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高校图书馆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与地方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以黑龙江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为例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高校图书馆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07

《地方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以黑龙江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该文是高校图书馆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与少数民族地区和地方高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摘 要]在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基础上,对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现状进行阐述,进一步分析了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条件,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采集策略,最后从平台建设、建构原理、优化策略3方面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设举措.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特色数据库

[分类号]G258.6

1 引言

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公认的主要有两种:其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界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其二,国发办[2005]18号文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维系着民族的情感与认同感.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能工巧匠、灿若繁星,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藏也因其独特性而具有深厚的价值.如能更好地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与民族自豪感大有裨益.

2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扫描

国外学术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开发、利用、传递.[3]对现有馆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利用是主要路径,如意大利的“因特网文化遗产项目”(Internet Culturale)[4]、美国全国性的虚拟图书馆——“美国记忆”工程(American Memory)[5].英国、加拿大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共享机制及开放获取研究,图书馆、档案馆等也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中.欧洲学者关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区域合作,及协同战略等方面,并建立了欧洲文化遗产在线(European Cultural Heritage Online),以此推动欧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共享.

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滥觞于2004年,国家等相关部委在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发布后,逐步推进国家级、省级、专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网络建设,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学术界探讨的内容主要有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内容与构建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现状以及问题探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涉及的法律问题、图书馆及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价值与意义研究等方面.统观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各个地区都致力于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工作,突出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并且构建特色数据库.借鉴国内外关于非物质遗产数字化的研究思路与构建方式对创建本地区的特色资源数据库是十分有益的.

3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黑龙江省是个多民族、散杂居边疆省份,世居民族主要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鄂伦春等10个少数民族,而西部地区涵盖了其中9个[6].从已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看,黑龙江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共有154项,占黑龙江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64%以上,涵盖涵盖美术、音乐、舞蹈等15个类别,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23项,涵盖音乐、舞蹈、民俗、美术等7个类别[7].

近年来,本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冲击,一些靠口头、行为传授的项目在不断地消失,传承人日益减少,导致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说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省相关部门也在研究制定方案,如对国家级名录“鄂伦春族摩苏昆”录制了影像资料,整理编纂文字材料70万字,抢救挖掘老传承人资料;国家级项目“鄂温克族瑟宾节”已经构建了较完整的保护体系,建立了档案数据库[8],此外,还有培养传承人、媒体宣传等方案.

然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单是政府某些部门的责任,社会各界都应该重视起来,营造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空间.本校作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唯一一所省属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应肩负起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本省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凭借本校“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的契机,图书馆依托自身优势,承担起资源挖掘与数字资源建设的重任,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弥补本省理论研究的不足.

4 地方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条件

4.1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提供可能

囿于传统思想对图书馆的认识,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职能部门,侧重于为本校师生提供印刷型文献资源.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门的重要分支应发挥其社会职能,对知识进行存储与传播,应承担起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重视并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挥自身优势,进行服务创新能够增强高校图书馆的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活态文化的注入,也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一个契机.

4.2 地方高校图书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提供人才、设施保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其形式多样且较为分散.各市、区、县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方面更有属地优势,但囿于资金、人员、设备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于介入.相比而言,地方高校图书馆则具备这方面的条件.首先,高校图书馆资金投入较高,馆舍规模较大,各项基础设施完备,为非物质文化资源的采集、整理提供物质保障.其次,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较多,且作为综合性高校,本校具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背景的师生团队,专家学者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整理工作提供专业的意见指导与技术支持,学生也可以利用寒暑假等社会实践机会深入实地,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工作中.最后,对于文献的收集、整理、保存与传播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在这方面图书馆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也要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形式多样,有较高收集难度的新型资源,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突破原有的研究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尝试利用人类学、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法等理论实践,深入当地、群体、个人,去了解事物的本源.

4.3 地方高校图书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展示平台

公共服务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图书馆必须进行知识的传播、文化的传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展示平台.第一,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体现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数据库,数据库的呈现能够使受众自由、平等地进行知识获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了更大的受众面.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后,让其具备了系统性、完整性,这就为相关专业的教师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素材,在进行教案设计,授课内容的布局上加入了新鲜元素,让教学更具特色,同时将宝贵的非物质遗产资源借助课堂传播出去,也有助于文化的传承.第三,图书馆应拓展数据库这种平面资源平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更为生动、立体.加拿大卡普顿区域图书馆任命常驻故事演说者(Storyteller-in-Resi?dence)以及故事演说者到城区以及更大范围的小城区、农村社区进行演说,以此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记忆与传统[9].这种言传身教的传播形式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高校图书馆可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或优秀代表合作,举办特色的讲座,甚至是特色的课程,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文化遗产的魅力,同时也能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文化自觉.

5 地方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采集

5.1 采集的特点:从静态文献向动态知识挖掘的扩展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活态文化的采集,需要图书馆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空间中,将原本脱离文献采集视线的文化创造过程,以及对文化创造者的认识等非文字的动态知识,纳入到采集的范围中.这一点在《公约》中就早有体现,《公约》指导下的保护理念由简单记录、保存遗产到更加注重对草根实践者的尊重与认识,将文化的生产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为须臾不可分的整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作是一种过程与实践,而不是一种静态的文献.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将影像、声音、文本记录手段整合为一体,为采集非文字活态文化提供了可能,使现代文献的采集更加多元化,文本知识、过程知识以及潜在的知识交融成立体式文献.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行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信息资源文献化的采集、制作,从文献资源的获取到活态资源文献化的扩展是图书馆信息采集功能的一个飞跃,这种“实践知识”更能激发受众的创造性思维,更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文化资源.

5.2 采集的方法:多种途径进行采集

5.2.1 传统采集方式

首先,高校图书馆可通过传统的征集、订购或者赠送的方式,获取已经形成文献资源的纸本书籍、电子版数据、非邮发的内部交流刊物、光盘或者影像资源.其次,利用图书馆已订购的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等挖掘、整合有关文献.第三,可以利用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区域图书馆等进行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通过复印、扫描、转录等方式析出、复制被收载在大型丛书、报刊等文献中的资源.第四,互联网中蕴含着大量丰富的免费资源,图书馆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采集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络获取有关的免费资源,如图片、视频、期刊文章、书籍、网站资源等.传统方式作为前期资源采集方式能够帮助图书馆工作人员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概况,了解保护得较好的项目、不太熟知的项目从而制定采集规划,有的放矢地进行实地采集.

5.2.2 实地采集方式

黑龙江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范围较广,项目较分散,与人们的生活结合较密切,所以如伊春市乌马河区的袖珍版画制作技艺等还没有形成文献资料的项目,以及桦皮工艺等较难采集的民间手工艺,需要采用“直接观察法”获取第一手资料.这就要鼓励图书馆工作人员,相关专业教师与学生走出图书馆,走出校园,到艺人的家里去,深入到生活中,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这一过程需要取得当地门的支持,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与传承人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获得信任,以此为基础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5.2.3 寻求研究机构合作

依托本校“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申报的项目,或本校相关学科的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采集有价值的资源.此外,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研究机构或博物馆、档案馆等也是资源采集的重要渠道,需要图书馆员主动与他们取得联系,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5.3 采集的内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采集的过程中,除了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手工艺等项目的作品及其背景资料、创作演绎的过程知识以及所在文化空间以外,对那些维系着民族传统的生产、商贸、消费习俗以及维系着民族思想、民族情感的的典礼、仪式、宗教、信仰等更要加以重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采集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详实,让地方高校图书馆真正融入到本地区社会文化当中.

6 地方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举措

黑龙江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前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与资源的数字化.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组织数字资源,力图既具有特色的展示效果,又方便受众进行资源检索,同时吸引受众的参与[10].数据库的架构要与资源的特点相耦合,为新技术的应用留有空间,能够实现平台的不断优化.

6.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平台建设

黑龙江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要完善平台的检索功能,方便受众进行检索.除了按项目种类、地区、民族等进行分类浏览外,实现各子数据库间的相互关联,能够进行跨库检索.在输入查询条件,键入相关字段后,实现对电子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类型数据的整合检索,还可以通过区域、时间等条件进一步缩小检索范围.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以及数据库的建设要求,选择清华同方TPI数字图书馆平台进行构建.该平台是基于非结构化的文档管理而开发的大型智能内容管理系统,以FTS全文检索数据库为核心,采用B/S浏览器的检索方式和三层C/S架构,能够同时管理文字、图片、多媒体等信息,并提供全文检索服务,支持网页的动态发布[11].TPI系统契合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要求,实现了资源的数字化,存取的网络化,支持资源共享,信息的互动交流.

6.2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构原理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数据来源,分为数据采集以及已有数据的录入:数据采集旨在实现对定向网站信息的抓取,进行过滤和分类;已有数据的录入包括对纸质文献的扫描以及电子资源格式的转换,最终批量导入.数据管理模块将自建资源以及图书馆员与用户之间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创建的资源进行统一存储、统一管理和统一认证,把一些不同类型的数据迁移到指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最终将数据库的资源发布出来,实现信息检索,建构原理详见图1.

6.3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优化策略

在浏览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后发现,大多数数据库平台展示形态单一,以文档、图片检索为主,而忽略了资源的展示.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活态文化所具有的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形态生动等特点,应运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将二维、三维、四维等运用到平台建设中,实现音、像、文的“三位一体”展示效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目的之一是为了实现数字化保护,其更重要、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平台的利用与知识的传播,使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以更广泛地研究、传承.在建构平台时不仅要考虑本校从事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学生等,还要考虑到项目的传承人与研究团体,更要关注广大受众的需求.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设应引入Web2.0理念,设置一个相对开放的用户中心管理模块,充分发挥受众的能动性,发布受众的信息推荐,实现自由上传下载、文献传)递,增强用户体验.鼓励受众的共同参与,在此基础上构建学习小组、学习社区等社群网络,为受众之间、受众与建设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知识共享提供平台.

7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有助于图书馆的功能从文献提供向知识提供的拓展,其特色之处在于重拾了民间传统文化知识,吸纳、保存、弘扬本地区“草根”文化,使得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学术文化与生活文化进行互动、交流.目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采集与数字化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保护、功能的完善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探讨.毋庸置疑,地方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方面的作用会日益凸显.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2015-10-10].http ://www.npc.gov.cn/wxzl/wxzl/2006-05/17/content_350157.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暂行办法[EB/OL].[2015-10-10].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chinaich.mobi/

350/15678/351968/2170150/content.html.[3] 谭必勇,张莹.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4):7.

[4] ICCU.Internet Culturale[EB/OL].[2015-10-29].http://www.internetculturale.it/opencms/opencms/it/.

[5] The Library of Congress.American memory fromthe library of congress[EB/OL].[2015-11-02].http://memory.loc.gov/ammem/index.html.

[6] 黑龙江省互联网宣传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黑龙江少数民族概况[EB/OL].[2015-11-03].东北网.http://special.dbw.cn/system/2007/05/31/050835233.shtml.

[7]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黑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EB/OL].[2015- 11- 10].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等于lB7ogEwENAYfIkfMhw8xqED6rtVDum6FjdwiTFWiSmej2UlOaC3LWHEvJ-b4J04Pc1OY-hou2OGdLAISkQNzN_#reference-[1]-9029684-wrap.

[8] 栾杨.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J]剧作家,2014(1):176.

[9] Tom Urbaniak. The Public Library and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The Storyteller-in-ResidenceProgram of the Cape Breton Regional Library[J].Journal of Library Innovation,2012(2):33.

[10] 龚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路径探微[J].贵图学刊,2012(4):3.

[11] 徐勤勤.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兰台世界,2011(2):44.

包鑫女,1987年生.硕士,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服务创新、信息资源管理.

(收稿日期:2016-10-07;责编:姚雪梅.)

高校图书馆论文参考资料:

图书馆论文发表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会

图书馆学刊

图书馆杂志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图书馆建设杂志

总而言之,上文是一篇关于经典高校图书馆专业范文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和地方高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高校图书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