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建设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跟加强体系配套建设,确保国培精准落地方面论文范文检索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建设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2-14

《加强体系配套建设,确保国培精准落地》

本文是建设方面论文范文检索和国培和体系配套建设和落地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摘 要:吉林省在实施“国培计划”项目中一直秉承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宗旨,以支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通过建立高等学校、远程培训机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和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协同实施的完善配套培训体系,以项目区县为核心,重心下移,有效地把握项目县培训实施的几个关键环节:精准调研,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准确诊断,掌握学员个体学习特征,聚焦培训目标,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优化培训师资资源,发挥研修主体的参与作用和全程监测与控制培训质量,取得了良好成效.

关键词:教师培训;国培计划;体系配套建设;项目县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12.006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12—0020—04

依据教育部新一周期(2015 年~ 2020 年)“国培计划”政策转型的主旨,多年来吉林省依托以吉林省教育学院为代表的省-市-县教师进修院校完备的农村教师培训系统和全省强大的履职尽责的研培结合队伍,构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确保国培项目精准落地,做到了省级坚守,市州辅助,县出实招,真抓实干,即用心、专业、扎实.这种项目县的模式推进更加体现了国培计划的针对性、实效性;有效激发了项目县和大学区的培训战斗力,突出了国培“提高骨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对青年教师的指导能力,促进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培训中更好地发挥骨干带头作用”[1]的宗旨.

本文邀请了多年参与和引领吉林省国培计划实施工作的优秀培训管理者、培训师和教研员进行访谈,共同梳理了吉林省国培计划实施的特色策略与实践经验.其中,首篇详细介绍了吉林省在完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配套建设方面的实践与成效.在体系建设机制的保障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各项目区县的主体责任,建设一支灵活而接地气的乡村教师培训团队,开发一批优质的乡村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各项目县也践行出许多新颖的培训模式、方法,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教师培训、管理经验——磐石市教师进修学校袁文力的“立足常态,创新实施,为教师专业发展助力”一文,为我们展示的是项目县磐石市的总体培训规划;长春市双阳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李艳华和李天玮老师,从精准调研、明确目标、有效实施送教下乡培训工作方面向我们简述了送教下乡培训县区总体调研工作;吉林省永吉县教师进修学校孟庆元主任梳理了她们“做专业的培训从写项目申报书开始”的实践体会;吉林省磐石市教师进修学校黄曙光副校长通过“抓团队,重管理,讲效益”分享了“置换脱产团队培训的策略”;吉林省东丰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汤丽教研员介绍了她们在“学员遴选应注意的问题”;吉林省农安县教师进修学校武胜男老师简述了送教下乡第一阶段集中研修培训中“主题牵动,问题驱动,实施本土化的集中研修”的相关内容;吉林省蛟河市教师进修学校培训部刘宏斌主任在“准确诊断,对症示范”方面总结了蛟河市“望闻问切”提升“诊断示范”培训实效的实践体验.与培训同行分享研讨,恳请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体系建设配套完备

(一)省级坚守,打造专业研修体系

研修体系机构重“专业”.在全国各省多数地区的纷纷改制、撤并教师进修学校的大背景下,吉林省能够持续坚守,至今保留吉林省教育学院1 所,市州级教育学院9 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64 所,且全部实现教研、培训、电教整合,构建了纵向以联动的教师进修院校体系为主体,横向以高等学校和网络研修机构为两翼的“一主两翼”立体化教师培训体系.

吉林省教育学院是省本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的重要基地,特别是省教育厅一直将多个职能部门设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其中包括:吉林省“国培计划”项目执行办公室,吉林省基础教育各学科教学研究室(教研),吉林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干训办,吉林省中小学、学前教师培训中心,吉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省基础教育网络信息中心,质量监测中心,吉林省基础教育政策咨询中心等.这些部门分别承担着全省基础教育发展的指导、协调、监督和管理等职责.

特别是吉林省国培办设在吉林省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办公室,学院从各部门抽调熟悉教学、教研和培训的高水平人才组成专职的国省培项目管理团队.这支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业化管理团队按照吉林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的工作安排,负责“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的项目规划立项、申报和评审、组织实施、过程监管、绩效评估和总结表彰等工作,有效地保障培训工作有序实施.

同时,吉林省教育学院始终坚持研培结合、两不误两促进的工作思路,不断改进研训一体的有效实施策略,在教研与培训主题互换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培训实践经验和课程资源.有效践行了“‘国培计划’不是单纯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它还会创造一批优质培训课程教学资源,通过‘国培计划’的生成、互动、研讨、观摩等多种形式形成教师实践性知识,从而积累鲜活的、优质的教师培训的教学资源”[2]的主旨思想.

同样,实施研训结合的吉林省教育学院还拥有一支“一岗双责”的研训员队伍,作为支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的主力军,其中有高级职称者占全院总人数的40%,教育部国培专家10 人,这个团队知教情、懂教学、能示范、会指导,是一线教师称道的课堂教学“明白人”和助力教学行为改善的贴身“教练”,国培项目经他们的手,便“专业”起来和“有效”起来.

(二)市州辅助,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为市州一级的9 所教育学院,从职能分工上看,既是连接省级教育学院和县区进修学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又承担着大量的国培任务,是联动管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

(三)县出奇招——夯实体系建设的运转

“国培计划”这一广大乡村教师的福祉,最终落实到农村教师身上的重点在于区县的教师进修学校.然而教师培训高质量需求与区县进修学校培训力量薄弱之间的矛盾和没有经费支持等因素一直困扰着农村教师培训的开展.自2015 年起,“国培计划”改革转型,确立了重心下移并以项目区县为核心的推进实施,有效解决了乡村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难题.吉林省共有64 个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均为独立法人单位.其职能是:拥有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培训中心、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小学教育教学科研中心、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和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等与省、市级进修院校对应的职能部门,人员配备结构齐整,部门整合已成常态.

为了支持县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发展,2012 年省教育厅投入6400 万元,对吉林省64 个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硬件设施进行建设和改造,各区县级财政也相应投入一定经费进行支持,取得突出成效:全省现有国家级示范校3 所、省级示范校18 所和省级达标校25所.

2011 年起,吉林省承担了国务院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基于区域协作的继续教育新体制项目,在全省建立18 个实验区县,126 个大学区,我省的国培计划A类项目县大多为体制改革实验区,通过5 年的建设,各县区的大学区已经初步形成教师研修共同体,教研培训活动基本走向常态,这一工作为国培项目县送教下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国家强调的片区研修中心职能,在各大学区中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完备的国培保障体系是工作得以有序、高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在省市(区)县管理体系中,区县是国培工作实施的主体,能否保证培训真正落地,夯实区县体系建设至关重要.

为此,在体现区县各自特色的同时,各项目县逐步构建了以校本为基础、学区解难题、区县做引领的区县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即:立足于校本研修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主阵地作用,区县对各类项目进行科学统筹、一体设计、整合资源,推动并引领校本研修的规范、持续发展.依托于学区解决乡村(特别是村小)教师人数少、研修难的问题,实现由小校本到大校本的跨跃,做到培训项目的精准“落地”.

二、运行机制有序高效

围绕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吉林省一直保留着完备并形成惯例的省、市、县教师进修体系,在发挥联动教师进修院校的运行机制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省级引领机制成惯例

每年年初,吉林省教育学院都举办全省进修院校培训管理者高研班,分享经验,部署培训任务,以培代管;每年年底,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检查,以评促建.

(二)项目县管理机制重“专注”

一是设置机制激活力.国培项目重心下移,让多年项目县没有专项经费支持培训的难题得到解决,培训的自主权更大,更能解决区县的培训需求!如何有效发挥项目县的核心作用,选好县是第一步.为此,我省将项目县设置分为两类:A类为区域整体推进项目县,五类项目全部实施,一体化推进;B类为高校协同单项推进项目县,作为后备梯队.省管县,县调研.AB类县之间实行动态管理,有升有降.其目的在于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一方面促进国培项目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

二是助力机制重指导.其一是给予三项项目支持.包括基于提升教师能力的“走进项目县教学现场的听评导项目”;基于提升培训能力的“项目县培训质量诊断与改进项目”和“项目县培训能力提升专项项目”.其二是组建12 个A类项目县的工作协作体,定期研讨诸如项目县项目设计、送教下乡方案、经费管理、项目成果汇编等重要问题.建立项目县结对机制,发挥优质项目县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建立项目总结表彰机制,每年表彰培训优秀团队与先进个人.

三是区域协作新体制落片区.基于A类项目县多为国务院“区域协作的继续教育新体制项目”实验区单位,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县区所属大学区常态工作,嫁接片区研修中心职能,为送教下乡项目提供跨校研修组织支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项目区县,建立健全“省——县区——片区——学校”四位一体研修体系,在保障国培项目落地的同时,为区域培训建立了长效机制.“在培训的组织实施方面,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研训机构、基地校四方协作联动,明确项目管理责任与评估办法,最终落实在理论研修、影子研修、反思研修、实践研修等四个阶段中.”

以“送教下乡”项目为例:集中研修阶段在县区,诊断示范阶段在学区,研课磨课阶段在乡村学校,成果展示回到学区,总结提升阶段集中到区县.各项目县做到了“学区联盟”带校本.建立了统一教研、统一备课、统一培训、资源共享的工作制度,为乡村学校校本研修常态化搭建了新平台.同时,建成多个学区工作坊,联通校本研修工作坊和教师个人空间,为教师线上线下常态学习提供了开放、互动、便捷的新时空.

三、工作成效成果突出

(一)精准施培:留住底色,彰显特色.吉林省国培计划各项目县的培训课程设计在真正体现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模块化和递进式等方面有特色.服务乡村在切实提供支持校本研修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工具方面有办法;骨干引领全员,在依托信息化环境开展常态化工作坊研修方面有引领.

(二)落地校本:创新驱动,对接校本.送教下乡培训项目的四段磨课重心在校本研修中,此项任务完成以学校业务领导及骨干学员为中心,由学校校内组织实施二次磨课计划,这也是吉林省有效化解工学矛盾的另一做法.

(三)四研六课:打磨精品,构建培训课程体系.“四研六课”的培训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有特色.“四研”即:贯穿培训始终的通识课、诊断课、示范课、研磨课、精品课、汇报课.通识课/示范课由专家承担,其他四种课型来自学员的常态课.“从知识的情境性来看,研修要建立‘实践共同体’,帮助学习者体验‘仿真场景’,联结学习情景与工作情景.”[4]学员在诊断、研磨、展示的过程中呈现“真课堂、真问题”,通过专家的指导、学员的研讨交流,最后给出解决的策略,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与有效性.

(四)成长记录:建档对比,凸显成长.为鉴定教师的发展,见证教师的成长进步,培训中各项目县采用“建档案、作对比”的方式将培训成果可视化,将教师的学习规划、教学设计、研修日志、培训反思、荣誉证书等材料装入个人成长档案袋中.送教下乡研磨期间或教师参培前后各录制一节常态课,专家和学员逐个环节对比分析.教学量化对比全体学员从目标达成、方法运用、师生互动、学习效果等诸多方面打分,在经历和对比中见证教师的成长.(五)出版图书:梳理经验,延续指导.梳理吉林省送教下乡项目实施经验,总结国培项目成果,形成吉林省《国培计划项目县送教下乡培训的实施策略》出版发行的系列图书.

四、反思问题不断改进

尽管吉林省在组织国培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教育部每年组织的参训学员网络匿名评估工作中,吉林省“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屡获佳绩,连续6 年在全国综合排名中位居前两位.但也存在国培项目经费使用缺少具体的指导意见或细则、项目实施时间比较集中、培训者和学员的工作压力大以及与其他省份的项目县之间缺少互动学习或研究等问题.

基于这些问题,可实施的改进建议是:第一,由省统一出台“送教下乡”培训项目经费管理使用细则.第二,落实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机制,免去乡村骨干教师脱产学习和培训的后顾之忧.第三,成立跨省项目县协作体,加强省际交流合作等.

建设论文参考资料:

新农村建设论文

城乡建设杂志

建设法规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图书馆建设杂志

结论:这篇文章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国培和体系配套建设和落地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建设本科毕业论文建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