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文化遗产相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和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口述史的作用基于内容分析方法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文化遗产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2-19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口述史的作用基于内容分析方法》

该文是文化遗产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跟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内容分析方法和黔东南类论文范文例文。

吴正竹 李钢音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贵阳 550025) ?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大多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人口述史集中体现了传承人对传统技艺的回顾与思考,承载着世代流传的民间智慧与技艺精华,文章用内容分析方法,分析口述史在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得出了在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工作中,在成功建档的个案中得出口述史的重要性,只有将口述史的普适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特殊性结合,口述史正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挥着重大作用.

关键词 口述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 - 1205 ( 2018 ) 09 - 133 - 03

口述史方法是历史学研究中搜集史料、构建史料的一种重要方法.史学家唐纳德·里奇在《大家来做口述史》一书中从制定口述史工作计划、执行访谈、在研究和撰述中应用口述史、口述史历史录影、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口述历史保存等几个方面论述口述史工作实务,成为口述史理论和方法,将其应用于社会学和历史学方面的普遍研究.

随着越来越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相继过世,非遗的保护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正所谓 “艺在人身, 艺随人走” .口述史作为建构和复原历史原貌的重要史料搜集方法,能够快速记录下传承人的个人 “记忆” , 将其转化为文字资料、影像资料、音频资料,建立独立的档案,永久性地保存下来,这是当下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迫切的工具和手段之一.近几年的研究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主要集中运用在访谈的方式上.口述史的方法则沿用了传统社会学和历史学普遍通用的口述史工作事务,始终都局限在口述史学的科学单一性.

1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1 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是以测量变量为目的, 对传播进行系统、客观和定量分析研究的一种方法.本文选取导师的国家课题《贵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档案采集及研究》中黔东南 40 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口述史来进行分析,笔者参与搜集贵州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口述史.本文研究使用武汉大学沈阳教授团队研发的 RSOT Content Mining 软件,对传承人口史进行详细系统的文本分析,得出口述史对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作用.

1.2 研究步骤

1.2.1 样本选取

贵州省黔东南 40 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为例.非遗传人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这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传承隐蔽性的特征所决定.口试史可以量化非遗传承人对非遗传承的经验,真实快捷的记录非遗传承人的生平与技艺.有助于我省乃至我国缓解或解决非遗传承难的问题,更好的传承非遗文化.传承人“艺在人身,艺随人走” ,想要抢救这些民族的珍贵宝藏不仅仅只局限于为其撰稿、请其教学等等. 截止目前四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56 人, 三批省级非遗传承人 248 人,人数之多,抢救工作应该结合口述史方法,结合数据库的建立,可以更快捷的记录非遗文化,只有增强使用数据库的能力,数据库才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作用,利用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我们可以对传承人口史数据进行分析,为非遗传承提供参考.

1.2.2 口述史文本内容获取

笔者于 2017 年 5 月 15 日 ~ 5 月 25 日选取了黔东南 40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人口述史,分别是潘萨银花、安永柏、胡官美等非遗传承人.在各传承人中选取选定条件“传承/条件” ,地理位置中限定“黔东南” ,通过搜集整理贵州非遗传承人口述史,选取黔东南 40 位非遗传承人,得到有效的信息.这些口述史是通过导师和笔者逐个访谈传承人,历经千辛万苦搜集的第一手资料,记录了非遗传承人从出生到现在,从学艺到授艺的方方面面,其中只要体现在录制音频、文字撰写、图片搜集,笔者只从文本内容入手,讨论口述史的重要性, 具体步骤, 首先将非遗相关的文字内容复制到 txt文档中,在使用 RSOT Content Mining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得出了结论.

1.2.3 文本内容分析

笔者从通过资料的可行性,最终选择了 RSOT ContentMining 软件进行研究分析, 并且因为本文的所有文本数据均来源于导师国家级课题搜集的文本内容,便直接使用了RSOT Content Mining 软件进行文本内容分析.

1.3 研究结果

1.3.1 高频特征词分析

通过对贵州省黔东南 40 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口述史文本进行总词频统计可以得出一下结论:传承人对非遗传承的文化感知主要表现为技艺的非语言化、记忆的物态化、传承的生命历程化三个层面.其中技艺的非语言化主要表现在传承人的传承方式 (技艺的非语言化高频特征词: 芦笙、花灯、唱歌、锦鸡、技艺、演出、制作) ;记忆的物态化主要表现在传承人对物的讲解, “以物构史” (记忆的物态化高频特征词:芦笙、造纸、银饰、寨子、文化、苗族、侗族) ;传承的生命历程化主要表现在传承人从学艺到带徒弟的历程(传承的生命历程化高频特征词:传承、徒弟、学习、喜欢、师傅、生活、老师、打工、民间、父亲) .出现频率最高的特征词排名依次是芦笙、苗族、传承、侗族花灯、造纸、唱歌、徒弟、文化、寨子.

1.3.2 情感态度分析

情感态度主要是通过对传承人在访谈中运用的一些带有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及含有感情判断的共现词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传承人对传承的好恶判断,通过运用 RSOT ContentMining 中的形容词词频及共现词词频进行分析发现, 传承人对非遗传承工作非常喜欢,传承人几乎都是持积极态度的,形容词词频主要体现在“喜欢” “精湛” “独特” “精美” “丰富” “厉害”等方面,共现词词频主要体现在“传承+文化”“民族+文化” “苗族+文化” “传承+侗族”等方面.但是也存在一些负面情绪的感知和评价 “萧条” “厌学” “偏僻” “贫穷”“艰难”等方面.

1.3.3 情感态度分析

通过对抓取得到的口述史资料进行社会网络和语义分析,发现传承人在非遗传承的感知主要包括技艺的非语言化、记忆的物态化、传承的生命历程化三个层面.技艺的非语言化指的是传承人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传承中传承人手把手式教学,即行为化、非语言化等;记忆的物态化是指通过物质的媒介来反映出精神,价值和意义,即“以物构史” ;传承的生命历程化是指传承人口述自己的经历和技艺,即“艺在人身” .

2 讨论

2.1 技艺的非语言化

使用口述史方法应用到非遗传承中, 尤其是 “表演艺术”“传统工艺” 别类中, 传承人对于技艺的呈现往往都是行为化的、非语言化,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黔东南雷山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杨光宾师傅在讲述技艺时,他的话很少,基本上都是用手展示技艺的全过程,他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替代口述语言,这就给采访人出了难题,访谈结束后,整理音频资料的时候,会发现传承人的口述语言总是中断的.非遗传承人依据个人掌握的技艺、进行动态展示.这种技艺就是非语言化的,只有依靠访谈者细心地观察,记录传承人的肢体语言,客观地转换成文字语言,最后必须经过传承人的审稿同意,才能算是完成了口述史文本.比如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镶嵌工艺,工序需要根据设计进行先后顺序,其中工艺中重要的一环——拉丝工艺,拉丝是银饰制作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步骤.传承人无法述说,只能拉丝技艺的制作过程展现出来,采访者如何将工艺的先后顺序用文字表达,是采访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由此可见, 口述史对非遗的传承意义重大.

2.2 记忆的物态化

访谈对象通过口述的方式与采访者进行访谈,过程中口述与动手性较强,访谈者通过整理,用文字将具体非遗还原到读者眼前,这就是物态口述史.但与黔东南地区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一样的技艺类型,类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都是通过非遗的物质媒介或者一些非遗载体反映出非遗文化的精神、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蕴藏了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根源,这就呈现出的记忆就具备了“物态化”的特点.

许多手工艺人在讲述自己的学艺经历和工艺制作之外,还会对自己常用的工具和代表作品解释说明,以黔东南丹寨县造纸技艺传承人王兴武为例,王兴武讲自己造纸技艺,说到自己的商标“贵纸” “迎春纸”时: “国家图书馆要修复古籍文献,在全世界找纸张,就发现我们的纸张还可以,就让我把水质和纸张原料都寄过去给他们检测,都达标,所以就叫我们制作,然后就给我的纸张取名字,修复古籍的纸张叫“迎春纸” ,是我的商标之一,画写用的纸叫“贵纸” ,是我的另一个商标.这些纸张要经过 120 多到工序,普通纸张都只是 20 多道工序. ”

通过传承人对物的讲解,可以让读者直观地认识到各种“物”的风格、工艺、材质、历史、文化内涵等等内容,还有的是关于人或者“物”的历史记忆与方式,以上这些传承人的讲解重要内容,当下没有文献资料,这些都需要通过口述史的方法将非遗传承人口述与物态化的物质全部记录下来.

2.3 传承的生命历程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体研究不仅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和传承的载体,还有其他研究方法不能替代的特殊性.比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侗族琵琶歌传承人吴玉竹,她从小就热爱侗族大歌,侗族姑娘会说话就会唱歌,不管是在贵阳唱还是去奥运会唱,她永远都是澎湃的.她常说“有歌方有我,我还在当姑娘的时候,12 岁的时候,拜师学艺,我就喜欢唱歌,政府也培养我.我嫁过去以后,我的公公、婆婆都支持.不光我自己喜欢,要我的男人和公婆都支持, 我才有时间来练, 自己来唱. 我唱出名了,外面就开始请我. 我去了瑞士, 北京去过几次. ” 非遗的历史发展总是与传承人的生命连在一起,一个传承人是一部分民族发展史,所有传承人将是一整部民族发展史.

3 小结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 10 大类,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共计 2 项,国家级代表名录共计 85 项 140 处,省级代表名录共计 561 项,市(州)级代表名录共计 822 项,县级代表名录共计 3438 项. 由此可见, 建构单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命史就是勾勒一条技艺的发展史,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但评定的所有传承人年龄都偏大,根据非遗的文化特性,不能够及时地将传承人的技艺进行记录存档, 那么将是非遗文化不可修复性的损失. 因此,非遗文化的保护必须紧紧依靠口述史进行记录存档,跟时间赛跑,留住这些绝不仅有的稀世珍宝.

口述史不仅大大扩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范围和视野,而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工具性支撑,将口述史和民族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相结合,只有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田野考察工作才能更加全面与权威.研究者需要把握非遗传承中口述史与其他学科的口述史的区别之处.本文通过对贵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资料进行文本分析,发现众多传承人的生命历程化,就是传承人口述自己的经历和技艺,即“艺在人身” ,口述史方法应用到非遗传承中,尤其是“表演艺术” “传统工艺”别类中,许多传承人在讲述自己的学艺经历和工艺制作时,会对自己常用的工具和代表作品解释说明.因此,正确使用口述史方法才能有效快速地记录下非遗传承人的传统技艺,这对研究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构、确认本土文化传统和精神谱系,彰显本土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化遗产论文参考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总而言之,该文是一篇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内容分析方法和黔东南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文化遗产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文化遗产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