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有关管赵风流之张伯驹与潘素论文怎么撰写 跟管赵风流之张伯驹和潘素有关论文范本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管赵风流之张伯驹与潘素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3-26

《管赵风流之张伯驹和潘素》

本文是关于管赵风流之张伯驹与潘素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和潘素和张伯驹和赵风流类本科论文范文。

张伯驹在娶潘之前已有三房妻妾,有媒妁之言的,也有自己娶回家的,然而张伯驹在认识潘素后,再无风流韵事发生,他的心只系潘素一个人身上.张伯驹爱文物胜过爱女人,为了那些珍贵文物,他不惜倾家荡产.家人反对,称他是败家子,只有潘素理解他、支持他.精神的默契、志趣的相投是他们相亲相爱一生的基础.

潘素原名白琴,乃前清著名的状元宰相潘世恩的后代.但其父潘智合是个纨绔子弟,移居上海后游手好闲,家产被其挥霍一空.其母沈桂香亦出自名门,为潘素聘请名师,促其工女红、习音律、学绘画.潘素13岁时,母亲病逝,继母王氏给她一张琴,将她卖入欢笑场所.直到20岁时与大她18岁的张伯驹相遇相爱并结为眷属.他们在潘素的故乡苏州举行婚礼,虎丘山、拙政园、狮子林留下了他们幸福快乐的身影.他们拜访印光法师,皈依佛门,法师为他们取了慧起、慧素的法号,从此慧素成了她的字,素成了她的名,而白琴这个原名却成为历史.

张伯驹晚年所写的《瑞鹧鸪》:“姑苏开遍碧桃时,邂逅河阳女画师,红豆江南留梦影,白苹风末唱秋词.除非宿草难为友,那更名花愿作姬,只笑三郎年已老,华清池水恨流脂.”即是追忆他与潘素情定三生的情景.张伯驹的词中写情的不少,但不同于表哥袁寒云的之词是写给无数的欢场女子,张伯驹几乎只写给一位女性,那就是潘素.

温柔贤慧是每个女子都应具备的品质,但要做到独立自强,却不是每个女性都能做到的,潘素却兼而有之.张伯驹慧眼识才女,为她聘请名师,朱德甫教她画花卉、夏仁虎教她古文;后来又请苏州名家汪孟舒教她绘山水画,从此潘素专攻金碧青绿山水.毕竟有书香门第的遗传基因,有年幼时打下的绘画基础,她的才艺在名师的指点下大有长进.经过张伯驹、夏仁虎悉心栽培,内秀开发,作品更有了深度.夏仁虎是夏承焘的父亲、林海音的公公,清代举人,做过御史,诗词名气极大.在文人雅士的相聚中,潘素不断吸取艺术养分,她绘的《山水》,张伯驹、陈宗藩、孟嘉、傅增湘、谢稚柳等人留下了题记,字与画相得益彰.作画、写字、抚琴、填词成了他们夫妇生活的主旋律,他们合作了很多书画作品,如《新华梦影图》等.

潘素所临摹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在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时,被赠予日本天皇.潘素的名字一时在美术界传颂.到了晚年,更是蜚声海外,张大干称其画“神韵高古、直逼唐人.谓为杨升可也,非五代以后所能望其项背.”

当年红学家周汝昌请潘素作《黄叶山村入画图》后写道:“潘素女史,张伯驹先生之夫人,画家,专工宋派山水,不但笔下功力深厚,尤擅大幅巨制,气势宏廓,而又富巨丽之景光,精致之法度,无一丝柔弱粗陋鄙俗气息.此在女流,尤称罕见.”

张伯驹在娶潘之前已有三房妻妾,有媒妁之言的,也有自己娶回家的,然而张伯驹在认识潘素后,再无风流韵事发生,他的心只系潘素一个人身上.张伯驹爱文物胜过爱女人,为了那些珍贵文物,他不惜倾家荡产.家人反对,称他是败家子,只有潘素理解他、支持他,给了他无限的安慰和力量.买陆机《平复帖》,潘素变卖首饰替他凑钱;抗日时期遭汪精卫手下绑架,潘素到处借贷,借得四十万元赎他出来.这种精神的默契、志趣的相投是他们相亲相爱一生的基础.

张伯驹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书画名迹.曾收藏中国传世最古书法作品、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传世最古绘画作品、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此外,唐代李白的《上阳台贴》、杜牧的《张好好诗卷》,宋代黄庭坚的《诸上座帖》、赵佶的《雪江归棹图卷》、范仲淹的《道服赞》,元代钱选的《山居图卷》等在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重要文物也是先生的藏品.经他手蓄藏的中国历代顶级书画名迹见于其著作《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称为“天下第一藏”.

1956年,他们将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展子虔的《游春图》、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黄庭坚《草书》等8幅珍贵无比的书法作品,无偿捐给国家.

此外,张伯驹同妻子潘素捐献给国家的还有宋四家之蔡襄的《自书诗册》、宋四家之黄庭坚《诸上座帖入宋徽宗赵佶的《雪江归棹图卷入宋赵伯啸《仙峤白云图》元代赵孟頫《干字文入明唐寅《孟蜀官使图入唐人写经《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等.

张伯驹说:“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今还珠于民,乃终吾夙愿!”

当然,夫妇间也有磕磕碰碰的时候,据张伯驹的挚友、帮他买了《游春图》的马宝山回忆:“那回张伯驹举着弹子撵得潘素围着桌子转,谁也劝不了,谁劝打谁.我去了亲手把弹子从他手夺下来.张伯驹说:‘真是气死我了!’”

这种吵架在章诒和的笔下却描绘得有些可爱:

潘素对张伯驹是百分之一百二的好,什么都依从他,特别是在收藏方面.解放后张先生看上了一幅古画,出手人要价不菲.而此时的张伯驹,已不是彼时的张公子.他不供职于任何一个政府部门.而所担任的北京棋艺社理事,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副社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北京古琴会理事,北京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副主任理事,中国同盟总部文教委员等等,皆为虚职,并无实惠.潘素作为家庭主妇,支撑日常生活的诸多开支,应付昔日名门的琐细关系,并将家里家外维持在一条不低的水平线上,就够她操心费劲的.每月不仅把所有的工资花光,而且尚须从“家底儿”中掏点出来,以为贴补.今非昔比,丈夫相中的古画虽好,但想到现实的经济状况和未来漫长的生活之需,潘素有些犹豫.张伯驹见妻子没答应,先说了两句,接着索性躺倒在地.任潘素怎么拉,怎么哄,也不起来.最后,潘素不得不允诺:拿出一件首饰换钱买画.有了这句,张伯驹才翻身爬起,用手拍拍沾在身上的泥土,自己回屋睡觉去了.

1967年,张伯驹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曾经的翩翩公子变成了生活无着的落魄老头.而潘素则要为北京市国画工厂画书签,两人靠亲戚朋友接济勉强度日.那段艰苦的日子在潘素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伯驹曾被遣送舒兰乡下.人家农村不收,才又回到北京的.我们什刹海的家.也不像个家了.抄家时红卫兵、造反派派、街道居委会串通一气.凡能拿走的,都拿走了.房子拿不走,就叫外人搬进来住.四合院一旦成杂院,日子就难了.你家来什么人,你说什么话,家里吃什么东西,都有眼睛盯着.”

就是这样艰苦的生活,也没能磨灭掉张伯驹和潘素对生活的挚爱,反而更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有一年元宵节的夜晚,大病初愈的张伯驹对潘素提议:“桑榆未晚,我们再搞一次合作,你看如何?”于是,潘素在操持家务之余,开始创作花卉.她先画了一幅《自梅》,张伯驹配以《小秦王》词牌:“寒风相妒雪相侵,暗里有香无处寻.唯是月明知此意,玉壶一片照冰心.”潘素最爱的是张伯驹为她的画作《素心兰》填的词:“予怀渺渺或清芬,独抱幽香世不闻.作佩勿忘当路戒,素心花对素心人.”他们夫妇留下了许多潘画张题的合作佳品,堪称当代管赵,令人艳羡不已.

张伯驹的书法师承甚广,包世臣,何绍基,龙门二十品,以及“二爨”,索靖,司马金龙墓漆画题字等,林林总总,有几十家.最后融众家为一炉,自咸一脉,字体甚为怪诞,古意极浓,前无古人,自称“鸟羽体”.个性鲜明,被身边的诸亲友戏称为“豆芽菜”.更绝的是他的对联,他书对联,从来是取赠与人的名中两个字为对联的首字.这样的嵌字联很是考人,他却视为一件乐事. 一九八一年底,王森然的幼子王兵结婚,托张伯驹写幅对联.“王兵”二字颇难成句,若要不俗不媚,语句上口,出人意料,不落窠臼,委实不易.故人幼子相求,自然责无旁贷.张伯驹略一沉吟,展纸挥毫,写下这样两句:

王佐器材高管晏

兵书韬略法孙吴

俨然有大将之风,令人大为赞叹.

为其晚年的忘年交记者吕鹏作联为:

吕端小事糊涂了

鹏举孤忠气节全

念出口来,竟是铮铮有声!

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曾这样描述张伯驹:“在1969年到1972年最困难的三年,我曾几次去看望他.除了年龄增长,心情神态和20年前住在李莲英旧宅时并无差异.不怨天,不尤人,坦然自若,依然故我.”

等到1978年平反恢复政策,张伯驹已是位八旬老人,而80岁以后,是张伯驹一生最忙碌的时候.他频频参加各种戏剧、诗词、书画研讨会,想为他挚爱的中华文化尽最后一点力量.但留给他的时间并不算很长,1982年正月,参加宴会归来的张伯驹突患感冒,被送进北大医院,因级别不够,张伯驹和七八位病人,挤在一个病房,心绪不安的老人闹着要回家,2月26日,等到女儿终于拿到同意调换医院的批令时,张伯驹却刚刚离开人世.

张伯驹的一生充满了波澜.传奇和坎坷,充满了落拓与升腾的故事.最可贵的,是他无论在什么样的时候,都依然“我仍是我”.他没有给自己的家庭留下什么遗产,却给整个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留下了骄傲!

张伯驹去世后,统战部在各方呼吁下,连续开了几次会,在的亲自批示下,对张伯驹和潘素做出六条决议:

一,表扬他们这种热爱祖国,热爱党的精神,予以宣传.

二,建议政协全国委员会增补潘素为全国政协委员.

三,提请吉林省艺术专科学校(大专)晋升潘素为美术教授,补发“”中的工资和经济损失两万元.

四,提请有关部门妥善安排她的家庭生活,将住房问题解决,并予以修缮.

五,出版《张伯驹潘素捐赠书画集》.

六,为他们办一次画展.

而这一切张伯驹生前都没能看到!

余叔岩,周汝昌等人曾说张伯驹与明末清初的张岱相似.不错,二人是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名门,一样的才情与自负,通文史,擅氍毹,精收藏,痴情韵事;同样是在物质与精神的享受中,充满对文化的追求,并留下许多东西给未来;同样处在政权更迭之下,同样在政权更迭之下沉浮荣辱,前期风流浮华,后期苍凉凄惶;一个穷到断炊,一个困在牛棚,但粗糙生活都未能磨损其天生性情.

张岱去世二百年后,他的《琅嫒文集》才付梓,侥幸传世;张伯驹去世后,老百姓才普遍地知道,人家把手里那么多“国宝级”文物都捐给了国家.

历代的包括帝王在内的大收藏家,都在《平复帖》上钤下了自己的印迹.只有张伯驹,不留丝毫痕迹,凡经手收藏的人,几乎都在《平复帖》上赚钱获利,惟独张伯驹倒贴了一大笔银子,无偿捐献给国家,用传统的品评文人的标准来看,他是集牡丹之宝贵、菊花之隐逸、莲花之君子于一身.张伯驹的一生,比捐的文物生动得多,他的为人,更比国宝珍贵.在他心里,文化至高,传统至上,超过任何的利益和各种的主义,是个彻底的文人.张伯驹散淡一生,始终属于那个逝去的年代.

管赵风流之张伯驹与潘素论文参考资料:

概括总结:这篇文章为关于潘素和张伯驹和赵风流方面的管赵风流之张伯驹与潘素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管赵风流之张伯驹与潘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