他路过,我都停步,对他行注目礼.

后来,我在大作家胡希明(广东省文史馆馆长、京剧《杜鹃山》剧本的作者)的《三流诗集》中,见到吴有恒酬和胡希明的诗作《迁居步韵》(第二首):

打圈飞旋不住休,自将意气藐清流.

人生归宿非容易,一统而今有小楼.

诗后有注称1976 年迁居盘福新街.

从诗意看,吴有恒很高兴能“有小楼”安度晚年,以养他“藐清流”的意气.可能连吴有恒自己也没想到,1979年他受命主持复办《羊城晚报》,继续为国为民挥舞如椽大笔,激扬文字.居住在盘福新街的名人很多,且不说医学界的杨爱莲和建筑界的吴威亮、莫俊英,光是像吴有恒这种文化界的,还有广州艺术教育的开拓者胡根天、著名山水画家陈洞庭和谢锴等.他们无一不是胸罗万象却又冲淡谦和的长者.在他们身上,自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士人精神——“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要藐视他,不要把他的显赫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的浩然正气.

在这些长者的气场影响下,盘福新街的文化氛围很好,后辈中多以读书从艺为乐,杰出者如著名歌手廖百威、名作家张梅等,也成为人中龙凤.

1986年6月11日夜,书法家古桂高应我的邀请到盘福新街16号我家聊天,后来他写下了《端午节夜过胡荣锦楼宅,与之并李薇贤姪畅叙,归来即赋寄赠》:

天棚谈笑纳新凉,

试赏盆花分外香.

放眼扶摇怜比翼,

抬头咫尺揽星光.

清风不尽山川出,

妙句多随意气扬.

好趁钟楼相伴读,

诗文抄写替周郎.

“放眼扶摇怜比翼,抬头咫尺揽星光”,写的是我家天台视野开阔,它北见象岗山,东望中山纪念堂的“金顶”,南观六榕寺花塔笔直的塔身,西揽白云机场“航线”上飞机的升降;楼的南面,正对着的是一座绿瓦黄墙的大别墅,它最初的主人就是民国名人汪精卫……

我们一家人都敬重知识分子,所以街内街外的朋友常常到我家聊天,像城建专家苏宝义、何明;摄影名家林星、吉他高手王远强、二胡表演艺术家王弗英;书画名家陈天博、麦少麟、谢锴,甚至后来成为广州市足球协会会长的容律慰等,他们在我家或者鼓琴表演,或者即席挥毫,谈古论今,纷然一堂.

1995年夏日的一天,父亲对我说:“盘福新街要拆了……”

由不得我们多想,在“拆了”的城市改造狂潮中,盘福新街就像香气一样突然消失了,那种晨光随着窗外的小提琴声涌上来的美妙日子也成为记忆.等到2002年大家回迁时,富有诗意的大院变成了一座高楼,星散的人家又聚在一起,紧张地适应起现代化的生活节奏.有时,“盘福新街人”会感叹和回忆那曾经的诗意、清郁的花木、美妙的音乐,然后像张梅那样喟叹一句:“这时候,我突然那么深刻地怀念起这块地方……旧日还是那么美好的.”

在写作长篇文学传记《建筑家林克明》时,我遇到林克明大师的学生蔡德道(原广州市设计院副总工程师),80多岁的蔡先生知道我是“盘福新街人”时,很感慨地说:“盘福新街不大,只有5幢3-4层高的小楼.当年我也是负责建筑那些房子的人,知道住进去的人都得市长批准才行,这是新广州一个重要的历史建筑群,可惜……”他正搜集一些相关的建筑照片,试图“复完”诗意的盘福新街建筑图.

据我所知,盘福新街邻近的周家巷经过文史学者的考证,已经挂出了“《三家巷》原型地”的介绍牌匾.我相信,经过蔡德道先生等有心的文化人擘画,“盘福新街”这一城市的印记一定能很好地被历史记住.

记忆中的盘福新街论文参考资料:

新课程刊物

小福尔摩斯杂志

新经济杂志

新课程导学期刊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农村新技术杂志

上文评论:这是关于经典记忆中的盘福新街专业范文可作为盘福新街和记忆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记忆中的盘福新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